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伤画上句号 美好生活正在这里落地生根
●南方日报记者曹媛媛:
知恩感恩报恩是当地群众说得最多的话
重返震区,我切切实实感受到汶川十年后的“新生”:重建后的映秀,三层高的小洋房林立,街头巷尾开起了无数的民宿、餐馆;由广东佛山援建的水磨镇,独具特色的藏羌风情建筑吸引了无数游人到访;雁门镇萝卜寨上,漫山的樱桃挂满枝头,这一当地百姓的“致富果”,通过电商平台走向全国各地……
从震后的百废待兴,到如今的“户户有商铺、家家搞旅游”,是一个城市10年的涅槃重生。震后的汶川,以最快速度恢复生产的同时,也成功实现转型。借助地理、环境优势,大力发展绿色旅游产业,无数百姓借助重建发展的时机,唱响了旅游致富的新旋律。
今天的汶川县城,可通过都汶高速直接抵达。交通设施脱胎换骨后,伴随而来的是产业的华丽转身。目前,全县电商主体达180余家,“康养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格局正逐步形成。
十年间,重生的故事不计其数,温情的故事也不断上演。回访中知恩、感恩、报恩,是当地群众说得最多的话。大家更加珍惜亲情友情,也更懂得感恩和关爱他人。
在巨灾中挺立,在毁灭中新生。巴蜀大地见证了应对巨灾的“中国力量”,孕育着感恩奋进的梦想前行。
●重庆日报记者陈波:
积极反思而不是一味悲痛才是生命教育该有的样子
在对映秀小学的采访中,“生命”这个主题词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在学校操场边的浮雕上,镌刻着“奏响生命最强音”几个大字,我专门把它拍了下来,打算用作我报道的主图。
为什么是这张照片?汶川映秀的特殊经历,让这里的教育有了不一样的特点。“所有生命都精彩”,是映秀小学的校训,从这里就不难看出,对生命的敬畏,对生命的认识,在学校的教育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么多年来,学校一直没有回避当年的灾难,正视、反思,是他们坚持在做的事情。
在我看来,积极反思而不是一味悲痛,才是生命教育该有的样子。“大爱映春秋,生命秀风采”的校园文化主题,更是让一代代学生都能从过去的灾难中汲取力量,懂得感恩。
从采访中了解到,不管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配套,映秀小学都在生命教育的基础之上,不断提升,丰富内涵。这本身就是对生命的礼赞,对积极蓬勃的诠释。
●福建日报记者李智勇:
当地的老百姓已走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路上
这是我第一次来汶川采访。县城给我的第一感觉,风景优美、道路干净、房屋漂亮。更让我惊喜的,是这里老百姓的精神面貌。不管是经营着小店的老板,教室里上课的学生,还是晚上跳广场舞的阿姨,人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这一切给我的直接感受是:当地的老百姓,已经走在了追求美好生活的路上。
我觉得,汶川优质的公共服务为大家的“笑容”提供了支撑。
汶川将65%以上的财力用在了民生事业上。县人民医院成为三级乙等综合医院,“15年免费教育”“9+3”免费职业教育等政策,都得到了落实。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覆盖率达90%以上……这样的民本情怀,为大家追求美好生活提供了更好的保障。(记者 唐泽文 张红霞 徐中成)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