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小村落大变化 建设“四好”有诀窍

  • 2017年07月09日 08时34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播报
  •  

      六月二十一日,省级[四好村]南江县正直镇长滩村,连片的[巴山新居]与配套的七彩林构成美丽画卷。肖定怀摄(视觉四川)

      继去年1481个村被命名为首批省级“四好村”之后,今年,我省又将新创建省级“四好村”2000个。要创建“四好村”,各村的发展路径或许不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从物质层面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在精神层面“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从而激发群众脱贫奔康的内生动力。本报记者走进成都、泸州、自贡、宜宾、广安、眉山等地,探寻“四好村”里的家常故事,感受“四好村”的独特气质,破解“四好村”成功创建的密码。

      好日子让老邱不想再走

      新村名片

      成都市郫都区三道堰镇青杠树村

      “四好”气质

      住村里别墅,挣游客的钱

      7月8日,星期六,成都市郫都区三道堰镇青杠树村八组村民邱应章又忙碌起来,“我们做农家乐的,完全跟着城里人的节奏转,城里人放周末假期,刚好是我们生意最好的时候。”

      上榜2015年“中国十大最美乡村”的青杠树村,是近年来成都市民近郊休闲游的热门目的地,日均接待游客3000余人次。通过美丽新村建设,青杠树村村民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养成了好习惯、形成了好风气。

      对邱应章来说,青杠树村步入“四好村”的进程,也是他“回归”与“放飞”的心路历程。“2012年前,我带着村里十几个村民在全国各地跑建筑活路,钱没挣到几个,还很辛苦。”邱应章说,2012年村里开始搞新农村建设,兄弟伙跟着他回村修新房。

      在村里成立的香草湖景区管理有限公司的统一运作与带动下,邱应章用新修的房子搞起家庭旅游。这是青杠树村的一场试验:住村里的别墅,挣城里人的钱。

      村里统一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与提升。1万多平方米,水草丛生、白鹤翻飞的香草湖成为核心景点,每年春季的油菜花海成为村上吸引游客的“王牌”。村民则在香草湖公司的引导下开办家庭旅游,通过公司出租空闲房,在村旅游点开办小卖部或做蜀绣等来增加收入。

      2016年,香草湖公司通过房屋租赁、土地租赁、商业管理、停车场运营实现收入234万元,年底村民按股份分红。青杠树村村支书韩忠介绍,截至2016年底,全村村民通过现金分红、股权增厚和就近就业等形式,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3397元。

      住的是别墅,开的是小轿车,家门口做生意,收入又可观——这样让城里人都羡慕的好日子,让邱应章再也不想走了。

      “增减挂钩”助我住新房

      新村名片

      自贡市自流井区荣边镇雨潭村

      “四好”气质

      川南民居群,吸引“回巢”年轻人

      7月7日,自贡市自流井区荣边镇雨潭村,一栋栋青瓦白墙的二层小楼被绿树掩映,美观大方中透出质朴和幽静。

      走进村民言贵章的家,装饰一新的房屋让人眼前一亮。电视、冰箱、微波炉、电饭煲、抽油烟机等一应俱全。这幢139平方米的新房,言贵章只出了7万元。2011年,雨潭村作为自流井区首批实施土地增减挂钩项目试点村,新建4个农民集中居住点,居住农户116户,并对60余户农房进行统一的川南民居风貌改造,基本解决村内无房户、危房户、住房困难户等的居住问题,村民住房条件得到整体改善。

      住上了好房子,年轻人也纷纷“回巢”。在外打工多年的村民钟永良今年春节后就回家做起了装灯工。

      以前回乡,钟永良都是踏着泥泞路到家。如今脚下踩着宽敞的水泥路,住着新楼房。“在家门口既能打工挣钱养家,还能照顾家庭,多好。”钟永良感慨万千。

      土生土长的“80后”温锋大专毕业后一直在外地打工,现在给家里装上了空调。“装上了空调这新房就啥都不差了,和城里一样!”站在自家崭新的小洋楼前,温锋话语里透着自豪。

      “没想到家乡变化这么快,这么大!”温锋感慨,连他都不想出去打工了。

      雨潭村还开办起农民夜校,加强思想文化、科技知识、实用技术等教育和培训,利用村民代表大会、院坝会、村党务村务财务公开栏等各种形式,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律、卫生、科教等知识;制定村规民约,村民知晓率达到95%以上,群众参与文体活动覆盖面达80%以上;自觉养成抵制好吃懒做、相互攀比、大操大办、低级媚俗等不良风气的好习惯,形成好风气,雨潭村成了名副其实的“四好村”。

      要“面子”更要“里子”

      新村名片

      广安市邻水县柳塘乡大河坝村

      “四好”

      气质软硬件提升,习惯大变化

      7月8日上午,邻水县柳塘乡大河坝村雨过天晴。保洁员冯俊梅打扫完新村清洁卫生后,便扛着一根3米多长的打捞竿,在新村旁边的小河里打捞白色垃圾和水上漂浮物。她说:“最近雨水多,从上游漂下的垃圾也多,不及时打捞,脏兮兮的很难看。”

      大河坝村距邻水县城近半小时车程,沪蓉高速和350国道穿村而过。2009年以来,因交通建设和产业发展,大河坝村建起4个相邻的新村聚居点,110余户村民住进新村。

      近两年,大河坝村号召村民养成好习惯。“小花多可爱,请你别伤害”“绕行三五步,留得芳草绿”……走进新村,每户门前都有这样的宣传语。大河坝村村支书谈德飞说,刚入住时,大家习惯把柴草、垃圾及各种农具堆在房前屋后,环境脏乱差。2014年起,大河坝村以新村为主,每月进行“清洁卫生户”“生态田园户”等环境卫生大评比,做得不好的全村公示。

      谈德飞说,大河坝村还在全县率先设立公益性岗位,聘请经济困难的村民担任保洁员,并在每个村民小组建两个垃圾房。

      两三年下来,村民的生活习惯有了大变化,乱倒乱扔减少了,路上的鸡鸭粪便也不见踪影。2015年,村民主动要求召开村民大会,制定了“垃圾要入池”“自觉维护公共设施”等10条村规民约。

      70岁的陈玉清老人在成都的儿子家生活了十多年,新村建好后回到家乡。“村子外观变化大,村民素质也提高不少,和城里小区没区别。”2015年,老人主动担任“五老”劝调员,积极调解邻里矛盾、土地纠纷。

      环境变好了,村民的精气神也更足了。村里举行运动会、农家欢乐大赛,村民都积极参与,每晚七点半的坝坝舞更是雷打不动。

      “十里渔湾”是我们的骄傲

      新村名片

      泸州市龙马潭区双加镇大冲头村

      “四好”气质

      产业有发展,生活更美好

      7月8日,虽然是周末,但在泸州市龙马潭区双加镇大冲头村,大春生态渔业合作社理事长孙大春却没有休息。

      他叫来村里几个想要重点发展休闲旅游的村民,商量“暑期档”的安排计划。在孙大春看来,村里的产业发展要再上一个台阶,品牌打造是关键。

      行走在大冲头村,记者看到连片鱼塘两岸规划工整,“大春生态渔业合作社”这一招牌格外显眼。

      “1600亩的‘十里渔湾’是我们村的骄傲。”村第一书记黄丽媛介绍,目前仅渔业一项,大冲头村集体收益每年可达68万元。

      去年8月,大冲头村开始“试水”经营性资产量化入股,将2300万元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为4600股,其中集体2284股、村民1592股,其余724股分配给全村181名贫困人口。“这些贫困户今年就可以得到分红了。”黄丽媛说。

      大冲头村的柑橘产业也在如火如荼发展中。“我们打算打造柑橘博览园。”黄丽媛介绍,村上已规划出120公顷土地专门用于种植柑橘。“初期,我们定位在向产业高端发展,与旅游业互动带动农家乐的发展,同时打造我们的区域品牌。”

      柑橘博览园正在建设中,用工上也优先考虑当地贫困户。“我在这里打工,每天有100元的收入。”大冲头村贫困户张勇说。

      黄丽媛算了笔账,土地流转的租金加上村民打工所得,柑橘博览园一年能让当地村民人均增收五六千元。“如果我们的品牌打响了,今后大家致富更是不用愁。”

      大冲头村还正在进行全村的房屋外部打造。“前期已进行了危房改造,现在全村没有一户是危房了。”黄丽媛说。

      六旬老人半年收入3万多元

      新村名片

      宜宾市翠屏区明威乡燕山村

      “四好”气质

      致富有动力,鼓起钱袋子

      7月8日早晨,天刚蒙蒙亮,宜宾市翠屏区明威乡燕山村村民邓青才已穿好衣服下田劳作。“趁着今天没下雨,要赶紧给茶园除草施肥,养的猪和鸡也得按时喂,活路多。”

      早起劳作是邓青才的习惯,可观的收入是对其辛勤付出最好的奖励。今年上半年,1.2公顷茶园和1000多棵油樟树以及饲养的家禽给邓青才带来3万多元的收入。“下半年能卖更多的樟油,养的猪和鸡也能出栏了,收入会更多。”

      邓青才今年64岁,一双儿女都在外上班,平时只有他们夫妻俩和80多岁的父亲一起生活。“儿女给的生活费够花,但当了一辈子农民,闲不住,总要找些事情做。”

      邓青才口中的“事情”就是种茶、种油樟。燕山村2013年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形成“支部+专合组织+示范园+农户”的运作模式。村民可以以资金或土地入股,公司提供茶树苗和技术,产出的茶叶统一卖给公司加工销售。目前,加入专合社的农户约有220户。在此带动下,燕山村村民2016年人均纯收入超过13000元。

      钱袋子鼓起来,村民的生活越过越好。记者看到,村民已建好的新房前庭后院,卫生所、公共厕所、健身设备等公共设施齐全。“之所以要统一设计,是为以后发展民宿旅游考虑的。”村支书邓培厚解释。

      在邓青才家中,记者还看到一个绿色的垃圾桶。“我们现在不乱丢垃圾了,破坏环境就等于破坏我们的旅游产业。”邓青才说。

      除了不乱丢垃圾,近年来,燕山村村民喝酒的少了、赌博的少了。老支书金平富一语道破其中缘由,“摘茶叶,一个人一天就能赚几百块钱,一心想着富起来,干活就有动力了!”

      互帮互助好日子一起享

      新村名片

      眉山市仁寿县文宫镇石家社区

      “四好”气质

      互助好邻里,共过好日子

      “夏爱英,在屋头没?今天我有空,来给你挖地。”7月8日一大早,村民杜云泽一边扯着嗓子“招呼”,一边推着小型旋耕机向邻居夏爱英家走去。

      几天前,夏爱英摆龙门阵时说,想把房屋前的一块板结地重新深耕,改土种生态蔬菜,但是家里没买旋耕机,需要找人帮忙挖地。杜云泽记在了心上,家里活忙完就主动来帮忙。

      像这样邻里之间团结和睦、互帮互助的场景在眉山市仁寿县文宫镇石家社区是家常便饭。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社区党支部书记杜从雪坦言,以前石家村(2015年改为石家社区)是有名的贫困村,因为贫困,村民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看得很紧,经常因争一点田边地角等琐事和邻居吵架、怄气。

      “要让村民和谐共处,团结互助,先要让村民增收致富。”经过几年的努力,如今石家社区已发展枇杷、桃子等特色水果近260公顷。依托所在的文宫镇“中国枇杷之乡”的美誉,水果价格年年攀升,销售火爆。

      依托水果产业,石家社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每年旅游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2016年,石家社区人均纯收入18221元,96%的村民进行了住房改造。富裕起来了,互帮互助的团结氛围也逐渐形成。

      “要对过密枝进行疏剪,疏除直立枝留平斜枝,这样光照才充足。”7月8日,在村民刘国军的桃树地里,种植技术过硬的邻居杜昌文一边帮着修剪桃树枝条,一边讲解修剪技术。“杜昌文是我们的水果‘土专家’,周围不懂的,都找他帮忙。”刘国军说。

      “我们社区773户2039人,3年来没有出现过一起邻里间吵架谩骂、打架斗殴的现象。”杜从雪自豪地说。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小村落大变化 建设“四好”有诀窍

  • 2017年07月09日 08时34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六月二十一日,省级[四好村]南江县正直镇长滩村,连片的[巴山新居]与配套的七彩林构成美丽画卷。肖定怀摄(视觉四川)

      继去年1481个村被命名为首批省级“四好村”之后,今年,我省又将新创建省级“四好村”2000个。要创建“四好村”,各村的发展路径或许不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从物质层面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在精神层面“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从而激发群众脱贫奔康的内生动力。本报记者走进成都、泸州、自贡、宜宾、广安、眉山等地,探寻“四好村”里的家常故事,感受“四好村”的独特气质,破解“四好村”成功创建的密码。

      好日子让老邱不想再走

      新村名片

      成都市郫都区三道堰镇青杠树村

      “四好”气质

      住村里别墅,挣游客的钱

      7月8日,星期六,成都市郫都区三道堰镇青杠树村八组村民邱应章又忙碌起来,“我们做农家乐的,完全跟着城里人的节奏转,城里人放周末假期,刚好是我们生意最好的时候。”

      上榜2015年“中国十大最美乡村”的青杠树村,是近年来成都市民近郊休闲游的热门目的地,日均接待游客3000余人次。通过美丽新村建设,青杠树村村民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养成了好习惯、形成了好风气。

      对邱应章来说,青杠树村步入“四好村”的进程,也是他“回归”与“放飞”的心路历程。“2012年前,我带着村里十几个村民在全国各地跑建筑活路,钱没挣到几个,还很辛苦。”邱应章说,2012年村里开始搞新农村建设,兄弟伙跟着他回村修新房。

      在村里成立的香草湖景区管理有限公司的统一运作与带动下,邱应章用新修的房子搞起家庭旅游。这是青杠树村的一场试验:住村里的别墅,挣城里人的钱。

      村里统一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与提升。1万多平方米,水草丛生、白鹤翻飞的香草湖成为核心景点,每年春季的油菜花海成为村上吸引游客的“王牌”。村民则在香草湖公司的引导下开办家庭旅游,通过公司出租空闲房,在村旅游点开办小卖部或做蜀绣等来增加收入。

      2016年,香草湖公司通过房屋租赁、土地租赁、商业管理、停车场运营实现收入234万元,年底村民按股份分红。青杠树村村支书韩忠介绍,截至2016年底,全村村民通过现金分红、股权增厚和就近就业等形式,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3397元。

      住的是别墅,开的是小轿车,家门口做生意,收入又可观——这样让城里人都羡慕的好日子,让邱应章再也不想走了。

      “增减挂钩”助我住新房

      新村名片

      自贡市自流井区荣边镇雨潭村

      “四好”气质

      川南民居群,吸引“回巢”年轻人

      7月7日,自贡市自流井区荣边镇雨潭村,一栋栋青瓦白墙的二层小楼被绿树掩映,美观大方中透出质朴和幽静。

      走进村民言贵章的家,装饰一新的房屋让人眼前一亮。电视、冰箱、微波炉、电饭煲、抽油烟机等一应俱全。这幢139平方米的新房,言贵章只出了7万元。2011年,雨潭村作为自流井区首批实施土地增减挂钩项目试点村,新建4个农民集中居住点,居住农户116户,并对60余户农房进行统一的川南民居风貌改造,基本解决村内无房户、危房户、住房困难户等的居住问题,村民住房条件得到整体改善。

      住上了好房子,年轻人也纷纷“回巢”。在外打工多年的村民钟永良今年春节后就回家做起了装灯工。

      以前回乡,钟永良都是踏着泥泞路到家。如今脚下踩着宽敞的水泥路,住着新楼房。“在家门口既能打工挣钱养家,还能照顾家庭,多好。”钟永良感慨万千。

      土生土长的“80后”温锋大专毕业后一直在外地打工,现在给家里装上了空调。“装上了空调这新房就啥都不差了,和城里一样!”站在自家崭新的小洋楼前,温锋话语里透着自豪。

      “没想到家乡变化这么快,这么大!”温锋感慨,连他都不想出去打工了。

      雨潭村还开办起农民夜校,加强思想文化、科技知识、实用技术等教育和培训,利用村民代表大会、院坝会、村党务村务财务公开栏等各种形式,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律、卫生、科教等知识;制定村规民约,村民知晓率达到95%以上,群众参与文体活动覆盖面达80%以上;自觉养成抵制好吃懒做、相互攀比、大操大办、低级媚俗等不良风气的好习惯,形成好风气,雨潭村成了名副其实的“四好村”。

      要“面子”更要“里子”

      新村名片

      广安市邻水县柳塘乡大河坝村

      “四好”

      气质软硬件提升,习惯大变化

      7月8日上午,邻水县柳塘乡大河坝村雨过天晴。保洁员冯俊梅打扫完新村清洁卫生后,便扛着一根3米多长的打捞竿,在新村旁边的小河里打捞白色垃圾和水上漂浮物。她说:“最近雨水多,从上游漂下的垃圾也多,不及时打捞,脏兮兮的很难看。”

      大河坝村距邻水县城近半小时车程,沪蓉高速和350国道穿村而过。2009年以来,因交通建设和产业发展,大河坝村建起4个相邻的新村聚居点,110余户村民住进新村。

      近两年,大河坝村号召村民养成好习惯。“小花多可爱,请你别伤害”“绕行三五步,留得芳草绿”……走进新村,每户门前都有这样的宣传语。大河坝村村支书谈德飞说,刚入住时,大家习惯把柴草、垃圾及各种农具堆在房前屋后,环境脏乱差。2014年起,大河坝村以新村为主,每月进行“清洁卫生户”“生态田园户”等环境卫生大评比,做得不好的全村公示。

      谈德飞说,大河坝村还在全县率先设立公益性岗位,聘请经济困难的村民担任保洁员,并在每个村民小组建两个垃圾房。

      两三年下来,村民的生活习惯有了大变化,乱倒乱扔减少了,路上的鸡鸭粪便也不见踪影。2015年,村民主动要求召开村民大会,制定了“垃圾要入池”“自觉维护公共设施”等10条村规民约。

      70岁的陈玉清老人在成都的儿子家生活了十多年,新村建好后回到家乡。“村子外观变化大,村民素质也提高不少,和城里小区没区别。”2015年,老人主动担任“五老”劝调员,积极调解邻里矛盾、土地纠纷。

      环境变好了,村民的精气神也更足了。村里举行运动会、农家欢乐大赛,村民都积极参与,每晚七点半的坝坝舞更是雷打不动。

      “十里渔湾”是我们的骄傲

      新村名片

      泸州市龙马潭区双加镇大冲头村

      “四好”气质

      产业有发展,生活更美好

      7月8日,虽然是周末,但在泸州市龙马潭区双加镇大冲头村,大春生态渔业合作社理事长孙大春却没有休息。

      他叫来村里几个想要重点发展休闲旅游的村民,商量“暑期档”的安排计划。在孙大春看来,村里的产业发展要再上一个台阶,品牌打造是关键。

      行走在大冲头村,记者看到连片鱼塘两岸规划工整,“大春生态渔业合作社”这一招牌格外显眼。

      “1600亩的‘十里渔湾’是我们村的骄傲。”村第一书记黄丽媛介绍,目前仅渔业一项,大冲头村集体收益每年可达68万元。

      去年8月,大冲头村开始“试水”经营性资产量化入股,将2300万元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为4600股,其中集体2284股、村民1592股,其余724股分配给全村181名贫困人口。“这些贫困户今年就可以得到分红了。”黄丽媛说。

      大冲头村的柑橘产业也在如火如荼发展中。“我们打算打造柑橘博览园。”黄丽媛介绍,村上已规划出120公顷土地专门用于种植柑橘。“初期,我们定位在向产业高端发展,与旅游业互动带动农家乐的发展,同时打造我们的区域品牌。”

      柑橘博览园正在建设中,用工上也优先考虑当地贫困户。“我在这里打工,每天有100元的收入。”大冲头村贫困户张勇说。

      黄丽媛算了笔账,土地流转的租金加上村民打工所得,柑橘博览园一年能让当地村民人均增收五六千元。“如果我们的品牌打响了,今后大家致富更是不用愁。”

      大冲头村还正在进行全村的房屋外部打造。“前期已进行了危房改造,现在全村没有一户是危房了。”黄丽媛说。

      六旬老人半年收入3万多元

      新村名片

      宜宾市翠屏区明威乡燕山村

      “四好”气质

      致富有动力,鼓起钱袋子

      7月8日早晨,天刚蒙蒙亮,宜宾市翠屏区明威乡燕山村村民邓青才已穿好衣服下田劳作。“趁着今天没下雨,要赶紧给茶园除草施肥,养的猪和鸡也得按时喂,活路多。”

      早起劳作是邓青才的习惯,可观的收入是对其辛勤付出最好的奖励。今年上半年,1.2公顷茶园和1000多棵油樟树以及饲养的家禽给邓青才带来3万多元的收入。“下半年能卖更多的樟油,养的猪和鸡也能出栏了,收入会更多。”

      邓青才今年64岁,一双儿女都在外上班,平时只有他们夫妻俩和80多岁的父亲一起生活。“儿女给的生活费够花,但当了一辈子农民,闲不住,总要找些事情做。”

      邓青才口中的“事情”就是种茶、种油樟。燕山村2013年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形成“支部+专合组织+示范园+农户”的运作模式。村民可以以资金或土地入股,公司提供茶树苗和技术,产出的茶叶统一卖给公司加工销售。目前,加入专合社的农户约有220户。在此带动下,燕山村村民2016年人均纯收入超过13000元。

      钱袋子鼓起来,村民的生活越过越好。记者看到,村民已建好的新房前庭后院,卫生所、公共厕所、健身设备等公共设施齐全。“之所以要统一设计,是为以后发展民宿旅游考虑的。”村支书邓培厚解释。

      在邓青才家中,记者还看到一个绿色的垃圾桶。“我们现在不乱丢垃圾了,破坏环境就等于破坏我们的旅游产业。”邓青才说。

      除了不乱丢垃圾,近年来,燕山村村民喝酒的少了、赌博的少了。老支书金平富一语道破其中缘由,“摘茶叶,一个人一天就能赚几百块钱,一心想着富起来,干活就有动力了!”

      互帮互助好日子一起享

      新村名片

      眉山市仁寿县文宫镇石家社区

      “四好”气质

      互助好邻里,共过好日子

      “夏爱英,在屋头没?今天我有空,来给你挖地。”7月8日一大早,村民杜云泽一边扯着嗓子“招呼”,一边推着小型旋耕机向邻居夏爱英家走去。

      几天前,夏爱英摆龙门阵时说,想把房屋前的一块板结地重新深耕,改土种生态蔬菜,但是家里没买旋耕机,需要找人帮忙挖地。杜云泽记在了心上,家里活忙完就主动来帮忙。

      像这样邻里之间团结和睦、互帮互助的场景在眉山市仁寿县文宫镇石家社区是家常便饭。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社区党支部书记杜从雪坦言,以前石家村(2015年改为石家社区)是有名的贫困村,因为贫困,村民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看得很紧,经常因争一点田边地角等琐事和邻居吵架、怄气。

      “要让村民和谐共处,团结互助,先要让村民增收致富。”经过几年的努力,如今石家社区已发展枇杷、桃子等特色水果近260公顷。依托所在的文宫镇“中国枇杷之乡”的美誉,水果价格年年攀升,销售火爆。

      依托水果产业,石家社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每年旅游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2016年,石家社区人均纯收入18221元,96%的村民进行了住房改造。富裕起来了,互帮互助的团结氛围也逐渐形成。

      “要对过密枝进行疏剪,疏除直立枝留平斜枝,这样光照才充足。”7月8日,在村民刘国军的桃树地里,种植技术过硬的邻居杜昌文一边帮着修剪桃树枝条,一边讲解修剪技术。“杜昌文是我们的水果‘土专家’,周围不懂的,都找他帮忙。”刘国军说。

      “我们社区773户2039人,3年来没有出现过一起邻里间吵架谩骂、打架斗殴的现象。”杜从雪自豪地说。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