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擦亮农业金字招牌
专列上,来自攀枝花的160吨西红柿和彩椒即将从冷藏箱中“苏醒”,以“四川味道”的名义进入俄罗斯多家知名商超,成为辐射东欧的莫斯科最大农产品交易中心的紧俏货。
这趟满载天府早春蔬菜的特殊班列,不仅是四川农产品首趟出口专列,也是国内首趟全程冷链蔬菜出口专列,为四川农产品闯世界蹚出一条规模化快捷化的物流通道。
不止是欧洲,就在中欧班列抵达莫斯科的前一天,大洋彼岸的美国,麦当劳宣布在全美所有餐厅再度提供四川辣酱,消息一发布便引起轰动,有的粉丝甚至提前12个小时排队。这款美国人民所钟爱的辣酱的主要原料,正是产自四川的郫县豆瓣。
除了西红柿、彩椒和豆瓣,夹江冬瓜驰骋高速销往港澳,蒲江柑橘坐船过海打入新加坡,苍溪猕猴桃打“飞的”抢滩欧盟……越来越多的四川农产品,正随着新时代的“钢铁驼队”,被端上全球餐桌。
满足世界各地挑剔的味蕾背后,是四川蹄疾步稳走好质量兴农之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由大图强,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的努力与突破。
质量发展是兴国之策,也是强农之要。四川农业的转型谋变,正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对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的精准回应。2013年5月23日来川视察,总书记对四川“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寄予厚望;去年3月8日,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时,嘱托四川“带头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篇大文章”;去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川视察时提出,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
两千多年前,茶叶与丝绸从四川出发,风靡世界;40年前,中国农村改革从这里发源,引领全国。站在新时代,四川不负重托,果断接过这份特殊的“三农”考卷,奋力求解,精彩作答,全面奏响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最强音,全面开启提升农业质量效益竞争力、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省新征程。
向农业强省跨越的决心
“19888元!”不久前的2018年宜宾早茶节开园采摘仪式上,0.5公斤“天府龙芽”新茶在多轮举牌中拍出。拍卖资金将用于支持宜宾市兴文县大河苗族乡的脱贫攻坚。
川茶对买家的吸引力,不仅在于上市时间,更在于不断叫响的品牌。
曾经,四川千家万户种茶、千企万厂制茶、千牌万品卖茶,六成川茶以原料形式为他人做“嫁衣”。近年来,品质川茶踏上品牌之路,2015年起四川打造“天府龙芽”省级大区域品牌,实现“区域+企业”品牌集群式崛起。2017年,“天府龙芽”被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世界名茶”称号。在杭州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茶博会上,“宜宾早茶”跻身17个“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之列。川茶品牌,正总体进入中国名茶品牌第一方阵。
川茶之变,回应的正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希望——四川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不能丢!
当前,吃得安全、健康、个性化,已成为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农业主要矛盾也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实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是最紧迫的任务。
作为中国农业大省和农村改革发源地之一,四川面临时代考题:如何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否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怎样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坚定贯彻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坚持以“三农”工作为重中之重,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奋力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全力开启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征程。
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五年多以来,省委、省政府多次召开高规格会议部署农业农村发展,连年用省委一号文件锁定“三农”工作,持续释放重农信号,接连出台务实举措,持续用心用力推动四川“三农”工作深刻变革。
仅2017年,四川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召开的全省性农业重大会议就达14次。最近一个多月,四川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省政府工作报告、省委一号文件,更是先后把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篇大文章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
天府农业精彩“变脸”
农业由大图强,乡村全面振兴。四川决心笃定,航向清晰,一场场天府农业的精彩“变脸”,在巴山蜀水间不断上演。
去年,四川广元市苍溪县的红心猕猴桃不但赢来了全国产业扶贫现场观摩会在苍溪的召开,还迎来了联合国粮农组织减贫访华团的实地考察。世界红心猕猴桃原产地、中国红心猕猴桃第一县、国家级出口猕猴桃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级猕猴桃生态原产地保护区等一系列猕猴桃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四川油菜籽产量也在去年跃居全国第一。在前几年其它菜油主产省出现“关停潮”之际,四川油企凭借消费者青睐的“浓香小榨油”在菜油市场成功逆袭,成为消费市场领军品牌,吸引已在别地举办八届的中国油菜籽产业发展大会移师成都,形成“菜油看四川”的格局。
在鱼子酱这一全球顶级奢侈食品产业,四川也正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悄然改变全球产业版图,并将逐渐掌握这一珍贵食材生产的世界话语权。
从“果中之王”红心猕猴桃到“草根”菜油,再到“黑色黄金”鱼子酱,在市场格局剧烈变动中,紧盯需求变化发力,以基地筑后盾,以加工谋提升,以品牌闯市场,正是四川农业由大变强的突破路径。
“金字招牌”越擦越亮背后,更是四川锁定强农兴农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的不懈努力。2016年,四川出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6”行动方案;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明确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三大重点任务,提出实施“十大行动”,建设“四区四基地”;今年省两会上,提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2018年省委一号文件,再次强化以三大任务为重点构架现代农业产业链。
去年7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出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十大行动方案》,聚焦产业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壮大、知名品牌创建、新业态发展等重点和短板集中发力。目前,“十大行动”已分解为61个具体项目,制定出台细化方案,明确到市州、对接到县市区、落地到乡村,农业大省变强省正全面“施工”。
今年1月,《全省农业四区四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出炉,目标催人奋进:到2022年,四川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跻身全国前三,建成全国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区、全国农村改革示范区、全国农业休闲养生示范区、全国优质粮油产品生产基地、全国优质特色农产品供给基地、全国国家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全国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夯实农业由大图强基石。
靠改革和创新提质增效
40年前新中国第一轮农村改革,四川是发源地之一,凸显“敢为天下先”的勇气。40年后的今天,推动农业由大图强,同样靠改革破桎梏、创新添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坚持把农业农村改革放在重要地位。2014年、2017年两次高规格召开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会;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出台45个涉农改革方案,从夯基垒台到立柱架梁,从理清改革脉络到搭建主体框架,新时期四川农村改革政策框架基本形成。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是深化新一轮农村改革的主线。而作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又一重大制度创新,四川全省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格局目前已基本形成,并行效应快速释放。
2014年,四川率先在全国提出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重点的新时期农村改革主攻方向,目的是激活土地这个最大要素。去年底,全省确权登记率达92.9%,耕地流转率达36.7%,比2012年底提高16.3个百分点,“农业共营制”“小集中”“委托流转”等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遍地开花。崇州市通过引导农民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推行共营制,入股土地实现每年亩均增收260元以上。
四川广元市苍溪县云峰镇响水村的改革创新成绩尤为典型。“确权后全村承包地面积增长68%,相当于每户每年增加流转收入1700多元。”在苍溪县云峰镇响水村村支书雷冲看来,确权颁证不仅带来真金白银,更让村民放心大胆流转土地,安心外出再挣一份票子。党的十九大提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让村民更踏实了。
除了农民和土地关系这一主线,对于“谁来种地”“谁来服务”等关键问题,四川的农村改革政策亦有安排。
去年,四川在10个县市区、3所农业院校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制度试点,培育现代农业发展主力军。最近,一份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的文件正在征求意见——四川将全面培育“种田CEO”大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中的领军人才。
最新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全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预计分别增至8.8万家、4.4万家、1万家以上,返乡创业人员达48万人,乡村振兴引领能人不断汇聚。
同样是去年,四川在66个县开展政府购买农业社会化服务试点,制定出台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指导意见,小农户也不断被带上大生产轨道。全省50多个县级供销社托管及流转耕地160余万亩,新型农民合作联合社试点在德阳市罗江区启动,以30万元年薪,面向全国选聘CEO。
仓廪实农业旺农民富
“扎实有创新,走在全国前列!”2月3日,全国划定“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现场培训班在德阳市开班,四川的探索再次获得点赞。
为扎紧“粮袋子”,去年四川率先启动“两区”划定,到2020年将完成4620万亩划定任务。稳粮的同时,继续保持全国生猪出栏第一大省之位,并图谋更强实力更好效益。去年底,200头优秀“洋种猪”从加拿大漂洋过海“落户”四川,拉开四川省大规模借力“洋基因”重振川猪雄风的序幕。
不久前,捷报再传,继眉山市东坡区现代农业产业园跻身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首批创建榜单第一名后,峨眉山市和蒲江县入选第二批名单。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载体。
在争创更多“国字号”的同时,四川去年还创建了230个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今年将分层分级再创建200个,推动三产深度融合,成为四川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领平台。
从猪粮安天下夯基石,到产业融合园区谋突破,四川农田“变脸”大戏高潮不断。
看结构调整,初步统计显示,四川优质稻比例已逾60%,优质晚熟柑橘占比达30%,名优茶比例达57%。全国最大优质红心猕猴桃产区、最大冬春喜温蔬菜生产基地和泡菜加工基地在川建成。20个粮改饲示范区带动全省青贮玉米种植320余万亩。
看质量提升,全省“三品一标”农产品达5142个,稳居全国前列,5年增加了20%;蒙顶山茶跻身“中国茶叶区域十大公用品牌”,天府龙芽、四川泡菜等和竹叶青、郫县豆瓣等品牌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四川造”农产品招牌愈发闪亮。
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也全面提速。“农业+”旅游、康养、文化、教育等新模式遍地开花,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综合经营性收入达1300余亿元,5年间足足翻了一番,占全国的1/5,新产业新业态成为发展新亮点;四川还出台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意见,组织首届贫困地区优质品牌农产品推介活动,新建农产品初加工设施1200余座,全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率达到51%……
“钱袋子”更是群众获得感最直观体现:在全国首创的农民增收书记县长负责制推动下,去年四川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227元,连续8年保持高于全省城镇居民收入和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城乡收入比从2012年的2.72:1缩小至2.51:1。
可以预见,蜀乡平畴沃野上,一派业兴、家福、人和、村美新气象,向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全面进发,一幅令人憧憬的新蓝图就此在巴山蜀水间铺开。(记者 熊湘怡)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