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新”舞好人才考核指挥棒
考核之变
通过两个维度分类设计考核指标,实现了考核指向明确、有的放矢,避免了因考核内容泛化、雷同造成考核流于形式
首次组建目标考核组,对市(州)采取“现场述职+PPT演示+提问答辩+专家打分”的方式,对成员单位采取“书面述职+专家打分”的方式进行考核
首次评选产生26个创新类、19个成效类加分项目,既考核“规定动作”,又鼓励“自选动作”
今年初,省人才办首次组建目标考核组,对各市(州)和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2017年全省人才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了考核。这也是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修订后,进行的首次集中考核。此次考核有何新特点?省人才办相关负责人用三个“新”进行概括:新的指标体系、新的考核模式和新的计分方式。
新的指标体系——
分综合考核指标和年度绩效目标两个层面
为“舞”好人才工作考核指挥棒,去年3月,在相关文件基础上,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修订出台《关于实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通知》。根据此通知,省人才办分别细化制定市(州)、成员单位2017年的考核指标体系。
省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新的指标体系分综合考核指标和年度绩效目标两个层面,设置若干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形成较为完善的实绩考核体系。其中,综合考核指标重在考核面上总体情况,如加强组织领导、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重点人才工程等,以推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落地见效;年度绩效目标重在考核重点工作完成情况,对市(州)设置10项指标,对成员单位分别设置3-5项指标,以推动人才工作重点突破。
“通过两个维度分类设计考核指标,实现了考核指向明确、有的放矢,避免了因考核内容泛化、雷同造成考核流于形式。”该负责人表示。
新的考核模式——
现场述职既看“成绩单”又开“诊断书”
“若干得不好,答辩时肯定心里没底气。”回想起年初的述职考核,德阳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才办主任游李明印象深刻。
据介绍,本次考核改变过去主要对照书面总结材料考核的方式,首次组建目标考核组,对市(州)采取“现场述职+PPT演示+提问答辩+专家打分”的方式,对成员单位采取“书面述职+专家打分”的方式进行考核。“大家干得怎么样、问题还有哪些,当场就能立判高下。”游李明说。
省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市(州)现场述职时,考核组进行现场提问、逐个点评,既肯定“成绩单”又开出“诊断书”,达到让先进者“得表扬、受鼓励”、后进者“红红脸、出出汗”的效果。同时,还要求其他地区代表现场观摩、同台竞技。
以评促干。不少市(州)表示,这次集中考核就是人才工作的“大体检”“大会考”,通过考核促进了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比学赶超,“要想台上不冒汗,就得台下多流汗。”
新的计分方式——
首次将2.5分放大为百分制考核
目前,在省委考核各市(州)的100分绩效目标分中,人才工作占2.5分。据介绍,本次考核坚持把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首次将2.5分细化、放大为百分制考核。其中明确综合考核指标、年度绩效目标各50分。同时,为推动人才工作创先争优,又允许各地各部门申报不超过4个创新类、成效类加分项目,每项加3-5分。
翻开考核结果统计表,各考核对象加减分情况一目了然。“建立人才管理服务‘三张清单’,加5分”“未成立人才服务中心,扣2分”“未出台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的措施,扣1分”……
省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考核过程中,经过目标考核组评审,共评选产生26个创新类、19个成效类加分项目。这种既考核“规定动作”,又鼓励“自选动作”的新尝试,受到被考核对象的欢迎。不少市(州)表示,这种计分方式有效避免了片面追求完成任务、忽视本地特色和实际的问题。
在目标考核组专家评委之一、西华大学党委书记边慧敏教授看来,这种考核方式在全国都具有开创意义,有利于推动各地人才工作从“要我干”向“我要干”、从“做了”向“做好了”转变。(记者 林凌)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