我省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5月14日,绵阳市举办第三十一次全国助残日暨第七届残疾人就业专场招聘会。
今年4月,中国(成都)国际康复福祉论坛上,康复企业展示助行辅具。
5月14日,四川残疾人艺术团在我省“‘您’是我的眼——庆祝建党100周年暨纪念残保法实施30周年特殊艺术主题演出”上表演。
在“5·16”第三十一次全国助残日来临之际,5月10日上午,四川省残障儿童康复实训基地授牌仪式暨首届公益主题开放日活动启动仪式在成都市东部新区举行,“我要谢谢你,因为有你把幸福传递……”来自多个康复机构的孤独症及语言听障孩子用乐器、舞蹈展示他们康复成长、传递快乐的风采。
2021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实施30周年。《残疾人保障法》施行30年来,全省各级党委政府、残联组织聚焦残疾人“急难愁盼”,从制度、政策、资金、服务上多管齐下,残疾人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残疾人合法权益得到保障,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扶残助残 让特殊人群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国家为残疾人提供的特殊服务,改变了我的一生。”得益于为残疾考生提供的高考便利服务,当年,“无臂考生”彭超考出了603分的好成绩,被四川大学法学院录取,今年,他又考上同济大学法学院研究生。
四川达宽律师事务所党支部书记、主任陈泽刚是一名肢体三级残疾人,意外致残后,他正视自己,坦然走好人生路,先后被评为全国和省级优秀律师,当选为省律师协会副会长、省肢体残疾人协会副主席。他坦言:“30年来,《残疾人保障法》的实施为残疾人享有康复服务,平等接受教育、劳动,平等参与文化生活等方面提供了坚强保障,助推了社会文明进步。”
残疾人是“特殊困难的群体”,需要社会各界、各方力量格外关心、格外关注。我省有残疾人622.3万人,涉及全省五分之一的家庭,尊重和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让他们能以平等的地位和均等的机会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是各级党委、政府和残联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工作。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工作,深入贯彻落实《残疾人保障法》及《残疾人教育条例》《残疾人就业条例》《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以下简称“一法四条例”),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参与、残疾人组织充分发挥作用的残疾人工作体制,依法保护残疾人合法权益,不断提高残疾人事业法治化水平,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2019年,我省调整完善省、市、县三级政府残工委成员单位职责分工,建立政府残工委全体会议制度和专题会议制度,研究解决残疾人事业发展中的突出短板问题。
作为省政府残工委秘书处,省残联充分发挥党和政府联系残疾人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入户调研等方式精准掌握280多万持证残疾人基本情况、需求情况和服务情况,为党和政府落实“两个格外”提供科学参考;做好残疾人居家托养和日间照料,康复训练和辅助器具适配,盲人按摩、聋人理发、手工艺等适合残疾人的小众化技能培训,推动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和辅助性就业;开展残疾人体育,“十三五”期间,投入约2300万元大力实施康复体育进家庭项目,惠及20万户残疾人家庭,投入约4700万元购买康复(健身)体育器材配发至163个县(市、区)及部分市(州);实施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等服务;培育助残专业社会组织为残疾人提供专业化专门化服务,动员社会广泛参与扶残助残;组建残疾人艺术团巡回演出300余场,组建残疾人励志报告团巡讲60余场,激励残疾人“自强不息、感恩奋进”。
部门协作 关注关心关爱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庭
“我把面临的困境当作是一场历练,让自己不断成长,变得更加强大。”来自北川的羌族姑娘刘敏被地震夺去了右腿。康复后,刘敏开始尝试跑步、游泳、滑雪等运动,还爱上了旅游。
《残疾人保障法》实施30年来,我省多个部门通力协作,大力发展残疾人康复福利、随班就读、特殊教育、职业教育,实施延长残疾人考试时间、为盲人提供盲文试卷的考试合理便利制度等;鼓励残疾人融入社会生活,参与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招工招考;医疗康复制度不断完善;无障碍设施从无到有、从有到强,残疾人从寸步难行到可以考C5驾照开车出行……残疾人生产生活状况得到更大改善,残疾人各项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氛围更加浓厚;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走出家门,平等、方便、有尊严地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省扶贫开发局把贫困残疾人作为重点群体纳入脱贫攻坚大局,实施助残脱贫项目,通过一系列“组合拳”高质量促进全省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使全省50.6万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全部实现了脱贫,成为践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的鲜活体现。洪雅县付志洪等7名残疾人、残疾人工作者被评为全国、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四川省残联教就处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省卫生健康委落实残疾预防筛查工作,组织开展0-6岁残疾儿童残疾筛查、发现和康复工作。“十三五”期间,全省累计共开展0-6岁儿童残疾筛查2177.91万人次,确诊残疾儿童19353名;逐步提升出生缺陷综合防治能力,落实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项目,2016年至2019年项目累计投入专项资金6700余万元,完成手术5万余例,有效降低了贫困白内障患者疾病致残率。
民政厅联合财政厅、省残联,2014年出台了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2016年出台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政策,并纳入省政府民生实事加以推进;建立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自然增长机制。累计发放残疾人“两补”资金80亿元,每年惠及80余万困难残疾人和100余万重度残疾人;全省84万残疾低保对象和12万残疾特困对象分别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供养范围。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不断强化残疾人就业创业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大力推广绵阳羌绣、德阳年画、凉山彝绣、眉山竹编等适合在家就业的特色培训项目,2019年以来,累计组织残疾人参加就业创业培训11162人次。目前,我省残疾人就业工作形成了按比例就业、集中就业、自主就业创业、辅助性就业等多种形态,2020年,全省残疾人就业人数达到80万余人。
通过特殊教育学校就读、普通学校就读、儿童福利机构特教班就读、送教上门等多种方式,全省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权益得到进一步保障。全省特殊教育学校数量从1990年的22所增长到2020年的133所,在校残疾学生数从1990年的1422人增长到2020年的64900余人;抓好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保障体系建设,至2020年底,全省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残疾学生4.09万人。
住房城乡建设厅优先保障残疾人租住公租房,并根据残疾人身体状况适当调整居住楼层,截至2020年底,全省公租房保障残疾人24468人;完成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存量危房改造,截至2020年底,共完成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危房改造7.4万户。持续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2019年以来,全省共有约1.1万个老旧小区纳入改造计划,惠及119.1万户家庭;启动了既有住宅电梯增设三年计划(2019-2021年)。(丹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