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坚持问题导向持续开展扶贫领域专项整治
四川是全国决胜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近年来,我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聚焦扶贫领域,强化精准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持续开展专项整治,对胆敢动扶贫资金“奶酪”的严惩不贷,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纪律保障。
压实责任:一批问题反映突出的县委书记被约谈
近年来,省纪委在调研中发现,一段时期以来,一些地方扶贫领域腐败问题易发多发,主要原因是扶贫领域一定程度存在管党治党不力、压力传导层层递减等问题。
为压实责任,我省于2014年在全国率先印发《关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的意见(试行)》。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解决侵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各地结合实际将脱贫攻坚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严格落实“签字背书”、述责述廉、责任制考核等制度。每到年底,省纪委都将梳理分析各地工作情况,集中约谈一批扶贫领域问题反映突出的县(市、区)党委书记和纪委书记,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将责任和压力传导到一线。
压力传导不断档,去年以来,省纪委会同省扶贫、财政、审计等部门,采取“分片督导+专项督查+舆论监督”的方式,对我省脱贫“四大片区”开展多轮督导,以此撬动责任的杠杆。
问题导向:从“大数据”中发现线索
8月13日,凉山州昭觉县库依乡各莫村村民迪迪曲者一大早就走进村民家与村民攀谈,了解村干部廉洁自律、扶贫款项使用等情况。迪迪曲者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嘎则西”(彝语:火塘边)廉情监督员。在凉山,全州所有贫困村全覆盖组建了一支两万余人的“嘎则西”。
将监督触角向村一级延伸是我省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扶贫领域监督的有力之举。
为使监督更精准,省纪委还采取整合12388网络举报受理平台,在全省所有村(社区)安装举报信箱等措施,建成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的信访举报受理体系。去年以来,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共受理扶贫领域信访举报3572件。
我省借力“互联网+”手段,提升监督实效。“陈某某是村书记,和王某某两人是一家人,怎么两个都在领取退耕还林补助?”达州万源市巡察组依托全省脱贫攻坚“六有”大数据平台发现疑点后,经核实发现,村干部为“隐藏”自身虚报退耕还林面积过于“醒目”的问题,将自家家庭成员上报,以此分摊数据。
根据“大数据”提供线索,万源市多名干部侵害群众利益的“微腐败”被查处。
专项整治:对动“奶酪”者零容忍
前不久,泸州市叙永县赤水镇石门村村民梅从权发现自家一折通上多了100元钱。
原来,石门村原支部书记曾明通在办理该村危房改造户相关手续时,违规收取改造户每户100元资料费,曾明通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违规款如数退还群众。
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是,此人的违纪行为是叙永县在今年开展的扶贫领域侵害群众利益腐败问题专项整治行动中被发现的。
“什么问题突出就整治什么问题,就是要有效防止‘雨过地皮湿’。”去年以来,省纪委先后下发《关于加强脱贫攻坚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等4个文件,明确持续在全省范围内集中开展多轮扶贫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时间将持续到2020年。专项整治成为制度性安排和经常性手段。
去年8月至10月,由省纪委牵头,在全省部署开展了脱贫攻坚领域违纪违规问题专项查处行动。行动期间,全省共立案审查379件,党纪政纪处分288人,移送司法机关18人。今年以来,由省纪委牵头,正在进行两轮历时8个月的扶贫领域“3+X”突出问题专项整治。
与此同时,我省还注重用好问责利器,紧盯“不落实的事”、严查“不落实的人”,对搞数字脱贫、虚假脱贫严惩不贷。去年以来,全省党内问责1083人(单位)。(记者 陈松)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