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1

擘画新蓝图 迈步新征程
——《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制定四川省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诞生记

  • 2020年12月11日 07时51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播报
  • 刚交答卷,又起宏图。

    2020年12月4日,新改造后的金牛宾馆会场,热烈的掌声中,中共四川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制定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不同于历史上任何一次,《建议》出台之际,正值“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取得决定性成就,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即将开启。

    不同于历史上任何一次,《建议》出台之际,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余波未平,外部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显著增加,要在危机中育先机、变局中开新局。

    继往开来的关键时刻,《建议》既全面对标对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又紧贴四川实际;既一以贯之,一张蓝图绘到底,又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既登高望远,突出总体设计,又脚踏实地,回应民生关切。

    一份《建议》就是一张任务书。进入新阶段,瞄准新目标,融入新格局,实现新跨越。

    一份《建议》就是一张施工图。践行新理念,探索新路径,拓展新空间,培育新优势。

    一份《建议》就是一次动员令。将党的主张与人民期盼相统一,战略与战术相统一,同频共振,心凝力聚。

    纵横贯通的再布局

    加快把国家战略机遇转化为四川发展动能

    《建议》起草工作于今年8月24日正式启动,到最终通过,历时百天,因此,起草工作被形象地概括为“百日攻坚”。

    起草组在省委常委会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起草组组长由省委书记彭清华亲自担任。

    百日之中,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也在这一时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将“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统筹考虑,擘画未来发展图景。

    两份重要文件为《建议》的起草提供了根本遵循,精神贯穿《建议》全篇。

    为吃透中央精神,百日攻坚中,起草组多次围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再开专题学习。

    “逐字逐句,原汁原味地学习。”起草组成员透露。学习的主题只有一个:吃透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提高政治站位,注重思想引领,对把握新发展阶段、融入新发展格局、贯彻新发展理念进行系统梳理,而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把四川发展融入到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

    两个核心议题至关重要——

    首先是科学确定“十四五”发展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在加强同国家规划纲要的衔接的同时,如何把四川的情况吃透,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一个既引导预期、积极进取,又尊重规律、务实可行的奋斗目标?

    其次是如何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

    一次次的学习和讨论中,思路渐渐清晰:

    ——融入新格局,要厚植经济腹地优势。四川消费市场庞大,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相对健全,拥有全部41个工业门类和超过680万户的市场主体,在供需两侧都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建议》明确,厚植支撑国内大循环的经济腹地优势,着眼的是发挥我省人口和市场规模优势、工业化和城镇化后发优势、科教和产业发展基础优势。要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更好发挥投资关键作用和消费基础作用。

    ——融入新格局,要提升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门户枢纽功能。四川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是我国西向南向开放门户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起点。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四川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面临新的重大机遇。

    《建议》明确,提升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门户枢纽功能,要着眼于强化国际高端要素集聚运筹功能、全国流通枢纽功能、西向南向开放门户功能。

    同时,要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打造全国物流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加强东向北向战略通道建设,构建国际航线、国际班列、长江水运、陆海联运等多通道协同运行体系。

    ——融入新格局,要强化区域发展战略的支撑引领作用。

    《建议》明确,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也是四川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引领。

    基于此,《建议》明确,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优化完善川渝合作机制,着力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和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这在《建议》的文本构架中得到彰显。整个《建议》分为八大部分。除了帽段和保障措施外,内容结构完全按照“一极两中心两地”铺排。起草组为这种架构方式起了个形象的名字:“集装箱式”。

    如此一来,整个文本构成了纵横交错: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贯穿始终;横,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确立的“一极两中心两地”统领全篇。

    整个文本既重点突出,又浑然一体。既有利于加快把国家战略机遇转化为四川发展动能,也能突出我省规划建议的特色和亮点;既体现了规划战略的思想性、指导性,又给“十四五”规划纲要的编制留足了回旋余地。

    继往开来的再谋划

    对《建议》和规划纲要始终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

    百日内,彭清华亲自谋划指导、审定工作方案,亲自推动文件起草工作,主持召开8场省委常委会会议、7场专题会议听取意见建议,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全会文件起草发挥了凝聚力量、凝聚共识、把关定向的关键作用。

    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是起草组始终坚持的一大原则。《建议》之后,将编制出台“十四五”规划纲要,两份文件密不可分,从时间上看,规划纲要的编制起草工作甚至要早于《建议》的起草。

    过程中,省委始终坚持统筹推进,在功能、内容上既各有侧重,又突出前后衔接。

    ——统筹的内涵,体现于实现《建议》和规划纲要两份重要文件的功能定位和前后衔接。《建议》是突出方向、原则,规划纲要体现落实、落地。

    ——统筹的内涵,体现于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八次全会精神的衔接。今年7月,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对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出专题谋划和部署,起草组明确,要保持两次全会精神协同一致,前后贯通。

    ——统筹的内涵,体现于四川行动与中央部署的严格对标对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拥有9100万人口的四川如何作答?《建议》一锤定音:锚定到二〇三五年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锚定,包含两种内涵:时间上同步,内涵上同质!

    条分缕析,综合考虑国内外环境和四川发展阶段性特征,统筹短期与长远,兼顾需要和可能,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发展目标徐徐铺开——

    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发展活力充分迸发;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民生福祉明显提升;治理效能显著增强。

    一个锚定,锁定一种姿态:作为中国的人口大省,四川坚定践行“四个意识”,坚定对标执行中央精神,在全国大格局中勇挑重担,特别是在“双循环”中经略西部,自我加压,不打折扣,不讲价钱。

    一个锚定,反映一种期待:四川面临的困难挑战,也需要在发展中跨越,在发展中解决。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共享现代文明成果,不拖后腿,不会旁观。

    一个锚定,展现一种决心:当下,尽管四川经济总量排名全国第六,但人均GDP等多个指标依然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位置落后而目标一致,如何实现后发而同至?

    在反复研究中,《建议》提出了“四个高于全国”的相对目标:

    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保持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幅度高于全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提升幅度高于全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国。

    这些发展目标,定性中蕴含定量,既包含增速要求,也彰显质量取向,换句话说,不仅要快,而且要好。

    一个锚定,基于一种判断:从可能性来看,“时”与“势”对四川总体有利。四川市场腹地广阔、发展潜力巨大。

    面向未来,国家战略在四川交汇叠加,新阶段支撑我省高质量发展的比较优势将更加凸显,实现这些目标是有基础、有条件、有把握的。

    承前启后的再审视

    承的什么前,启的什么后?

    在历史的洪流中,航向的把握至关重要。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科学谋划“十四五”蓝图,关键是对自身时空方位有精准的判断。

    具体来说,站在承前启后的历史节点,要准确回答四川往哪里去的问题,前提是要明白四川当前在哪里。

    成竹在胸,核心要对四川实际进行再审视、再认识。

    承前,是怎样的“前”?

    一份成绩不容置疑:

    定量有数据——经济发展“翻倍”: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提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到2015年底,全省尚有88个贫困县,近400万农村贫困人口。今年11月17日,凉山7个贫困县摘帽,标志着四川88个贫困县全部清零。

    定性有事实——“十三五”时期,治蜀兴川各项事业取得重大成就,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新态势加快形成,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顺利实施,凉山彝区和涉藏州县等深度贫困问题得到整体解决……

    这一切,都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征程蓄积了战略动能、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系列挑战不容回避:产业体系不优、市场机制不活、协调发展不足、开放程度不深等问题仍然存在,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生态环保仍有短板弱项;社会治理任务繁重、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自然灾害易发多发等特殊省情带来一系列风险挑战。

    启后,是怎样的“后”?

    一个判断非常清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从外部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

    从国内看,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但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一系列重大机遇叠加:今后五年,四川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一带一路”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四川发展的战略动能将更加强劲。

    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带来区域经济布局和对外开放格局加快重塑,四川发展的战略位势将更加凸显。

    虚实结合的再突破

    虚,要提神提气,鼓舞干劲;实,要解决实际问题,攻坚破难

    《建议》既是“动员令”,更是“任务书”,既要用美好的蓝图鼓舞人心,激发斗志,更重要的是直面问题,推动落实。

    起草过程中,彭清华多次强调,要突出《建议》的方向性、战略性、指导性和操作性。

    他还对起草组反复叮咛:“制定编制‘十四五’规划就是远虑的时候,要把各种问题想深想透,坚持问题导向,这样才能够保证我们持续的、平衡的、健康的、较快的发展。”

    “简单来说,就是《建议》要用得上,有效果。”一位起草组成员说。如何用得上,有实效?

    首要是情况贴得近。

    就是要了解四川真实的情况,突出针对性,杜绝纸上谈兵、《建议》与现实两张皮,考验的是《建议》的贴近性、咬合力。

    为掌握四川的现实省情,早在去年底,省委就提早部署,谋划了25个“十四五”发展的重大课题,由省级单位分领域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起草组一位成员透露,今年年初,省委又安排部署29个重大问题调研任务。

    从去年以来,省委先后集中力量开展五轮重大问题研究,形成调研成果128篇。

    这些调研成果,相当于一沓四川新时代的“体检报告”,而这些报告几乎全部是用“脚”写出来的。脚上有多少泥土,报告就有多少地气。

    哪里去找问题?除了考验脚力,更考验眼力。拿电子信息产业来说,虽然发展最快,成绩可喜,但和浙江、广东相比,无论是结构还是效益,四川还有差距——企业家座谈会上,彭清华“挑”出问题。

    其次是症结对得准。

    就是要找准问题产生的根源。“症结在哪里,怎么导致的”,防止下错药,考验的是《建议》的判断力、洞察力。

    一位来自省大数据中心的成员说,四川遇到的很多问题可以说是痼疾,比如科技创新不足、开放程度不高,贷款难贷款贵,已经持续多年,每次开会都提,但总是解决不了。

    背后的原因在于,不了解病因,无法下药或者用药无效。

    以科技创新来说,为什么投入不够?企业为啥不愿意创新?是缺钱,还是缺观念、缺文化?“找准症结,关键在于深挖细抠。”上述成员说。

    如何深,如何细?深就是要深入企业、地方,一家一家聊。

    “一聊就是几个小时,很多话,公开场合根本不可能听到。”上述成员说,正是用这种笨办法,几个月来,他先后和10多家企业深入交流,“掏”出了心里话、大实话。

    下足笨功夫,用尽巧办法,百日攻坚,大部分时间是在调研了解。

    第三是办法给得对。

    症结找到了,如何解决?《建议》的诞生过程,不仅“问诊”,而且要“寻药”。

    哪里去寻?

    走下去,到绵阳、阿坝、成都,到中央驻川单位、高校、企业;走出去,到上海、江苏,让“他山之石”内化为四川方案。

    过程中,“借”字当头。

    向专家学者“借智”,起草组先后请来中科院院士,以及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省社科院等院校的学者,还有来自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四川区域协调发展研究智库等机构的专家,群策群力。

    向企业家“借智”,起草组邀请到的,既有五粮液集团、四川航空集团、新希望集团等行业巨头,也有中小微企业。“无论你是谁,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采纳。”

    最后是力量坚持久。

    制约四川的很多问题是长时间形成的,背后有复杂历史、自然和文化因素,在此之前,省委已经作出系列部署。

    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明确,要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要推动“四向拓展、全域开放”,形成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这些战略部署在“十四五”时期要不要坚持?

    11月9日,起草组召开第二次全体会议,明确要求,一方面,全面客观总结“十三五”时期我省实施的新战略、推出的新举措、积累的新经验,在谋划推进“十四五”发展中坚持和完善,确保新时代治蜀兴川事业一张蓝图绘到底。

    另一方面,深刻领会和把握我国即将进入新发展阶段重大判断,深入分析研究我省“十四五”发展面临的形势任务和机遇挑战、现实基础和比较优势,找准四川未来发展的主攻方向和着力重点。

    以“一干多支”发展战略为例,《建议》就从三个方面深化拓展“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部署:做强成都主干和极核功能、建设区域中心城市、促进区域协同。

    围绕做强成都主干和极核功能,《建议》提出将加快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促进全省发展主干由成都拓展为成都都市圈。

    围绕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建议》给出了更明晰的答案——在环成都经济圈、川南和川东北经济区分别形成经济总量占比高、综合承载能力强、创新发展动能强、区域带动作用强的全省经济副中心。

    围绕促进区域协同,《建议》提出要构建“一轴两翼三带”区域经济布局,即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强化成渝主轴支撑引领,发挥川南和川东北两翼带动作用,加快建设成德绵乐(雅)广攀、成南达、攀(乐)宜泸重要经济带。

    上述成员说,《建议》起草坚持四个原则: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整体谋划与重点突破相结合、一以贯之和与时俱进相结合、战略引领与落地落实相结合,“总体来说,四个原则的核心就是要落实。”

    冷暖一体的再融合

    冷,冷静思考,理性分析;暖,民生关切,家长里短

    成都市商业街,起草组工作的大本营。

    100余天,从酷暑到寒冬,从热到冷,变化的不只是气温,更是这里的氛围。

    不同以往,这次起草特别重视执笔力量配置。为了更好完成这一光荣、重大的使命,省委创造性设立起草执笔组。执笔组从省直有关部门、市(州)抽调30名精兵强将,人数之多,力量之强,前所未有。

    有时候这里很“热”:围绕某个话题,激烈讨论,唇枪舌剑,甚至脸红脖子粗;有时候这里很“冷”:就某个问题,大家集体陷入沉思,冷静思考。

    有一种温度,始终没有降低:那就是对民生的关切。

    《建议》虽然是省委出台关于未来五年甚至15年的纲领性文件,逻辑严密,具有强烈的思辨价值和理性色彩,但它又时时处处展现出对民生的关注。

    发展为民,问计于民。一份建议也是一种动员令,一次冲锋号,建议不仅写在纸上,也要写在群众的心上。

    8月31日,在起草组第一次会议上,彭清华书记就指出,“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以各种形式为我省‘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切实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进来,真正把全会文件起草和规划编制过程变成集中民智、协调利益、凝聚共识的过程。”

    作为起草组组长,彭清华为《建议》倾注了大量心血,不仅“定向”“把关”,还深入一线,与企业、协会、群众亲切交流。

    “四川钢铁产能3200万吨,四川常年需求大概多少?”“我们现在还有大量库存积压吗?”“现在你们企业大概产能多少?”10月10日,省委召开四川省“十四五”规划编制企业家座谈会,彭清华仔细询问钢铁企业负责人发展情况。

    一次次讨论,增加了《建议》的厚度。

    11月9日,起草组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与会人员展开了热烈讨论。“攀西的钒钛对我们意义重大,希望‘十四五’时期有所突破。”“建议将财税和金融相关内容单独成段。”……

    百日攻坚中,这样的讨论会议,举行了很多场。每一次,省委都安排起草组成员将收集的意见和建议开展专题研究,并做吸收转化。

    9月7日,起草执笔组制定开门问策征集意见方案,在省政府、省发展改革委和川观新闻、省委改革办改革视界客户端,开通建言献策专栏。

    这是我省在制定重大文件的过程中,首次通过网络渠道,面向社会“开门问策”。

    消息传出,激起网友的热烈讨论和热情参与。而起草组认真梳理分析网友的每条意见建议,让人体会到诚意和暖意。

    网友的意见建议被听到、被尊重,并被转化为《建议》的一部分——

    一名来自川观新闻的兰姓网友建议,“延长城市图书馆开放时间、设立一些区域性的自习室。”《建议》研究吸收,并转化提出要建设学习型社会。

    一名来自省政府网站的舒姓网友建议,“公立幼儿园满足不了城区和周边学前儿童需求,希望政府多在学前教育这一块改善民生。”《建议》研究吸收,并转化提出要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

    网友“三巴浪子”建议: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标,已经走进现实。未来五年,我们能否让已经通了的路更畅通?《建议》研究吸收:要推动“四好农村路”提质扩面。

    一次省委社会事业和民生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在谈到关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时,有人谈到,现在移动支付的信息系统极大方便了群众,但是对老人来讲多是不方便。为什么?他不会用。

    听到这里,彭清华指示,要研究怎么能够适应这部分老人的需求,当然也包括对老人社区基本的新的技能培训。

    《建议》最终版中,专门增加一条“加快推动公共场所、互联网应用等适老化改造,建设老年友好型生活环境”。

    截至11月底,共收到省领导、省级单位、市(州)党委反馈意见818条;汇总梳理专家学者、企业家、基层代表、党外人士代表、中央驻川单位意见437条;征集社会公众留言6000余条,从中整理出450多条建议。

    《建议》初稿形成后,先后7轮征求各方意见,得到各市(州)党委、党外人士的高度认可,以及众多网友“点赞”。

    一份承前启后,具备扎实基础和美好愿景的纲领;一份承上启下,把党的主张与人民意志高度融合的纲领;一份虚实结合,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的纲领;一份冷暖相融,将理性思考与民本情怀融为一体的纲领,必将激荡和凝聚起9100万四川儿女的力量,推动四川再上新台阶。(记者 梁现瑞 张彧希 徐莉莎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擘画新蓝图 迈步新征程
    ——《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制定四川省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诞生记

  • 2020年12月11日 07时51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刚交答卷,又起宏图。

    2020年12月4日,新改造后的金牛宾馆会场,热烈的掌声中,中共四川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制定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不同于历史上任何一次,《建议》出台之际,正值“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取得决定性成就,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即将开启。

    不同于历史上任何一次,《建议》出台之际,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余波未平,外部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显著增加,要在危机中育先机、变局中开新局。

    继往开来的关键时刻,《建议》既全面对标对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又紧贴四川实际;既一以贯之,一张蓝图绘到底,又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既登高望远,突出总体设计,又脚踏实地,回应民生关切。

    一份《建议》就是一张任务书。进入新阶段,瞄准新目标,融入新格局,实现新跨越。

    一份《建议》就是一张施工图。践行新理念,探索新路径,拓展新空间,培育新优势。

    一份《建议》就是一次动员令。将党的主张与人民期盼相统一,战略与战术相统一,同频共振,心凝力聚。

    纵横贯通的再布局

    加快把国家战略机遇转化为四川发展动能

    《建议》起草工作于今年8月24日正式启动,到最终通过,历时百天,因此,起草工作被形象地概括为“百日攻坚”。

    起草组在省委常委会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起草组组长由省委书记彭清华亲自担任。

    百日之中,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也在这一时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将“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统筹考虑,擘画未来发展图景。

    两份重要文件为《建议》的起草提供了根本遵循,精神贯穿《建议》全篇。

    为吃透中央精神,百日攻坚中,起草组多次围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再开专题学习。

    “逐字逐句,原汁原味地学习。”起草组成员透露。学习的主题只有一个:吃透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提高政治站位,注重思想引领,对把握新发展阶段、融入新发展格局、贯彻新发展理念进行系统梳理,而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把四川发展融入到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

    两个核心议题至关重要——

    首先是科学确定“十四五”发展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在加强同国家规划纲要的衔接的同时,如何把四川的情况吃透,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一个既引导预期、积极进取,又尊重规律、务实可行的奋斗目标?

    其次是如何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

    一次次的学习和讨论中,思路渐渐清晰:

    ——融入新格局,要厚植经济腹地优势。四川消费市场庞大,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相对健全,拥有全部41个工业门类和超过680万户的市场主体,在供需两侧都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建议》明确,厚植支撑国内大循环的经济腹地优势,着眼的是发挥我省人口和市场规模优势、工业化和城镇化后发优势、科教和产业发展基础优势。要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更好发挥投资关键作用和消费基础作用。

    ——融入新格局,要提升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门户枢纽功能。四川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是我国西向南向开放门户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起点。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四川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面临新的重大机遇。

    《建议》明确,提升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门户枢纽功能,要着眼于强化国际高端要素集聚运筹功能、全国流通枢纽功能、西向南向开放门户功能。

    同时,要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打造全国物流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加强东向北向战略通道建设,构建国际航线、国际班列、长江水运、陆海联运等多通道协同运行体系。

    ——融入新格局,要强化区域发展战略的支撑引领作用。

    《建议》明确,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也是四川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引领。

    基于此,《建议》明确,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优化完善川渝合作机制,着力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和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这在《建议》的文本构架中得到彰显。整个《建议》分为八大部分。除了帽段和保障措施外,内容结构完全按照“一极两中心两地”铺排。起草组为这种架构方式起了个形象的名字:“集装箱式”。

    如此一来,整个文本构成了纵横交错: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贯穿始终;横,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确立的“一极两中心两地”统领全篇。

    整个文本既重点突出,又浑然一体。既有利于加快把国家战略机遇转化为四川发展动能,也能突出我省规划建议的特色和亮点;既体现了规划战略的思想性、指导性,又给“十四五”规划纲要的编制留足了回旋余地。

    继往开来的再谋划

    对《建议》和规划纲要始终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

    百日内,彭清华亲自谋划指导、审定工作方案,亲自推动文件起草工作,主持召开8场省委常委会会议、7场专题会议听取意见建议,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全会文件起草发挥了凝聚力量、凝聚共识、把关定向的关键作用。

    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是起草组始终坚持的一大原则。《建议》之后,将编制出台“十四五”规划纲要,两份文件密不可分,从时间上看,规划纲要的编制起草工作甚至要早于《建议》的起草。

    过程中,省委始终坚持统筹推进,在功能、内容上既各有侧重,又突出前后衔接。

    ——统筹的内涵,体现于实现《建议》和规划纲要两份重要文件的功能定位和前后衔接。《建议》是突出方向、原则,规划纲要体现落实、落地。

    ——统筹的内涵,体现于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八次全会精神的衔接。今年7月,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对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出专题谋划和部署,起草组明确,要保持两次全会精神协同一致,前后贯通。

    ——统筹的内涵,体现于四川行动与中央部署的严格对标对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拥有9100万人口的四川如何作答?《建议》一锤定音:锚定到二〇三五年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锚定,包含两种内涵:时间上同步,内涵上同质!

    条分缕析,综合考虑国内外环境和四川发展阶段性特征,统筹短期与长远,兼顾需要和可能,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发展目标徐徐铺开——

    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发展活力充分迸发;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民生福祉明显提升;治理效能显著增强。

    一个锚定,锁定一种姿态:作为中国的人口大省,四川坚定践行“四个意识”,坚定对标执行中央精神,在全国大格局中勇挑重担,特别是在“双循环”中经略西部,自我加压,不打折扣,不讲价钱。

    一个锚定,反映一种期待:四川面临的困难挑战,也需要在发展中跨越,在发展中解决。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共享现代文明成果,不拖后腿,不会旁观。

    一个锚定,展现一种决心:当下,尽管四川经济总量排名全国第六,但人均GDP等多个指标依然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位置落后而目标一致,如何实现后发而同至?

    在反复研究中,《建议》提出了“四个高于全国”的相对目标:

    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保持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幅度高于全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提升幅度高于全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国。

    这些发展目标,定性中蕴含定量,既包含增速要求,也彰显质量取向,换句话说,不仅要快,而且要好。

    一个锚定,基于一种判断:从可能性来看,“时”与“势”对四川总体有利。四川市场腹地广阔、发展潜力巨大。

    面向未来,国家战略在四川交汇叠加,新阶段支撑我省高质量发展的比较优势将更加凸显,实现这些目标是有基础、有条件、有把握的。

    承前启后的再审视

    承的什么前,启的什么后?

    在历史的洪流中,航向的把握至关重要。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科学谋划“十四五”蓝图,关键是对自身时空方位有精准的判断。

    具体来说,站在承前启后的历史节点,要准确回答四川往哪里去的问题,前提是要明白四川当前在哪里。

    成竹在胸,核心要对四川实际进行再审视、再认识。

    承前,是怎样的“前”?

    一份成绩不容置疑:

    定量有数据——经济发展“翻倍”: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提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到2015年底,全省尚有88个贫困县,近400万农村贫困人口。今年11月17日,凉山7个贫困县摘帽,标志着四川88个贫困县全部清零。

    定性有事实——“十三五”时期,治蜀兴川各项事业取得重大成就,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新态势加快形成,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顺利实施,凉山彝区和涉藏州县等深度贫困问题得到整体解决……

    这一切,都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征程蓄积了战略动能、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系列挑战不容回避:产业体系不优、市场机制不活、协调发展不足、开放程度不深等问题仍然存在,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生态环保仍有短板弱项;社会治理任务繁重、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自然灾害易发多发等特殊省情带来一系列风险挑战。

    启后,是怎样的“后”?

    一个判断非常清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从外部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

    从国内看,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但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一系列重大机遇叠加:今后五年,四川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一带一路”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四川发展的战略动能将更加强劲。

    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带来区域经济布局和对外开放格局加快重塑,四川发展的战略位势将更加凸显。

    虚实结合的再突破

    虚,要提神提气,鼓舞干劲;实,要解决实际问题,攻坚破难

    《建议》既是“动员令”,更是“任务书”,既要用美好的蓝图鼓舞人心,激发斗志,更重要的是直面问题,推动落实。

    起草过程中,彭清华多次强调,要突出《建议》的方向性、战略性、指导性和操作性。

    他还对起草组反复叮咛:“制定编制‘十四五’规划就是远虑的时候,要把各种问题想深想透,坚持问题导向,这样才能够保证我们持续的、平衡的、健康的、较快的发展。”

    “简单来说,就是《建议》要用得上,有效果。”一位起草组成员说。如何用得上,有实效?

    首要是情况贴得近。

    就是要了解四川真实的情况,突出针对性,杜绝纸上谈兵、《建议》与现实两张皮,考验的是《建议》的贴近性、咬合力。

    为掌握四川的现实省情,早在去年底,省委就提早部署,谋划了25个“十四五”发展的重大课题,由省级单位分领域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起草组一位成员透露,今年年初,省委又安排部署29个重大问题调研任务。

    从去年以来,省委先后集中力量开展五轮重大问题研究,形成调研成果128篇。

    这些调研成果,相当于一沓四川新时代的“体检报告”,而这些报告几乎全部是用“脚”写出来的。脚上有多少泥土,报告就有多少地气。

    哪里去找问题?除了考验脚力,更考验眼力。拿电子信息产业来说,虽然发展最快,成绩可喜,但和浙江、广东相比,无论是结构还是效益,四川还有差距——企业家座谈会上,彭清华“挑”出问题。

    其次是症结对得准。

    就是要找准问题产生的根源。“症结在哪里,怎么导致的”,防止下错药,考验的是《建议》的判断力、洞察力。

    一位来自省大数据中心的成员说,四川遇到的很多问题可以说是痼疾,比如科技创新不足、开放程度不高,贷款难贷款贵,已经持续多年,每次开会都提,但总是解决不了。

    背后的原因在于,不了解病因,无法下药或者用药无效。

    以科技创新来说,为什么投入不够?企业为啥不愿意创新?是缺钱,还是缺观念、缺文化?“找准症结,关键在于深挖细抠。”上述成员说。

    如何深,如何细?深就是要深入企业、地方,一家一家聊。

    “一聊就是几个小时,很多话,公开场合根本不可能听到。”上述成员说,正是用这种笨办法,几个月来,他先后和10多家企业深入交流,“掏”出了心里话、大实话。

    下足笨功夫,用尽巧办法,百日攻坚,大部分时间是在调研了解。

    第三是办法给得对。

    症结找到了,如何解决?《建议》的诞生过程,不仅“问诊”,而且要“寻药”。

    哪里去寻?

    走下去,到绵阳、阿坝、成都,到中央驻川单位、高校、企业;走出去,到上海、江苏,让“他山之石”内化为四川方案。

    过程中,“借”字当头。

    向专家学者“借智”,起草组先后请来中科院院士,以及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省社科院等院校的学者,还有来自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四川区域协调发展研究智库等机构的专家,群策群力。

    向企业家“借智”,起草组邀请到的,既有五粮液集团、四川航空集团、新希望集团等行业巨头,也有中小微企业。“无论你是谁,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采纳。”

    最后是力量坚持久。

    制约四川的很多问题是长时间形成的,背后有复杂历史、自然和文化因素,在此之前,省委已经作出系列部署。

    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明确,要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要推动“四向拓展、全域开放”,形成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这些战略部署在“十四五”时期要不要坚持?

    11月9日,起草组召开第二次全体会议,明确要求,一方面,全面客观总结“十三五”时期我省实施的新战略、推出的新举措、积累的新经验,在谋划推进“十四五”发展中坚持和完善,确保新时代治蜀兴川事业一张蓝图绘到底。

    另一方面,深刻领会和把握我国即将进入新发展阶段重大判断,深入分析研究我省“十四五”发展面临的形势任务和机遇挑战、现实基础和比较优势,找准四川未来发展的主攻方向和着力重点。

    以“一干多支”发展战略为例,《建议》就从三个方面深化拓展“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部署:做强成都主干和极核功能、建设区域中心城市、促进区域协同。

    围绕做强成都主干和极核功能,《建议》提出将加快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促进全省发展主干由成都拓展为成都都市圈。

    围绕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建议》给出了更明晰的答案——在环成都经济圈、川南和川东北经济区分别形成经济总量占比高、综合承载能力强、创新发展动能强、区域带动作用强的全省经济副中心。

    围绕促进区域协同,《建议》提出要构建“一轴两翼三带”区域经济布局,即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强化成渝主轴支撑引领,发挥川南和川东北两翼带动作用,加快建设成德绵乐(雅)广攀、成南达、攀(乐)宜泸重要经济带。

    上述成员说,《建议》起草坚持四个原则: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整体谋划与重点突破相结合、一以贯之和与时俱进相结合、战略引领与落地落实相结合,“总体来说,四个原则的核心就是要落实。”

    冷暖一体的再融合

    冷,冷静思考,理性分析;暖,民生关切,家长里短

    成都市商业街,起草组工作的大本营。

    100余天,从酷暑到寒冬,从热到冷,变化的不只是气温,更是这里的氛围。

    不同以往,这次起草特别重视执笔力量配置。为了更好完成这一光荣、重大的使命,省委创造性设立起草执笔组。执笔组从省直有关部门、市(州)抽调30名精兵强将,人数之多,力量之强,前所未有。

    有时候这里很“热”:围绕某个话题,激烈讨论,唇枪舌剑,甚至脸红脖子粗;有时候这里很“冷”:就某个问题,大家集体陷入沉思,冷静思考。

    有一种温度,始终没有降低:那就是对民生的关切。

    《建议》虽然是省委出台关于未来五年甚至15年的纲领性文件,逻辑严密,具有强烈的思辨价值和理性色彩,但它又时时处处展现出对民生的关注。

    发展为民,问计于民。一份建议也是一种动员令,一次冲锋号,建议不仅写在纸上,也要写在群众的心上。

    8月31日,在起草组第一次会议上,彭清华书记就指出,“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以各种形式为我省‘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切实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进来,真正把全会文件起草和规划编制过程变成集中民智、协调利益、凝聚共识的过程。”

    作为起草组组长,彭清华为《建议》倾注了大量心血,不仅“定向”“把关”,还深入一线,与企业、协会、群众亲切交流。

    “四川钢铁产能3200万吨,四川常年需求大概多少?”“我们现在还有大量库存积压吗?”“现在你们企业大概产能多少?”10月10日,省委召开四川省“十四五”规划编制企业家座谈会,彭清华仔细询问钢铁企业负责人发展情况。

    一次次讨论,增加了《建议》的厚度。

    11月9日,起草组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与会人员展开了热烈讨论。“攀西的钒钛对我们意义重大,希望‘十四五’时期有所突破。”“建议将财税和金融相关内容单独成段。”……

    百日攻坚中,这样的讨论会议,举行了很多场。每一次,省委都安排起草组成员将收集的意见和建议开展专题研究,并做吸收转化。

    9月7日,起草执笔组制定开门问策征集意见方案,在省政府、省发展改革委和川观新闻、省委改革办改革视界客户端,开通建言献策专栏。

    这是我省在制定重大文件的过程中,首次通过网络渠道,面向社会“开门问策”。

    消息传出,激起网友的热烈讨论和热情参与。而起草组认真梳理分析网友的每条意见建议,让人体会到诚意和暖意。

    网友的意见建议被听到、被尊重,并被转化为《建议》的一部分——

    一名来自川观新闻的兰姓网友建议,“延长城市图书馆开放时间、设立一些区域性的自习室。”《建议》研究吸收,并转化提出要建设学习型社会。

    一名来自省政府网站的舒姓网友建议,“公立幼儿园满足不了城区和周边学前儿童需求,希望政府多在学前教育这一块改善民生。”《建议》研究吸收,并转化提出要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

    网友“三巴浪子”建议: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标,已经走进现实。未来五年,我们能否让已经通了的路更畅通?《建议》研究吸收:要推动“四好农村路”提质扩面。

    一次省委社会事业和民生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在谈到关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时,有人谈到,现在移动支付的信息系统极大方便了群众,但是对老人来讲多是不方便。为什么?他不会用。

    听到这里,彭清华指示,要研究怎么能够适应这部分老人的需求,当然也包括对老人社区基本的新的技能培训。

    《建议》最终版中,专门增加一条“加快推动公共场所、互联网应用等适老化改造,建设老年友好型生活环境”。

    截至11月底,共收到省领导、省级单位、市(州)党委反馈意见818条;汇总梳理专家学者、企业家、基层代表、党外人士代表、中央驻川单位意见437条;征集社会公众留言6000余条,从中整理出450多条建议。

    《建议》初稿形成后,先后7轮征求各方意见,得到各市(州)党委、党外人士的高度认可,以及众多网友“点赞”。

    一份承前启后,具备扎实基础和美好愿景的纲领;一份承上启下,把党的主张与人民意志高度融合的纲领;一份虚实结合,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的纲领;一份冷暖相融,将理性思考与民本情怀融为一体的纲领,必将激荡和凝聚起9100万四川儿女的力量,推动四川再上新台阶。(记者 梁现瑞 张彧希 徐莉莎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