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四川:“绣花”功夫凝心聚力 撸起袖子脱贫攻坚

  • 2017年05月23日 16时59分
  • 来源: 人民网-四川频道
  • 【字体:
  • 播报

  •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寨子包村金大寨种养合作社的员工正从晒干的川明参中筛选优质产品。(王军 摄)


      巴山四月,云淡风暖。在巴中市巴州区凌云乡寨子包村,一座巨大的白色塑料大棚内,几名妇女正从晒干的川明参堆里分选出优质产品。快速上升的气温,让金大寨种养合作社40多吨川明参得到了最好的烘晒。

      “我们种植的川明参市场销路好。”合作社董事长岳林说,川明参是当地特产,他从村民手中流转土地搞规模种植,再聘请村民到合作社务工。既能得到分红,还有务工收入,村民们很是支持。

      寨子包村是四川省定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69户、267人。自脱贫攻坚行动实施以来,村里已初步建成包括金大寨在内的7个专业合作社,产业涉及果蔬、药材、育苗等。村支书张云充满信心地说:“我们今年肯定能退出贫困村序列。”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当前脱贫工作,关键要精准发力,向基层聚焦聚力,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

      4月22日,在全省脱贫攻坚总结推进会上,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提出,全省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脱贫攻坚“年年都要打硬仗、年年都要啃硬骨头、年年都是攻坚战”的意识,不折不扣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下足“绣花”功夫,以决战决胜的信心和定力,举全省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秦巴山区

      党员干部:“扶贫路上必须精准施策”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曾口镇秧田沟村党支部产业示范基地内树立起“脱贫路上党旗红”的牌子。(王军 摄)



      “以前村民家家有堂屋,老人去世后都在堂屋举行仪式。易地搬迁后没有堂屋了,这些仪式没地方举行,不少村民因此拒绝易地搬迁。”巴中市恩阳区政府有关负责人说,“扶贫路上必须精准施策。按照农村红白喜事都要集中举行仪式的习俗,我们计划在每个村民聚居点修建议事堂。”

      恩阳区是四川今年要摘帽的16个贫困县(区)之一,将退出55个贫困村、脱贫27119人。面对重任,区委区政府实施了“细胞责任工程”,将每一个贫困人口像细胞一样系在党政组织体系上:27名区级领导每人挂包1个乡镇(街道),与区委区政府签订脱贫攻坚“总体”责任书;27个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乡镇长(办事处主任)与区委区政府签订脱贫攻坚“主体”责任书;7996名帮扶干部分别与所在单位签订“包户”责任书,实行责任到户到人。


    泥黄色墙面、青色屋顶,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上八庙镇来凤村建起富有川北民居特色的三合院、四合院。(王军 摄)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住的泥巴房,顿顿吃粗粮。”2015年,恩阳区检察院的白云霞被派到来凤村担任第一书记时,这里还是一个无资源、无产业、无项目的“三无”贫困村。

      驻村后,白云霞通过2个多月的走访调查,为村里60户贫困户建立了一户一档。紧接着,她与村“两委”及贫困户充分交流,制订出《来凤村精准脱贫规划》。该规划涵盖了交通、水利等基础建设以及医疗、教育等社会事业建设,同时包含了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环境整治等多个方面。

      在对口扶贫单位的支持下,这份规划得到全面实施。2016年,来凤村被确定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千年黄桷树广场、百亩桃花园、百亩腊梅园、千亩芦笋产业园……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在此翻开新的篇章。

      5月18日,四川省2017年贫困县摘帽工作现场推进会在广元市召开,省脱贫办负责人表示,当前,包括秦巴山区在内的地区,脱贫攻坚政策措施已较完善,原则上不会有大的调整,“下一步就是要对标精准补短,缺啥补啥。”

      乌蒙山区

      贫困农户:“今年脱贫摘帽没问题了”


    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桂花乡香楠村种植的赶黄草。(王军 摄)



      地处乌蒙山区的泸州市古蔺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按照脱贫攻坚任务目标,到2018年底要减贫7.43万人,2019年成功实现贫困县“摘帽”。

      近日,记者走进古蔺县桂花乡香楠村,看到田里插上的不是水稻秧苗,而是一种不认识的草。

      “这是赶黄草。以前我们也种谷子,去年才开始种赶黄草,虽然这个要摘花、采叶,麻烦点,但是收益好得多。”村民王弟琴说,她家6亩水田都种上了赶黄草,每亩可收入近3000元,“今年脱贫摘帽是没问题了。”

      赶黄草为古蔺县地道药材,种植的经济效益较高。2015年开始,桂花乡就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把赶黄草种植作为当地扶贫的主导产业。

      桂花乡党委书记胡冰说,目前赶黄草产业覆盖了香楠村77%的贫困户,家庭增收可达4000-8000元,将有力保障2017年整村脱贫。


    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大寨苗族乡富民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王军 摄)



      桂花乡这样的产业扶贫之路也在周边铺展开来。在古蔺县另一个省级重点贫困村——大寨苗族乡富民村,今年种植了300多亩药用白菊。

      “这片菊花不仅可以药用,还可以观赏用。我们立足于产业发展休闲农业,打造乡村旅游来提升老百姓的收入。”村长陈兴敏说,富民村去年底完成了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们今年3月搬入新家。当前,全村正计划依托绿色生态优势,推动农旅融合发展的产业扶贫模式。

      屏山县构建的股权量化新模式,让扶贫资金变资本,贫困群众变股东;兴文县在石漠化地区探索出“人平两亩桑,脱贫奔小康”精准到人的扶贫模式;古蔺县推出“三精准”脱贫模式和“三针对”帮扶模式;叙永县注重“企业(专合社)+农民(贫困户)”的利益链接机制,加强三产融合……乌蒙山区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推行特色模式,开创了脱贫致富新局面。

      大小凉山彝区

      贫困村:“公路修到家门口,为致富奔小康注入强劲活力”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火头村,公路建设如火如荼。(赵海华 摄)



      从会东县城驱车3小时到达松坪镇后,拐上一条像飘带一样缠绕在崇山峻岭中的泥土路,并在这条凹凸不平的路上颠簸近2小时,才会到达火头村。

      2015年,林芳以53岁的“高龄”出任火头村第一书记。当她第一次来到村子时,这里的境况让她纠心——村里人祖祖辈辈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全村264户人,建档立卡贫困户达55户。

      “要致富,修公路。”脱贫攻坚工作启动后,村两委和镇党委达成打通交通命脉的共识,通村通组路修建工程提上了日程。

      一条平坦宽阔的水泥路正一步步向远处延伸。沿公路建设工地行进,砌堡坎、填水氹……处处是干部群众热火朝天修路的劳动场面。

      “以前建房买水泥、石灰等材料,全靠人背马驮,运输费比材料费还贵。公路修通,运输成本降低了,群众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红火。”副村长唐顺东说。

      村里的文书接过唐顺东的话头:“公路修到家门口,物流、信息流就进来了,群众因地制宜种植蔬菜、林果,发展养殖业,为致富奔小康注入了强劲的活力。”

      根据《大小凉山彝区2016—2018年公路水路交通建设推进方案》,四川3年拟规划实施“5+31”干线公路、8215公里农村公路以及客运站、内河水运、养护设施和交通信息化项目,完成投资550.4亿元。其中,3年新改建农村公路8215公里,规划完成投资61.5亿元,确保到2020年实现所有乡镇通油路、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的目标。幸福美好生活的大门正在开启,彝区群众迎来脱贫致富的曙光……

      高原藏区

      第一书记:“你要把老百姓当亲人,他们才能信任你”

      位于川西地区的泸定县,是内地进入康藏高原的东大门。驱车从县城出发,沿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上山,只见苍山青翠,云雾环抱,大渡河第一湾的全景逐渐显现在眼前。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瓦斯营盘村的部分核桃树做了低改。(朱虹 摄)



      看到眼前这位身形瘦弱,总是一脸害羞的泸定县杵坭乡瓦斯营盘村第一书记任亚平,记者很难把扶贫这份“特殊”工作与他联系在一起。可是,村里老百姓却都对他赞赏有加。

      为什么?跟随任亚平从村活动室一路爬上半山坡的养蜂基地,记者找到了答案。

      “你家核桃树的问题我记着呢,放心。”任亚平一边安慰上前询问的村民,一边给对方递上一支烟。

      “这几天身体好点了吗,还要不要帮忙?”任亚平轻轻摸了下村民背篓里孩子的脸蛋,关切地问。

      驻村才半年多,这位细心、热心的第一书记已经和村民们打成一片。

      瓦斯营盘村是典型的高半山村,村里土地面积紧张,但土壤肥沃、气候宜人,祖祖辈辈擅长种核桃、樱桃等经济作物,自从通村路修好后,村里的核桃销路更好了。

      “有些核桃树已经老了,品质不算好,农业专家也建议我们做低改,以改良品种、提高产量。”任亚平说,低改要把过去的核桃树砍掉一大截,再嫁接上良品。

      “可老百姓心疼啊,毕竟没看见收成就砍树。所以,我和村‘两委’就挨家挨户做工作。”任亚平说,做第一书记要反复地说,还要反复地听,才能知道老百姓心里想的是什么。“你要把老百姓当亲人,他们才能信任你。”


    四川泸定县瓦斯营盘村正在举行农机培训。(朱虹 摄)



      “村里18户69位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年将全部退出。”任亚平说,“希望通过特色产业发展,实现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从而不断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村民收入。”

      “有困难找第一书记”。作为脱贫攻坚“精准力量”,在四川雪域高原,像任亚平这样的“第一书记”们正竭尽所能,帮助村“两委”精准扶贫,抓发展、摘穷帽,为当地脱贫攻坚贡献力量。

      聚焦“四大片区”

      举全省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2016年5月15日,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在南充市调研督导脱贫攻坚工作并看望贫困群众。(南充市扶贫局供图)



      在高原藏区,围绕发展、稳定、民生三件大事,推进藏区新居建设、教育发展振兴、医疗卫生提升、社会保障促进、文化发展繁荣、扶贫解困行动等“六项民生工程计划”。

      在大小凉山彝区,在推进综合扶贫开发的基础上,启动实施彝家新寨建设、乡村道路畅通和大交通建设、农田水利建设、教育扶贫提升、职业技术培训、特色产业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体系构建、产业发展服务、卫生健康改善、现代文明普及等“十项扶贫工程”,和针对彝区的17条政策措施。

      在秦巴山区和乌蒙山区,实施连片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等项目,着力解决片区贫困群众住房、饮水、产业、公共服务等民生难题。

      ……

      多年来,四川聚焦“四大片区”脱贫攻坚主战场,分片区实施区域扶贫攻坚规划,累计完成投入9400多亿元,十八大以来实现减贫198.1万人,占全省减脱总数的50.4%。

      2017年,四川计划脱贫的105万人中,“四大片区”有74.7万人,占71.1%;计划退出的3700个贫困村中,“四大片区”有2887个,占78%。

      “这说明2017年脱贫攻坚的重点区域仍在‘四大片区’。”四川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扶贫移民局局长张谷表示,今年将持续用力推进“四大片区脱贫攻坚行动”,深入实施藏区“六项民生工程计划”、彝区“十项扶贫工程”和17条政策措施年度计划,扎实抓好彝区“一村一幼”建设。

      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剩下3年多时间,面对需要脱贫的272万农村贫困人口,面对剩下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面对前几年脱贫人口的巩固脱贫、稳定脱贫、防止返贫任务,在广袤的巴蜀大地,从秦巴老区到乌蒙腹地,从大凉山巅到雪域高原,四川各级各部门和党员干部、贫困老乡已发起冲刺,誓要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四川:“绣花”功夫凝心聚力 撸起袖子脱贫攻坚

  • 2017年05月23日 16时59分
  • 来源: 人民网-四川频道

  •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寨子包村金大寨种养合作社的员工正从晒干的川明参中筛选优质产品。(王军 摄)


      巴山四月,云淡风暖。在巴中市巴州区凌云乡寨子包村,一座巨大的白色塑料大棚内,几名妇女正从晒干的川明参堆里分选出优质产品。快速上升的气温,让金大寨种养合作社40多吨川明参得到了最好的烘晒。

      “我们种植的川明参市场销路好。”合作社董事长岳林说,川明参是当地特产,他从村民手中流转土地搞规模种植,再聘请村民到合作社务工。既能得到分红,还有务工收入,村民们很是支持。

      寨子包村是四川省定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69户、267人。自脱贫攻坚行动实施以来,村里已初步建成包括金大寨在内的7个专业合作社,产业涉及果蔬、药材、育苗等。村支书张云充满信心地说:“我们今年肯定能退出贫困村序列。”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当前脱贫工作,关键要精准发力,向基层聚焦聚力,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

      4月22日,在全省脱贫攻坚总结推进会上,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提出,全省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脱贫攻坚“年年都要打硬仗、年年都要啃硬骨头、年年都是攻坚战”的意识,不折不扣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下足“绣花”功夫,以决战决胜的信心和定力,举全省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秦巴山区

      党员干部:“扶贫路上必须精准施策”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曾口镇秧田沟村党支部产业示范基地内树立起“脱贫路上党旗红”的牌子。(王军 摄)



      “以前村民家家有堂屋,老人去世后都在堂屋举行仪式。易地搬迁后没有堂屋了,这些仪式没地方举行,不少村民因此拒绝易地搬迁。”巴中市恩阳区政府有关负责人说,“扶贫路上必须精准施策。按照农村红白喜事都要集中举行仪式的习俗,我们计划在每个村民聚居点修建议事堂。”

      恩阳区是四川今年要摘帽的16个贫困县(区)之一,将退出55个贫困村、脱贫27119人。面对重任,区委区政府实施了“细胞责任工程”,将每一个贫困人口像细胞一样系在党政组织体系上:27名区级领导每人挂包1个乡镇(街道),与区委区政府签订脱贫攻坚“总体”责任书;27个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乡镇长(办事处主任)与区委区政府签订脱贫攻坚“主体”责任书;7996名帮扶干部分别与所在单位签订“包户”责任书,实行责任到户到人。


    泥黄色墙面、青色屋顶,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上八庙镇来凤村建起富有川北民居特色的三合院、四合院。(王军 摄)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住的泥巴房,顿顿吃粗粮。”2015年,恩阳区检察院的白云霞被派到来凤村担任第一书记时,这里还是一个无资源、无产业、无项目的“三无”贫困村。

      驻村后,白云霞通过2个多月的走访调查,为村里60户贫困户建立了一户一档。紧接着,她与村“两委”及贫困户充分交流,制订出《来凤村精准脱贫规划》。该规划涵盖了交通、水利等基础建设以及医疗、教育等社会事业建设,同时包含了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环境整治等多个方面。

      在对口扶贫单位的支持下,这份规划得到全面实施。2016年,来凤村被确定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千年黄桷树广场、百亩桃花园、百亩腊梅园、千亩芦笋产业园……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在此翻开新的篇章。

      5月18日,四川省2017年贫困县摘帽工作现场推进会在广元市召开,省脱贫办负责人表示,当前,包括秦巴山区在内的地区,脱贫攻坚政策措施已较完善,原则上不会有大的调整,“下一步就是要对标精准补短,缺啥补啥。”

      乌蒙山区

      贫困农户:“今年脱贫摘帽没问题了”


    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桂花乡香楠村种植的赶黄草。(王军 摄)



      地处乌蒙山区的泸州市古蔺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按照脱贫攻坚任务目标,到2018年底要减贫7.43万人,2019年成功实现贫困县“摘帽”。

      近日,记者走进古蔺县桂花乡香楠村,看到田里插上的不是水稻秧苗,而是一种不认识的草。

      “这是赶黄草。以前我们也种谷子,去年才开始种赶黄草,虽然这个要摘花、采叶,麻烦点,但是收益好得多。”村民王弟琴说,她家6亩水田都种上了赶黄草,每亩可收入近3000元,“今年脱贫摘帽是没问题了。”

      赶黄草为古蔺县地道药材,种植的经济效益较高。2015年开始,桂花乡就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把赶黄草种植作为当地扶贫的主导产业。

      桂花乡党委书记胡冰说,目前赶黄草产业覆盖了香楠村77%的贫困户,家庭增收可达4000-8000元,将有力保障2017年整村脱贫。


    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大寨苗族乡富民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王军 摄)



      桂花乡这样的产业扶贫之路也在周边铺展开来。在古蔺县另一个省级重点贫困村——大寨苗族乡富民村,今年种植了300多亩药用白菊。

      “这片菊花不仅可以药用,还可以观赏用。我们立足于产业发展休闲农业,打造乡村旅游来提升老百姓的收入。”村长陈兴敏说,富民村去年底完成了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们今年3月搬入新家。当前,全村正计划依托绿色生态优势,推动农旅融合发展的产业扶贫模式。

      屏山县构建的股权量化新模式,让扶贫资金变资本,贫困群众变股东;兴文县在石漠化地区探索出“人平两亩桑,脱贫奔小康”精准到人的扶贫模式;古蔺县推出“三精准”脱贫模式和“三针对”帮扶模式;叙永县注重“企业(专合社)+农民(贫困户)”的利益链接机制,加强三产融合……乌蒙山区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推行特色模式,开创了脱贫致富新局面。

      大小凉山彝区

      贫困村:“公路修到家门口,为致富奔小康注入强劲活力”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火头村,公路建设如火如荼。(赵海华 摄)



      从会东县城驱车3小时到达松坪镇后,拐上一条像飘带一样缠绕在崇山峻岭中的泥土路,并在这条凹凸不平的路上颠簸近2小时,才会到达火头村。

      2015年,林芳以53岁的“高龄”出任火头村第一书记。当她第一次来到村子时,这里的境况让她纠心——村里人祖祖辈辈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全村264户人,建档立卡贫困户达55户。

      “要致富,修公路。”脱贫攻坚工作启动后,村两委和镇党委达成打通交通命脉的共识,通村通组路修建工程提上了日程。

      一条平坦宽阔的水泥路正一步步向远处延伸。沿公路建设工地行进,砌堡坎、填水氹……处处是干部群众热火朝天修路的劳动场面。

      “以前建房买水泥、石灰等材料,全靠人背马驮,运输费比材料费还贵。公路修通,运输成本降低了,群众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红火。”副村长唐顺东说。

      村里的文书接过唐顺东的话头:“公路修到家门口,物流、信息流就进来了,群众因地制宜种植蔬菜、林果,发展养殖业,为致富奔小康注入了强劲的活力。”

      根据《大小凉山彝区2016—2018年公路水路交通建设推进方案》,四川3年拟规划实施“5+31”干线公路、8215公里农村公路以及客运站、内河水运、养护设施和交通信息化项目,完成投资550.4亿元。其中,3年新改建农村公路8215公里,规划完成投资61.5亿元,确保到2020年实现所有乡镇通油路、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的目标。幸福美好生活的大门正在开启,彝区群众迎来脱贫致富的曙光……

      高原藏区

      第一书记:“你要把老百姓当亲人,他们才能信任你”

      位于川西地区的泸定县,是内地进入康藏高原的东大门。驱车从县城出发,沿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上山,只见苍山青翠,云雾环抱,大渡河第一湾的全景逐渐显现在眼前。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瓦斯营盘村的部分核桃树做了低改。(朱虹 摄)



      看到眼前这位身形瘦弱,总是一脸害羞的泸定县杵坭乡瓦斯营盘村第一书记任亚平,记者很难把扶贫这份“特殊”工作与他联系在一起。可是,村里老百姓却都对他赞赏有加。

      为什么?跟随任亚平从村活动室一路爬上半山坡的养蜂基地,记者找到了答案。

      “你家核桃树的问题我记着呢,放心。”任亚平一边安慰上前询问的村民,一边给对方递上一支烟。

      “这几天身体好点了吗,还要不要帮忙?”任亚平轻轻摸了下村民背篓里孩子的脸蛋,关切地问。

      驻村才半年多,这位细心、热心的第一书记已经和村民们打成一片。

      瓦斯营盘村是典型的高半山村,村里土地面积紧张,但土壤肥沃、气候宜人,祖祖辈辈擅长种核桃、樱桃等经济作物,自从通村路修好后,村里的核桃销路更好了。

      “有些核桃树已经老了,品质不算好,农业专家也建议我们做低改,以改良品种、提高产量。”任亚平说,低改要把过去的核桃树砍掉一大截,再嫁接上良品。

      “可老百姓心疼啊,毕竟没看见收成就砍树。所以,我和村‘两委’就挨家挨户做工作。”任亚平说,做第一书记要反复地说,还要反复地听,才能知道老百姓心里想的是什么。“你要把老百姓当亲人,他们才能信任你。”


    四川泸定县瓦斯营盘村正在举行农机培训。(朱虹 摄)



      “村里18户69位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年将全部退出。”任亚平说,“希望通过特色产业发展,实现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从而不断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村民收入。”

      “有困难找第一书记”。作为脱贫攻坚“精准力量”,在四川雪域高原,像任亚平这样的“第一书记”们正竭尽所能,帮助村“两委”精准扶贫,抓发展、摘穷帽,为当地脱贫攻坚贡献力量。

      聚焦“四大片区”

      举全省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2016年5月15日,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在南充市调研督导脱贫攻坚工作并看望贫困群众。(南充市扶贫局供图)



      在高原藏区,围绕发展、稳定、民生三件大事,推进藏区新居建设、教育发展振兴、医疗卫生提升、社会保障促进、文化发展繁荣、扶贫解困行动等“六项民生工程计划”。

      在大小凉山彝区,在推进综合扶贫开发的基础上,启动实施彝家新寨建设、乡村道路畅通和大交通建设、农田水利建设、教育扶贫提升、职业技术培训、特色产业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体系构建、产业发展服务、卫生健康改善、现代文明普及等“十项扶贫工程”,和针对彝区的17条政策措施。

      在秦巴山区和乌蒙山区,实施连片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等项目,着力解决片区贫困群众住房、饮水、产业、公共服务等民生难题。

      ……

      多年来,四川聚焦“四大片区”脱贫攻坚主战场,分片区实施区域扶贫攻坚规划,累计完成投入9400多亿元,十八大以来实现减贫198.1万人,占全省减脱总数的50.4%。

      2017年,四川计划脱贫的105万人中,“四大片区”有74.7万人,占71.1%;计划退出的3700个贫困村中,“四大片区”有2887个,占78%。

      “这说明2017年脱贫攻坚的重点区域仍在‘四大片区’。”四川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扶贫移民局局长张谷表示,今年将持续用力推进“四大片区脱贫攻坚行动”,深入实施藏区“六项民生工程计划”、彝区“十项扶贫工程”和17条政策措施年度计划,扎实抓好彝区“一村一幼”建设。

      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剩下3年多时间,面对需要脱贫的272万农村贫困人口,面对剩下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面对前几年脱贫人口的巩固脱贫、稳定脱贫、防止返贫任务,在广袤的巴蜀大地,从秦巴老区到乌蒙腹地,从大凉山巅到雪域高原,四川各级各部门和党员干部、贫困老乡已发起冲刺,誓要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