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我省首次开展依法治省第三方评估 考出治蜀兴川的法治张力

  • 2017年05月19日 07时41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播报

  •   “法治保障和社会法治方面表现令人瞩目,这得益于四川各级各地对法治建设的重视……”5月12日,省依法治省办的工作人员拿着刚刚出炉的《四川省依法治省第三方评估报告(2016)》(以下简称《评估报告》),仔细查看。《评估报告》中一字一句,尽显四川把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贯穿治蜀兴川全过程,落实到改革发展大格局中的实践探索。

      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法治指数研究中心成立项目组,对四川依法治省情况展开第三方评估。日前,《评估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以地方智库报告的形式公开出版发行。这是我省第一次开展依法治省第三方评估。

      为何要用“第三只眼”看法治四川建设?看出了什么?记者就此采访了省依法治省办和评估项目组相关负责人。

      请“考官”

      ●评价法治工作不能﹃自拉自唱﹄,引入第三方评估体现四川推进法治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总体形成。”今年召开的省依法治省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传递出这样鲜明的信号。对此,《评估报告》也作出了类似的客观评价:“党的十八大以来,‘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的决策部署取得阶段性成果。”

      “评价法治工作效果好不好,不能‘自拉自唱’,要通过第三方客观的评估,从长远发展的维度思考总结经验,发现不足,找到努力的方向。”省依法治省办有关负责人认为。

      为此,2016年初,我省主动发出邀请,引入第三方机构对我省依法治省推进情况进行客观评估。

      选好评估团队是第一步。着眼全国、深入考察、优中选优,着力挑选政治强、业绩优、作风实、形象好的专业化评估机构,最终,我省锁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之所以选择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团队,依法治省办有关负责人表示,一方面是因为该所在法学研究领域具有较深资历,多位研究员经常参与法治调研,具有丰富的理论功底;另一方面,希望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团队能利用专业知识,总结四川依法治省的经验、发现问题,帮助四川寻求破解之道。

      回想起双方接洽的过程,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法治指数研究中心主任田禾曾有些犹豫。“现在看来,我的犹豫完全是多余的。”田禾说,四川敢于引入第三方学术团队对年度法治建设进行总体的评估,说明四川开放的心态,以及推进法治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评估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第三方视角最大的特点就是客观。”田禾告诉记者,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以时政学术研究为主,客观评估地方的法治建设,不是一味说好,而是要建设性地看待成绩、看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我们希望做到评估标准系统科学、评估方案务实严谨、数据采集全面细致、分析论证严密透彻、评估结果真实可靠,真正实现以评促改。”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法治指数研究中心副主任吕艳滨一语道明评估的总体方向。

      出考题

      ●量化打分和实地体验相结合,切身感受当地最真实的依法治理现状

      第三方评估如何开展?据介绍,此次评估内容为四川21个市(州)的依法治理情况,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22个、三级指标58个。6个一级指标分别是依法执政、人大监督与代表履职、法治政府、司法建设、社会法治、法治保障指标。每个一级指标下面设置了3个到5个二级指标,每个二级指标下面又设置了若干个三级指标。

      “指标的设置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把重要领域的重点、难点、节点问题作为评估的着力点。”田禾举例说,比如说依法执政的评价因素很多,但该板块设置了关键少数、党内法规建设和从严治党3个二级指标,“这3个二级指标能较好地反映四川落实依法执政的现状。”

      为了准确评估,根据指标体系,依法治省第三方评估团队兵分四组,到四川各地开展实地评估。为保证评估的独立性,省依法治省办没派工作人员陪同。

      如何能在短时间内对地方法治建设情况有直观的了解?依法治省第三方评估第三组组长刘雁鹏告诉记者,每到一地,评估小组将首先查阅当地制度建设的法治台账,对照设置的每一项指标,对其落实情况量化打分,做到就打钩,没做到就打叉。

      纸上得来终觉浅。法治效果要靠体验来获得,到基层实地探访也是第三方考核评估的重点。

      据介绍,每到一地,评估小组都会不打招呼,独自“潜入”村(社区)、乡镇(街道)、车站等公共场所,以及窗口单位和政务大厅等走访。在社区,评估小组会以聊天的方式,听取群众对法治的感受;在公共场所,评估小组主要了解公共服务提供情况和法治氛围营造情况;在窗口单位,评估小组主要了解办事流程、政务公开是否依法依规等。

      “我们走访的基层单位都是随机决定的,希望能切身感受当地最真实的依法治理现状。”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徐斌说。据他回忆,在自贡市政务中心,第三方评估组成员看到一位老人家踌躇不前。观察中,大家了解到,原来她是为了基本养老金待遇问题而忧心。窗口工作人员在了解她的诉求后,结合国家相关政策耐心为老人家一一解释,并不厌其烦地回答老人的各种咨询,从老人的表情中,能看出她很满意。“透过这些生动的现实画面,比通过材料中感知当地的依法治理情况,更直接。”徐斌说。

      另外,评估还设置了网站查询环节。通过查询各地政府机关的门户网站,考察群众能否便捷地获取法治信息。

      结束实地评估,第三方评估组的工作并没有结束。各小组还搜集了各地大量的依法治理资料,包括省上各个系统的统计数据、评估对象的自报数据等,带回北京,对现场无法作出评估的情况进行综合讨论研究。

      考出啥

      ●四川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制度框架,为法治的深入发展与扎实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长达189页的《评估报告》给法治四川建设打了一个怎样的分数?

      《评估报告》的结语尽显法治四川建设的张力:在依法执政、人大监督与代表履职、法治政府、司法建设、社会法治、法治保障几个方面,四川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制度框架,为法治的深入发展与扎实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完善的制度框架和良好的基础体现在哪里?

      田禾认为,首先是党委总揽全局,注重顶层设计。《评估报告》认为,四川省委重视顶层设计,对法治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在省级层面出台了相关领域的细则或要求,通过顶层设计指导地方法治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小梅告诉记者,参与了评估的全过程,自己最大的感受是四川推进依法治省,从一开始就注重顶层谋划,全面部署。

      “用规范的制度和严格的考核促使各级‘关键少数’担负起法治建设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就是四川强化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有力举措。”在王小梅看来,法治思维是实现依法治理的前提,领导干部是依法治理的主体,能否牢固树立和运用法治思维,直接关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部署的贯彻落实。对此,四川省委也提出,领导干部是群众的带头人和主心骨,抓住这个“关键少数”,就是抓住推进法治建设的“牛鼻子”。

      科学的顶层设计“走进”现实,需要各项法治工作能自上而下强力推进。

      “四川这方面的探索,也给第三方评估组留下深刻印象。各项法治工作,有任务、有分工、有落实、有考核。各市(州)也注重在法治框架内因地制宜,解决现实问题。”田禾举例说,雅安通过“民薪工程”完善农民工欠薪治理机制;巴中在贫困村建设法治书屋,将物质脱贫、精神脱贫和法治脱贫相结合,这些都是基层法治的有益探索。

      来四川调研多次,四川用法治文化建设推动法治“浸润”的做法,给徐斌留下的印象最深。“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在基层、重点在基层,四川全省上下深入推进‘法律七进’提升了全社会的法治意识,让法治成为一种社会习惯。”

      《评估报告》指出,四川注重宣传教育,法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法律七进”为载体推进普法宣传教育,“法律明白人”成为基层群众身边的法律智库;重视普法与“关键少数”的学法考法同步推进,潜移默化中让法治深入人心。

      在总结亮点与创新的同时,《评估报告》也指出了四川在推动依法治省存在的主要问题,比如,在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方面,四川还存在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建议制定并执行高质量的学法计划,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关键少数”的学法档案和学法考勤情况。

      “法治建设是一项漫长的系统工程,无法毕其功于一役,需要不断探索、总结、改进。”田禾认为,四川省依法治理存在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对四川依法治理情况的评估与分析,有利于总结地方经验,为全国其他地区法治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评估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认识,尤其是发现的主要问题和提出的完善建议,让四川找到了法治建设的短板与不足,为下一步工作指明了路径。”省依法治省办有关负责人表示。(记者 庞莹)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我省首次开展依法治省第三方评估 考出治蜀兴川的法治张力

  • 2017年05月19日 07时41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法治保障和社会法治方面表现令人瞩目,这得益于四川各级各地对法治建设的重视……”5月12日,省依法治省办的工作人员拿着刚刚出炉的《四川省依法治省第三方评估报告(2016)》(以下简称《评估报告》),仔细查看。《评估报告》中一字一句,尽显四川把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贯穿治蜀兴川全过程,落实到改革发展大格局中的实践探索。

      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法治指数研究中心成立项目组,对四川依法治省情况展开第三方评估。日前,《评估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以地方智库报告的形式公开出版发行。这是我省第一次开展依法治省第三方评估。

      为何要用“第三只眼”看法治四川建设?看出了什么?记者就此采访了省依法治省办和评估项目组相关负责人。

      请“考官”

      ●评价法治工作不能﹃自拉自唱﹄,引入第三方评估体现四川推进法治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总体形成。”今年召开的省依法治省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传递出这样鲜明的信号。对此,《评估报告》也作出了类似的客观评价:“党的十八大以来,‘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的决策部署取得阶段性成果。”

      “评价法治工作效果好不好,不能‘自拉自唱’,要通过第三方客观的评估,从长远发展的维度思考总结经验,发现不足,找到努力的方向。”省依法治省办有关负责人认为。

      为此,2016年初,我省主动发出邀请,引入第三方机构对我省依法治省推进情况进行客观评估。

      选好评估团队是第一步。着眼全国、深入考察、优中选优,着力挑选政治强、业绩优、作风实、形象好的专业化评估机构,最终,我省锁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之所以选择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团队,依法治省办有关负责人表示,一方面是因为该所在法学研究领域具有较深资历,多位研究员经常参与法治调研,具有丰富的理论功底;另一方面,希望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团队能利用专业知识,总结四川依法治省的经验、发现问题,帮助四川寻求破解之道。

      回想起双方接洽的过程,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法治指数研究中心主任田禾曾有些犹豫。“现在看来,我的犹豫完全是多余的。”田禾说,四川敢于引入第三方学术团队对年度法治建设进行总体的评估,说明四川开放的心态,以及推进法治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评估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第三方视角最大的特点就是客观。”田禾告诉记者,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以时政学术研究为主,客观评估地方的法治建设,不是一味说好,而是要建设性地看待成绩、看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我们希望做到评估标准系统科学、评估方案务实严谨、数据采集全面细致、分析论证严密透彻、评估结果真实可靠,真正实现以评促改。”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法治指数研究中心副主任吕艳滨一语道明评估的总体方向。

      出考题

      ●量化打分和实地体验相结合,切身感受当地最真实的依法治理现状

      第三方评估如何开展?据介绍,此次评估内容为四川21个市(州)的依法治理情况,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22个、三级指标58个。6个一级指标分别是依法执政、人大监督与代表履职、法治政府、司法建设、社会法治、法治保障指标。每个一级指标下面设置了3个到5个二级指标,每个二级指标下面又设置了若干个三级指标。

      “指标的设置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把重要领域的重点、难点、节点问题作为评估的着力点。”田禾举例说,比如说依法执政的评价因素很多,但该板块设置了关键少数、党内法规建设和从严治党3个二级指标,“这3个二级指标能较好地反映四川落实依法执政的现状。”

      为了准确评估,根据指标体系,依法治省第三方评估团队兵分四组,到四川各地开展实地评估。为保证评估的独立性,省依法治省办没派工作人员陪同。

      如何能在短时间内对地方法治建设情况有直观的了解?依法治省第三方评估第三组组长刘雁鹏告诉记者,每到一地,评估小组将首先查阅当地制度建设的法治台账,对照设置的每一项指标,对其落实情况量化打分,做到就打钩,没做到就打叉。

      纸上得来终觉浅。法治效果要靠体验来获得,到基层实地探访也是第三方考核评估的重点。

      据介绍,每到一地,评估小组都会不打招呼,独自“潜入”村(社区)、乡镇(街道)、车站等公共场所,以及窗口单位和政务大厅等走访。在社区,评估小组会以聊天的方式,听取群众对法治的感受;在公共场所,评估小组主要了解公共服务提供情况和法治氛围营造情况;在窗口单位,评估小组主要了解办事流程、政务公开是否依法依规等。

      “我们走访的基层单位都是随机决定的,希望能切身感受当地最真实的依法治理现状。”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徐斌说。据他回忆,在自贡市政务中心,第三方评估组成员看到一位老人家踌躇不前。观察中,大家了解到,原来她是为了基本养老金待遇问题而忧心。窗口工作人员在了解她的诉求后,结合国家相关政策耐心为老人家一一解释,并不厌其烦地回答老人的各种咨询,从老人的表情中,能看出她很满意。“透过这些生动的现实画面,比通过材料中感知当地的依法治理情况,更直接。”徐斌说。

      另外,评估还设置了网站查询环节。通过查询各地政府机关的门户网站,考察群众能否便捷地获取法治信息。

      结束实地评估,第三方评估组的工作并没有结束。各小组还搜集了各地大量的依法治理资料,包括省上各个系统的统计数据、评估对象的自报数据等,带回北京,对现场无法作出评估的情况进行综合讨论研究。

      考出啥

      ●四川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制度框架,为法治的深入发展与扎实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长达189页的《评估报告》给法治四川建设打了一个怎样的分数?

      《评估报告》的结语尽显法治四川建设的张力:在依法执政、人大监督与代表履职、法治政府、司法建设、社会法治、法治保障几个方面,四川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制度框架,为法治的深入发展与扎实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完善的制度框架和良好的基础体现在哪里?

      田禾认为,首先是党委总揽全局,注重顶层设计。《评估报告》认为,四川省委重视顶层设计,对法治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在省级层面出台了相关领域的细则或要求,通过顶层设计指导地方法治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小梅告诉记者,参与了评估的全过程,自己最大的感受是四川推进依法治省,从一开始就注重顶层谋划,全面部署。

      “用规范的制度和严格的考核促使各级‘关键少数’担负起法治建设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就是四川强化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有力举措。”在王小梅看来,法治思维是实现依法治理的前提,领导干部是依法治理的主体,能否牢固树立和运用法治思维,直接关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部署的贯彻落实。对此,四川省委也提出,领导干部是群众的带头人和主心骨,抓住这个“关键少数”,就是抓住推进法治建设的“牛鼻子”。

      科学的顶层设计“走进”现实,需要各项法治工作能自上而下强力推进。

      “四川这方面的探索,也给第三方评估组留下深刻印象。各项法治工作,有任务、有分工、有落实、有考核。各市(州)也注重在法治框架内因地制宜,解决现实问题。”田禾举例说,雅安通过“民薪工程”完善农民工欠薪治理机制;巴中在贫困村建设法治书屋,将物质脱贫、精神脱贫和法治脱贫相结合,这些都是基层法治的有益探索。

      来四川调研多次,四川用法治文化建设推动法治“浸润”的做法,给徐斌留下的印象最深。“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在基层、重点在基层,四川全省上下深入推进‘法律七进’提升了全社会的法治意识,让法治成为一种社会习惯。”

      《评估报告》指出,四川注重宣传教育,法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法律七进”为载体推进普法宣传教育,“法律明白人”成为基层群众身边的法律智库;重视普法与“关键少数”的学法考法同步推进,潜移默化中让法治深入人心。

      在总结亮点与创新的同时,《评估报告》也指出了四川在推动依法治省存在的主要问题,比如,在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方面,四川还存在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建议制定并执行高质量的学法计划,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关键少数”的学法档案和学法考勤情况。

      “法治建设是一项漫长的系统工程,无法毕其功于一役,需要不断探索、总结、改进。”田禾认为,四川省依法治理存在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对四川依法治理情况的评估与分析,有利于总结地方经验,为全国其他地区法治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评估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认识,尤其是发现的主要问题和提出的完善建议,让四川找到了法治建设的短板与不足,为下一步工作指明了路径。”省依法治省办有关负责人表示。(记者 庞莹)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