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暨第四届大陆地震国际研讨会闭幕

  • 2018年05月15日 08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播报

  •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所长吴忠良详述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计划(刘鹏辉)



      5月14日,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暨第四届大陆地震国际研讨会在成都闭幕,记者从会上获悉,我国选择在川滇、新疆建设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并广泛欢迎世界各国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参与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的研究合作。

      据记者了解,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将以深化地震孕育发生规律和成灾机理的科学认识、提升地震风险的抗御能力为目的,建设集野外观测、数值模拟、科学验证及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一体,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地震科学实验场。实验场将聚焦大陆型强震孕育环境、地震发生过程和致灾机理等关键科学问题,坚持创新驱动,突出科学观测,采用超算和数值模拟,建设数据共享和科学计算平台,建成世界高水平的地震科学研究实验基地。

      据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司(国际合作司)司长胡春峰介绍,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将紧紧围绕“透明地壳”“解剖地震”“韧性城乡”“智慧服务”四项科学计划,坚持开放合作、求实创新的原则,广纳世界各国才俊创业创新,共享成果,合力推进地震科技创新发展。

      四川省政府副秘书长严卫东表示,四川省将积极响应、全力配合中国地震局依托四川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地质条件,建设国家地震科学实验场,并欢迎广大国内外专家来川开展地震科技集中攻关,进一步提升地震科学水平。

      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合作开放的姿态,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已有多个国家表达了合作愿望,数十位海外科学家表达参与实验场科学研究的积极态度。

      著名地震学家、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前主席哈什·笈多非常期待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未来对地震研究发挥的作用,“过去我们一直缺少在5到6公里范围内近距离观测地震发生前和发生时得到的数据,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的建立将非常有助于进行相关的观测。”

      “亚洲许多国家都缺乏基础的地震观测设施和相关技术人员,很高兴看到中国在这方面的巨大投入,并积极为周边国家提供帮助。”亚洲地震委员会主席帕拉美什·巴纳吉说,亚洲地震委员会将与中国地震局成立联合工作组,借助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共同开展深入研究。

      蒙古国家紧急事务管理局局长巴德拉勒也对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充满期待,“希望能在地震监测和减轻灾害风险方面跟中国有更多合作。”

      声音

      中国地震研究发展令人印象深刻

      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前主席哈什·笈多:

      我经常来中国,每一次来都对中国在地震防灾减灾救灾方面的进步印象深刻,我甚至还记得亚洲地震委员会在1996年成立后,就是在中国唐山举行的第一次会议。这些年来,很高兴看到中国在地震研究方面的努力与进步,相信通过全世界的努力,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地震发生的机理。

      美国地质调查局中美合作协调人沃尔特·穆尼:

      近几年来,中美在地震科技方面的合作很活跃,美国和中国都开发建设了各自的地震预警系统,中国在这方面一些好的经验,我们也在不断了解和学习。

      这次来中国,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过去十年中,中国在地震监测设施和发展规模方面取得巨大进展,相信通过不断加强对不同类型强震的研究,分析总结其特有规律,中国将逐步提高地震研究的水平。

      加强地震研究交流合作很关键

      哈萨克斯坦地震研究所所长多西姆·苏里耶夫:

      加强各国之间的相互合作和交流对地震研究非常关键,目前哈萨克斯坦有3名年轻的地震研究人员在中国学习,希望他们不虚此行,回国后能提升哈萨克斯坦的地震研究水平。也希望中国能为地震预警和防灾减灾等方面作出更大贡献。

      尼泊尔地质和矿产局局长拉真达·卡内尔:

      在中国的帮助下,尼泊尔地震台网建设工作于2017年启动,计划在尼泊尔北部修建10个地震监测平台,目前已经建成6个,剩余4个将于近期完成。

      众所周知,地震预测非常困难,我们必须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才能更科学合理地应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因此这次国际研讨会很有价值,大家一起交流沟通,共同进步,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提高防震减灾水平。

      美国南加州地震中心主任约翰·维戴尔:

      非常高兴能参加这次研讨会,在这里我听到了许多与美国不同的地震研究观点。我们一直在对地震活动断层进行探测,在这方面可以与中国相互对比,互相学习。近年来中国在地震研究方面投入巨大,有大量的监测实验设备,我们曾经也利用中国的超级计算机进行地震模拟计算。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中国的地震专家们对于探究地震孕育发生规律的不懈努力和强烈信心。

      相关报道

      《国家地震科技创新工程》英文版发布

      ●提出“透明地壳”“解剖地震”“韧性城乡”和“智慧服务”四项科学计划

      ●争取用10年左右时间,查明中国大陆重点地区地下精细结构,深化地震发生机理认识等

      本报讯(记者殷鹏付真卿)5月14日,在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暨第四届大陆地震国际研讨会闭幕式上,中国地震局制定的《国家地震科技创新工程》英文版正式发布,这标志着我国地震科技创新工作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不断加强国际合作,夯实科技基础,全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记者了解到,《国家地震科技创新工程》针对我国特殊的构造背景和孕震环境,提出“透明地壳”“解剖地震”“韧性城乡”和“智慧服务”四项科学计划,争取用10年左右时间,查明中国大陆重点地区地下精细结构,深化地震发生机理认识,采取有效防御手段,丰富地震安全公共服务产品,显著提升我国抗御地震风险的能力。

      具体而言,“透明地壳”计划提出,要全面开展地下结构和构造的探察工作,特别是主要地震带的深浅结构和断层活动习性,逐步实现“地下清楚”的目标。“解剖地震”计划提出,要深入详细解剖典型震例,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建立强震孕震的数值模型,丰富和发展大陆强震理论,逐步深化对地震孕育发生规律的认识。“韧性城乡”计划提出,要科学评估全国地震灾害风险,研发并广泛采用先进抗震技术,显著提高城乡可恢复能力,不断提升我国地震安全水平。“智慧服务”计划提出,要全面提升防震减灾科技产品,完善服务平台,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智慧服务,不断满足政府、社会和公众需求,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记者 付真卿 殷鹏)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暨第四届大陆地震国际研讨会闭幕

  • 2018年05月15日 08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所长吴忠良详述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计划(刘鹏辉)



      5月14日,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暨第四届大陆地震国际研讨会在成都闭幕,记者从会上获悉,我国选择在川滇、新疆建设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并广泛欢迎世界各国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参与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的研究合作。

      据记者了解,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将以深化地震孕育发生规律和成灾机理的科学认识、提升地震风险的抗御能力为目的,建设集野外观测、数值模拟、科学验证及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一体,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地震科学实验场。实验场将聚焦大陆型强震孕育环境、地震发生过程和致灾机理等关键科学问题,坚持创新驱动,突出科学观测,采用超算和数值模拟,建设数据共享和科学计算平台,建成世界高水平的地震科学研究实验基地。

      据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司(国际合作司)司长胡春峰介绍,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将紧紧围绕“透明地壳”“解剖地震”“韧性城乡”“智慧服务”四项科学计划,坚持开放合作、求实创新的原则,广纳世界各国才俊创业创新,共享成果,合力推进地震科技创新发展。

      四川省政府副秘书长严卫东表示,四川省将积极响应、全力配合中国地震局依托四川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地质条件,建设国家地震科学实验场,并欢迎广大国内外专家来川开展地震科技集中攻关,进一步提升地震科学水平。

      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合作开放的姿态,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已有多个国家表达了合作愿望,数十位海外科学家表达参与实验场科学研究的积极态度。

      著名地震学家、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前主席哈什·笈多非常期待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未来对地震研究发挥的作用,“过去我们一直缺少在5到6公里范围内近距离观测地震发生前和发生时得到的数据,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的建立将非常有助于进行相关的观测。”

      “亚洲许多国家都缺乏基础的地震观测设施和相关技术人员,很高兴看到中国在这方面的巨大投入,并积极为周边国家提供帮助。”亚洲地震委员会主席帕拉美什·巴纳吉说,亚洲地震委员会将与中国地震局成立联合工作组,借助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共同开展深入研究。

      蒙古国家紧急事务管理局局长巴德拉勒也对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充满期待,“希望能在地震监测和减轻灾害风险方面跟中国有更多合作。”

      声音

      中国地震研究发展令人印象深刻

      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前主席哈什·笈多:

      我经常来中国,每一次来都对中国在地震防灾减灾救灾方面的进步印象深刻,我甚至还记得亚洲地震委员会在1996年成立后,就是在中国唐山举行的第一次会议。这些年来,很高兴看到中国在地震研究方面的努力与进步,相信通过全世界的努力,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地震发生的机理。

      美国地质调查局中美合作协调人沃尔特·穆尼:

      近几年来,中美在地震科技方面的合作很活跃,美国和中国都开发建设了各自的地震预警系统,中国在这方面一些好的经验,我们也在不断了解和学习。

      这次来中国,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过去十年中,中国在地震监测设施和发展规模方面取得巨大进展,相信通过不断加强对不同类型强震的研究,分析总结其特有规律,中国将逐步提高地震研究的水平。

      加强地震研究交流合作很关键

      哈萨克斯坦地震研究所所长多西姆·苏里耶夫:

      加强各国之间的相互合作和交流对地震研究非常关键,目前哈萨克斯坦有3名年轻的地震研究人员在中国学习,希望他们不虚此行,回国后能提升哈萨克斯坦的地震研究水平。也希望中国能为地震预警和防灾减灾等方面作出更大贡献。

      尼泊尔地质和矿产局局长拉真达·卡内尔:

      在中国的帮助下,尼泊尔地震台网建设工作于2017年启动,计划在尼泊尔北部修建10个地震监测平台,目前已经建成6个,剩余4个将于近期完成。

      众所周知,地震预测非常困难,我们必须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才能更科学合理地应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因此这次国际研讨会很有价值,大家一起交流沟通,共同进步,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提高防震减灾水平。

      美国南加州地震中心主任约翰·维戴尔:

      非常高兴能参加这次研讨会,在这里我听到了许多与美国不同的地震研究观点。我们一直在对地震活动断层进行探测,在这方面可以与中国相互对比,互相学习。近年来中国在地震研究方面投入巨大,有大量的监测实验设备,我们曾经也利用中国的超级计算机进行地震模拟计算。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中国的地震专家们对于探究地震孕育发生规律的不懈努力和强烈信心。

      相关报道

      《国家地震科技创新工程》英文版发布

      ●提出“透明地壳”“解剖地震”“韧性城乡”和“智慧服务”四项科学计划

      ●争取用10年左右时间,查明中国大陆重点地区地下精细结构,深化地震发生机理认识等

      本报讯(记者殷鹏付真卿)5月14日,在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暨第四届大陆地震国际研讨会闭幕式上,中国地震局制定的《国家地震科技创新工程》英文版正式发布,这标志着我国地震科技创新工作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不断加强国际合作,夯实科技基础,全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记者了解到,《国家地震科技创新工程》针对我国特殊的构造背景和孕震环境,提出“透明地壳”“解剖地震”“韧性城乡”和“智慧服务”四项科学计划,争取用10年左右时间,查明中国大陆重点地区地下精细结构,深化地震发生机理认识,采取有效防御手段,丰富地震安全公共服务产品,显著提升我国抗御地震风险的能力。

      具体而言,“透明地壳”计划提出,要全面开展地下结构和构造的探察工作,特别是主要地震带的深浅结构和断层活动习性,逐步实现“地下清楚”的目标。“解剖地震”计划提出,要深入详细解剖典型震例,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建立强震孕震的数值模型,丰富和发展大陆强震理论,逐步深化对地震孕育发生规律的认识。“韧性城乡”计划提出,要科学评估全国地震灾害风险,研发并广泛采用先进抗震技术,显著提高城乡可恢复能力,不断提升我国地震安全水平。“智慧服务”计划提出,要全面提升防震减灾科技产品,完善服务平台,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智慧服务,不断满足政府、社会和公众需求,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记者 付真卿 殷鹏)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