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探访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当我们谈论攀西时 我们在谈论什么

  • 2019年05月13日 07时41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播报

  • 以前,当我们谈论攀西,谈论最多的是实力雄厚的矿产、水能、光热资源;如今,当我们谈论攀西,除了钒钛、稀土等战略资源,更有钒钛产业链上令人惊叹的3D打印、人工智能关节,还有天更蓝水更清的阳光花城

    一线观潮

    5月6日一大早,“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一线行·探访国家级试验区”报道组抵达首站攀枝花市。

    2013年,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获批成立,攀枝花市全域纳入其中。6年时间,试验区试出了什么?这块国家级“试验田”长出了什么?“水温”如何?如今,当我们谈论攀西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从“功勋基地”到国家级“试验田”

    不躺在资源优势上睡大觉,而是研发新技术、拓展新空间。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成为整个试验区的新方向

    攀枝花钢铁研究院藏身于江南炳草岗一带的楼房中。从攀枝花宾馆出发,沿桃源街步行300多米就到了。10余个研究所和中心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上,分别指向钛金属、轨道交通、特钢技术等不同的研究方向。

    成立50多年来,研究院的成果一直支撑着攀枝花钢铁产业的发展转型,试验区设立后,研究院的作用更加凸显。其办公楼下的一块牌子上,罗列了15个他们参与的重大科技攻关和平台建设项目。

    下午6点,靠近金沙江的钛钢联合实验室里依然机器轰鸣,这里并排放着三台设备,分别是真空感应炉、真空自耗炉和球形钛合金粉3D激光打印机。高级工程师冯远超告诉我们,要利用“神器”生产出高级别特种钢和高端钛合金材料。球形钛合金粉3D激光打印项目负责人范亚卓则要把钛金属加工成球形粉末,然后“打印”成各种精密设备。

    在另一座大楼的三楼,低品位钛化物提取技术项目团队负责人尹国亮正埋头苦干。他的目标,是沉睡在山沟里的数千万吨高炉渣。

    变粗为精,变短为长,变废为宝,以创新为引领,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产业结构为目标,不断研发新技术、拓展新空间——这个方向,也是整个试验区的方向。

    研究院一江之隔,就是钒钛磁铁矿山。江边的专用铁路,不时有火车满载着矿石驶过。

    作为国家“三线”建设的重点工程,攀钢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时过境迁,曾经的“功勋基地”,可能成为“铁锈地带”。

    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设立,就是要通过体制机制和技术创新,把当地的钒钛、稀土等战略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和经济优势。

    从钢铁之城到钒钛之都、阳光花城

    除了攀钢这样的巨头,下游企业越来越多,高端产品蓄势待发,产业变新,产业链条变长,城市环境变美

    “戴上这个人工智能关节,残疾人也能像正常人一样跷二郎腿了。”临近中午,热浪袭人。午跃阳光科技公司副总经理张益带我们参观人工智能关节样品。这种以钛为主要原料的人工关节,重量只有不锈钢产品的三分之一。公司今年3月份设立,再过两个月就要投入规模化生产。

    车间展台上,整整齐齐展示着将要生产的几百种钛工艺品,包括打火机、指尖陀螺等。攀枝花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付建平透露,在试验区设立以前,攀枝花的钢铁产业总体停留在原材料阶段,只能提供一些低端钢材,钒钛领域也只能提供海绵钛、钛白粉等初级产品。如今,产业链条不断延长、产品结构不断提升。

    距午跃科技30公里处,攀枝花学院钒钛学院副院长赖奇指挥两个助手调试新设备——1200千瓦电子真空束冷床熔炼炉。不同于一般的熔炉,这台设备在熔炼期间炉膛处于真空状态,温度可以高达8000摄氏度,可以极大程度祛除杂质,提升钛的纯净度和品质。

    延伸钛产业链,梦想在心中一藏多年。赖奇透露,之前苦于没有资金,试验区设立后,成功申请到4000多万元经费,项目得以顺利推进,目前已经进入中试阶段,有望近期投入工业化生产。

    行走在攀枝花,一个明显的感觉是,产业变新,产业链条在变长。之前只有攀钢等少数几个巨头,如今,午跃科技这样的下游企业越来越多。以前只有重轨、钢锭、钢筋,现在,导弹尾翼用钛合金支架、宇航级钒铝合金、智能人工关节……一个个高端新名词不断撞击耳鼓。

    数字作证:2013年到2019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由20家增加到34家,产值从121亿元增长到535亿元。2018年,全市钒钛产业产值突破375亿元、增长76%。攀枝花曾经是全国著名的污染城市,2009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只有88.2%,到2018年已经提升至97.8%,污染城市变成了阳光花城。

    从交通条件先天不足到南向开放门户

    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以开放来促推改革创新,抓紧对外通道的建设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29亿元,同比增长72.9%;工业投资完成4.02亿元,同比增长153.8%;技改投资完成2.72亿元,同比增长155.8%……今年一季度,攀枝花钒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主要经济指标全面飘红。

    短板也要补:目前,重大关键瓶颈技术还未取得实质性突破。

    在攀钢集团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记者见到了全国政协委员、实验室副主任孙朝晖。在他看来,科技创新周期长,很多攻关都尚在进行中,还没有走出实验室,完全转化成产业。

    付建平说,下一步,要加快完善试验区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协同推进机制,继续实施重大科技攻关全球招标,构建以国家钒钛新材料产业创新中心为核心的国家级科技协同创新平台,不断健全完善科技投入机制,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持续推进以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为重点的体制机制改革。

    创新必须在开放的环境中推进。攀枝花交通条件的先天不足,成为人流、物流进入攀西的重大障碍。付建平建议,要实施更加充分的对外开放,以开放来促推改革创新,首要的是抓紧对外通道的建设。加快建设国家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紧紧围绕四川南向开放门户定位,加快构建完善铁路、高速公路、水运及航空交通运输体系,打造进出川门户型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成昆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建设,畅通成都经攀西通往滇中、衔接孟中印缅和中国—中南半岛的铁路货运大通道。

    做好“钒钛文章”,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攀枝花正朝着建设“产城一体”的钒钛新城、打造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迈进。(记者 梁现瑞 寇敏芳 王代强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探访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当我们谈论攀西时 我们在谈论什么

  • 2019年05月13日 07时41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以前,当我们谈论攀西,谈论最多的是实力雄厚的矿产、水能、光热资源;如今,当我们谈论攀西,除了钒钛、稀土等战略资源,更有钒钛产业链上令人惊叹的3D打印、人工智能关节,还有天更蓝水更清的阳光花城

    一线观潮

    5月6日一大早,“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一线行·探访国家级试验区”报道组抵达首站攀枝花市。

    2013年,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获批成立,攀枝花市全域纳入其中。6年时间,试验区试出了什么?这块国家级“试验田”长出了什么?“水温”如何?如今,当我们谈论攀西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从“功勋基地”到国家级“试验田”

    不躺在资源优势上睡大觉,而是研发新技术、拓展新空间。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成为整个试验区的新方向

    攀枝花钢铁研究院藏身于江南炳草岗一带的楼房中。从攀枝花宾馆出发,沿桃源街步行300多米就到了。10余个研究所和中心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上,分别指向钛金属、轨道交通、特钢技术等不同的研究方向。

    成立50多年来,研究院的成果一直支撑着攀枝花钢铁产业的发展转型,试验区设立后,研究院的作用更加凸显。其办公楼下的一块牌子上,罗列了15个他们参与的重大科技攻关和平台建设项目。

    下午6点,靠近金沙江的钛钢联合实验室里依然机器轰鸣,这里并排放着三台设备,分别是真空感应炉、真空自耗炉和球形钛合金粉3D激光打印机。高级工程师冯远超告诉我们,要利用“神器”生产出高级别特种钢和高端钛合金材料。球形钛合金粉3D激光打印项目负责人范亚卓则要把钛金属加工成球形粉末,然后“打印”成各种精密设备。

    在另一座大楼的三楼,低品位钛化物提取技术项目团队负责人尹国亮正埋头苦干。他的目标,是沉睡在山沟里的数千万吨高炉渣。

    变粗为精,变短为长,变废为宝,以创新为引领,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产业结构为目标,不断研发新技术、拓展新空间——这个方向,也是整个试验区的方向。

    研究院一江之隔,就是钒钛磁铁矿山。江边的专用铁路,不时有火车满载着矿石驶过。

    作为国家“三线”建设的重点工程,攀钢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时过境迁,曾经的“功勋基地”,可能成为“铁锈地带”。

    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设立,就是要通过体制机制和技术创新,把当地的钒钛、稀土等战略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和经济优势。

    从钢铁之城到钒钛之都、阳光花城

    除了攀钢这样的巨头,下游企业越来越多,高端产品蓄势待发,产业变新,产业链条变长,城市环境变美

    “戴上这个人工智能关节,残疾人也能像正常人一样跷二郎腿了。”临近中午,热浪袭人。午跃阳光科技公司副总经理张益带我们参观人工智能关节样品。这种以钛为主要原料的人工关节,重量只有不锈钢产品的三分之一。公司今年3月份设立,再过两个月就要投入规模化生产。

    车间展台上,整整齐齐展示着将要生产的几百种钛工艺品,包括打火机、指尖陀螺等。攀枝花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付建平透露,在试验区设立以前,攀枝花的钢铁产业总体停留在原材料阶段,只能提供一些低端钢材,钒钛领域也只能提供海绵钛、钛白粉等初级产品。如今,产业链条不断延长、产品结构不断提升。

    距午跃科技30公里处,攀枝花学院钒钛学院副院长赖奇指挥两个助手调试新设备——1200千瓦电子真空束冷床熔炼炉。不同于一般的熔炉,这台设备在熔炼期间炉膛处于真空状态,温度可以高达8000摄氏度,可以极大程度祛除杂质,提升钛的纯净度和品质。

    延伸钛产业链,梦想在心中一藏多年。赖奇透露,之前苦于没有资金,试验区设立后,成功申请到4000多万元经费,项目得以顺利推进,目前已经进入中试阶段,有望近期投入工业化生产。

    行走在攀枝花,一个明显的感觉是,产业变新,产业链条在变长。之前只有攀钢等少数几个巨头,如今,午跃科技这样的下游企业越来越多。以前只有重轨、钢锭、钢筋,现在,导弹尾翼用钛合金支架、宇航级钒铝合金、智能人工关节……一个个高端新名词不断撞击耳鼓。

    数字作证:2013年到2019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由20家增加到34家,产值从121亿元增长到535亿元。2018年,全市钒钛产业产值突破375亿元、增长76%。攀枝花曾经是全国著名的污染城市,2009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只有88.2%,到2018年已经提升至97.8%,污染城市变成了阳光花城。

    从交通条件先天不足到南向开放门户

    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以开放来促推改革创新,抓紧对外通道的建设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29亿元,同比增长72.9%;工业投资完成4.02亿元,同比增长153.8%;技改投资完成2.72亿元,同比增长155.8%……今年一季度,攀枝花钒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主要经济指标全面飘红。

    短板也要补:目前,重大关键瓶颈技术还未取得实质性突破。

    在攀钢集团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记者见到了全国政协委员、实验室副主任孙朝晖。在他看来,科技创新周期长,很多攻关都尚在进行中,还没有走出实验室,完全转化成产业。

    付建平说,下一步,要加快完善试验区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协同推进机制,继续实施重大科技攻关全球招标,构建以国家钒钛新材料产业创新中心为核心的国家级科技协同创新平台,不断健全完善科技投入机制,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持续推进以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为重点的体制机制改革。

    创新必须在开放的环境中推进。攀枝花交通条件的先天不足,成为人流、物流进入攀西的重大障碍。付建平建议,要实施更加充分的对外开放,以开放来促推改革创新,首要的是抓紧对外通道的建设。加快建设国家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紧紧围绕四川南向开放门户定位,加快构建完善铁路、高速公路、水运及航空交通运输体系,打造进出川门户型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成昆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建设,畅通成都经攀西通往滇中、衔接孟中印缅和中国—中南半岛的铁路货运大通道。

    做好“钒钛文章”,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攀枝花正朝着建设“产城一体”的钒钛新城、打造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迈进。(记者 梁现瑞 寇敏芳 王代强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