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文化自信奏响春天旋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十一)

  • 2018年03月20日 07时53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播报
  •   从巴蜀大地到全国舞台,再到全球瞩目时刻,来自四川的文化音符,奏响2018年的春天。

      1月24日,中国(阆中)首届落下闳春节文化博览会开幕,一场延续近两个月的春节文化盛宴隆重开启,“春节老人”成为万家团聚时的热词。

      2月15日,除夕,阆中民俗“亮花鞋”亮相央视春晚,“足尖上的风采”惊艳世人的目光。

      2月25日,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北京8分钟”时间,南充大木偶剧院的两只“熊猫信使”登上舞台,在24面“冰屏”中穿梭,与运动员共舞……四川的文化魅力,展示在世界面前。

      3月,北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四川代表团驻地,全国人大代表、南充市副市长唐燕热情洋溢地向代表们分享这三个时间点,并将其归纳为“献给春天的礼物,四川文化奏响三部曲”:继承→转化→传播。

      “三部曲”,节拍透着自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文化的定位,令人振奋。

      今年全国两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精神食粮。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自信,重任在肩,川人撸起袖子,主动作为。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四川以强烈的责任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推动中华文化传承、文化发展、文化为民在四川生根落地,凝聚治蜀兴川共识,助力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担当传承使命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四川准确把握文化在新时代的战略高度,坚持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澎湃的文化活力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博物院首席专家魏学峰,今年带着两份建议赴京参会:一是建议设立“大国工匠奖”,二是建议设立“书法日”。

      在他看来,中国精美的器物凝聚着历代工匠的智慧和创造,弘扬工匠精神是更好破译、继承传统文化精髓的一把钥匙。书法经过几千年继承和创新,已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赓续文脉,以文化人。我省向传统文化要活力,不断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017年3月,我省启动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深入挖掘历史名人思想文化资源及其当代价值,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真正走出历史、融入当代,走出书斋、面向社会,走出四川、走向世界。

      一年来,首批十位四川历史名人及其文化,正逐渐重现其生机与活力——

      眉山实施“七个一”工程,提出“做精一个博物馆”等举措。3月3日晚,四川造话剧《苏东坡》亮相国家大剧院,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点赞:一次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的成功实践;

      南充“立足学术,着眼传承”,成立落下闳研究中心、落下闳研究会、落下闳研究所,计划改造观星楼,打造落下闳故居。随着中国(阆中)首届落下闳春节文化博览会的举行,“春节老人”再度称誉海内外;

      一大批四川历史名人题材的文艺作品,已进入紧锣密鼓的实施阶段。去年底,描写首批十位四川历史名人的10部历史小说创作出版工作全面启动,预计将在一年左右时间内陆续推出……

      历史名人文化的“生机”,折射传统文化的全面继承与创新,这与顶层设计密不可分。

      2017年,我省出台《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施意见》,梳理出“古蜀文明保护传承工程”等17个项目。预计到2020年,我省将通过坚持保护传承和发展两手抓,初步形成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

      “川剧振兴和地方戏曲曲艺保护传承工程”是其中的重要项目。2017年,我省川剧成绩令人瞩目:《铎声阵阵》入选中国戏剧节,《双八郎》参加全国地方戏曲南方会演,《布衣张澜》入选全国基层院团戏曲汇演……

      以最有文化味的四川表达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川故事成为文化中国里的精彩篇章。一年来,我省文艺创作“登原攀峰”,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推出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精品力作。

      川话版话剧《茶馆》,以四川特有的方式回望经典、致敬经典,在北京、成都上演期间广受好评,成为中国话剧“年度事件”;南充、自贡创排的歌剧《张思德》和《盐神》,代表四川参加第三届中国歌剧节;音乐剧《麦琪的礼物》受邀参加韩国大邱国际音乐剧节,谢幕时收获长达5分钟的掌声,一举斩获“评委会大奖”……

      来自国家艺术基金四川项目管理办公室的一组数据显示:2017年,我省申报国家艺术基金项目270个,数量居全国第七位,获立项34项、资助2454万元,实现“量质齐升”。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传承,四川步履铿锵。

      担当发展使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四川以改革求动力,以产业促发展,以供给惠民生,将文化事业纳入治蜀兴川工作大格局,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省文联主席郑晓幸最近密切关注着文化消费。“进入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包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

      文化创造美好,美好需要文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回应百姓需求,文化建设被提到更高层面,有了更多使命和担当。

      聚焦新时代新变化新要求,四川文化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我省坚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壮大产业为支撑,以夯实服务为保障,努力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2月8日,成都城市音乐厅主体结构全面封顶。成都城市音乐厅在全国综合类剧院排名第三,仅次于国家大剧院、江苏大剧院。这一文化新地标预计今年底投入使用,届时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中国歌剧舞剧院等顶尖院团将亮相演出。

      “补足基本条件、保障基本任务、扶持精品生产、政府采购服务”——通过种种改革措施,我省文艺发展有了坚实保障。

      以场馆建设为例,我省着力推进“一团一场(馆)、一团几场(馆)”,激发文艺院团创作生产活力。近年启动的四川大剧院、四川人艺新剧场等项目,目前均快速推进,将在“十三五”期间投入使用。

      与软硬件建设并驾齐驱的是,我省文化体制改革也一步步向深处、细处求索。

      2017年5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实施意见》。今年1月,四川省文化市场执法监督局成立。我省据此优化队伍、明确权责,加强文化市场管理,维护文化市场秩序,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改革措施步步推进,凸显破题深度,引领发展热度,文化产业对我省国民经济的贡献日益凸显。四川文化产业以年均超过20%的速度增长,融入治蜀兴川事业、与全省中心大局同频共振,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2017年,我省整合发展文化产业与产业转型升级,出台方案落实国家《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形成成都、甘孜、阿坝、凉山、乐山等地联动的“1+4+N”四川音乐季发展态势。

      文化产业领域,高质量的“四川现象”引人注目。

      出版领域,《米小圈》销售突破1200万册,成为四川单本书籍“销冠”;我省获得15个中国出版政府奖,20个项目入选国家出版基金,作品版权登记量突破14万件,创历史新高。

      影视领域,《我的1997》《索玛花开》《天下粮田》3部“四川造”电视剧热播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电影《二十二》获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特别奖,以1.78亿元创下国产纪录电影票房之最。

      一步一个脚印,四川文化高质量发展真抓实干在路上。

      担当振兴使命

      推动乡村振兴,四川以文化为抓手下出“先手棋”,探索建立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融合发展机制,切实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文化与乡村振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传承千年的彝绣如何迎接新时代发展的春天?全国两会会场,来自马边彝族自治县的全国人大代表乔进双梅用带来的12套彝绣服饰作答。

      2015年,乔进双梅等5人成立马边首个刺绣专业合作社,生产彝绣服饰、手绣工艺品等,迄今已带动168名绣娘居家就业,年人均创收8000元以上。去年起,她们的“女子绣班”走进当地小学开展培训。

      乔进双梅一直以来的愿望逐渐实现:彝绣走出深山,让当地彝族百姓以此脱贫致富。

      今年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让乔进双梅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方向:“不仅能让彝族孩子从小掌握一门技艺,还可以传承并发扬我们本民族的文化。”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化构筑起坚实的精神屏障。以脱贫攻坚为抓手,乡村文化振兴在全省蓬勃开展。

      我省启动实施的“千村文化扶贫行动”,聚焦“四个好”目标,在文化基础设施建管用、挖掘保护地方文化特色、培育壮大文化服务队伍、打通文化扶贫“最后一公里”等方面下功夫。

      “扶志”与“扶智”成为关键。我省精准施策,“扶志”与“扶智”并举,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仪陇县新政镇安溪潮村曾是有名的贫困村,如今行走在这里,随处可见爱国、敬老、诚信、友善等内容的剪纸宣传画,不仅装点了村容村貌,还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青川县茶坝乡月明村创新设立家庭道德积分激励机制,每月以家庭为单位,根据生活习惯等开展评比,积分达到一定标准可领取实物奖励,2017年该村据此为近60户发放奖励……

      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同样不可或缺。

      去年出台的《四川省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总体规划(2017—2020年)》提出,以文化为灵魂,挖掘文化底蕴,传承乡愁记忆,培育和繁荣乡村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我省以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保护为突破口,挖掘、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民俗文化、革命文化等,有效规避“千村一面”,走出一条“一村一品”振兴之路。

      作为著名的“网红村”,截至2017年底,蒲江县甘溪镇明月村已引入文创项目41个,汇聚文化创客100余人,游客量达到数十万人次,文创及乡村旅游收入超过8000万元。

      古蔺县箭竹苗族乡沿袭苗族传统习俗举办“箭竹苗家风情节”,辐射川、滇、黔、渝四省市。2017年,“箭竹苗家风情节”接待游客23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2.6亿元,富强村人均纯收入达1.2万余元。

      “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今年2月,我省落实中央精神,提出“建立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融合发展机制,切实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积极构建新时代农村核心价值体系,加快建立乡村优秀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深入推进文明村镇创建,推动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我省乡村文化的保护、传承、转化、发展轨迹清晰。

      坚定文化自信,勇于担当作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旋律,铿锵有力。(记者 余如波 张立东)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文化自信奏响春天旋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十一)

  • 2018年03月20日 07时53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从巴蜀大地到全国舞台,再到全球瞩目时刻,来自四川的文化音符,奏响2018年的春天。

      1月24日,中国(阆中)首届落下闳春节文化博览会开幕,一场延续近两个月的春节文化盛宴隆重开启,“春节老人”成为万家团聚时的热词。

      2月15日,除夕,阆中民俗“亮花鞋”亮相央视春晚,“足尖上的风采”惊艳世人的目光。

      2月25日,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北京8分钟”时间,南充大木偶剧院的两只“熊猫信使”登上舞台,在24面“冰屏”中穿梭,与运动员共舞……四川的文化魅力,展示在世界面前。

      3月,北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四川代表团驻地,全国人大代表、南充市副市长唐燕热情洋溢地向代表们分享这三个时间点,并将其归纳为“献给春天的礼物,四川文化奏响三部曲”:继承→转化→传播。

      “三部曲”,节拍透着自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文化的定位,令人振奋。

      今年全国两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精神食粮。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自信,重任在肩,川人撸起袖子,主动作为。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四川以强烈的责任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推动中华文化传承、文化发展、文化为民在四川生根落地,凝聚治蜀兴川共识,助力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担当传承使命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四川准确把握文化在新时代的战略高度,坚持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澎湃的文化活力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博物院首席专家魏学峰,今年带着两份建议赴京参会:一是建议设立“大国工匠奖”,二是建议设立“书法日”。

      在他看来,中国精美的器物凝聚着历代工匠的智慧和创造,弘扬工匠精神是更好破译、继承传统文化精髓的一把钥匙。书法经过几千年继承和创新,已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赓续文脉,以文化人。我省向传统文化要活力,不断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017年3月,我省启动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深入挖掘历史名人思想文化资源及其当代价值,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真正走出历史、融入当代,走出书斋、面向社会,走出四川、走向世界。

      一年来,首批十位四川历史名人及其文化,正逐渐重现其生机与活力——

      眉山实施“七个一”工程,提出“做精一个博物馆”等举措。3月3日晚,四川造话剧《苏东坡》亮相国家大剧院,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点赞:一次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的成功实践;

      南充“立足学术,着眼传承”,成立落下闳研究中心、落下闳研究会、落下闳研究所,计划改造观星楼,打造落下闳故居。随着中国(阆中)首届落下闳春节文化博览会的举行,“春节老人”再度称誉海内外;

      一大批四川历史名人题材的文艺作品,已进入紧锣密鼓的实施阶段。去年底,描写首批十位四川历史名人的10部历史小说创作出版工作全面启动,预计将在一年左右时间内陆续推出……

      历史名人文化的“生机”,折射传统文化的全面继承与创新,这与顶层设计密不可分。

      2017年,我省出台《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施意见》,梳理出“古蜀文明保护传承工程”等17个项目。预计到2020年,我省将通过坚持保护传承和发展两手抓,初步形成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

      “川剧振兴和地方戏曲曲艺保护传承工程”是其中的重要项目。2017年,我省川剧成绩令人瞩目:《铎声阵阵》入选中国戏剧节,《双八郎》参加全国地方戏曲南方会演,《布衣张澜》入选全国基层院团戏曲汇演……

      以最有文化味的四川表达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川故事成为文化中国里的精彩篇章。一年来,我省文艺创作“登原攀峰”,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推出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精品力作。

      川话版话剧《茶馆》,以四川特有的方式回望经典、致敬经典,在北京、成都上演期间广受好评,成为中国话剧“年度事件”;南充、自贡创排的歌剧《张思德》和《盐神》,代表四川参加第三届中国歌剧节;音乐剧《麦琪的礼物》受邀参加韩国大邱国际音乐剧节,谢幕时收获长达5分钟的掌声,一举斩获“评委会大奖”……

      来自国家艺术基金四川项目管理办公室的一组数据显示:2017年,我省申报国家艺术基金项目270个,数量居全国第七位,获立项34项、资助2454万元,实现“量质齐升”。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传承,四川步履铿锵。

      担当发展使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四川以改革求动力,以产业促发展,以供给惠民生,将文化事业纳入治蜀兴川工作大格局,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省文联主席郑晓幸最近密切关注着文化消费。“进入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包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

      文化创造美好,美好需要文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回应百姓需求,文化建设被提到更高层面,有了更多使命和担当。

      聚焦新时代新变化新要求,四川文化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我省坚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壮大产业为支撑,以夯实服务为保障,努力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2月8日,成都城市音乐厅主体结构全面封顶。成都城市音乐厅在全国综合类剧院排名第三,仅次于国家大剧院、江苏大剧院。这一文化新地标预计今年底投入使用,届时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中国歌剧舞剧院等顶尖院团将亮相演出。

      “补足基本条件、保障基本任务、扶持精品生产、政府采购服务”——通过种种改革措施,我省文艺发展有了坚实保障。

      以场馆建设为例,我省着力推进“一团一场(馆)、一团几场(馆)”,激发文艺院团创作生产活力。近年启动的四川大剧院、四川人艺新剧场等项目,目前均快速推进,将在“十三五”期间投入使用。

      与软硬件建设并驾齐驱的是,我省文化体制改革也一步步向深处、细处求索。

      2017年5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实施意见》。今年1月,四川省文化市场执法监督局成立。我省据此优化队伍、明确权责,加强文化市场管理,维护文化市场秩序,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改革措施步步推进,凸显破题深度,引领发展热度,文化产业对我省国民经济的贡献日益凸显。四川文化产业以年均超过20%的速度增长,融入治蜀兴川事业、与全省中心大局同频共振,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2017年,我省整合发展文化产业与产业转型升级,出台方案落实国家《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形成成都、甘孜、阿坝、凉山、乐山等地联动的“1+4+N”四川音乐季发展态势。

      文化产业领域,高质量的“四川现象”引人注目。

      出版领域,《米小圈》销售突破1200万册,成为四川单本书籍“销冠”;我省获得15个中国出版政府奖,20个项目入选国家出版基金,作品版权登记量突破14万件,创历史新高。

      影视领域,《我的1997》《索玛花开》《天下粮田》3部“四川造”电视剧热播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电影《二十二》获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特别奖,以1.78亿元创下国产纪录电影票房之最。

      一步一个脚印,四川文化高质量发展真抓实干在路上。

      担当振兴使命

      推动乡村振兴,四川以文化为抓手下出“先手棋”,探索建立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融合发展机制,切实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文化与乡村振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传承千年的彝绣如何迎接新时代发展的春天?全国两会会场,来自马边彝族自治县的全国人大代表乔进双梅用带来的12套彝绣服饰作答。

      2015年,乔进双梅等5人成立马边首个刺绣专业合作社,生产彝绣服饰、手绣工艺品等,迄今已带动168名绣娘居家就业,年人均创收8000元以上。去年起,她们的“女子绣班”走进当地小学开展培训。

      乔进双梅一直以来的愿望逐渐实现:彝绣走出深山,让当地彝族百姓以此脱贫致富。

      今年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让乔进双梅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方向:“不仅能让彝族孩子从小掌握一门技艺,还可以传承并发扬我们本民族的文化。”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化构筑起坚实的精神屏障。以脱贫攻坚为抓手,乡村文化振兴在全省蓬勃开展。

      我省启动实施的“千村文化扶贫行动”,聚焦“四个好”目标,在文化基础设施建管用、挖掘保护地方文化特色、培育壮大文化服务队伍、打通文化扶贫“最后一公里”等方面下功夫。

      “扶志”与“扶智”成为关键。我省精准施策,“扶志”与“扶智”并举,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仪陇县新政镇安溪潮村曾是有名的贫困村,如今行走在这里,随处可见爱国、敬老、诚信、友善等内容的剪纸宣传画,不仅装点了村容村貌,还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青川县茶坝乡月明村创新设立家庭道德积分激励机制,每月以家庭为单位,根据生活习惯等开展评比,积分达到一定标准可领取实物奖励,2017年该村据此为近60户发放奖励……

      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同样不可或缺。

      去年出台的《四川省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总体规划(2017—2020年)》提出,以文化为灵魂,挖掘文化底蕴,传承乡愁记忆,培育和繁荣乡村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我省以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保护为突破口,挖掘、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民俗文化、革命文化等,有效规避“千村一面”,走出一条“一村一品”振兴之路。

      作为著名的“网红村”,截至2017年底,蒲江县甘溪镇明月村已引入文创项目41个,汇聚文化创客100余人,游客量达到数十万人次,文创及乡村旅游收入超过8000万元。

      古蔺县箭竹苗族乡沿袭苗族传统习俗举办“箭竹苗家风情节”,辐射川、滇、黔、渝四省市。2017年,“箭竹苗家风情节”接待游客23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2.6亿元,富强村人均纯收入达1.2万余元。

      “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今年2月,我省落实中央精神,提出“建立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融合发展机制,切实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积极构建新时代农村核心价值体系,加快建立乡村优秀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深入推进文明村镇创建,推动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我省乡村文化的保护、传承、转化、发展轨迹清晰。

      坚定文化自信,勇于担当作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旋律,铿锵有力。(记者 余如波 张立东)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