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索玛花开幸福来

  • 2018年05月21日 09时14分
  • 来源: 人民日报
  • 【字体:
  • 播报
  •   “今年春天,700多亩流转的土地都种上了青花椒。”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彝海镇彝海村第一书记李勇盘算,按每斤青花椒40元的地头价,彝海村有望实现年集体经济收入超百万。

      700亩只是“小目标”,按照长远规划,彝海村将建设规模达5000亩的花椒产业园,同时挖掘“彝海结盟”红色旅游资源,用产业带动全村致富。

      不仅是彝海镇,凉山彝区处处下足精准扶贫功夫,遍地升腾火热的发展激情。

      摸准实情,精准施策,脚底板下出思路

      搬进彝家新寨,德昌县麻栗镇大象坪村村貌焕然一新:宽阔整洁的乡村广场,整齐划一的新居房屋。村民胡栗拉感慨:“没想到能住上这种好房子,每年还能收入近两万元!”

      3年前,村民还散居在群山之间,麻栗镇和大象坪村的干部进村入户摸排情况,“挨家挨户征求搬迁意见,脚底板都磨破了。”大象坪村第一书记邱富斌说。

      为建立完整的贫困户数据库,脱贫一线干部进村入户做调研、访民情,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

      最近被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派往布拖县特木里镇特木里村任第一书记的田勇,一到村里就挨家挨户走访。“想尽快把村情摸透。”田勇表示,村里基础设施薄弱、产业一片空白,他初步打算从医学健康教育、打造标准化的村卫生室入手,降低村民的医疗成本。

      “最少两天下一次村,多的时候一天跑三四趟。”冕宁县彝海镇党委书记王栋表示,“每次到村里都是一身泥。”村民们经常开玩笑:“王书记,我们现在有了好习惯,每天身上都整洁干净,你咋总是灰头土脸的?”

      为督促一线干部俯下身子、甩开步子,凉山州对脱贫攻坚一线干部进行“重奖和重惩并行”,不仅从第一书记中遴选出大量优秀典型进入乡镇领导班子,同时成立督察组,实行“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和督查问责追究制度。

      “现在的干部了不起,比我们还熟悉村里情况。”喜德县冕山镇小山村村民阿无子拉说。

      手把手教,心贴心帮,凉山处处产业兴

      起伏的山峦上,一片片绿油油的花椒树苗正在生长。这里是德昌县铁炉乡菠萝村,如今1200亩青花椒每亩产值8000元,成了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村民李日补正忙着给花椒苗松土,“没有镇村干部的热心肠,就没有我家这10多亩花椒地。”

      3年前,驻村干部给他家送来青花椒苗,动员他调结构,别只种土豆和荞麦。谁知,干部还没走出院坝,他就把花椒苗扔了出去。

      第二天,干部们又带着镇上农技员上门,在地里给李日补示范栽培,耐心讲解。李日补终于动心了,就在那个春天,他把家里10多亩承包耕地和林地种上了花椒树。2016年,李日补和村里其他69个贫困户脱贫摘帽。

      为了让贫困户稳稳脱贫,驻村干部们悉心指导培训贫困户生产技术,并引入企业,让贫困户吃上产业饭。

      离冕宁县彝海结盟纪念馆不远,63岁的阿索伍甲正在烤土豆售卖给游客。“小孩都工作了,种的土豆也有食品厂来收购,光花椒就卖了1万多元。”如今,凉山的食品加工企业不仅解决了当地人的就业,还消化了大量农产品。

      走进德昌县麻栗镇民主村,近500亩梨树枝叶茂密。“路通了,不愁果子卖不出去。”贫困户阿木子牛告诉记者,村干部为每户贫困户制订了1项以上稳定增收致富的产业项目,“种烤烟,种果树,总有一样能致富。”

      不等不靠,牵手实干,脱贫路上不落人

      “你们是树,我是鸟儿,我随时能调走,但是你们如果不跟我一起干,你们就一直穷在这里!”冕宁县下派到大桥镇巴甫村的第一书记刘贤平,刚“上任”就撂下“狠话”,“大家不等不靠跟着我干,我保证你们3年内脱贫!”

      刘贤平不说空话,进村不久就为村干部制作了亮明身份的胸牌:当干部就不能往后站,胸牌挂身上,有事往前冲。

      2016年4月,县里把通村路修到了村口,村民在村干部带领下自发修建入户路。没有修路资金,大家硬是拿火烧石头的土方法,把入户路铺到了家门口。

      刘贤平还号召村民们办起“脱贫攻坚大赛”,村民可按照脱贫攻坚成效,领取电视机、洗衣机、电饭煲。村民们的热情被点燃了。“刘书记,我今年出去打工,一定要得大奖!”第一次得奖的贫困户胡兵第二年初就出门务工,年增收两万多元。

      如今,“不等不要不依靠,自立自强自己忙”的观念,已深深印在彝族群众的心里。

      凉山州会东县松坪镇老旺山村距离县城105公里,全村仅有134户人家。由于山高路远,过去村民生活条件艰苦。“要政策有政策,要帮扶有帮扶,还不加油干,难道让人笑话?”村民李加国每到农民夜校开课时,便早早到场听课,陆续栽种了400株核桃、4亩石榴,去年仅卖核桃便收入4000多元。“再过三五年,我家也能买车了。”(记者 刘裕国 张文)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索玛花开幸福来

  • 2018年05月21日 09时14分
  • 来源: 人民日报
  •   “今年春天,700多亩流转的土地都种上了青花椒。”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彝海镇彝海村第一书记李勇盘算,按每斤青花椒40元的地头价,彝海村有望实现年集体经济收入超百万。

      700亩只是“小目标”,按照长远规划,彝海村将建设规模达5000亩的花椒产业园,同时挖掘“彝海结盟”红色旅游资源,用产业带动全村致富。

      不仅是彝海镇,凉山彝区处处下足精准扶贫功夫,遍地升腾火热的发展激情。

      摸准实情,精准施策,脚底板下出思路

      搬进彝家新寨,德昌县麻栗镇大象坪村村貌焕然一新:宽阔整洁的乡村广场,整齐划一的新居房屋。村民胡栗拉感慨:“没想到能住上这种好房子,每年还能收入近两万元!”

      3年前,村民还散居在群山之间,麻栗镇和大象坪村的干部进村入户摸排情况,“挨家挨户征求搬迁意见,脚底板都磨破了。”大象坪村第一书记邱富斌说。

      为建立完整的贫困户数据库,脱贫一线干部进村入户做调研、访民情,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

      最近被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派往布拖县特木里镇特木里村任第一书记的田勇,一到村里就挨家挨户走访。“想尽快把村情摸透。”田勇表示,村里基础设施薄弱、产业一片空白,他初步打算从医学健康教育、打造标准化的村卫生室入手,降低村民的医疗成本。

      “最少两天下一次村,多的时候一天跑三四趟。”冕宁县彝海镇党委书记王栋表示,“每次到村里都是一身泥。”村民们经常开玩笑:“王书记,我们现在有了好习惯,每天身上都整洁干净,你咋总是灰头土脸的?”

      为督促一线干部俯下身子、甩开步子,凉山州对脱贫攻坚一线干部进行“重奖和重惩并行”,不仅从第一书记中遴选出大量优秀典型进入乡镇领导班子,同时成立督察组,实行“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和督查问责追究制度。

      “现在的干部了不起,比我们还熟悉村里情况。”喜德县冕山镇小山村村民阿无子拉说。

      手把手教,心贴心帮,凉山处处产业兴

      起伏的山峦上,一片片绿油油的花椒树苗正在生长。这里是德昌县铁炉乡菠萝村,如今1200亩青花椒每亩产值8000元,成了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村民李日补正忙着给花椒苗松土,“没有镇村干部的热心肠,就没有我家这10多亩花椒地。”

      3年前,驻村干部给他家送来青花椒苗,动员他调结构,别只种土豆和荞麦。谁知,干部还没走出院坝,他就把花椒苗扔了出去。

      第二天,干部们又带着镇上农技员上门,在地里给李日补示范栽培,耐心讲解。李日补终于动心了,就在那个春天,他把家里10多亩承包耕地和林地种上了花椒树。2016年,李日补和村里其他69个贫困户脱贫摘帽。

      为了让贫困户稳稳脱贫,驻村干部们悉心指导培训贫困户生产技术,并引入企业,让贫困户吃上产业饭。

      离冕宁县彝海结盟纪念馆不远,63岁的阿索伍甲正在烤土豆售卖给游客。“小孩都工作了,种的土豆也有食品厂来收购,光花椒就卖了1万多元。”如今,凉山的食品加工企业不仅解决了当地人的就业,还消化了大量农产品。

      走进德昌县麻栗镇民主村,近500亩梨树枝叶茂密。“路通了,不愁果子卖不出去。”贫困户阿木子牛告诉记者,村干部为每户贫困户制订了1项以上稳定增收致富的产业项目,“种烤烟,种果树,总有一样能致富。”

      不等不靠,牵手实干,脱贫路上不落人

      “你们是树,我是鸟儿,我随时能调走,但是你们如果不跟我一起干,你们就一直穷在这里!”冕宁县下派到大桥镇巴甫村的第一书记刘贤平,刚“上任”就撂下“狠话”,“大家不等不靠跟着我干,我保证你们3年内脱贫!”

      刘贤平不说空话,进村不久就为村干部制作了亮明身份的胸牌:当干部就不能往后站,胸牌挂身上,有事往前冲。

      2016年4月,县里把通村路修到了村口,村民在村干部带领下自发修建入户路。没有修路资金,大家硬是拿火烧石头的土方法,把入户路铺到了家门口。

      刘贤平还号召村民们办起“脱贫攻坚大赛”,村民可按照脱贫攻坚成效,领取电视机、洗衣机、电饭煲。村民们的热情被点燃了。“刘书记,我今年出去打工,一定要得大奖!”第一次得奖的贫困户胡兵第二年初就出门务工,年增收两万多元。

      如今,“不等不要不依靠,自立自强自己忙”的观念,已深深印在彝族群众的心里。

      凉山州会东县松坪镇老旺山村距离县城105公里,全村仅有134户人家。由于山高路远,过去村民生活条件艰苦。“要政策有政策,要帮扶有帮扶,还不加油干,难道让人笑话?”村民李加国每到农民夜校开课时,便早早到场听课,陆续栽种了400株核桃、4亩石榴,去年仅卖核桃便收入4000多元。“再过三五年,我家也能买车了。”(记者 刘裕国 张文)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