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自然资源系统积极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作贡献
依托土地综合整治,成都市新都区石板滩镇客家生态园美如画。(成都市土地整治中心供图)
在凉山帮扶队员的组织下,贫困户便捷地领到补助。(省自然资源厅供图)
泸县喻寺镇谭坝村,通过宅基地改革,盘活土地资源,打造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泸县国土资源局供图)
金堂县国土资源局工作人员在三星镇双龙桥村2组核查灾害。(王忠金 摄)
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这一年里,伴随我省新一轮机构改革大潮,新组建的四川省自然资源厅扬帆起航。
这一年,全省自然资源系统积极服务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作,扎实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落实,不断提升自然资源管理能力,全面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努力开创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新局面,为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投身脱贫攻坚事业,积极参与地灾防治……在我省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中,广大自然资源系统的干部员工是见证者、参与者、建设者。
投身脱贫攻坚 事业无悔勇担当
“今天是我们结婚的日子,转眼就要分别……”这是泸县潮河镇国土资源所所长章胜刚写给新婚妻子的一封信。
2019年1月4日,新婚第二天,章胜刚踏上去往凉山扶贫的路。他说,在偏远的越西县五里箐乡普提村,贫困群众也是他牵挂的人。
2018年6月,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原省国土资源厅派出25人,组成省国土资源系统凉山州脱贫攻坚综合帮扶工作队。漆俊利是工作队中唯一的女性,每次跟4岁的女儿视频,看到女儿伸出小手要抱,她的心都像刀割一样疼。“来到大凉山扶贫,对孩子和家人是一种亏欠,更要把扶贫工作做好。”
一头扎进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25名队员迅速转换角色。半年来,他们发挥系统优势,积极参与“土地整理”“地灾避让搬迁”“增减挂钩”等项目建设。在帮扶队员的努力下,盐源、昭觉、普格等贫困县项目加快实施,为脱贫攻坚换取“真金白银”。仅昭觉一县,就已启动了13个“增减挂钩”项目,预计获得指标1437亩,可实现流转收益超过4亿元。
帮扶不仅在凉山。近年来,全省自然资源系统用活用好土地扶贫的“金钥匙”,将用地指标和项目向贫困地区倾斜。省自然资源厅在对口帮扶丹巴的过程中,从政策、项目、资金、人才等方面全力帮扶丹巴县,54个贫困村全部退出,累计减贫2179户8300人。
在阆中,该市国土资源局为了把对口帮扶工作开展好,率先在全市成立局脱贫攻坚办公室,并成立“专攻组”,形成了扶贫措施制定到执行落实的严密机制。阆中市国土资源局局长戚红说,从帮扶制度上下功夫,该局设置帮扶“专攻组”实行台账化管理,确保问题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干、有实效。
地灾防治无小事 为群众安全保驾护航
2018年4月8日下午5点,汶川县龙溪乡阿尔寨发生山体滑坡。地灾监测员马志雄及时发现了隐患,各级部门迅速组织群众撤离,成功避免了32户128人的因灾伤亡。
过去的一年,我省地灾呈高发、频发态势。地质灾害灾(险)情高于常年平均值,但因灾死亡失踪人数仅为多年平均值的6.2%。汛期期间,没有发生1起因地灾造成的群死群伤事件,有18个市(州)实现“零死亡”。
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全省自然资源系统防灾人员的付出。在省自然资源厅举办的寻找“四川地灾防治卫士”活动中,已推选出候选人186名。
7月,绵阳出现了50多年以来最强降雨天气,触发我省地灾红色预警。绵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李光德说:“2012年以来,绵阳就开始探索建立‘科技支撑、观念提升、资源整合、机制创新’的防灾模式,这次大雨是对我们防灾工作的检验。”通过这一系列精准有效的防灾措施,让绵阳实现7年“零伤亡”。
在雅安,汉源县国土资源局地质环境股股长周崇猛2018年汛期走遍了100多个村庄,行程达8000多公里,排查了400多处隐患。2018年8月7日,他在排查中发现河西乡庄子村3组滑坡隐患点变形加剧,立即组织群众转移。仅仅几个小时后,滑坡发生了,掩埋了5户群众的46间房屋,23名群众无一伤亡。“守护父老乡亲祥和平安,是我最大的心愿,也是我最大的幸福。”
思路一活天地宽 土地改革推动乡村振兴
2018年底,一条关于土地的消息传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4年后将再次延期一年。
在全国33个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县之一的成都市郫都区,曾敲响我省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第一槌”的战旗村,却改变了想法,“就算改革再延期,也不想再卖地了。”战旗村村支书高德敏语气坚定。
通过4年的改革实践,战旗村积累了“第一桶金”,将入市地块赚取的700多万元在村里投资建设乡村旅游项目。从谋卖地到谋开发,“多亏了土地改革的好政策。”高德敏说,如今的战旗村,通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盘活了资源,吸引了各类社会资本投资乡村振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万元。
截至2018年12月,全区共有47宗土地入市,面积1071亩,获得土地出让收益9.43亿元,平均每亩价格达到88万元。据了解,该区已签约引进乡村振兴项目40余个,协议投资超过500亿元。
不只是郫都区,在我省另一个试点县,泸县改革同样让乡村走向振兴。
泸县谭坝村村民罗怀琼体会到了改革的获得感。泸县活化宅基地权力价值,允许村民利用自己的合法宅基地资源与第三方共同建设。最终,罗怀琼一家与村股份合作社共建共享了一套两层小楼,对罗怀琼来说,“不花一分钱,就住上了新房子。”
此外,泸县还推动283亩宅基地退出节余指标调整入市,村集体平均收益突破100万元。“随着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今后会有更多土地用于乡村发展振兴。”谭坝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理事长黄国彬充满信心。
2018年四川自然资源十件大事
过去的一年,全省自然资源系统加强党的建设,耕地保护呈现新格局、土地利用效率提速、有力推动生态修复、启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释放自然资源政策红利支持脱贫攻坚、加强自然资源执法监督、扎实大棚房问题的专项整治……一项项措施的落实,记录着四川自然资源系统的责任与担当。
关键词一:机构改革
2018年11月6日上午,新组建的四川省自然资源厅正式挂牌成立。新部门在原省国土资源厅基础上,整合了省发改委的组织编制主体功能区的规划职责、住建厅的城乡规划管理职责、水利厅的水资源调查和确权登记管理职责、农业厅的草原资源调查和确权登记管理职责、林业厅的森林湿地等土地资源调查和确权登记管理职责。同时,按省机构改革方案要求,领导和管理新组建的省林业和草原局。
关键词二:用地保障
2018年,我省争取国家下达的新增建设用地年度计划指标30.4万亩,连续三年保持全国第一。紧扣省委工作部署,综合考虑交通水利和产业发展等重大项目用地需求、通过优化土地供给布局、结构、时序等方式高效供地。支持民营企业健康发展,民营经济用地占已批准新增建设用地70%以上。
关键词三:节约利用
2018年,省自然资源厅严格落实建设用地“增存挂钩”机制,努力盘活土地存量,闲置土地处置率达40.12%,远高于自然资源部下达的不低于15%的目标。对近五年综合供地率低于60%的市县暂停建设用地报批和暂停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倒逼基层节约集约用地。
关键词四:活用政策
用活自然资源政策,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去年,我省强化用地指标和项目倾斜,对全省88个贫困县的基础设施、易地扶贫搬迁、民生用地应保尽保。投资9.84亿元,在38个贫困县完成75个农村土地整治扶贫项目,惠及40余万人。促进贫困地区流转增减挂钩节余指标8.09万亩,总金额240.45亿元,流转量和筹资总额均居全国第一。
关键词五:地灾防治
2018年,我省筹措资金28.3亿元推进地灾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核实地灾隐患点41634处,5万余名专职监测员实现隐患点全覆盖,并在重点隐患点安装专业仪器实行自动化监测。防灾宣传和应急演练参与人数168万人次。避免4445人因灾伤亡。
关键词六:土地改革
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成都市郫都区和泸州市泸县完成1260.3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成交价款7.48亿元,收取土地增值收益调节金1.54亿元。出台宅基地配套改革制度23个,腾退宅基地1万余亩,按照新的征地方式征地2172亩。郫都区和泸县的改革探索均被纳入全省40个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关键词七:整治“大棚房”
全面落实部省系列部署,共计发现“大棚房”问题2827个,占用耕地1.23万亩。分类处置,推动问题整改,已整改973条、3585亩,坚决守住“农地姓农”底线。牵头开展重点区域违规违法占用国家资源专项整治。
关键词八:耕地保护
2018年,我省出台《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实施意见》,修订市(州)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压实耕地保护责任,落实占补平衡指标4.17万亩,实现耕地保有量1.01亿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7806万亩,全面完成耕地保护目标。全年共投入21.8亿元,实施土地整理项目149个,新增耕地11.28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198.16万亩。
关键词九:绿色矿山
助力打好污染治理攻坚战是自然资源部门必须履行好的政治责任。2018年,我省进一步大力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建成全省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针对我省自然保护区专项督察矿业权问题,逐一整改落实,按照“封闭井硐、拆除设备、植被恢复”标准,完成自然保护区矿业权整改324宗,完成率97%。
关键词十:国土调查
2018年是实施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的关键之年。我省成立了省级“三调”领导小组,编制完善了调查实施方案和技术规范,累计培训1.7万余人,所有县(市、区)已全部或部分获取调查底图,影像覆盖面积41.4万平方公里。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站位,积极推进“土地”调查向“国土”调查提升,基于“一张底版、一个平台、一套数据”的调查思路,拟建设全省典型农区土地利用电子沙盘及三维管理平台,编制国土空间规划、落实空间用途管制,从省级层面解决自然资源所有者不到位、空间规划重叠等问题。(米方 赵蕾 韩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