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港澳媒体四川行”采访团记者走访地震灾区

  • 2018年10月31日 07时59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播报
  •   “朋友,快来坐。”54岁的杨云刚擦了擦手,笑容满面地迎出来。见到来自南方的同胞,这位在映秀街头开饭店的老板总是格外热情。在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恢复重建与发展振兴过程中,川港澳的深入合作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

      10月30日,“港澳媒体四川行”活动进入第二天,采访团记者深入地震灾区,实地了解川港、川澳合作在这里发挥的重要作用。这里的人们对过去充满感激、对未来充满向往,期待着川港、川澳全面深化合作,让同胞亲情永续,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诉深情

      “要吃什么,这个‘带劲豆花’要得不?”说着,杨云刚就要动手,又担心客人没听懂自己的四川话,回过头来用“椒盐味”普通话解释,“‘带劲豆花’,表示我们生活得越来越带劲。”

      澳门日报记者方春城走进饭店,观看墙上的一张张相片。从一片废墟到温情小镇的变化历程,让杨云刚说的“带劲”有了具体意象。

      “现在汶川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安全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老百姓。”杨云刚告诉方春城,这离不开包括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在内的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我现在还记得,在修这座房子的时候,澳门红十字会为我们每户人捐资2万元,我用这2万元把大堂收拾得巴巴适适。”

      汶川特大地震后,澳门红十字会投入2253万元,在映秀镇开展了8个援助项目,其中2196万元按照每户2万元标准发放到4个村、1个社区的千余户居民手中。

      为迎接港澳客人,田应军早早在路口守候。从2009年开始,这位工程师就一直在映卧路上工作。“这条公路重建于地震废墟之上,先后有30多家单位、数万人参建,直到2016年才完成交工验收,下个月迎来竣工验收。”田应军说,为了援建这条难度极大的公路,香港特区政府先后出资超过17亿元,“真心感谢香港特区政府和香港同胞的无私援助,如果没有这些援助,修建这条路恐怕还需要更长的时间。”

      “映卧路建成后作用如何?”大公报记者刘天骄问。田应军说,道路打通了成都前往卧龙、四姑娘山等旅游景区的重要通道,“现在只要到旺季,沿途的旅店几乎一房难求”。

      说期待

      杨云刚的饭店旁边,林立着餐馆、旅社、商铺,它们以这样的方式告诉来往的人们,旅游已成为映秀的支柱产业。

      “快来尝尝,口味怎么样,吃得惯不?”杨云刚拉着客人询问,他期待四川与香港、澳门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基础设施日渐完善的情况下,希望加强旅游观光产业的合作,让更多香港同胞、澳门同胞能品尝到他做的“带劲豆花”和“幸福酥肉”。

      记者从阿坝州旅游部门了解到,当地与香港、澳门在旅游业发展上的进一步合作前景可期,协同开展旅游行销、引进企业投资旅游产业等项目正逐步落实。

      映卧路即将迎来最后的竣工验收,田应军十分珍惜每一次与香港专家相处的日子。“道路建设期间,我们联合开展了地质灾害防治等技术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田应军说,希望道路建成后,四川与香港的专家仍然能够在这些领域开展更多合作,为世界上的类似案例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对于可爱的大熊猫,香港同胞似乎有着别样的热情。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神树坪基地由香港援建,如今有50多套大熊猫圈舍,并配备游客接待中心、科普教育中心、兽医院、野化培训区等设施,被称为“中华大熊猫苑”。

      香港商报记者伍敬斌一边参观一边问:“来参观的香港人多吗?”基地动物管理部部长李果直言,不算多,“我们对香港同胞永久免费,但是前些年因为道路不便游客较少,现在道路好了但知晓率还不够高。”

      伍敬斌表示,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合作之外,川港之间人文领域的交流也需要进一步深化,希望更多香港青年来这里看看。(记者 吴忧)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港澳媒体四川行”采访团记者走访地震灾区

  • 2018年10月31日 07时59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朋友,快来坐。”54岁的杨云刚擦了擦手,笑容满面地迎出来。见到来自南方的同胞,这位在映秀街头开饭店的老板总是格外热情。在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恢复重建与发展振兴过程中,川港澳的深入合作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

      10月30日,“港澳媒体四川行”活动进入第二天,采访团记者深入地震灾区,实地了解川港、川澳合作在这里发挥的重要作用。这里的人们对过去充满感激、对未来充满向往,期待着川港、川澳全面深化合作,让同胞亲情永续,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诉深情

      “要吃什么,这个‘带劲豆花’要得不?”说着,杨云刚就要动手,又担心客人没听懂自己的四川话,回过头来用“椒盐味”普通话解释,“‘带劲豆花’,表示我们生活得越来越带劲。”

      澳门日报记者方春城走进饭店,观看墙上的一张张相片。从一片废墟到温情小镇的变化历程,让杨云刚说的“带劲”有了具体意象。

      “现在汶川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安全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老百姓。”杨云刚告诉方春城,这离不开包括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在内的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我现在还记得,在修这座房子的时候,澳门红十字会为我们每户人捐资2万元,我用这2万元把大堂收拾得巴巴适适。”

      汶川特大地震后,澳门红十字会投入2253万元,在映秀镇开展了8个援助项目,其中2196万元按照每户2万元标准发放到4个村、1个社区的千余户居民手中。

      为迎接港澳客人,田应军早早在路口守候。从2009年开始,这位工程师就一直在映卧路上工作。“这条公路重建于地震废墟之上,先后有30多家单位、数万人参建,直到2016年才完成交工验收,下个月迎来竣工验收。”田应军说,为了援建这条难度极大的公路,香港特区政府先后出资超过17亿元,“真心感谢香港特区政府和香港同胞的无私援助,如果没有这些援助,修建这条路恐怕还需要更长的时间。”

      “映卧路建成后作用如何?”大公报记者刘天骄问。田应军说,道路打通了成都前往卧龙、四姑娘山等旅游景区的重要通道,“现在只要到旺季,沿途的旅店几乎一房难求”。

      说期待

      杨云刚的饭店旁边,林立着餐馆、旅社、商铺,它们以这样的方式告诉来往的人们,旅游已成为映秀的支柱产业。

      “快来尝尝,口味怎么样,吃得惯不?”杨云刚拉着客人询问,他期待四川与香港、澳门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基础设施日渐完善的情况下,希望加强旅游观光产业的合作,让更多香港同胞、澳门同胞能品尝到他做的“带劲豆花”和“幸福酥肉”。

      记者从阿坝州旅游部门了解到,当地与香港、澳门在旅游业发展上的进一步合作前景可期,协同开展旅游行销、引进企业投资旅游产业等项目正逐步落实。

      映卧路即将迎来最后的竣工验收,田应军十分珍惜每一次与香港专家相处的日子。“道路建设期间,我们联合开展了地质灾害防治等技术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田应军说,希望道路建成后,四川与香港的专家仍然能够在这些领域开展更多合作,为世界上的类似案例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对于可爱的大熊猫,香港同胞似乎有着别样的热情。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神树坪基地由香港援建,如今有50多套大熊猫圈舍,并配备游客接待中心、科普教育中心、兽医院、野化培训区等设施,被称为“中华大熊猫苑”。

      香港商报记者伍敬斌一边参观一边问:“来参观的香港人多吗?”基地动物管理部部长李果直言,不算多,“我们对香港同胞永久免费,但是前些年因为道路不便游客较少,现在道路好了但知晓率还不够高。”

      伍敬斌表示,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合作之外,川港之间人文领域的交流也需要进一步深化,希望更多香港青年来这里看看。(记者 吴忧)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