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牧业助四川藏区种出高原“脱贫果”
34岁的藏族妇女阿佳,提着水桶正要离开大棚。“是镇上介绍我来这里工作的。前两个月每天80元,这个月涨到了100元。”
阿佳是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县斯木镇若海村人。爱人因病去世后,她独自拉扯着两个10多岁的孩子,是镇上重点帮扶的困难户。
3个月前,阿佳辞掉了县城小学的“临时工”,穿上了蔬菜基地的绿色工装。与每月增收1000多元相比,变化更大的是,阿佳不再是那个只会种青稞、小麦等传统农作物的藏族妇女,而成为了一名能在高原上种植番茄、黄瓜等蔬菜水果的“职业农民”。
在这个高原藏区有机蔬菜示范基地里,像阿佳这样家庭困难的“职业农民”有20多位。基地是盛煌农业公司投资打造的,老板盛学武来自我国“蔬菜之乡”山东寿光。在老家化龙镇乐业村,老盛是担任过26年村支书的致富领头人。
年近六旬的老盛,为何要千里迢迢从齐鲁大地跑到雪域高原种植蔬菜呢?原来,老盛的儿子盛珂曾在武警部队工作,2008年驻守甘孜时,深感高原上吃不到新鲜蔬菜。2011年,老盛卸任村支书后,决定和儿子一起到藏区发展高原现代农业。
然而,老盛的基地建设,起步并不顺利——在藏区,大多数群众并不了解和熟悉在内地早已大范围推广的土地流转制度。
幸运的是,老盛遇到了交流顺畅的“同行”:已担任吉绒村村支书7年的郎吉。于是,一个藏族村支书,一个汉族“老支书”,一家一户地走,一笔一笔地算账,进行了一场“思想动员战”。
“种青稞、小麦等,每亩年收入仅300多元;流转后每亩年租金500元、保底分红100元。”郎吉说,刚开始,大家还有点不信。后来,先流转的几户人家拿到了钱,大家就开始争着流转。吉绒村共58户人家、900多亩地。短短几个月,共流转200多亩土地,涉及17户人家。
很快,隔壁的若海村也提出,希望公司流转他们的土地。目前,盛煌农业公司仅在斯木镇就流转了500多亩土地,建起了40个大棚。
流转土地的群众实现了增收,而根据流转协议,基地用工优先考虑村里人,村里优先安排贫困户。据统计,去年基地共支出劳务工资100多万元,吉绒村人均增收2165元。
高原光热条件好,早晚温差大,种出的蔬菜口感好、销路好。老盛领着记者走进一间大棚,里面满是红红的小番茄。“这里一年两季,一亩地能产1.2万斤,每斤在当地能卖到10元,到成都的超市要卖到18元呢!”
“基地要发展,百姓要致富,最关键还要靠党和政府!”老盛说,这几年,当地党委政府给了公司巨大的支持。周边的基础设施是浙江省和成都锦江区援建的;这几天,政府还在帮助他们打井,准备进一步扩大大棚规模;还要成立相关村子和企业的联合党支部。
老盛的基地,是四川藏区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的一个缩影。近年,当地因地制宜重点打造绿色生态产业示范带,仅甘孜州“十三五”期间就要建设3个百公里绿色生态产业示范带,由此逐步改变藏区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而现代科学技术的注入,更是让高原上“沉睡”千年的光热资源,转化成为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星星之火”。(记者 惠小勇 叶建平 魏兆阳)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