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书记彭清华蹲点调研报告《激活四川乡村治理“一池春水”》

  • 2021年01月04日 07时51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播报
  • 编/者/按

    中央政策研究室《学习与研究》杂志2020年第11期刊发了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在绵阳市三台、盐亭两县蹲点调研形成的“两项改革”调研报告——《激活四川乡村治理“一池春水”》。全文如下:

    激活四川乡村治理“一池春水”
    ——三台县、盐亭县“两项改革”调查

    彭清华

    推进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是四川结合省情实际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重大基础性改革。“两项改革”主要目的,是将乡镇和建制村数量调减、布局调优、成本降低、效能提高,进一步优化资源要素配置,重塑乡村经济和治理版图,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和基层组织建设,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夯实基层基础。

    由于历史原因,四川乡镇数量多达4610个,居全国首位,相当于排在第二和第三位两个省份的总和;建制村数量多达4.54万个,也大大高于人口、面积和经济总量相近的省份。这种传统微型农业经济状态下的乡镇和建制村设置,呈现出数量多、规模小、分布密、实力弱的突出特征,稀释了公共资源、降低了服务效能、削弱了乡村治理,成为长期制约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优化行政区划、加强基层治理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指出行政区划本身也是一种重要资源,用得好就是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更大优势,用不好也可能成为掣肘;强调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基础,要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推进“两项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四川省委直面矛盾、攻坚破难,把“两项改革”作为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牵引性工程来抓,分两批次开展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接续推进村级建制调整改革。目前,两项改革“前半篇”任务基本完成,全省减少乡镇1380个、建制村18110个,待其余7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完成改革后,全省乡镇、建制村的减幅将分别达32%、41%以上,干成了一件多年来想干而没有干成的事。

    “两项改革”的成效如何?有哪些经验做法?还存在什么问题?下一步如何深化?在改革由“前半篇”转入“后半篇”的关键节点,我带着这些问题,用了一周时间,到绵阳市三台县和盐亭县开展蹲点调研,并同步组织10个调研组深入绵阳市9个县(市、区)摸排情况,通过“解剖麻雀”,进一步总结经验、检视问题、研究对策。

    一、初步成效:乡村振兴增加新动能,人民群众增强获得感

    绵阳市三台县、盐亭县位于四川盆地中北部,历史悠久、人文厚重,同属丘区农业县,户籍人口分别为141万、62万,2019年经济总量分别为380亿元、161亿元,在全省183个县(市、区)中居第34位、第97位,两县在四川具有典型样本意义。通过“两项改革”,两县镇村幅员面积扩大、人口规模增加、资源要素集聚、治理结构优化,已取得“减量提质”的积极效应。

    一是减数量、优布局,拓展了发展空间。改革前,三台县有乡镇63个、建制村932个,分别居全省第3位和第2位,小而密的情况较为突出。盐亭县情况类似,面积最小的林山乡只有17平方公里,有的乡镇驻地间隔距离不到2公里。三台县委书记给我讲,原来镇村数量过多,有限的财政资金只能“撒胡椒面”,想搞一下场镇建设和产业发展往往“手长袖子短”,就连配齐镇村干部都成为一件头痛事。通过“两项改革”,三台县乡镇、建制村分别减少30个、549个,减幅达47.6%、58.9%;盐亭县的乡镇由35个减为17个、建制村由453个减为189个,减幅分别达51.4%和58.3%。改革后,两县的镇村平均面积和户籍人口均实现了“双倍增”。

    调研中了解到,两县都不只是从数量上做“减法”,而是把减量与提质有机结合起来,借势优化县域空间布局、人口布局、产业布局,为在更大范围配置资源要素创造条件。我所到的三台县新德镇,与县城隔涪江相望,70%为平坝河谷地形,发展近郊休闲农业优势明显,这次将邻近的永新镇调整进来,共同纳入城镇规划区范围,为中心城区发展预留了空间。盐亭县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的麻秧街道,面积只有48.2平方公里,空间容量有限,这次将邻近的巨龙镇8个村调整进来,使开发区产业承载空间拓展了15平方公里以上。开发区负责人高兴地说,正着手编制新的发展规划,产业布局明显改善了。

    二是建中心、聚动能,激活了县域经济。两县在改革中将地缘相邻、主业相近、优势互补的镇村进行调整,加速了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催生了一批中心镇(村)、重点镇(村)和特色镇(村),县域内主干带动、多点支撑、协同发展的格局加快形成。尤其是集中资源、精准投放,着力打造县域副中心,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力更强了。三台县芦溪镇距绵阳城区仅13公里,交通条件便利、生活服务设施较为配套,而相邻的花园镇产业基础条件较好,这次两镇合二为一打造县域副中心,加速了要素跨区域流动、促进了优势资源互补。盐亭县玉龙镇历来商贸繁荣、人气旺盛,这次与产业发展较好的黄溪乡整合后,“身价”倍增,引来大量投资者。该镇党委书记告诉我,土地出让价格不仅没受疫情影响,还比往年大幅上升。

    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之本。这次改革将一批产业基础和发展条件较好的镇村整合,特色产业集中连片发展的基础越发坚实、态势越发明显。三台县将道地药材“涪城麦冬”主产区邻近的镇村有机整合,麦冬种植面积达6万亩,产量占全国70%以上,出口量占全国的80%以上。盐亭县通过调整乡镇区划促进连片发展,5年内将建成8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两项改革”还放大了优势产业的品牌效应,促进了抱团发展。三台县新德镇崭山村拥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崭山米枣”,这次将生产条件大体相同的两个邻近村调整进来,不仅扩大了生产规模,而且能让这两个村共享品牌优势,每斤米枣多卖0.5元以上。

    三是补短板、强弱项,提升了服务效能。改革前,由于乡镇数量过多、编制紧缺,加之条块分割,基层治理服务机构空设、人员匮乏现象突出。改革中,两县在乡镇统一设置了党建工作、综合行政执法、社会事务机构和便民服务中心,部分具备条件的乡镇还设置了农民工服务中心等特色机构,并明晰工作边界、做实职能职责,为优化协同高效履职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按照“依法下放、宜放则放”的原则,加强条块之间人员统筹,大力推进治理服务力量下沉,有效破解“管得着的看不见,看得见的管不着”的困境。三台县将县级部门派驻乡镇站所普遍下放乡镇实行属地管理,实现了更有效率的扁平化管理。

    群众评价改革成效,往往把服务是否改善、办事是否方便作为一个重要衡量标准。调研中了解到,两县新设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均实现全覆盖,被撤并乡镇普遍设立便民服务分中心或服务点,新设村全面推行民事代办机制,实现了让“干部多跑腿、群众少跑路”。在三台县建平镇前锋便民服务站、西平镇建林驿村便民服务点,前来办事的群众告诉我,现在搞“一站式”服务、“一窗式”办理,比以前更加方便了。随着改革深入推进,基层教育、医疗等资源的整合步伐也在加快,更好满足了群众对优质公共服务的需求。三台县乐加乡初中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由香港同胞出资援建的,可以容纳660名学生就读、近300名学生寄宿。由于这些年大量农村人口外迁,在校学生只剩下89人,学校冷清下来,缺乏学习氛围,教师也不安心、教学质量下降。这次借助改革,将乐加乡初中并入中新镇初中,腾出的校舍转给乐加小学,再把小学校舍改建为公办幼儿园,“撤一校、利三校”,区域整体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都得到提升。

    四是调结构、引人才,打牢了基层基础。以“两项改革”为契机,两县统筹调配被撤并乡镇编制,统筹安排涉改镇村干部,着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推进了乡镇干部官多兵少、机构空转和村干部年龄老化、文化偏低这两个老大难问题的有效解决。据统计,三台县每个乡镇平均行政编制、事业编制分别较改革前增加19.5名、16.3名,领导班子成员占乡镇干部总数的比例平均下降13.1个百分点,每个内设机构和事业单位都配有2名以上工作人员。盐亭县村级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下降5岁,高中及以上学历占比提高了11.4个百分点。更为可喜的是,基层干部队伍的来源结构得到明显改善,两县新任村党组织书记中,优秀农民工、退役军人、返乡大学毕业生占比均超过一半。

    “群众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支部强不强,要看领头羊”。改革前,村党组织带头人难找难选问题较为突出,究其原因,一是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村干部缺乏后备来源,“坑多萝卜少”;二是待遇普遍较低,村党组织负责人月平均报酬仅1430元,大大低于外出务工人员收入。这次改革大幅减少建制村数量,全面推行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三台县、盐亭县村级常职干部分别减少1869名、849名,占到原来总数的50.1%、46.9%,在不增加财政支出的情况下,可以较大幅度提高村干部待遇,增强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两县负责同志反映,随着辖区面积增大、人口增多、资源增加,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舞台更大了,大家的职业认同感、工作成就感、事业荣誉感明显增强,精气神更足、工作激情更高。特别是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广大基层干部担当担责、冲锋在前,经受住了实战检验。

    二、主要做法:满足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顺应高质量发展大趋势

    这次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可谓大刀阔斧,但波澜不惊,没有发生一起群体上访、没有引起一件负面舆情、没有出现一个“翻烧饼”现象,进展比预想的顺、效果比预期的好,关键是改革目标明确、方法对头、政策配套,做到了按群众意愿和客观规律办事。

    一是深入调研、谋定后动。“两项改革”本质上是一场体制性变革、结构性调整和格局性重塑,利益关联大、政策性强、社会关注度高。在全省层面正式启动前,省委坚持谋事在先、谋定后动,用近1年时间开展系列调研、进行周密筹划,同时派出专题调研组到省外学习考察,着力把情况摸透、问题找准、药方开实。省级层面形成初步思路和方案后,选择代表不同类型的3个市和3个县先行试点,验证政策、发现问题、积累经验,在试点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再全面推开。三台县和盐亭县在改革实施前也结合实际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研活动。三台县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实地调研,走村串乡召开“坝坝会”“诸葛会”90余场,征集意见建议600多条;盐亭县召开社会各界、干部群众座谈会800余场次,发放调查问卷、征求意见表近3万份。基层同志普遍反映,针对一个单项改革酝酿时间之长、调研强度之大、解剖问题之深,这是少有的。磨刀不误砍柴工。正是因为事前谋得深、想得细,工作推进的每个环节、不同情况都能找到政策工具和实施依据,大家感到心里能托底,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二是因地制宜、有序推进。四川地域差异较大、发展水平不一,必须分步分类实施改革。在改革步骤上,区分轻重缓急,把好时序节奏,将非贫困和已脱贫地区往前排,未脱贫摘帽地区往后放,待其脱贫攻坚考核验收后再启动。在方案制定中,按平原、丘陵、山区、高原地区4种类别,分别提出主要以户籍人口和幅员面积为要素的镇村调整参考标准。在实践操作中,还全面分析当地的历史渊源、文化传承、经济联系、群众心理以及交通状况等因素,做到宜留则留、宜调则调、宜改则改,不搞大呼隆、一刀切。三台县委书记谈到,全县有7个边界乡镇的人口和面积未达到规模标准,但由于地理位置比较偏远、属于典型的“四不靠”,这次改革仍然实事求是保留了下来。在具体实施中,坚持“快慢结合”,方案制定阶段“小火慢炖”,把调研摸底、清产核资、风险排查等工作做深做细,下足“绣花功”、不作“急就章”,宁可慢一点,也要稳一点;组织实施阶段“快刀斩乱麻”,各方一齐行动,迅速挂牌运行,确保工作不断档、治理不缺位、服务不脱节。

    三是尊重民意、顺向调整。基层的事,关键是要听基层言、商基层办。改革中,省委坚持把群众满意作为根本标准,鲜明提出顺向调整的原则,即顺应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发展演进之“向”,顺应产业、人口、交通等要素流动之“向”,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之“向”,顺应“人往高处走”的人心之“向”。按照这一原则,两县在实施中积极推动县城周边的镇村往县城并、山上的往山下并、沟里的往沟外并、交通闭塞的往便捷的地方并、经济欠发达的往经济较发达的并、公共服务配套差的往配套好的并、自然条件较差的往条件较好的并、存在洪涝地灾隐患的往环境安全的地方并,这样一来群众就满意了。所有调整方案都事先公示征求群众意见,对存在较大争议的,可以缓一缓,也可以不改,决不与群众拧着来、对着干。盐亭县最初准备将花果嫘乡产业园范围内的天水村、水集村和望江村“三合一”,但由于望江村与另外两个村之间隔着梓潼江,没有直接连通的桥,老百姓担心调整后出行办事不方便,最终尊重群众意愿,只将天水村和水集村进行调整。

    四是保障利益、统筹政策。“两项改革”触及利益广,必须切实回应各方现实关切。为此,作为改革的顶层设计,省委、省政府研究出台了一个指导意见和一个实施方案,制定了包括机构设置、干部安置、集体资产、投资和财政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形成了系统管用的政策体系。省委明确提出,在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中乡镇编制不上收、财政转移支付不减少、基础设施建设不削弱、基本公共服务不降低、干部安排不悬空;在村级建制调整改革中农民享受的惠民政策不变、农村土地和林地等权属不变、农业经济利益关系不变。“五个不”和“三不变”政策最大限度地考虑了干部群众的诉求,确保他们当期利益不受损、长期利益有增进,吃下了“定心丸”。政策的配套不仅消除了改革阻力、减少了改革震荡,还激活了基层改革动力,形成了从“要我改”到“我要改”、从“要求减压”到“自我加压”的良好局面,两县实际完成改革镇村数目均超出了预期数目。

    三、“后半篇”文章:持久释放改革红利,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两项改革”是一篇前后相续的大文章,“前半篇”重在调整减量,形成物理变化;“后半篇”重在提质增效,催生化学反应。目前“前半篇”完成较好,但如果“后半篇”跟不上,改革就不算真正到位。为此,蹲点调研结束后,我赓即安排省级有关部门聚焦“后半篇”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强化问题导向、基层导向、利民导向、发展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列出28个专题,在全省面上开展调研,力争形成“1+N”的工作方案,把“两项改革”往深里抓、往实里做,切实把改革成果转化为发展红利和治理实效。重点围绕四个方面来展开:

    第一,优化资源配置。机构编制是一种宝贵的行政资源,“两项改革”后亟需科学设置、合理配置。调研中了解到,有的机构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交叉重叠、职能模糊不清,有的虽然设置了机构,但授权不足、徒有其名。比如,两县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基本上都成立了,但覆盖领域不够宽,在与乡村治理密切相关的秸秆焚烧、污水排放等方面,还缺乏执法资格。下一步,要根据改革后的新情况新问题,综合考虑乡镇的功能定位、人口规模、服务半径等,按乡镇类别对机构编制及职能进行统筹规划、科学设计、有机整合、高效配置,实现最大效能。

    如何盘活用好镇村公有资产,是改革后面临的一项现实课题。一方面,乡镇和建制村调整后腾出了大量办公用房、活动阵地,仅三台县就腾退出办公和附属用房133宗、面积10.3万平方米(尚不包括调整学校、医院和村级活动服务场所)。这是一笔十分宝贵的资源,三台县正开展一些探索,通过交由县级平台公司统一管理、改建成敬老院和公办幼儿园等公益设施、调剂给其他驻镇单位或社区使用等方式,有效盘活闲置资产,提高综合利用效率。另一方面,新设乡镇由于人员大量增加,也存在办公用房紧张、干部周转房不足等问题,需要通过改扩建、调剂、置换、租用等方式逐步解决。基层反映,由于历史原因导致一些镇村资产权属不清或取得方式不规范,给下一步分类处置带来不少困难。对这些历史遗留问题,有关部门正加强调研指导、研究出台具体政策,着力通过改革的办法来解决。

    第二,提升发展质量。检验改革成效,最终要看发展实效。改革之后,镇村空间扩大了、发展框架拉开了,对发展的理念、方式、条件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亟需强化规划引领。从两县情况看,镇村规划是个薄弱环节,大多数乡镇没有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也没有专门管理机构,私搭乱建、违法占用耕地建房问题突出,一些试点地方编制的村庄规划千篇一律、缺乏特色。要抓住谋划“十四五”发展的窗口期,编制好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明确镇村等级体系、规模结构和功能定位,统筹规划建设农村道路、水利、电网、通讯等基础设施及场镇市政设施,加强农村建设管理、耕地保护和环境治理,培育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布局建设一批现代农业园区,助推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也是提高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物质保障。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村集体经济组织如何改、怎么变,事关广大群众切身利益。两县的普遍做法是坚持尊重历史、承认差别,通过直接整合、股份合作、联合经营、逐步过渡等多种方式,稳步推进村集体经济整合,不搞“归大堆”。村集体经济组织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加之缺乏经营管理人才,要积极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有效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尽量采取承包、租赁、参股、联营、合作等方式获得持续稳定收入,保障集体资产安全、增值,不一定都直接从事经营活动。

    第三,增强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推进“两项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调研发现,两县便民服务体系基本能满足老百姓的办事需求,也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便民服务事项与老百姓需求不匹配,“僵尸”事项、凑数事项比较多;二是部分被调整乡镇和建制村保留的便民服务分中心或服务点业务不饱和,并呈逐步萎缩之势。对此,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根据实际情况优化调整便民服务网络,按不同类型的镇村来编制便民服务事项清单,着力加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创新服务方式、优化服务供给,持续提高便民服务质量。

    教育和医疗卫生是与老百姓关系最密切的两项公共服务。目前,二者既有资源不足问题,也存在资源浪费现象,“门庭若市”与“门可罗雀”反差强烈。以三台县为例,全县62个乡镇卫生院中,病床平均使用率低于75%的有17个,医师日均诊疗量低于3人的有15个;县城的潼川第二小学学生达2726人,最少的秋林镇金玉小学仅有28人。盐亭县义务教育阶段的城区学校生师比为16.7:1,农村学校仅为9.4:1。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一个过程,“两项改革”提供了重要契机。要打破行政区划思维,通过科学测算、优化布局、精准供给,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现在农村交通方便了,群众收入提高了,对享有高质量教育医疗服务的愿望更为迫切。要因应这一新变化,适当集中教育资源,推行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医疗服务体系,着力提高农村办学质量和医疗卫生水平。

    第四,提高治理效能。基层治理效能如何,干部是决定性因素。两县负责同志反映,改革后镇村干部履职服务的领域更宽了、对象更多了、任务更重了,对工作专业化、精细化、高效化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把提升镇村干部治理能力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健全选育用管工作链条,全面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和专业训练,打造一支懂治理、能治理、善治理的基层干部队伍。现在,镇村干部管理的范围变大、调动的资源增多,特别是“一肩挑”后村党组织书记的权力更为集中,如何加强监督需要系统思考,抓紧研究制定具体化、可操作的有效机制,扎紧基层权力监督的制度“笼子”。

    基层治理点多面宽,统筹用好各方力量十分必要。“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是客观现实,关键不是把下面也弄成“千根针”,而是把上面的“千条线”穿到下面的“一根针”里去。现在,许多村都按规定配有网格员、卫生防疫员、森林防火员、地灾报警员、法律顾问、纠纷调解员、治安辅警等,他们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层反映,如果每项工作都要求配设专职人员,实际上很难做到,也会造成极大的人力和财力浪费,应允许各地统筹调配有关力量,“一员多用”,发挥整体效益。乡镇消防、应急等力量的配置也不应强求一律,宜专则专、宜兼则兼、宜合则合、宜分则分,需要什么就设什么,不搞空架子,最重要的是有人办事、能办成事。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省委书记彭清华蹲点调研报告《激活四川乡村治理“一池春水”》

  • 2021年01月04日 07时51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编/者/按

    中央政策研究室《学习与研究》杂志2020年第11期刊发了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在绵阳市三台、盐亭两县蹲点调研形成的“两项改革”调研报告——《激活四川乡村治理“一池春水”》。全文如下:

    激活四川乡村治理“一池春水”
    ——三台县、盐亭县“两项改革”调查

    彭清华

    推进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是四川结合省情实际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重大基础性改革。“两项改革”主要目的,是将乡镇和建制村数量调减、布局调优、成本降低、效能提高,进一步优化资源要素配置,重塑乡村经济和治理版图,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和基层组织建设,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夯实基层基础。

    由于历史原因,四川乡镇数量多达4610个,居全国首位,相当于排在第二和第三位两个省份的总和;建制村数量多达4.54万个,也大大高于人口、面积和经济总量相近的省份。这种传统微型农业经济状态下的乡镇和建制村设置,呈现出数量多、规模小、分布密、实力弱的突出特征,稀释了公共资源、降低了服务效能、削弱了乡村治理,成为长期制约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优化行政区划、加强基层治理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指出行政区划本身也是一种重要资源,用得好就是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更大优势,用不好也可能成为掣肘;强调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基础,要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推进“两项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四川省委直面矛盾、攻坚破难,把“两项改革”作为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牵引性工程来抓,分两批次开展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接续推进村级建制调整改革。目前,两项改革“前半篇”任务基本完成,全省减少乡镇1380个、建制村18110个,待其余7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完成改革后,全省乡镇、建制村的减幅将分别达32%、41%以上,干成了一件多年来想干而没有干成的事。

    “两项改革”的成效如何?有哪些经验做法?还存在什么问题?下一步如何深化?在改革由“前半篇”转入“后半篇”的关键节点,我带着这些问题,用了一周时间,到绵阳市三台县和盐亭县开展蹲点调研,并同步组织10个调研组深入绵阳市9个县(市、区)摸排情况,通过“解剖麻雀”,进一步总结经验、检视问题、研究对策。

    一、初步成效:乡村振兴增加新动能,人民群众增强获得感

    绵阳市三台县、盐亭县位于四川盆地中北部,历史悠久、人文厚重,同属丘区农业县,户籍人口分别为141万、62万,2019年经济总量分别为380亿元、161亿元,在全省183个县(市、区)中居第34位、第97位,两县在四川具有典型样本意义。通过“两项改革”,两县镇村幅员面积扩大、人口规模增加、资源要素集聚、治理结构优化,已取得“减量提质”的积极效应。

    一是减数量、优布局,拓展了发展空间。改革前,三台县有乡镇63个、建制村932个,分别居全省第3位和第2位,小而密的情况较为突出。盐亭县情况类似,面积最小的林山乡只有17平方公里,有的乡镇驻地间隔距离不到2公里。三台县委书记给我讲,原来镇村数量过多,有限的财政资金只能“撒胡椒面”,想搞一下场镇建设和产业发展往往“手长袖子短”,就连配齐镇村干部都成为一件头痛事。通过“两项改革”,三台县乡镇、建制村分别减少30个、549个,减幅达47.6%、58.9%;盐亭县的乡镇由35个减为17个、建制村由453个减为189个,减幅分别达51.4%和58.3%。改革后,两县的镇村平均面积和户籍人口均实现了“双倍增”。

    调研中了解到,两县都不只是从数量上做“减法”,而是把减量与提质有机结合起来,借势优化县域空间布局、人口布局、产业布局,为在更大范围配置资源要素创造条件。我所到的三台县新德镇,与县城隔涪江相望,70%为平坝河谷地形,发展近郊休闲农业优势明显,这次将邻近的永新镇调整进来,共同纳入城镇规划区范围,为中心城区发展预留了空间。盐亭县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的麻秧街道,面积只有48.2平方公里,空间容量有限,这次将邻近的巨龙镇8个村调整进来,使开发区产业承载空间拓展了15平方公里以上。开发区负责人高兴地说,正着手编制新的发展规划,产业布局明显改善了。

    二是建中心、聚动能,激活了县域经济。两县在改革中将地缘相邻、主业相近、优势互补的镇村进行调整,加速了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催生了一批中心镇(村)、重点镇(村)和特色镇(村),县域内主干带动、多点支撑、协同发展的格局加快形成。尤其是集中资源、精准投放,着力打造县域副中心,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力更强了。三台县芦溪镇距绵阳城区仅13公里,交通条件便利、生活服务设施较为配套,而相邻的花园镇产业基础条件较好,这次两镇合二为一打造县域副中心,加速了要素跨区域流动、促进了优势资源互补。盐亭县玉龙镇历来商贸繁荣、人气旺盛,这次与产业发展较好的黄溪乡整合后,“身价”倍增,引来大量投资者。该镇党委书记告诉我,土地出让价格不仅没受疫情影响,还比往年大幅上升。

    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之本。这次改革将一批产业基础和发展条件较好的镇村整合,特色产业集中连片发展的基础越发坚实、态势越发明显。三台县将道地药材“涪城麦冬”主产区邻近的镇村有机整合,麦冬种植面积达6万亩,产量占全国70%以上,出口量占全国的80%以上。盐亭县通过调整乡镇区划促进连片发展,5年内将建成8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两项改革”还放大了优势产业的品牌效应,促进了抱团发展。三台县新德镇崭山村拥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崭山米枣”,这次将生产条件大体相同的两个邻近村调整进来,不仅扩大了生产规模,而且能让这两个村共享品牌优势,每斤米枣多卖0.5元以上。

    三是补短板、强弱项,提升了服务效能。改革前,由于乡镇数量过多、编制紧缺,加之条块分割,基层治理服务机构空设、人员匮乏现象突出。改革中,两县在乡镇统一设置了党建工作、综合行政执法、社会事务机构和便民服务中心,部分具备条件的乡镇还设置了农民工服务中心等特色机构,并明晰工作边界、做实职能职责,为优化协同高效履职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按照“依法下放、宜放则放”的原则,加强条块之间人员统筹,大力推进治理服务力量下沉,有效破解“管得着的看不见,看得见的管不着”的困境。三台县将县级部门派驻乡镇站所普遍下放乡镇实行属地管理,实现了更有效率的扁平化管理。

    群众评价改革成效,往往把服务是否改善、办事是否方便作为一个重要衡量标准。调研中了解到,两县新设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均实现全覆盖,被撤并乡镇普遍设立便民服务分中心或服务点,新设村全面推行民事代办机制,实现了让“干部多跑腿、群众少跑路”。在三台县建平镇前锋便民服务站、西平镇建林驿村便民服务点,前来办事的群众告诉我,现在搞“一站式”服务、“一窗式”办理,比以前更加方便了。随着改革深入推进,基层教育、医疗等资源的整合步伐也在加快,更好满足了群众对优质公共服务的需求。三台县乐加乡初中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由香港同胞出资援建的,可以容纳660名学生就读、近300名学生寄宿。由于这些年大量农村人口外迁,在校学生只剩下89人,学校冷清下来,缺乏学习氛围,教师也不安心、教学质量下降。这次借助改革,将乐加乡初中并入中新镇初中,腾出的校舍转给乐加小学,再把小学校舍改建为公办幼儿园,“撤一校、利三校”,区域整体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都得到提升。

    四是调结构、引人才,打牢了基层基础。以“两项改革”为契机,两县统筹调配被撤并乡镇编制,统筹安排涉改镇村干部,着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推进了乡镇干部官多兵少、机构空转和村干部年龄老化、文化偏低这两个老大难问题的有效解决。据统计,三台县每个乡镇平均行政编制、事业编制分别较改革前增加19.5名、16.3名,领导班子成员占乡镇干部总数的比例平均下降13.1个百分点,每个内设机构和事业单位都配有2名以上工作人员。盐亭县村级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下降5岁,高中及以上学历占比提高了11.4个百分点。更为可喜的是,基层干部队伍的来源结构得到明显改善,两县新任村党组织书记中,优秀农民工、退役军人、返乡大学毕业生占比均超过一半。

    “群众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支部强不强,要看领头羊”。改革前,村党组织带头人难找难选问题较为突出,究其原因,一是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村干部缺乏后备来源,“坑多萝卜少”;二是待遇普遍较低,村党组织负责人月平均报酬仅1430元,大大低于外出务工人员收入。这次改革大幅减少建制村数量,全面推行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三台县、盐亭县村级常职干部分别减少1869名、849名,占到原来总数的50.1%、46.9%,在不增加财政支出的情况下,可以较大幅度提高村干部待遇,增强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两县负责同志反映,随着辖区面积增大、人口增多、资源增加,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舞台更大了,大家的职业认同感、工作成就感、事业荣誉感明显增强,精气神更足、工作激情更高。特别是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广大基层干部担当担责、冲锋在前,经受住了实战检验。

    二、主要做法:满足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顺应高质量发展大趋势

    这次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可谓大刀阔斧,但波澜不惊,没有发生一起群体上访、没有引起一件负面舆情、没有出现一个“翻烧饼”现象,进展比预想的顺、效果比预期的好,关键是改革目标明确、方法对头、政策配套,做到了按群众意愿和客观规律办事。

    一是深入调研、谋定后动。“两项改革”本质上是一场体制性变革、结构性调整和格局性重塑,利益关联大、政策性强、社会关注度高。在全省层面正式启动前,省委坚持谋事在先、谋定后动,用近1年时间开展系列调研、进行周密筹划,同时派出专题调研组到省外学习考察,着力把情况摸透、问题找准、药方开实。省级层面形成初步思路和方案后,选择代表不同类型的3个市和3个县先行试点,验证政策、发现问题、积累经验,在试点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再全面推开。三台县和盐亭县在改革实施前也结合实际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研活动。三台县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实地调研,走村串乡召开“坝坝会”“诸葛会”90余场,征集意见建议600多条;盐亭县召开社会各界、干部群众座谈会800余场次,发放调查问卷、征求意见表近3万份。基层同志普遍反映,针对一个单项改革酝酿时间之长、调研强度之大、解剖问题之深,这是少有的。磨刀不误砍柴工。正是因为事前谋得深、想得细,工作推进的每个环节、不同情况都能找到政策工具和实施依据,大家感到心里能托底,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二是因地制宜、有序推进。四川地域差异较大、发展水平不一,必须分步分类实施改革。在改革步骤上,区分轻重缓急,把好时序节奏,将非贫困和已脱贫地区往前排,未脱贫摘帽地区往后放,待其脱贫攻坚考核验收后再启动。在方案制定中,按平原、丘陵、山区、高原地区4种类别,分别提出主要以户籍人口和幅员面积为要素的镇村调整参考标准。在实践操作中,还全面分析当地的历史渊源、文化传承、经济联系、群众心理以及交通状况等因素,做到宜留则留、宜调则调、宜改则改,不搞大呼隆、一刀切。三台县委书记谈到,全县有7个边界乡镇的人口和面积未达到规模标准,但由于地理位置比较偏远、属于典型的“四不靠”,这次改革仍然实事求是保留了下来。在具体实施中,坚持“快慢结合”,方案制定阶段“小火慢炖”,把调研摸底、清产核资、风险排查等工作做深做细,下足“绣花功”、不作“急就章”,宁可慢一点,也要稳一点;组织实施阶段“快刀斩乱麻”,各方一齐行动,迅速挂牌运行,确保工作不断档、治理不缺位、服务不脱节。

    三是尊重民意、顺向调整。基层的事,关键是要听基层言、商基层办。改革中,省委坚持把群众满意作为根本标准,鲜明提出顺向调整的原则,即顺应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发展演进之“向”,顺应产业、人口、交通等要素流动之“向”,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之“向”,顺应“人往高处走”的人心之“向”。按照这一原则,两县在实施中积极推动县城周边的镇村往县城并、山上的往山下并、沟里的往沟外并、交通闭塞的往便捷的地方并、经济欠发达的往经济较发达的并、公共服务配套差的往配套好的并、自然条件较差的往条件较好的并、存在洪涝地灾隐患的往环境安全的地方并,这样一来群众就满意了。所有调整方案都事先公示征求群众意见,对存在较大争议的,可以缓一缓,也可以不改,决不与群众拧着来、对着干。盐亭县最初准备将花果嫘乡产业园范围内的天水村、水集村和望江村“三合一”,但由于望江村与另外两个村之间隔着梓潼江,没有直接连通的桥,老百姓担心调整后出行办事不方便,最终尊重群众意愿,只将天水村和水集村进行调整。

    四是保障利益、统筹政策。“两项改革”触及利益广,必须切实回应各方现实关切。为此,作为改革的顶层设计,省委、省政府研究出台了一个指导意见和一个实施方案,制定了包括机构设置、干部安置、集体资产、投资和财政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形成了系统管用的政策体系。省委明确提出,在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中乡镇编制不上收、财政转移支付不减少、基础设施建设不削弱、基本公共服务不降低、干部安排不悬空;在村级建制调整改革中农民享受的惠民政策不变、农村土地和林地等权属不变、农业经济利益关系不变。“五个不”和“三不变”政策最大限度地考虑了干部群众的诉求,确保他们当期利益不受损、长期利益有增进,吃下了“定心丸”。政策的配套不仅消除了改革阻力、减少了改革震荡,还激活了基层改革动力,形成了从“要我改”到“我要改”、从“要求减压”到“自我加压”的良好局面,两县实际完成改革镇村数目均超出了预期数目。

    三、“后半篇”文章:持久释放改革红利,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两项改革”是一篇前后相续的大文章,“前半篇”重在调整减量,形成物理变化;“后半篇”重在提质增效,催生化学反应。目前“前半篇”完成较好,但如果“后半篇”跟不上,改革就不算真正到位。为此,蹲点调研结束后,我赓即安排省级有关部门聚焦“后半篇”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强化问题导向、基层导向、利民导向、发展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列出28个专题,在全省面上开展调研,力争形成“1+N”的工作方案,把“两项改革”往深里抓、往实里做,切实把改革成果转化为发展红利和治理实效。重点围绕四个方面来展开:

    第一,优化资源配置。机构编制是一种宝贵的行政资源,“两项改革”后亟需科学设置、合理配置。调研中了解到,有的机构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交叉重叠、职能模糊不清,有的虽然设置了机构,但授权不足、徒有其名。比如,两县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基本上都成立了,但覆盖领域不够宽,在与乡村治理密切相关的秸秆焚烧、污水排放等方面,还缺乏执法资格。下一步,要根据改革后的新情况新问题,综合考虑乡镇的功能定位、人口规模、服务半径等,按乡镇类别对机构编制及职能进行统筹规划、科学设计、有机整合、高效配置,实现最大效能。

    如何盘活用好镇村公有资产,是改革后面临的一项现实课题。一方面,乡镇和建制村调整后腾出了大量办公用房、活动阵地,仅三台县就腾退出办公和附属用房133宗、面积10.3万平方米(尚不包括调整学校、医院和村级活动服务场所)。这是一笔十分宝贵的资源,三台县正开展一些探索,通过交由县级平台公司统一管理、改建成敬老院和公办幼儿园等公益设施、调剂给其他驻镇单位或社区使用等方式,有效盘活闲置资产,提高综合利用效率。另一方面,新设乡镇由于人员大量增加,也存在办公用房紧张、干部周转房不足等问题,需要通过改扩建、调剂、置换、租用等方式逐步解决。基层反映,由于历史原因导致一些镇村资产权属不清或取得方式不规范,给下一步分类处置带来不少困难。对这些历史遗留问题,有关部门正加强调研指导、研究出台具体政策,着力通过改革的办法来解决。

    第二,提升发展质量。检验改革成效,最终要看发展实效。改革之后,镇村空间扩大了、发展框架拉开了,对发展的理念、方式、条件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亟需强化规划引领。从两县情况看,镇村规划是个薄弱环节,大多数乡镇没有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也没有专门管理机构,私搭乱建、违法占用耕地建房问题突出,一些试点地方编制的村庄规划千篇一律、缺乏特色。要抓住谋划“十四五”发展的窗口期,编制好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明确镇村等级体系、规模结构和功能定位,统筹规划建设农村道路、水利、电网、通讯等基础设施及场镇市政设施,加强农村建设管理、耕地保护和环境治理,培育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布局建设一批现代农业园区,助推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也是提高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物质保障。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村集体经济组织如何改、怎么变,事关广大群众切身利益。两县的普遍做法是坚持尊重历史、承认差别,通过直接整合、股份合作、联合经营、逐步过渡等多种方式,稳步推进村集体经济整合,不搞“归大堆”。村集体经济组织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加之缺乏经营管理人才,要积极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有效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尽量采取承包、租赁、参股、联营、合作等方式获得持续稳定收入,保障集体资产安全、增值,不一定都直接从事经营活动。

    第三,增强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推进“两项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调研发现,两县便民服务体系基本能满足老百姓的办事需求,也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便民服务事项与老百姓需求不匹配,“僵尸”事项、凑数事项比较多;二是部分被调整乡镇和建制村保留的便民服务分中心或服务点业务不饱和,并呈逐步萎缩之势。对此,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根据实际情况优化调整便民服务网络,按不同类型的镇村来编制便民服务事项清单,着力加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创新服务方式、优化服务供给,持续提高便民服务质量。

    教育和医疗卫生是与老百姓关系最密切的两项公共服务。目前,二者既有资源不足问题,也存在资源浪费现象,“门庭若市”与“门可罗雀”反差强烈。以三台县为例,全县62个乡镇卫生院中,病床平均使用率低于75%的有17个,医师日均诊疗量低于3人的有15个;县城的潼川第二小学学生达2726人,最少的秋林镇金玉小学仅有28人。盐亭县义务教育阶段的城区学校生师比为16.7:1,农村学校仅为9.4:1。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一个过程,“两项改革”提供了重要契机。要打破行政区划思维,通过科学测算、优化布局、精准供给,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现在农村交通方便了,群众收入提高了,对享有高质量教育医疗服务的愿望更为迫切。要因应这一新变化,适当集中教育资源,推行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医疗服务体系,着力提高农村办学质量和医疗卫生水平。

    第四,提高治理效能。基层治理效能如何,干部是决定性因素。两县负责同志反映,改革后镇村干部履职服务的领域更宽了、对象更多了、任务更重了,对工作专业化、精细化、高效化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把提升镇村干部治理能力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健全选育用管工作链条,全面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和专业训练,打造一支懂治理、能治理、善治理的基层干部队伍。现在,镇村干部管理的范围变大、调动的资源增多,特别是“一肩挑”后村党组织书记的权力更为集中,如何加强监督需要系统思考,抓紧研究制定具体化、可操作的有效机制,扎紧基层权力监督的制度“笼子”。

    基层治理点多面宽,统筹用好各方力量十分必要。“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是客观现实,关键不是把下面也弄成“千根针”,而是把上面的“千条线”穿到下面的“一根针”里去。现在,许多村都按规定配有网格员、卫生防疫员、森林防火员、地灾报警员、法律顾问、纠纷调解员、治安辅警等,他们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层反映,如果每项工作都要求配设专职人员,实际上很难做到,也会造成极大的人力和财力浪费,应允许各地统筹调配有关力量,“一员多用”,发挥整体效益。乡镇消防、应急等力量的配置也不应强求一律,宜专则专、宜兼则兼、宜合则合、宜分则分,需要什么就设什么,不搞空架子,最重要的是有人办事、能办成事。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