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热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路径”
提升能级 形成一体化发展都市圈
提升能级 形成一体化发展都市圈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不光有新定位,还有新路径。
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不少省内外专家、川渝两地干部都关注到,与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的有关内容相比,此次新增了不少表述,尤其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路径方面的表述。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处理好中心和区域的关系,着力提升重庆主城和成都的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以点带面、均衡发展,同周边市县形成一体化发展的都市圈。
如何认识、理解并践行这一“新路径”?记者采访了省内外相关专家以及省市相关干部。
提升能级 做强极核的“芯片”功能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被外界寄予了打造中国经济“第四极”的厚望,但与目前全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三大增长极——京津冀、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相比,“第四极”的建设任重道远。
“相比之下,成渝两地的经济总量占比、科技研发强度、科技创新密度、高新技术企业产值总量以及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带动程度,都还存在显著差距。”在西南财经大学成渝经济区发展研究院院长杨继瑞看来,这正是中央提出“着力提升重庆主城和成都的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原因,“经济圈发展得好不好,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是一个关键点。而要发挥好两个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首先要提升中心城市的带动能力。对四川而言,就是要做强成都极核的‘芯片’功能。”
今年7月召开的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已经明确提出要做强成都极核和主干功能。
成都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进一步提升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成都正抓紧落实四项任务: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揽,加快天府新区、成都东部新区和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两区一城”建设,大力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持续提升门户枢纽地位。
内涵提升 占据产业微笑曲线两端
“外延扩张的发展方式,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会带来许多大城市病问题,最终影响城市下一步的发展质量。”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叶堂林认为,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是城市发展,尤其是中心城市发展必须选择的路径。
如何向内涵提升转变?叶堂林认为,创新驱动是重要的路径选择之一,“像成都这样的中心城市,就是要发展‘菜心经济’,依靠科技创新驱动,走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牢牢占据产业微笑曲线的两端。”
疫情发生以来,成都进一步加快新经济的发展速度。10月15日,2020成都新经济“双千”发布会世界文化名城“三城三都”专场,发布四大清单,释放2800余亿元项目机遇。
在成都市新经济委相关负责人看来,这一现象背后,其实是城市发展逻辑“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的具体体现之一。
转变的不只是成都。“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明确,支持德阳加快建设世界级重大装备制造基地、构建支撑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功能板块。”德阳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黄琦介绍,德阳将依托发电设备和油气钻采设备产业优势,促进能源装备产业规模化、高端化、智能化发展。
建都市圈 带动周边一体化发展
“国内外城市群的发展经验表明,一体化发展是形成新支点的重要途径。”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肖金成说,成都和重庆的中间区域要崛起一些规模较大的城市,形成支撑经济圈发展的新支点。
10月19日,眉山市发展改革委围绕眉山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如何发力组织专题研究。眉山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罗雪梅说,眉山将紧扣省委提出的创建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改革试验区,打造现代化成都都市圈发展目标,聚力建设成都都市圈副中心,将成眉同城化发展推向纵深。
“中央提出的‘以点带面、均衡发展,同周边市县形成一体化发展的都市圈’让我们更进一步明确了发展定位和路径。”资阳市临空经济区党工委书记林显奎介绍,资阳正依托自身的独特区位优势共享成都东进势能,建设成都东部新区资阳协同区。
在黄琦看来,产业协同是一体化发展的重点。“德阳将在检测维修设备、轨道及新材料、施工机械等配套领域重点着力,为成都轨道交通主机企业提供零部件产品配套和服务。”
构建一体化发展的都市圈,更需从全省层面统筹推进。
四川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韩丽丽介绍,按照省委要求,他们正积极推动构建都市圈系列规划与成德眉资四市“十四五”规划研究、项目策划、审查审议、实施监督全过程协同衔接机制。(记者 蒋君芳 余如波 樊邦平 吴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