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碳排放 四川有大显身手的舞台
热词 “碳达峰”“碳中和”
“交通运输行业是全球第二大碳排放源,要想实现碳中和,接下来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教授罗霞关注的重点是“减少碳排放”。
“碳达峰”“碳中和”,是近段时间的热词。我国将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今年全国两会,相关工作更是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此背景下,四川有哪些机遇?又该怎么做?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 四川有条件从“快跑”变“领跑”
“作为工业大省,减排难度和压力自然不小,但这也是一个加快绿色转型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好机会。”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崔鹏认为,实现“碳中和”的过程,四川面临诸多发展机遇。
机遇在哪儿?先看中央部署。“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降低碳排放强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
“我的理解,就是允许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快跑’。”全国人大代表、乐山市市长张彤说,国家层面“大开绿灯”意味着,部分拥有先天优势的地区有望把“快跑”变成“领跑”。
四川能否“领跑”?张彤提到一个细节:就在前不久,全国首批6只“碳中和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而发行人中,就有雅砻江水电和四川机场集团两家在川企业。
再看四川优势。“这方面四川有很多强项。”全国人大代表、东方电气风电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赵萍说,四川在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碳排放交易和配套服务等领域处于全国领先或者优势地位,完全能够做好“碳文章”。
她进一步解释,四川是水电大省,装机容量位居全国首位。同时,天然气储量和产量位居全国前列,且林草资源富集。此外,四川还是全国第八家、非试点地区首家拥有国家备案碳交易机构的省份。在“碳中和”的大目标下,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的需求会呈几何级增长,而这些,都是四川大显身手的舞台。
从“卖水电”到“聚产业” 把清洁能源基地变成绿色产业基地
“首先是要进一步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全国人大代表、生态环境厅厅长王波认为,应创新构建低碳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低碳受益、高碳付费”的利益导向机制。
放活机制外,代表委员们谈论最多的,是清洁能源基地建设。
“我们还有很多清洁能源没有充分开发利用。应进一步巩固四川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地位。”住川全国政协委员、省地矿局局长王建明建议,水电之外,四川还要在推进“气大庆”建设和地热等清洁能源开发领域下足功夫,实现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从“创建”到“建成”。
而“把清洁能源基地变成绿色产业基地”则是另一个热门话题。全国人大代表、甘孜州州长肖友才看得更远。他说,水电资源富集的四川,应该继续在大数据存储等方面更进一步,变“卖水电”为“聚产业”。
围绕低碳做大做强产业,乐山已经在路上。张彤透露,乐山已经把建设光伏全产业链创新示范基地,打造名副其实的“中国绿色硅谷”,当作今后一段时间产业布局的重中之重。
“还要从供给端引领绿色消费新风尚。”全国人大代表、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认为,在“碳中和”的大目标下,绿色消费、低碳消费将逐步成为主流。在此背景下,相关企业更应主动作为,提高绿色供给的“量”和“质”,让低碳的“四川造”更有市场话语权。 (记者 王成栋 付真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