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解读四川海外人才新政十大亮点

  • 2018年05月25日 08时01分
  • 来源: 人民网-四川频道
  • 【字体:
  • 播报
  •   近日,四川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大力引进海外人才、加快建设高端人才汇聚高地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推出海外人才引进“升级版”,打出让优秀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组合拳”,也标志着四川从西部内陆走向开放前沿迈出新步伐。

      亮点一: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引进人才

      《实施意见》提出,突出“高精尖缺”导向,以四川发展急需紧缺的高层次留学人员、华人华侨专业人才和外国专家为重点,着力引进“四类人才”。

      据四川省人才办有关负责人介绍,所谓“高精尖缺”,“高”指的是层次高,“精”指的是专业精,“尖”指的是行业拔尖,更重要的是“缺”即四川紧缺,这体现了人才引进理念的重大变化,也是用人导向的重大调整。引进人才应坚持按需引进、以我为主,防止为引而引、盲目攀比,实现从单纯追求数量向质量的转变,从而实现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匹配。

      亮点二:5年实现省“千人计划”和“海归”翻番

      《实施意见》提出,着眼加快人才国际化进程、建设高端人才汇聚高地,力争通过5年时间,四川省“千人计划”专家累计达到2000人,海外留学回国人员、在川外国留学生、来川工作交流的外国专家每年分别达到1万人、1.5万人次、2万人次,基本形成一支与四川省建设内陆开放型高地、实现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相适应的海外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据四川省人才办有关负责人介绍,与东部发达地区和一线城市相比,四川包括成都市的人才国际化程度都有较大差距。这四个指标中,省“千人计划”、海外留学回国人员的目标实现翻番,对吸引在川外国留学生、来川工作交流的外国专家也提出了大幅增长(50%以上)的目标。这一目标的设置,旨在以更大力度、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人才竞争,加快延揽海外优秀人才为我所用。

      亮点三:支持区域中心城市开展“双城”建设

      《实施意见》提出,四川着眼借智借力实现更大发展,深化与海内外名校名院名企合作,力争3年内与综合实力排名靠前、同全省产业发展契合的国内名校名院名企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5年内与国(境)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基本建立合作关系,支持各地和园区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产学研合作平台,支持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现代大学城和未来科技城,构建集人才引进、干部培训、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为一体的全方位合作格局。

      近年来,四川大力推进与海内外名校名院名企的战略合作,催生了大批产学研平台和项目落地四川,吸引了大批高端人才来川发展创业。据四川省人才办有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深化的重点是,全面推进省校省院省企战略合作,支持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双城”(现代大学城和未来科技城),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加快向四川集聚。目前,天府新区成都科学城正在加快建设,而宜宾市积极推进大学城和科技创新城建设,在一年多时间里已与11所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6个产业技术研究院正式挂牌。

      亮点四:打造国际化人才聚集平台

      《实施意见》提出,重点在成德绵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打造一批国际化人才合作先导区,在自由贸易试验区打造一批高水平的国际人才港,特别是支持自贸试验区及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成都市郫都区等率先建设集海外研发及孵化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国际化学校、医院和社区于一体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园。

      据四川省人才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一举措,旨在营造“类海外”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帮助外国人才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据了解,天府新区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园项目一期已于2017年10月开工,二期计划2018年底前开工,2020年底前投入运营,总用地面积约370亩,主要建设总部办公、企业孵化中心、研发办公、展示中心、配套商业及公寓、其他基础配套设施等,建成后将成为集聚全球顶尖领军人物的重要平台。

      亮点五:建立人才供需充分对接机制

      《实施意见》提出,完善人才引进分析研判机制,建立海外高端人才数据库、川籍海外知名人士名录。建立人才需求预测机制,定期发布四川省引进高层次人才及项目合作需求信息指南、全省人才发展蓝皮书,促进人才供需对接。在人才密集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立一批海外引才工作站,聘请一批海外引才顾问,大力推行“以才引才”。制定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川创新创业对接服务办法,畅通用人单位与海外人才对接渠道。

      据四川省人才办有关负责人介绍,随着国际国内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引进人才已经不能靠“单打独斗”。必须充分发挥“两只手”作用,调动用人主体和人才本体“两个主体”的积极性,鼓励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实现急需人才定向发掘、高端人才靶向引进。

      亮点六:推行柔性引才用才模式

      《实施意见》指出,鼓励各地、各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采取挂职兼职、特聘岗位、项目合作、技术联姻等方式,柔性引进海外人才。支持省内企事业单位在海外建立办学机构、研发机构,就地吸纳国际高水平研发人才。推进省内高等学校与海外知名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建设国际化学院,培养四川发展所需专门人才。探索海外预孵化和双向离岸创业模式,加快建设中国(成都)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

      以柔性方式引进和用好人才,是西部地区破解引才难、留才难的有效办法。据四川省人才办有关负责人介绍,推行柔性引才用才模式,就是要坚持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做到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

      亮点七:外籍人才可担任重大项目主持人

      《实施意见》指出,建立高层次人才担任重大项目主持人或首席科学家制度,探索推进外国人才担任新型科研机构事业单位法人代表、相关驻外机构负责人试点。允许外国人才依托在川企事业单位,领衔实施国家和省科技计划项目、创办科技型企业、开展创新活动。对具有重大产业化前景的战略发展项目及引进的具有标志性的国际化合作平台,可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给予特殊支持。

      最近,科技部下发《关于推进外籍科学家深入参与国家科技计划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集聚全球创新人才实施重大研发任务,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国际化水平,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据四川省人才办有关负责人介绍,对海外人才参与重大科研任务一视同仁,既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开放和自信,更有利于已引进人才更好地融入创新驱动发展中,对进一步聚集各方英才也将起到很好的示范激励作用。

      亮点八:开辟海外引进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

      《实施意见》指出,在川创业就业并持有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的外籍人才或经认定的外籍高层次人才,可按规定参加职称评审;对符合条件的留学回国人才,以及通过省校省院省企战略合作落户四川的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重大产学研合作平台引进的专业技术人才,可开展不定期的特殊评审;对符合条件的高层次引进人才,可依据其贡献和实际水平,破格申报评审高级职称。

      据四川省人才办有关负责人介绍,2016年底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对30年来中国职称制度进行了大变革。自2002年,四川省在全国率先开展海外留学回国人员职称认定,已累计为360余人办理职称认定手续。《实施意见》根据中央精神和我省近年来探索实践,对创新海外人才职称评审制度作了进一步细化,以更好激发已引进人才干事创业活力。

      亮点九:实现工作许可、签证与居留有机衔接

      《实施意见》指出,全面实施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实现工作许可、签证与居留有机衔接。在人才签证上,对经认定的外籍高层次人才、自贸区或全创区企业选聘的外籍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可享受人才签证各项出入境及停居留便利政策。在工作和居留许可上,外籍高端人才凭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合同期限,可直接办理最长5年有效的工作许可证(A类)。外籍高端人才(A类)入境后凭工作许可证明,可直接申请办理最长5年有效的工作类居留许可。在申报永久居留上,除国家和省“千人计划”入选者外,获得外国人工作许可证(A类)的外籍高层次人才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也可按规定申请在华永久居留。同时,对在自贸区或全创区工作的符合市场化认定标准的外籍人才,经工作单位推荐,可以申请在华永久居留,并允许其配偶和未成年子女随同申请。

      据了解,2017年2月,公安部决定在四川等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推出七项出入境政策措施。四川先后出台系列配套政策,惠及外籍高层次人才、外籍华人、长期在华工作的外国人、外国留学生、自贸区及全创改区企业机构等群体单位,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也取得了较好成效。新政实施一年来,已有326人被认定为外籍高层次人才(A类),发放外国人工作类居留许可6031件,四川累计有269人获得中国绿卡。

      亮点十:实施“家在四川”人才安居工程

      安居才能乐业。《实施意见》指出,综合采取人才公寓、购房补贴、租房补贴、住房公积金等方式,多渠道为符合条件的引进人才提供住房保障。

      据四川省人才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一政策的基本前提是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满足引进人才刚性需求。为解决引进人才的后顾之忧,《实施意见》还在健全外国人才社会保障政策、鼓励引进人才家属来川居留学习等方面提出系列优惠政策。此外,四川还将办好“四川省人才之家”和各级创新创业服务中心,支持各地特别是自贸区建立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开展外国高层次人才“一卡通”试点,为海外人才来川创新创业提供优质服务,让优秀人才来川放心、创业舒心、生活安心。(朱虹)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解读四川海外人才新政十大亮点

  • 2018年05月25日 08时01分
  • 来源: 人民网-四川频道
  •   近日,四川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大力引进海外人才、加快建设高端人才汇聚高地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推出海外人才引进“升级版”,打出让优秀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组合拳”,也标志着四川从西部内陆走向开放前沿迈出新步伐。

      亮点一: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引进人才

      《实施意见》提出,突出“高精尖缺”导向,以四川发展急需紧缺的高层次留学人员、华人华侨专业人才和外国专家为重点,着力引进“四类人才”。

      据四川省人才办有关负责人介绍,所谓“高精尖缺”,“高”指的是层次高,“精”指的是专业精,“尖”指的是行业拔尖,更重要的是“缺”即四川紧缺,这体现了人才引进理念的重大变化,也是用人导向的重大调整。引进人才应坚持按需引进、以我为主,防止为引而引、盲目攀比,实现从单纯追求数量向质量的转变,从而实现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匹配。

      亮点二:5年实现省“千人计划”和“海归”翻番

      《实施意见》提出,着眼加快人才国际化进程、建设高端人才汇聚高地,力争通过5年时间,四川省“千人计划”专家累计达到2000人,海外留学回国人员、在川外国留学生、来川工作交流的外国专家每年分别达到1万人、1.5万人次、2万人次,基本形成一支与四川省建设内陆开放型高地、实现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相适应的海外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据四川省人才办有关负责人介绍,与东部发达地区和一线城市相比,四川包括成都市的人才国际化程度都有较大差距。这四个指标中,省“千人计划”、海外留学回国人员的目标实现翻番,对吸引在川外国留学生、来川工作交流的外国专家也提出了大幅增长(50%以上)的目标。这一目标的设置,旨在以更大力度、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人才竞争,加快延揽海外优秀人才为我所用。

      亮点三:支持区域中心城市开展“双城”建设

      《实施意见》提出,四川着眼借智借力实现更大发展,深化与海内外名校名院名企合作,力争3年内与综合实力排名靠前、同全省产业发展契合的国内名校名院名企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5年内与国(境)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基本建立合作关系,支持各地和园区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产学研合作平台,支持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现代大学城和未来科技城,构建集人才引进、干部培训、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为一体的全方位合作格局。

      近年来,四川大力推进与海内外名校名院名企的战略合作,催生了大批产学研平台和项目落地四川,吸引了大批高端人才来川发展创业。据四川省人才办有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深化的重点是,全面推进省校省院省企战略合作,支持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双城”(现代大学城和未来科技城),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加快向四川集聚。目前,天府新区成都科学城正在加快建设,而宜宾市积极推进大学城和科技创新城建设,在一年多时间里已与11所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6个产业技术研究院正式挂牌。

      亮点四:打造国际化人才聚集平台

      《实施意见》提出,重点在成德绵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打造一批国际化人才合作先导区,在自由贸易试验区打造一批高水平的国际人才港,特别是支持自贸试验区及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成都市郫都区等率先建设集海外研发及孵化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国际化学校、医院和社区于一体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园。

      据四川省人才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一举措,旨在营造“类海外”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帮助外国人才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据了解,天府新区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园项目一期已于2017年10月开工,二期计划2018年底前开工,2020年底前投入运营,总用地面积约370亩,主要建设总部办公、企业孵化中心、研发办公、展示中心、配套商业及公寓、其他基础配套设施等,建成后将成为集聚全球顶尖领军人物的重要平台。

      亮点五:建立人才供需充分对接机制

      《实施意见》提出,完善人才引进分析研判机制,建立海外高端人才数据库、川籍海外知名人士名录。建立人才需求预测机制,定期发布四川省引进高层次人才及项目合作需求信息指南、全省人才发展蓝皮书,促进人才供需对接。在人才密集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立一批海外引才工作站,聘请一批海外引才顾问,大力推行“以才引才”。制定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川创新创业对接服务办法,畅通用人单位与海外人才对接渠道。

      据四川省人才办有关负责人介绍,随着国际国内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引进人才已经不能靠“单打独斗”。必须充分发挥“两只手”作用,调动用人主体和人才本体“两个主体”的积极性,鼓励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实现急需人才定向发掘、高端人才靶向引进。

      亮点六:推行柔性引才用才模式

      《实施意见》指出,鼓励各地、各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采取挂职兼职、特聘岗位、项目合作、技术联姻等方式,柔性引进海外人才。支持省内企事业单位在海外建立办学机构、研发机构,就地吸纳国际高水平研发人才。推进省内高等学校与海外知名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建设国际化学院,培养四川发展所需专门人才。探索海外预孵化和双向离岸创业模式,加快建设中国(成都)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

      以柔性方式引进和用好人才,是西部地区破解引才难、留才难的有效办法。据四川省人才办有关负责人介绍,推行柔性引才用才模式,就是要坚持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做到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

      亮点七:外籍人才可担任重大项目主持人

      《实施意见》指出,建立高层次人才担任重大项目主持人或首席科学家制度,探索推进外国人才担任新型科研机构事业单位法人代表、相关驻外机构负责人试点。允许外国人才依托在川企事业单位,领衔实施国家和省科技计划项目、创办科技型企业、开展创新活动。对具有重大产业化前景的战略发展项目及引进的具有标志性的国际化合作平台,可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给予特殊支持。

      最近,科技部下发《关于推进外籍科学家深入参与国家科技计划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集聚全球创新人才实施重大研发任务,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国际化水平,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据四川省人才办有关负责人介绍,对海外人才参与重大科研任务一视同仁,既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开放和自信,更有利于已引进人才更好地融入创新驱动发展中,对进一步聚集各方英才也将起到很好的示范激励作用。

      亮点八:开辟海外引进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

      《实施意见》指出,在川创业就业并持有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的外籍人才或经认定的外籍高层次人才,可按规定参加职称评审;对符合条件的留学回国人才,以及通过省校省院省企战略合作落户四川的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重大产学研合作平台引进的专业技术人才,可开展不定期的特殊评审;对符合条件的高层次引进人才,可依据其贡献和实际水平,破格申报评审高级职称。

      据四川省人才办有关负责人介绍,2016年底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对30年来中国职称制度进行了大变革。自2002年,四川省在全国率先开展海外留学回国人员职称认定,已累计为360余人办理职称认定手续。《实施意见》根据中央精神和我省近年来探索实践,对创新海外人才职称评审制度作了进一步细化,以更好激发已引进人才干事创业活力。

      亮点九:实现工作许可、签证与居留有机衔接

      《实施意见》指出,全面实施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实现工作许可、签证与居留有机衔接。在人才签证上,对经认定的外籍高层次人才、自贸区或全创区企业选聘的外籍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可享受人才签证各项出入境及停居留便利政策。在工作和居留许可上,外籍高端人才凭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合同期限,可直接办理最长5年有效的工作许可证(A类)。外籍高端人才(A类)入境后凭工作许可证明,可直接申请办理最长5年有效的工作类居留许可。在申报永久居留上,除国家和省“千人计划”入选者外,获得外国人工作许可证(A类)的外籍高层次人才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也可按规定申请在华永久居留。同时,对在自贸区或全创区工作的符合市场化认定标准的外籍人才,经工作单位推荐,可以申请在华永久居留,并允许其配偶和未成年子女随同申请。

      据了解,2017年2月,公安部决定在四川等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推出七项出入境政策措施。四川先后出台系列配套政策,惠及外籍高层次人才、外籍华人、长期在华工作的外国人、外国留学生、自贸区及全创改区企业机构等群体单位,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也取得了较好成效。新政实施一年来,已有326人被认定为外籍高层次人才(A类),发放外国人工作类居留许可6031件,四川累计有269人获得中国绿卡。

      亮点十:实施“家在四川”人才安居工程

      安居才能乐业。《实施意见》指出,综合采取人才公寓、购房补贴、租房补贴、住房公积金等方式,多渠道为符合条件的引进人才提供住房保障。

      据四川省人才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一政策的基本前提是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满足引进人才刚性需求。为解决引进人才的后顾之忧,《实施意见》还在健全外国人才社会保障政策、鼓励引进人才家属来川居留学习等方面提出系列优惠政策。此外,四川还将办好“四川省人才之家”和各级创新创业服务中心,支持各地特别是自贸区建立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开展外国高层次人才“一卡通”试点,为海外人才来川创新创业提供优质服务,让优秀人才来川放心、创业舒心、生活安心。(朱虹)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