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激荡40年 民营经济搅动四川大盘

  • 2018年11月20日 07时59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播报
  •  
     

      40.4%——这是今年前3季度,四川民营企业进出口额的同比增速,其对应的绝对值是959.9亿元,拉动同期四川外贸增长8.4个百分点。

      不仅是在进出口领域,也不只是在当下。改革开放40年来,四川民营经济蓬勃发展,不断成长壮大,从弱到强,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四川走向全国乃至全球,民营经济在全省经济各个环节、各个领域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四川经济激荡出澎湃动力与活力。

      这种活力,不仅体现在增长的爆发力,也体现为转型升级的创新力、开疆拓土的穿透力。

      爆发力

      平均每40多秒钟诞生一家新的市场主体,改革开放推动民营经济快速增长

      40多秒钟能做什么?普通人步行50多米路,川剧演员变6次脸。在四川,另外的一个角度是,今年来,平均每40多秒就有一家新的市场主体诞生。

      市场主体的规模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活跃与否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40年,就是一部市场主体由少变多,增长速度由慢到快的历史。

      从少到多。改革开放初期,全省市场主体总量约10万户,到1984年突破100万户,1987年突破200万户,到改革开放第一个10年结束的1988年底,全省市场主体总量达到219.80万户。

      截至2018年9月底,我省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达到527.51万户,在全国各省(区、市)中排名第6位;占全省市场主体总量的97.16%,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四川经济建设的主力军。

      从慢到快。回望过去,我们不难发现,全省民营经济主体的变化,并不是一根平滑向上的曲线,而是有慢有快。

      从2013年开始,全省市场主体尤其是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开始新一轮快速增长。2013年全省民营经济市场主体为344.2万户,到2017年底变为472.82万户,2018年上半年就突破500万户。

      突破两个新的百万级大关,分别只用了4年和1.5年。从2017年到2018年6月底,我省新增近百万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增速明显加快。尤其是今年以来,大约平均每40多秒就能诞生一家新的市场主体。这一速度是改革开放40年来最快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邓翔教授认为,这是改革使然。两个爆发期的背后,改革的身影清晰可见。

      改革开放第一个10年,四川出现了一批能吃苦、敢想敢干的草根企业家,在他们的影响下,民营企业注册数量快速增长。

      2014年3月1日,我省启动商事制度改革。4年来,我省全面推进“三证合一”“全程电子化”“电子营业执照”“企业名称自主申报”等多项改革,最大限度节省创业成本,激发了创新创业的热情,推动了全省市场主体在总量和结构上的较大变化。

      创新力

      民营高科技企业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的98%,民企成为科技创新主力军

      5月30日,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成都召开。通威股份有限公司、成都硅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负责人戴着红花,走上前台,领取获奖证书。

      在获奖项目中,民营企业科技项目达到61项,占总数的两成以上,其中,由通威股份有限公司独立研发的“现代水产产业链技术创新工程”等7项科技成果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奖比重为31%;二等奖获奖比重为20.6%;三等奖获奖比重为21%。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民营经济快速成长,科技创新能力也不断增强。

      数据显示,2017年民营高科技企业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的98%,近三年获得的自主知识产权数占全省总量的95%以上,研发费用占全省总额的80%以上,为创新驱动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在中国经济的天宇中,很多个“第一”是四川民营企业创造的:中国第一家民营航空维修企业,是四川海特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国内第一家主要由民营资本构成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发起者正是四川的新希望集团;通威集团生产的水产饲料,已经连续20多年位居全国第一……

      民营企业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来自哪里?

      在四川大学经济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于建玮看来,是内外两方面因素决定的。从内在看,创新是企业的内生动力,从技术水平、商业模式到成本控制,每个环节都需要创新,否则企业就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从外在看,民营企业处于较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扩大市场份额,创新势在必行,“保持原样都可能被淘汰出局。”

      穿透力

      无论是境外投资企业数量还是投资额,占比均超8成,民营企业已成为四川对外投资主力军

      4月22日,汉诺威国际工业博览会开幕。创始于1947年的汉诺威工博会,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工业展,也是观察工业数字化转型的窗口。

      在这扇窗口前,一家来自四川青神县的民营企业,在近200平方米的展台上把自己推到全球专业观众的面前。“这台是我们最新研发的高速四面木工刨床,性能稳定,加工精度高。”四川省青城机械有限公司负责人这样推介自家的产品。

      这样的场景还有很多,越来越多的四川民营企业和民企产品跨过山河大海,到世界各地寻找商机。

      在非洲,成都米兰亚贝耳服饰有限公司在埃塞俄比亚投资建厂;在欧洲,四川波鸿集团去年宣布追加投资,在匈牙利成立“威斯卡特工业园”,扩大在匈牙利的生产基地。波鸿集团如今已成为奔驰、宝马、大众、奥迪和丰田等数十家全球著名车企的零部件供应商。数据显示,2017年,四川民营企业已是四川对外投资的主力,无论是境外投资企业数量还是投资额占比均为85%。

      “民营企业‘走出去’是改革开放的必然趋势。”省工商联主要负责人表示,当前四川“走出去”的民营企业,主要是资金、技术、品牌、产能和市场开拓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的大中型企业,通过海外并购和合作,在境外投资建厂、承接对外工程等。该负责人强调,“十三五”期间,四川至少要培养1000家民营企业“走出去”,累计境外投资将超过100亿美元。

      于建玮认为,四川民营企业不断“走出去”,既是生存的必然,也是发展的需要。四川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处,这也给四川民营企业带来越来越多进军海外的机会。(记者 梁现瑞 侯冲)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激荡40年 民营经济搅动四川大盘

  • 2018年11月20日 07时59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40.4%——这是今年前3季度,四川民营企业进出口额的同比增速,其对应的绝对值是959.9亿元,拉动同期四川外贸增长8.4个百分点。

      不仅是在进出口领域,也不只是在当下。改革开放40年来,四川民营经济蓬勃发展,不断成长壮大,从弱到强,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四川走向全国乃至全球,民营经济在全省经济各个环节、各个领域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四川经济激荡出澎湃动力与活力。

      这种活力,不仅体现在增长的爆发力,也体现为转型升级的创新力、开疆拓土的穿透力。

      爆发力

      平均每40多秒钟诞生一家新的市场主体,改革开放推动民营经济快速增长

      40多秒钟能做什么?普通人步行50多米路,川剧演员变6次脸。在四川,另外的一个角度是,今年来,平均每40多秒就有一家新的市场主体诞生。

      市场主体的规模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活跃与否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40年,就是一部市场主体由少变多,增长速度由慢到快的历史。

      从少到多。改革开放初期,全省市场主体总量约10万户,到1984年突破100万户,1987年突破200万户,到改革开放第一个10年结束的1988年底,全省市场主体总量达到219.80万户。

      截至2018年9月底,我省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达到527.51万户,在全国各省(区、市)中排名第6位;占全省市场主体总量的97.16%,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四川经济建设的主力军。

      从慢到快。回望过去,我们不难发现,全省民营经济主体的变化,并不是一根平滑向上的曲线,而是有慢有快。

      从2013年开始,全省市场主体尤其是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开始新一轮快速增长。2013年全省民营经济市场主体为344.2万户,到2017年底变为472.82万户,2018年上半年就突破500万户。

      突破两个新的百万级大关,分别只用了4年和1.5年。从2017年到2018年6月底,我省新增近百万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增速明显加快。尤其是今年以来,大约平均每40多秒就能诞生一家新的市场主体。这一速度是改革开放40年来最快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邓翔教授认为,这是改革使然。两个爆发期的背后,改革的身影清晰可见。

      改革开放第一个10年,四川出现了一批能吃苦、敢想敢干的草根企业家,在他们的影响下,民营企业注册数量快速增长。

      2014年3月1日,我省启动商事制度改革。4年来,我省全面推进“三证合一”“全程电子化”“电子营业执照”“企业名称自主申报”等多项改革,最大限度节省创业成本,激发了创新创业的热情,推动了全省市场主体在总量和结构上的较大变化。

      创新力

      民营高科技企业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的98%,民企成为科技创新主力军

      5月30日,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成都召开。通威股份有限公司、成都硅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负责人戴着红花,走上前台,领取获奖证书。

      在获奖项目中,民营企业科技项目达到61项,占总数的两成以上,其中,由通威股份有限公司独立研发的“现代水产产业链技术创新工程”等7项科技成果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奖比重为31%;二等奖获奖比重为20.6%;三等奖获奖比重为21%。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民营经济快速成长,科技创新能力也不断增强。

      数据显示,2017年民营高科技企业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的98%,近三年获得的自主知识产权数占全省总量的95%以上,研发费用占全省总额的80%以上,为创新驱动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在中国经济的天宇中,很多个“第一”是四川民营企业创造的:中国第一家民营航空维修企业,是四川海特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国内第一家主要由民营资本构成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发起者正是四川的新希望集团;通威集团生产的水产饲料,已经连续20多年位居全国第一……

      民营企业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来自哪里?

      在四川大学经济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于建玮看来,是内外两方面因素决定的。从内在看,创新是企业的内生动力,从技术水平、商业模式到成本控制,每个环节都需要创新,否则企业就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从外在看,民营企业处于较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扩大市场份额,创新势在必行,“保持原样都可能被淘汰出局。”

      穿透力

      无论是境外投资企业数量还是投资额,占比均超8成,民营企业已成为四川对外投资主力军

      4月22日,汉诺威国际工业博览会开幕。创始于1947年的汉诺威工博会,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工业展,也是观察工业数字化转型的窗口。

      在这扇窗口前,一家来自四川青神县的民营企业,在近200平方米的展台上把自己推到全球专业观众的面前。“这台是我们最新研发的高速四面木工刨床,性能稳定,加工精度高。”四川省青城机械有限公司负责人这样推介自家的产品。

      这样的场景还有很多,越来越多的四川民营企业和民企产品跨过山河大海,到世界各地寻找商机。

      在非洲,成都米兰亚贝耳服饰有限公司在埃塞俄比亚投资建厂;在欧洲,四川波鸿集团去年宣布追加投资,在匈牙利成立“威斯卡特工业园”,扩大在匈牙利的生产基地。波鸿集团如今已成为奔驰、宝马、大众、奥迪和丰田等数十家全球著名车企的零部件供应商。数据显示,2017年,四川民营企业已是四川对外投资的主力,无论是境外投资企业数量还是投资额占比均为85%。

      “民营企业‘走出去’是改革开放的必然趋势。”省工商联主要负责人表示,当前四川“走出去”的民营企业,主要是资金、技术、品牌、产能和市场开拓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的大中型企业,通过海外并购和合作,在境外投资建厂、承接对外工程等。该负责人强调,“十三五”期间,四川至少要培养1000家民营企业“走出去”,累计境外投资将超过100亿美元。

      于建玮认为,四川民营企业不断“走出去”,既是生存的必然,也是发展的需要。四川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处,这也给四川民营企业带来越来越多进军海外的机会。(记者 梁现瑞 侯冲)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