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职路上 四川各地代表委员不忘初心显风采
又是一年春来到。2019年全国两会即将召开,来自四川各地的代表委员带着巴蜀儿女的期盼和重托陆续抵京。过去一年,他们的脚步从未停歇——或深入田间地头、基层一线,或走进医院学校、工厂矿山,同干部群众座谈交流、走访调研,用心聆听群众声音、尽心履行神圣使命。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代表委员这一年的经历故事,一起了解他们的新认识与新思考。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3月2日,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四川代表团代表飞赴北京。出发前,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又拨通了马边县人民医院负责人的电话,了解医院近期情况。
“要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人才队伍。”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李为民积极呼吁。这一年,他的声音得到了许多响应,他也和同事们多次前往马边,一边调研、一边实践。
“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当地还是以口服药为主,这种治疗手段已经落后我们多年。”作为呼吸科的专家,李为民很快发现了这个问题的症结所在——骨干医疗人才匮乏。
李为民介绍,此前到马边县对口支援的医生并不少,也能够在一定时间内起到积极作用,“但是如果不解决‘造血问题’,当援助医生离开之后,当地的医疗水平并不能得到实质上的改变。”李为民说,只有把“输血”变“造血”,才能真正提升基层医院的医疗水平。
多次调研之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派出骨干医生到马边县人民医院担任院长、副院长等管理岗位,同时不定期地派出医务、护理等专业团队前去指导。根据马边当地病种的特点,华西医院又派出了权威技术骨干到马边,手把手地教当地医生做手术。
过去的一年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还以医务、护理、行政和运营为主题,开展了四期培训班,对来自马边以及凉山、甘孜等地的基层医疗机构医护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每一期培训,李为民都会去上课。
有一次,一位年轻的当地医生向李为民感叹,跟着华西的医生做了几台骨科手术,“技术提升了很多。”这让他很欣慰,“基层有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人才队伍,当地的医疗水平明显提升了,最终受益的是当地的老百姓。”
李为民告诉记者,今年他将继续关注基层医疗的相关问题,特别是人才培养与人才评价的话题,期待有更多的人来关注,有更好的政策来支持,让基层医院能够建起人才“蓄水池”,让当地的患者享受到与三级医院同样的医疗水平。(记者 吴忧 李寰)
住川全国政协委员、省新联会会长蓝逢辉:用调查说话,为民企发声
3月2日,住川全国政协委员、省新联会会长蓝逢辉把自己“关”在了驻地酒店房间完善提案。实际上,在从成都出发的前两天,他还专程往资阳跑了一趟,了解当地减税降费的实施情况、企业对此的获得感到底如何。
既是住川全国政协委员,又是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会长,过去一年,蓝逢辉的足迹遍布全川乃至省外。他掰着指头数了数:去年2月,到成都市地税局调研;4月,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进行交流;5月,到中央财经大学与财政税务领域的专家学者座谈;7月,远赴杭州调研阿里巴巴蚂蚁金服等金融科技企业;11月,参加财政部政策研究室赴川调研地方优惠政策及财政运行状况座谈会……
“手指头都不够数。”蓝逢辉笑言,去年有超过一半的时间在从事社会工作,既要深入财税领域,又要助力脱贫攻坚,“反倒是公司里的好多事情,都是交由别人在做。”
去年,蓝逢辉提交了以财政税收为主题的6个提案。在他看来,这是他身为政协委员的分内之事,财政税收又恰恰是他的专业所长。
“从2016年的营改增,再到去年的国地税合并,这些动作都在逐步形成一个规范高效的税制。”蓝逢辉说,他今年准备的提案就是进一步为企业减税降费,让企业有更多的获得感。
蓝逢辉透露,在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出台后,有22万户四川企业受惠,仅去年一年累计减免税1544亿元。然而在调研过程中,蓝逢辉发现仍然有部分企业的获得感不明显。
究其原因,一是企业因为税制完善需要付出的财务成本在不断上升;二是近年来,各项生产成本支出也在逐步上升。
“我的建议是加大直接税的比重,减少间接税的比重,尤其是要降低社保费的费率。”蓝逢辉说,他希望抓住全国两会难得的时机,通过提案、小组发言等多种方式为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发声。(记者 袁婧 钟振宇)
全国人大代表、苍溪县白驿镇岫云村党支部书记李君:让村民过上“三有”幸福生活
2月28日,从广元到成都后,全国人大代表、广元市苍溪县白驿镇岫云村党支部书记李君,去了一趟村里在成都入股开设的扶贫体验餐厅,了解餐厅的经营情况。
过去一年,餐厅生意红火,经营收入大约是650万元。李君说,这份“红火”,对村民来说是实打实的利好,“餐厅的大多数员工是村里人,用的食材都是从村民手里采购的,去年光采购成本就花了300万元左右,这些钱都实实在在进了我们老百姓自己的腰包。”
说起现在的岫云村,李君很自豪:260多户村民,存款在20万元以上的至少接近100户,开上小汽车的大约有180户,“而10年前,岫云村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2000元。”
大部分村民都过上了“有洋房、有存款、有小汽车”的幸福生活,但李君心里清楚,这离“乡村振兴”这个目标还有不小的距离,“怎么振兴?最重要的还是要靠人来振兴,尤其是有文化、有想法、有能力的年轻人。今年我会继续从人才振兴方面提建议。”
去年,除了拓宽道路、修建感恩亭等,岫云村还干了一件实在事:将土地集中起来,建起300多亩的生态农业园区。来承接这块土地的,是村里的返乡农民,“这些年村里的变化,让他们看到了发展的机会。”李君说,吸引年轻人回村干事创业,不能光靠情怀,而是要让年轻人看到在农村发展的希望和机会,“就是要让年轻人觉得,在农村挣到的不比在城市少。”
除了人才,李君还打算在两会期间,呼吁继续加强对小农户的关注。在李君看来,大多数小农户不缺乏生产能力,缺的是生产的标准化和对市场风险的把控能力,他希望未来政府部门更多地从这两方面加强对小农户的扶持。
不光呼吁,更有行动。李君介绍说,今年岫云村准备干一件大事,成立乡村振兴农民创业园,“我们打算把农户家里的手工品收集起来,进行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再通过‘岫云村’这个品牌推向市场,带动更多小农户致富。”(记者 蒋君芳)
全国人大代表、石棉县栗子坪彝族乡公益村妇联主席毛珍芳:代表履职从“厕所革命”开始
去年是全国人大代表、雅安市石棉县栗子坪彝族乡公益村妇联主席毛珍芳履职的第一年。3月2日,坐在飞往北京的飞机上,记者问她“去年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是什么”,她脱口而出:“修厕所!”
去年,雅安市开展了人大代表我带头、我参与、我示范、我推动的“四个我”活动,毛珍芳决定把乡村振兴中的一个细节——“厕所革命”作为履职的载体和方向。用好县委、县政府的改厕补助惠农政策,毛珍芳带头把自己家中的旱厕改成了水冲式厕所。小院一侧,几个平方米的小屋,贴了瓷砖,装了热水器、洗手台,“不要小看这几个平方米,修了厕所,安上热水器,再冷的冬天都可以洗热水澡。生活习惯好了,还能少生病……”
为了让更多群众转变观念、养成健康生活习惯,毛珍芳还多次深入群众中宣讲政策,给群众讲道理算生活账。在她耐心细致的宣传和自身示范引领下,村民对“厕所革命”的认识、接受程度逐渐提高,纷纷加入了改厕的队伍。
现在,村里40多户村民即将完成改厕。“很快,家家户户都能用上水冲式厕所。”毛珍芳兴奋地说。
对毛珍芳来说,这只是第一年履职经历的片段之一。这一年,她不仅耐心为乡亲解答惠农新政策、助农新举措,还到各单位宣讲大会精神。宣讲过程中,她提得最多的就是“奋斗”一词,她说,幸福的生活是要靠奋斗出来的,只有勤劳奋斗,才能加快致富奔康的步伐。
一边宣讲,一边学习。“作为一名平凡的彝家女,一位来自最基层的少数民族代表,去年参会,也让我认识到自己的差距。”去年5月,毛珍芳报名参加了全国人大举行的一期培训学习班,还主动向很多老代表学习了诸如怎样提出有针对性建议等知识。
对毛珍芳来说,去年还有一件大事。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香菇食用菌发展计划后,她带头种植了500棒香菇,“收益不错!”尝到甜头后,她主动为贫困户、种植户讲技术、谋销路,带动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相信今年大家都会有不错的收益。”(记者 刘佳)
住川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农业大学副校长吴德:深入田间地头,为“三农”谋与呼
刚刚过去的2月下旬,住川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农业大学副校长吴德马不停蹄地深入天全县、乐至县、遂宁市和郫都区进行走访调研。
作为一位分管脱贫攻坚的校领导,一年来,吴德按照《四川农业大学深度贫困县扶贫方案》,指导开展森林碳汇扶贫、专家团队扶贫等川农大特色扶贫模式。此外,他深入多地调研指导,推动学校和成都崇州、巴中市等地签订校地合作协议,发挥产学研优势,助推农民群众增收致富。
同时,作为一名来自农业战线的全国政协委员,吴德自我定位“为农业建言”,经常深入乡村田野实地调研,用双脚丈量大地,带着问题去感知、思考和求证。
经过对乡村振兴的持续调研和思考,今年,吴德将关注焦点聚焦到乡村振兴视野下的人才振兴问题。“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当前农村普遍存在人才资源匮乏、人才外流严重、人才教育缺失、人才引进和留住困难、人才管理机制滞后等问题,该如何破解?”这是他思考和梳理的方向。
一年来,他一次次深入田间地头进行调研,正是为了探寻山区、丘陵地区和平原地区等不同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经济水平下的乡村人才振兴“答案”。
2月24日,冒着蒙蒙细雨,吴德深入天全县城厢镇两岔村。这个以竹产业为特色的村子,在四川农业大学帮助下,培养和引进了一批专业人才,吸引了各类人才的回流和集聚——人才的振兴激活带旺了一个全新产业,这一模式让吴德深受启发。
当天,他翻山越岭走进油茶产业基地,与村社干部、合作社负责人、技术专家、种植大户等展开深入交流,详细了解油茶品种选育、茶苗栽植、管护经营、土地流转、人才技术支撑等情况——
“这些调研结果,有助于我修改完善乡村人才振兴提案并在本次全国政协会议上提交。”吴德说,他希望通过这一提案加速破解乡村人才振兴难题。(记者 钟振宇 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