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5·12”汶川特大地震十年 四川医疗卫生灾后恢复重建成效显著

  • 2018年05月11日 07时37分
  • 来源: 人民网-四川频道
  • 【字体:
  • 播报
  •   10日上午,四川省召开以“砥砺奋进迈入新时代凝心聚力展现新作为”为主题的座谈会,来自全省卫计委、医疗系统的代表,畅谈汶川特大地震十年以来,全省医疗救援、卫生重建、健康扶贫取得的成绩,以崭新的姿态迈入新时代。

      2008年的汶川地震,使灾区卫生服务体系遭受严重破坏,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损失严重,全省共有10386个医疗卫生机构受损,房屋受损671万平方米,医疗设备受损58116台(件),经济损失达933849万元,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基本不能正常运转;震后医疗康复任务繁重,卫生防疫面临巨大压力。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灾后恢复重建的系列决策和工作部署,在国家各部委及对口支援省(市)、港澳特区和社会各界的无私帮助下,全省广大卫生工作者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攻坚克难,超常努力,医疗卫生重建取得巨大成果。

      记者在会上了解到,“5·12”汶川特大地震142个受灾县乡级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达2298个,规划投资1599700万元。其中,香港特区政府援助项目64个、援助资金181115万元;澳门特区政府援助项目28个、援助资金78375万元;世行贷款项目60个、资金6000万美元。

      十年来,四川防震减灾、卫生应急救援能力不断提升,目前,全省累计制订修订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类卫生应急预案2143个、应急工作规范和技术方案2263个,确保依法、规范、高效地处置自然灾害和各类突发公共事件。

      四川省卫生救援队伍也不断扩大,确定6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和专业骨伤医院作为省级战略战役后备医院,同时建立区域医疗救治基地,形成成都平原和盆地西北部高原12个市(州)负责指导和支持的紧急医学救援格局。全省建立了各级卫生应急专家咨询委员会和紧急医学救援队伍,截止2017年11月30日,全省卫生应急队伍991支,人员14132人。

      在各省、市和港澳特区政府、同胞等的大力援助下,通过灾后恢复重建,四川省灾区医疗卫生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灾区的卫生资源得到了大力发展,医疗卫生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医疗卫生公共服务功能更加完善。

      在医疗卫生资源方面,医疗卫生机构房屋建筑面积较震前大幅增长,其中县医院增长率64.5%,县中医院增长率69.7%,乡镇卫生院增长率51.6%,妇幼保健机构增长率70.5%。医疗机构住院床位数量增长,重灾县县医院等五类医疗机构床位总数达到42429个,与2007年相比,增长了92%。医疗设备台件增长。重灾县县医院等八类机构万元以上医疗设备总数达到41025台,与2007年相比,增长了2.24倍。医疗服务数量增加,2012年重灾县五类医疗机构年诊疗人次和年入院人数分别达到457007人次和24604人,较2007年分别增加了50.02%和90.70%。

      近年来,灾区医疗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一是通过灾后重建,新建、在建了多个国家级、省级等重点学科,重灾县县级医院等级快速所提升,实现了三甲医院零的突破,五年内重灾县县医院和中医院三乙及以上等级的比例分别增加了15.2和5.4个百分点。二是高起点建成全省康复服务体系。为满足地震伤员长期康复的需要,在香港特区政府大力的支持下,四川省在国内首开建立专业康复服务工作的先河,形成高低端搭配,医学康复、社会康复和家庭康复相结合的综合康复体系。高端康复机构包括川港康复中心和八一康复中心。这两个项目引入了先进的医疗设备和康复手段、一流的管理水平、人性化的服务理念,实现了从医疗到康复、从生理服务到心理服务、从康复指导到康复培训的全方位高水平服务,极大的造福于四川人民和地震致残人员。此外,在香港特区政府和对口支援省市的援助下,四川省在39个地震重灾区建立了基层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重点负责地震伤员家庭康复指导和生活能力恢复,为重灾区因灾致残人员恢复自理能力、重塑生活信心、融入现代社会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基本实现了地震重灾区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这些项目建设,填补了四川省地震重灾县(市、区)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的空白,对我省康复事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在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方面,四川重建启动了医疗机构新一轮的信息化建设,灾区初步建成以县医院为龙头,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医疗信息网络。汇聚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优势资源、依托华西远程医学中心10年建设成果、香港特区政府资助援建,总投资额5660万元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远程医学网络平台建设项目”,实现了139个灾区县286家医疗机构的远程教学、会诊,开展以公益性为主的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技术推广、临床指导,较大的提升了灾区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项目依托华西医院远程医学网络,以信息化技术为手段,以在线和在位相结合,集诊治和教学为一体、功能强大、辐射面广的新型医疗服务体系,真正改变灾区人民的生活,改写中国西部医疗发展的历史。同时,信息化应用层次明显提升。重建后,卫生系统信息化的应用不再局限于统计报表上报、财务管理等简单的数据存储和处理方面,信息化应用层次大大提升。重灾县信息化应用层次延伸到了卫生信息网络系统、医疗紧急救援信息平台系统、公共卫生服务网络系统、新农合报账系统、乡镇卫生院信息管理系统、远程会诊与教学系统等方面。(朱虹)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5·12”汶川特大地震十年 四川医疗卫生灾后恢复重建成效显著

  • 2018年05月11日 07时37分
  • 来源: 人民网-四川频道
  •   10日上午,四川省召开以“砥砺奋进迈入新时代凝心聚力展现新作为”为主题的座谈会,来自全省卫计委、医疗系统的代表,畅谈汶川特大地震十年以来,全省医疗救援、卫生重建、健康扶贫取得的成绩,以崭新的姿态迈入新时代。

      2008年的汶川地震,使灾区卫生服务体系遭受严重破坏,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损失严重,全省共有10386个医疗卫生机构受损,房屋受损671万平方米,医疗设备受损58116台(件),经济损失达933849万元,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基本不能正常运转;震后医疗康复任务繁重,卫生防疫面临巨大压力。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灾后恢复重建的系列决策和工作部署,在国家各部委及对口支援省(市)、港澳特区和社会各界的无私帮助下,全省广大卫生工作者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攻坚克难,超常努力,医疗卫生重建取得巨大成果。

      记者在会上了解到,“5·12”汶川特大地震142个受灾县乡级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达2298个,规划投资1599700万元。其中,香港特区政府援助项目64个、援助资金181115万元;澳门特区政府援助项目28个、援助资金78375万元;世行贷款项目60个、资金6000万美元。

      十年来,四川防震减灾、卫生应急救援能力不断提升,目前,全省累计制订修订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类卫生应急预案2143个、应急工作规范和技术方案2263个,确保依法、规范、高效地处置自然灾害和各类突发公共事件。

      四川省卫生救援队伍也不断扩大,确定6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和专业骨伤医院作为省级战略战役后备医院,同时建立区域医疗救治基地,形成成都平原和盆地西北部高原12个市(州)负责指导和支持的紧急医学救援格局。全省建立了各级卫生应急专家咨询委员会和紧急医学救援队伍,截止2017年11月30日,全省卫生应急队伍991支,人员14132人。

      在各省、市和港澳特区政府、同胞等的大力援助下,通过灾后恢复重建,四川省灾区医疗卫生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灾区的卫生资源得到了大力发展,医疗卫生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医疗卫生公共服务功能更加完善。

      在医疗卫生资源方面,医疗卫生机构房屋建筑面积较震前大幅增长,其中县医院增长率64.5%,县中医院增长率69.7%,乡镇卫生院增长率51.6%,妇幼保健机构增长率70.5%。医疗机构住院床位数量增长,重灾县县医院等五类医疗机构床位总数达到42429个,与2007年相比,增长了92%。医疗设备台件增长。重灾县县医院等八类机构万元以上医疗设备总数达到41025台,与2007年相比,增长了2.24倍。医疗服务数量增加,2012年重灾县五类医疗机构年诊疗人次和年入院人数分别达到457007人次和24604人,较2007年分别增加了50.02%和90.70%。

      近年来,灾区医疗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一是通过灾后重建,新建、在建了多个国家级、省级等重点学科,重灾县县级医院等级快速所提升,实现了三甲医院零的突破,五年内重灾县县医院和中医院三乙及以上等级的比例分别增加了15.2和5.4个百分点。二是高起点建成全省康复服务体系。为满足地震伤员长期康复的需要,在香港特区政府大力的支持下,四川省在国内首开建立专业康复服务工作的先河,形成高低端搭配,医学康复、社会康复和家庭康复相结合的综合康复体系。高端康复机构包括川港康复中心和八一康复中心。这两个项目引入了先进的医疗设备和康复手段、一流的管理水平、人性化的服务理念,实现了从医疗到康复、从生理服务到心理服务、从康复指导到康复培训的全方位高水平服务,极大的造福于四川人民和地震致残人员。此外,在香港特区政府和对口支援省市的援助下,四川省在39个地震重灾区建立了基层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重点负责地震伤员家庭康复指导和生活能力恢复,为重灾区因灾致残人员恢复自理能力、重塑生活信心、融入现代社会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基本实现了地震重灾区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这些项目建设,填补了四川省地震重灾县(市、区)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的空白,对我省康复事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在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方面,四川重建启动了医疗机构新一轮的信息化建设,灾区初步建成以县医院为龙头,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医疗信息网络。汇聚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优势资源、依托华西远程医学中心10年建设成果、香港特区政府资助援建,总投资额5660万元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远程医学网络平台建设项目”,实现了139个灾区县286家医疗机构的远程教学、会诊,开展以公益性为主的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技术推广、临床指导,较大的提升了灾区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项目依托华西医院远程医学网络,以信息化技术为手段,以在线和在位相结合,集诊治和教学为一体、功能强大、辐射面广的新型医疗服务体系,真正改变灾区人民的生活,改写中国西部医疗发展的历史。同时,信息化应用层次明显提升。重建后,卫生系统信息化的应用不再局限于统计报表上报、财务管理等简单的数据存储和处理方面,信息化应用层次大大提升。重灾县信息化应用层次延伸到了卫生信息网络系统、医疗紧急救援信息平台系统、公共卫生服务网络系统、新农合报账系统、乡镇卫生院信息管理系统、远程会诊与教学系统等方面。(朱虹)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