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6

关于《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定》的说明

  • 2020年07月16日 07时37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播报
  • (2020年7月10日)

    彭清华

    受省委常委会委托,我就《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定》起草情况,向全会作说明。

    一、全会主题及主要考虑

    省委常委会决定,这次全会的主题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准确把握这一主题,首先要提升政治站位、增强全局意识,深刻领会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意义。

    从国家层面看,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党中央着眼“两个大局”、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战略决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聚焦重点区域、重点流域,因时应势、精准施策,谋划实施一系列区域发展重大战略,有力促进了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的特征更趋明显,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发展不确定性增加。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迫切需要打造新的对外开放支点和区域发展引擎,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形成几个能够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经略西部广袤腹地、拓展战略回旋空间的宏大手笔,是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谋势之举,是培育新的战略支撑、抢占有利战略位势的长远之策,有利于我国改革开放从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纵深推进,加快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支撑和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

    从成渝地区看,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深化川渝合作、促进区域优势互补协同共兴的战略举措。当前,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成渝地区既有重庆和成都两个人口超千万的国家中心城市,又有一批快速成长的大中小城市,是我国西部地区人口数量最多、人才聚集最密、产业基础最好、创新能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发展潜力最大的优势区域。自古以来,川渝两地山水相连、人文相亲,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密切经济联系。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刻把握了我国经济发展空间结构变化大势,充分顺应了成渝地区干部群众的热切期盼,将川渝合作推向了高位实施、全面深化的新阶段,有利于强化重庆和成都两个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推动空间布局整体优化、功能体系整体完善、发展能级整体提升,形成双核驱动、全域共兴的协同发展新格局。

    从四川发展看,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加快建设经济强省、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战略引领。四川的每一次大发展都与国家大战略紧密相关,从新中国成立之初以成都为枢纽的交通基础设施布局,到上世纪60年代的三线建设,再到新世纪的西部大开发等,都为四川在不同历史时期实现追赶跨越提供了战略动能、厚植了发展优势。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部署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以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主干带动、多支竞发的良好态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为“一干多支”发展提供了战略引领,“一干多支”发展也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这是四川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迎来的新的重大机遇,其战略牵引力、政策推动力和发展支撑力前所未有,有利于完善基础设施新布局,推动一批期盼多年、奠基长远的重大项目落地,加快补齐发展短板、积蓄增长后劲;有利于塑造区域协同新格局,让“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搭上国家战略快车,乘势借力做优做强主干,带动区域全面提升、整体跨越;有利于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协同重庆统筹承接产业转移、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有利于培育创新驱动新优势,加快集聚创新资源要素、增强协同创新能力,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有利于形成全面开放新态势,进一步深化“四向拓展、全域开放”,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有利于迈入绿色发展新阶段,筑牢长江和黄河上游生态屏障,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全省上下的重大政治任务和发展使命。前期,省委先后召开一系列会议,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研究形成我省落实国家战略的初步谋划。同时,加强向国家有关部委的汇报沟通及与重庆市的工作衔接,坚持把能干的事先干起来,将促进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加快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作为先手棋予以部署推动,批准建设宜宾三江新区和成都东部新区等平台载体,支持各市(州)、各部门、各单位与重庆市开展务实合作,扎实推动各项工作强劲开局。前不久,省委专门举办省级领导干部和市厅级主要负责同志读书班,深入交流省领导牵头的课题调研成果,深度研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问题,为这次全会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和理论准备。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正处于重点突破、整体成势的关键时期,省委认为,有必要召开一次全会进行再学习、再动员、再部署,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加快推动国家战略在四川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决定》稿主线及主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意义、总体思路、基本要求和重点任务,充分体现了把握大势、统揽全局的深谋远虑和战略决断,体现了对成渝地区的深切关怀和殷切期望,为新时代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擘画了美好蓝图、提供了根本遵循。

    《决定》稿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主线贯穿和统揽全篇,提高政治站位和战略站位,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实践指向。一是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意义的重要论述,深入阐释国家战略为四川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强调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进一步提升落实国家重大战略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二是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总体思路的重要论述,结合实际提出我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指导思想,强调着力推进成渝地区统筹发展,着力强化中心城市带动作用,着力深化市场化改革、高水平开放、引领性创新,并围绕“一极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明确了功能支撑和主攻方向。三是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基本要求的重要论述,强调坚持以深化川渝合作为引领、以做强成都极核为带动、以扩大改革开放为动力、以促进全域发展为取向,指明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方法和路径。四是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点任务的重要论述,强调聚焦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加强整体谋划、注重统筹实施,布局建设一批重大平台,规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谋划推进一批重大改革,加快把国家战略势能转化为发展实效。全省上下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起来,坚定用以指导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治蜀兴川新的实践。

    在重要工作部署上,《决定》稿注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与正在编制的国家规划纲要相衔接,对目前拿得准的事项进行前瞻部署,对国家有关方面正在研究、尚无定论的事项暂不涉及;二是注重从战略上、方向上谋篇布局,除支撑性重大项目和全局性重大事项外,其他具体项目和事项留待后续制定国家规划纲要实施意见和“十四五”发展规划时统筹考虑;三是注重加强与重庆方面协同,逐项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川渝协同推进的重大事项,统筹部署双方前期商定的合作事项,做到“一盘棋”谋划、一体化推进;四是注重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引导各地、各部门找准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的方位及重点,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

    《决定》稿共4部分、18条。第一部分,坚定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指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主要包括深刻领会重大意义、牢牢把握总体思路、全面贯彻基本要求、系统落实重点任务,重点解决战略实施的认识和站位问题。第二部分,推动重点区域协同发展加快成势,主要包括做强成都极核和主干功能、培育壮大区域中心城市、强化重要节点城市功能协作、推动川渝毗邻地区联动发展,重点解决战略实施的区域布局问题。第三部分,聚焦重点领域精准发力率先突破,主要包括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体制创新、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重点解决战略实施的着力重点问题。第四部分,凝聚形成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强大合力,主要包括强化组织领导保障、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调动各方积极参与,重点解决战略实施的推进力量问题。

    为起草好《决定》稿,省委成立起草组,在省委常委会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起草组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系统梳理借鉴长三角等区域省(市)先进经验,充分吸收省领导和各地、各部门前期研究成果,形成了《决定》初稿。6月12日,省委常委会会议进行了讨论研究,之后印发各地、各部门、各有关单位广泛征求意见。7月1日,省委专门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听取意见建议。经梳理分析,各方面意见建议主要集中在强化市(州)功能定位、增加项目建设内容、深化川渝合作、加强政策支持及规范文字表述等方面。起草组作了认真研究,有的直接吸收,有的综合采纳,一些工作层面的具体意见建议转交相关部门研究办理,有的具体事项拟留待国家规划纲要出台后在制定实施意见时统筹研究处理。7月6日,省委常委会会议再次对《决定》稿进行讨论,同意提交这次全会审议。

    三、需要重点把握的几个问题

    《决定》稿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就我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出系统谋划,提出一系列重大思路、重大部署、重大举措。这里,就几个重点问题作简要说明。

    第一,关于把握“一极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是党中央赋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目标定位,标定了成渝地区未来发展的战略方位。《决定》稿强调,要立足四川实际、强化功能支撑,全面落实这一目标定位。

    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统揽性目标。从全国来看,目前已初步形成北有京津冀、东有长三角、南有粤港澳的三大增长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目的是在西部形成支撑和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的重要增长极。这一战略的实施,有助于促进优势区域重点发展、生态功能区重点保护,将使我国区域经济布局更加完善、发展更加均衡。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做大经济总量是基础,必须更好承接重大生产力布局,保持合理较快增长速度,持续提升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分量;提高发展质量是关键,必须坚持高端引领、强化创新驱动,加快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和科技创新水平,率先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服务战略全局是要义,必须主动加强与其他区域协同联动,不断增强要素集聚力、产业支撑力、创新驱动力、开放引领力和民生保障力,在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中更好发挥支撑带动作用。

    建设“两中心两地”,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支撑性定位。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关键是强化经济承载和辐射带动功能,突出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构建高端引领、优势凸显的现代产业体系和功能完备、集群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关键是强化创新资源集聚和转化功能,推动形成多元化创新主体、高强度研发投入、大规模知识转移、多场景创新应用,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产业创新应用场和开放创新示范区;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关键是强化改革集成和开放门户功能,着力抓好市场化改革和制度型开放,打造重大改革先行地和支撑“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枢纽;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关键是强化人口吸纳和综合服务功能,充分彰显天府之国的优美生态、现代气息、多彩人文和安逸生活,吸引更多人在川安居乐业。“两中心两地”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要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落实。

    第二,关于以“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干多支”作为省级层面的区域战略,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战略目标上高度契合、内在要求上高度统一、发展路径上高度一致,为国家战略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了有利条件。《决定》稿提出,要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战略引领,以“一干多支”发展战略为重要支撑,强化川渝互动、极核带动、干支联动,推动重点区域协同发展加快成势。

    成都既是全省经济发展主干,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极核,在区域发展中地位尤为重要。2019年,成都地区生产总值达1.7万亿元,占全省的36.5%、占川渝两省市的24.2%。但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的中心城市相比,与形成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要求相比,成都经济发展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还有较大差距。要坚定不移做强成都极核和主干功能,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揽,加快天府新区、成都东部新区和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两区一城”建设,大力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持续提升门户枢纽地位。这些部署,有利于推动成都实现空间格局之变、发展方式之变、城市能级之变,促进与重庆相向发展、协同发展,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不只是做大成都、重庆两个中心城市,还要通过双核带动,促进区域中心城市竞相发展,带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部崛起、南翼跨越、北翼振兴,实现整个区域“水涨船高”。与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众星拱月”的发展态势相比,成渝中部和两翼地区目前还没有一个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000亿元的城市,有“月明星稀”之感。要把培育壮大区域中心城市作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性工程,一方面借势借力,深化与成渝双核的协作配套,优先承接功能疏解和产业外溢,共同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链、价值链;另一方面苦练内功,充分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在产业、通道、资源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扩大城市空间供给,提升要素集聚能力,更好支撑国家战略实施。省委决定,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的区域中心城市统筹规划布局一批省级新区,这是提高区域中心城市产业和人口承载能力的重大举措,要科学论证、合理布局,分步骤实施、高标准建设,不能一哄而上、降格以求,真正把省级新区建设成为承担区域发展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平台。

    省内其他重要节点城市各具特色、各有优势,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关键是要立足自身定位和比较优势,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加强与成渝双核的功能协作。位于重要交通干线和流域的沿线城市,要强化通道功能协作,协同发展通道经济和枢纽经济,做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轴带支撑;具备产业发展基础和协作条件的城市,要强化产业功能协作,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五链耦合,携手共建上下成链、左右配套、优势互补、集群发展的产业生态圈;生态功能区要强化生态功能协作,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更好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我省有6市17县(市、区)与重庆市的13个区(县)毗邻,具备融合发展的地利之便。要把深化川渝毗邻地区合作作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抓手,支持打造一批合作先行区、示范区和协同区,主动接受重庆经济辐射。建设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的重要任务,要协同重庆加快建设步伐,为推进成渝地区统筹发展探索新路、作出示范。

    第三,关于抓实补短板、打基础、增动力、利长远的重点任务。习近平总书记部署的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点工作,既立足当前补短板、强弱项,又着眼长远打基础、增动力,项项都是关乎战略全局的大事要事,抓住了战略实施的要害和关键。《决定》稿逐一对表、细化落实,形成了我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举措,必须盯住抓、抓到底,尽快取得突破性进展和实质性成效。

    交通基础设施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先行领域,也是畅通经济社会循环的“动脉血管”。近年来,我省以突破高铁瓶颈、打造国际航空枢纽和打通出川大通道为重点,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从“蜀道难”到“蜀道通”的历史性转变。但要清醒看到,对内各城市间的快速连接不够、对外通江达海的大能力货运通道不畅仍然是制约发展的突出短板。要深入实施交通强省战略,统筹铁路、航空、公路、水路规划,统筹干线和支线建设,统筹客运和货运发展,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要聚焦“内联”,加快推进成渝中线高铁等重大项目建设,形成成渝两市之间、成渝两市至区域内主要城市之间、成都都市圈内的3个“1小时交通网”;聚焦“外畅”,加快成自宜、成达万、成兰(西宁)及渝西、渝昆等出川高铁建设,打通成都经泸州(宜宾)、百色至北部湾的南向铁海联运大通道,开辟成都经达州至万州港的东向铁水联运新通道,提升以中欧班列(成渝)为带动的西向北向陆路运输大通道,构建陆海互济、东西畅达、南北贯通的战略性综合运输通道格局。

    产业是经济之本,推进产业协作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中之重。成渝地区产业门类齐全、基础实力雄厚,是全国重要制造业基地。要聚力建体系,以工业“5+1”、服务业“4+6”、农业“10+3”为重点,突出抓好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西部金融中心、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和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等建设,与重庆构建大产业、细分工的产业协作格局,形成相互依托、相互借力、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要聚力育集群,整合发展汽车、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统筹承接东部地区和境外产业转移,推动全产业链贯通、开放式互联,打造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全国重要的特色产业基地。要聚力强主体,推动成渝地区市场双向全面开放,促进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共建共享,以更大力度支持行业领军企业做大做强、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统筹推进改革、开放和创新,能够发挥强内力、聚外力、激活力的“乘数效应”,共同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蓄势赋能。改革方面,重点是深化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积极探索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创新组织管理、公共资源配置、产业协作、利益联结、监督考核评价等体制机制,打破行政壁垒、共享发展资源,提高要素配置整体效率。开放方面,重点是协同推动开放通道、开放平台、开放环境等建设,携手重庆建设川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支持四川天府新区和重庆两江新区共同打造内陆开放门户,共建“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和对外交往中心,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创新方面,重点是优化创新能力布局、营造良好创新生态,以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为主要承载区,以“一城多园”模式与重庆共建中国西部科学城,带动各类发展平台协同参与,打造辐射带动西部地区的创新引擎。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是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重要内容。川渝两地同处长江上游,山同脉、水同源,是休戚与共的生态共同体。要开展生态共建,大力推进区域内长江、嘉陵江、岷江、涪江、沱江、渠江等生态廊道建设,打造川渝森林城市群,共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样板区;要推进环境共保,落实一张负面清单管两地,深化跨区域跨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开展协同立法和联合执法,让两地人民共享巴山蜀水的秀美风光。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归根到底是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从群众最期盼的事情做起,把补短板、提质量、促均衡结合起来,着力解决就业、教育、医疗、养老、救助等热点难点民生问题,持续加大优质公共服务供给,深入推进城乡基层治理,不断提高便民利民惠民水平,让发展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

    第四,关于构建多方参与、共抓落实的战略推进格局。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动员各行业、各领域、各方面共同参与。《决定》稿强调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效激发多元社会主体积极性,凝聚最广泛最深厚的建设力量。

    要建立健全组织体系。横向,重点是协同重庆完善领导体制、优化协调方式、做实工作机构,构建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三级运作机制,确保双方议定的重大事项和重点工作高效推进。纵向,重点是强化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暨推进区域协同发展领导小组议事协调和统筹谋划职能,建立健全市(州)层面协调推进机制,切实抓好党中央和省委各项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

    要统筹用好市场力量。支持川渝两地国有企业开展各类资本和项目合作,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等领域重大项目建设中发挥排头兵作用。支持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向民营企业开展项目推介、银企对接,使其进得来、稳得住、发展得好,共享国家战略实施红利。发挥财政金融引领作用,探索共同设立政府投资基金,以资本为纽带,采取相互参股、入股等市场化方式,形成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引导更多海内外资本积极投入。

    要持续用力抓好落实。完善推进机制,聚焦牵引性、全局性重大事项,按照“清单制+责任制”的办法,及时转化为具体规划、具体政策、具体工作、具体项目,高位推动、滚动实施、压茬推进。转变工作作风,坚持干实事、务实功、求实效,不签空协议,不玩虚概念,不搞纸上谈兵,杜绝一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把重点任务和事项纳入综合目标考评内容,定期开展督查通报、跟踪分析和效果评估,用考核倒逼落实。

    讨论修改和审议通过《决定》稿,是这次全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希望大家聚焦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聚焦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点任务,深入讨论、集思广益,共同把《决定》稿审议好、修改好。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于《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定》的说明

  • 2020年07月16日 07时37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2020年7月10日)

    彭清华

    受省委常委会委托,我就《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定》起草情况,向全会作说明。

    一、全会主题及主要考虑

    省委常委会决定,这次全会的主题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准确把握这一主题,首先要提升政治站位、增强全局意识,深刻领会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意义。

    从国家层面看,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党中央着眼“两个大局”、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战略决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聚焦重点区域、重点流域,因时应势、精准施策,谋划实施一系列区域发展重大战略,有力促进了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的特征更趋明显,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发展不确定性增加。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迫切需要打造新的对外开放支点和区域发展引擎,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形成几个能够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经略西部广袤腹地、拓展战略回旋空间的宏大手笔,是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谋势之举,是培育新的战略支撑、抢占有利战略位势的长远之策,有利于我国改革开放从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纵深推进,加快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支撑和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

    从成渝地区看,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深化川渝合作、促进区域优势互补协同共兴的战略举措。当前,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成渝地区既有重庆和成都两个人口超千万的国家中心城市,又有一批快速成长的大中小城市,是我国西部地区人口数量最多、人才聚集最密、产业基础最好、创新能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发展潜力最大的优势区域。自古以来,川渝两地山水相连、人文相亲,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密切经济联系。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刻把握了我国经济发展空间结构变化大势,充分顺应了成渝地区干部群众的热切期盼,将川渝合作推向了高位实施、全面深化的新阶段,有利于强化重庆和成都两个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推动空间布局整体优化、功能体系整体完善、发展能级整体提升,形成双核驱动、全域共兴的协同发展新格局。

    从四川发展看,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加快建设经济强省、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战略引领。四川的每一次大发展都与国家大战略紧密相关,从新中国成立之初以成都为枢纽的交通基础设施布局,到上世纪60年代的三线建设,再到新世纪的西部大开发等,都为四川在不同历史时期实现追赶跨越提供了战略动能、厚植了发展优势。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部署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以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主干带动、多支竞发的良好态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为“一干多支”发展提供了战略引领,“一干多支”发展也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这是四川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迎来的新的重大机遇,其战略牵引力、政策推动力和发展支撑力前所未有,有利于完善基础设施新布局,推动一批期盼多年、奠基长远的重大项目落地,加快补齐发展短板、积蓄增长后劲;有利于塑造区域协同新格局,让“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搭上国家战略快车,乘势借力做优做强主干,带动区域全面提升、整体跨越;有利于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协同重庆统筹承接产业转移、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有利于培育创新驱动新优势,加快集聚创新资源要素、增强协同创新能力,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有利于形成全面开放新态势,进一步深化“四向拓展、全域开放”,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有利于迈入绿色发展新阶段,筑牢长江和黄河上游生态屏障,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全省上下的重大政治任务和发展使命。前期,省委先后召开一系列会议,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研究形成我省落实国家战略的初步谋划。同时,加强向国家有关部委的汇报沟通及与重庆市的工作衔接,坚持把能干的事先干起来,将促进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加快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作为先手棋予以部署推动,批准建设宜宾三江新区和成都东部新区等平台载体,支持各市(州)、各部门、各单位与重庆市开展务实合作,扎实推动各项工作强劲开局。前不久,省委专门举办省级领导干部和市厅级主要负责同志读书班,深入交流省领导牵头的课题调研成果,深度研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问题,为这次全会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和理论准备。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正处于重点突破、整体成势的关键时期,省委认为,有必要召开一次全会进行再学习、再动员、再部署,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加快推动国家战略在四川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决定》稿主线及主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意义、总体思路、基本要求和重点任务,充分体现了把握大势、统揽全局的深谋远虑和战略决断,体现了对成渝地区的深切关怀和殷切期望,为新时代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擘画了美好蓝图、提供了根本遵循。

    《决定》稿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主线贯穿和统揽全篇,提高政治站位和战略站位,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实践指向。一是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意义的重要论述,深入阐释国家战略为四川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强调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进一步提升落实国家重大战略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二是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总体思路的重要论述,结合实际提出我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指导思想,强调着力推进成渝地区统筹发展,着力强化中心城市带动作用,着力深化市场化改革、高水平开放、引领性创新,并围绕“一极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明确了功能支撑和主攻方向。三是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基本要求的重要论述,强调坚持以深化川渝合作为引领、以做强成都极核为带动、以扩大改革开放为动力、以促进全域发展为取向,指明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方法和路径。四是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点任务的重要论述,强调聚焦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加强整体谋划、注重统筹实施,布局建设一批重大平台,规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谋划推进一批重大改革,加快把国家战略势能转化为发展实效。全省上下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起来,坚定用以指导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治蜀兴川新的实践。

    在重要工作部署上,《决定》稿注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与正在编制的国家规划纲要相衔接,对目前拿得准的事项进行前瞻部署,对国家有关方面正在研究、尚无定论的事项暂不涉及;二是注重从战略上、方向上谋篇布局,除支撑性重大项目和全局性重大事项外,其他具体项目和事项留待后续制定国家规划纲要实施意见和“十四五”发展规划时统筹考虑;三是注重加强与重庆方面协同,逐项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川渝协同推进的重大事项,统筹部署双方前期商定的合作事项,做到“一盘棋”谋划、一体化推进;四是注重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引导各地、各部门找准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的方位及重点,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

    《决定》稿共4部分、18条。第一部分,坚定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指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主要包括深刻领会重大意义、牢牢把握总体思路、全面贯彻基本要求、系统落实重点任务,重点解决战略实施的认识和站位问题。第二部分,推动重点区域协同发展加快成势,主要包括做强成都极核和主干功能、培育壮大区域中心城市、强化重要节点城市功能协作、推动川渝毗邻地区联动发展,重点解决战略实施的区域布局问题。第三部分,聚焦重点领域精准发力率先突破,主要包括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体制创新、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重点解决战略实施的着力重点问题。第四部分,凝聚形成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强大合力,主要包括强化组织领导保障、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调动各方积极参与,重点解决战略实施的推进力量问题。

    为起草好《决定》稿,省委成立起草组,在省委常委会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起草组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系统梳理借鉴长三角等区域省(市)先进经验,充分吸收省领导和各地、各部门前期研究成果,形成了《决定》初稿。6月12日,省委常委会会议进行了讨论研究,之后印发各地、各部门、各有关单位广泛征求意见。7月1日,省委专门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听取意见建议。经梳理分析,各方面意见建议主要集中在强化市(州)功能定位、增加项目建设内容、深化川渝合作、加强政策支持及规范文字表述等方面。起草组作了认真研究,有的直接吸收,有的综合采纳,一些工作层面的具体意见建议转交相关部门研究办理,有的具体事项拟留待国家规划纲要出台后在制定实施意见时统筹研究处理。7月6日,省委常委会会议再次对《决定》稿进行讨论,同意提交这次全会审议。

    三、需要重点把握的几个问题

    《决定》稿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就我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出系统谋划,提出一系列重大思路、重大部署、重大举措。这里,就几个重点问题作简要说明。

    第一,关于把握“一极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是党中央赋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目标定位,标定了成渝地区未来发展的战略方位。《决定》稿强调,要立足四川实际、强化功能支撑,全面落实这一目标定位。

    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统揽性目标。从全国来看,目前已初步形成北有京津冀、东有长三角、南有粤港澳的三大增长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目的是在西部形成支撑和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的重要增长极。这一战略的实施,有助于促进优势区域重点发展、生态功能区重点保护,将使我国区域经济布局更加完善、发展更加均衡。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做大经济总量是基础,必须更好承接重大生产力布局,保持合理较快增长速度,持续提升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分量;提高发展质量是关键,必须坚持高端引领、强化创新驱动,加快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和科技创新水平,率先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服务战略全局是要义,必须主动加强与其他区域协同联动,不断增强要素集聚力、产业支撑力、创新驱动力、开放引领力和民生保障力,在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中更好发挥支撑带动作用。

    建设“两中心两地”,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支撑性定位。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关键是强化经济承载和辐射带动功能,突出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构建高端引领、优势凸显的现代产业体系和功能完备、集群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关键是强化创新资源集聚和转化功能,推动形成多元化创新主体、高强度研发投入、大规模知识转移、多场景创新应用,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产业创新应用场和开放创新示范区;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关键是强化改革集成和开放门户功能,着力抓好市场化改革和制度型开放,打造重大改革先行地和支撑“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枢纽;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关键是强化人口吸纳和综合服务功能,充分彰显天府之国的优美生态、现代气息、多彩人文和安逸生活,吸引更多人在川安居乐业。“两中心两地”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要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落实。

    第二,关于以“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干多支”作为省级层面的区域战略,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战略目标上高度契合、内在要求上高度统一、发展路径上高度一致,为国家战略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了有利条件。《决定》稿提出,要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战略引领,以“一干多支”发展战略为重要支撑,强化川渝互动、极核带动、干支联动,推动重点区域协同发展加快成势。

    成都既是全省经济发展主干,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极核,在区域发展中地位尤为重要。2019年,成都地区生产总值达1.7万亿元,占全省的36.5%、占川渝两省市的24.2%。但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的中心城市相比,与形成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要求相比,成都经济发展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还有较大差距。要坚定不移做强成都极核和主干功能,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揽,加快天府新区、成都东部新区和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两区一城”建设,大力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持续提升门户枢纽地位。这些部署,有利于推动成都实现空间格局之变、发展方式之变、城市能级之变,促进与重庆相向发展、协同发展,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不只是做大成都、重庆两个中心城市,还要通过双核带动,促进区域中心城市竞相发展,带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部崛起、南翼跨越、北翼振兴,实现整个区域“水涨船高”。与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众星拱月”的发展态势相比,成渝中部和两翼地区目前还没有一个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000亿元的城市,有“月明星稀”之感。要把培育壮大区域中心城市作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性工程,一方面借势借力,深化与成渝双核的协作配套,优先承接功能疏解和产业外溢,共同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链、价值链;另一方面苦练内功,充分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在产业、通道、资源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扩大城市空间供给,提升要素集聚能力,更好支撑国家战略实施。省委决定,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的区域中心城市统筹规划布局一批省级新区,这是提高区域中心城市产业和人口承载能力的重大举措,要科学论证、合理布局,分步骤实施、高标准建设,不能一哄而上、降格以求,真正把省级新区建设成为承担区域发展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平台。

    省内其他重要节点城市各具特色、各有优势,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关键是要立足自身定位和比较优势,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加强与成渝双核的功能协作。位于重要交通干线和流域的沿线城市,要强化通道功能协作,协同发展通道经济和枢纽经济,做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轴带支撑;具备产业发展基础和协作条件的城市,要强化产业功能协作,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五链耦合,携手共建上下成链、左右配套、优势互补、集群发展的产业生态圈;生态功能区要强化生态功能协作,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更好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我省有6市17县(市、区)与重庆市的13个区(县)毗邻,具备融合发展的地利之便。要把深化川渝毗邻地区合作作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抓手,支持打造一批合作先行区、示范区和协同区,主动接受重庆经济辐射。建设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的重要任务,要协同重庆加快建设步伐,为推进成渝地区统筹发展探索新路、作出示范。

    第三,关于抓实补短板、打基础、增动力、利长远的重点任务。习近平总书记部署的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点工作,既立足当前补短板、强弱项,又着眼长远打基础、增动力,项项都是关乎战略全局的大事要事,抓住了战略实施的要害和关键。《决定》稿逐一对表、细化落实,形成了我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举措,必须盯住抓、抓到底,尽快取得突破性进展和实质性成效。

    交通基础设施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先行领域,也是畅通经济社会循环的“动脉血管”。近年来,我省以突破高铁瓶颈、打造国际航空枢纽和打通出川大通道为重点,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从“蜀道难”到“蜀道通”的历史性转变。但要清醒看到,对内各城市间的快速连接不够、对外通江达海的大能力货运通道不畅仍然是制约发展的突出短板。要深入实施交通强省战略,统筹铁路、航空、公路、水路规划,统筹干线和支线建设,统筹客运和货运发展,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要聚焦“内联”,加快推进成渝中线高铁等重大项目建设,形成成渝两市之间、成渝两市至区域内主要城市之间、成都都市圈内的3个“1小时交通网”;聚焦“外畅”,加快成自宜、成达万、成兰(西宁)及渝西、渝昆等出川高铁建设,打通成都经泸州(宜宾)、百色至北部湾的南向铁海联运大通道,开辟成都经达州至万州港的东向铁水联运新通道,提升以中欧班列(成渝)为带动的西向北向陆路运输大通道,构建陆海互济、东西畅达、南北贯通的战略性综合运输通道格局。

    产业是经济之本,推进产业协作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中之重。成渝地区产业门类齐全、基础实力雄厚,是全国重要制造业基地。要聚力建体系,以工业“5+1”、服务业“4+6”、农业“10+3”为重点,突出抓好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西部金融中心、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和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等建设,与重庆构建大产业、细分工的产业协作格局,形成相互依托、相互借力、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要聚力育集群,整合发展汽车、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统筹承接东部地区和境外产业转移,推动全产业链贯通、开放式互联,打造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全国重要的特色产业基地。要聚力强主体,推动成渝地区市场双向全面开放,促进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共建共享,以更大力度支持行业领军企业做大做强、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统筹推进改革、开放和创新,能够发挥强内力、聚外力、激活力的“乘数效应”,共同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蓄势赋能。改革方面,重点是深化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积极探索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创新组织管理、公共资源配置、产业协作、利益联结、监督考核评价等体制机制,打破行政壁垒、共享发展资源,提高要素配置整体效率。开放方面,重点是协同推动开放通道、开放平台、开放环境等建设,携手重庆建设川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支持四川天府新区和重庆两江新区共同打造内陆开放门户,共建“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和对外交往中心,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创新方面,重点是优化创新能力布局、营造良好创新生态,以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为主要承载区,以“一城多园”模式与重庆共建中国西部科学城,带动各类发展平台协同参与,打造辐射带动西部地区的创新引擎。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是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重要内容。川渝两地同处长江上游,山同脉、水同源,是休戚与共的生态共同体。要开展生态共建,大力推进区域内长江、嘉陵江、岷江、涪江、沱江、渠江等生态廊道建设,打造川渝森林城市群,共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样板区;要推进环境共保,落实一张负面清单管两地,深化跨区域跨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开展协同立法和联合执法,让两地人民共享巴山蜀水的秀美风光。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归根到底是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从群众最期盼的事情做起,把补短板、提质量、促均衡结合起来,着力解决就业、教育、医疗、养老、救助等热点难点民生问题,持续加大优质公共服务供给,深入推进城乡基层治理,不断提高便民利民惠民水平,让发展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

    第四,关于构建多方参与、共抓落实的战略推进格局。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动员各行业、各领域、各方面共同参与。《决定》稿强调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效激发多元社会主体积极性,凝聚最广泛最深厚的建设力量。

    要建立健全组织体系。横向,重点是协同重庆完善领导体制、优化协调方式、做实工作机构,构建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三级运作机制,确保双方议定的重大事项和重点工作高效推进。纵向,重点是强化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暨推进区域协同发展领导小组议事协调和统筹谋划职能,建立健全市(州)层面协调推进机制,切实抓好党中央和省委各项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

    要统筹用好市场力量。支持川渝两地国有企业开展各类资本和项目合作,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等领域重大项目建设中发挥排头兵作用。支持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向民营企业开展项目推介、银企对接,使其进得来、稳得住、发展得好,共享国家战略实施红利。发挥财政金融引领作用,探索共同设立政府投资基金,以资本为纽带,采取相互参股、入股等市场化方式,形成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引导更多海内外资本积极投入。

    要持续用力抓好落实。完善推进机制,聚焦牵引性、全局性重大事项,按照“清单制+责任制”的办法,及时转化为具体规划、具体政策、具体工作、具体项目,高位推动、滚动实施、压茬推进。转变工作作风,坚持干实事、务实功、求实效,不签空协议,不玩虚概念,不搞纸上谈兵,杜绝一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把重点任务和事项纳入综合目标考评内容,定期开展督查通报、跟踪分析和效果评估,用考核倒逼落实。

    讨论修改和审议通过《决定》稿,是这次全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希望大家聚焦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聚焦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点任务,深入讨论、集思广益,共同把《决定》稿审议好、修改好。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