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三公”预算五年连降
在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指出,“压缩非重点支出,减少对绩效不高项目的预算安排。各级政府要坚持过紧日子,中央部门要带头,一律按不低于5%的幅度压减一般性支出,决不允许增加“三公”经费,挤出更多的资金用于减税降费,坚守节用裕民的正道。”王一宏曾坦承,作为财政厅长,有钱有压力,没有钱也有压力。更多的时候,他面临的压力来自于没钱,“钱永远都不够。”
“三公”经费花多少,怎么花?一直是老百姓关注的焦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政府要过紧日子,决不允许增加“三公”经费。
3月4日,北京。作为执掌四川钱袋子的“大管家”,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财政厅厅长王一宏数据说话:三公经费从早些年的7个亿压缩至不足5个亿,四川“三公”预算连续五年在下降。
谈三公经费
“三公”预算五连降民生支出连年攀升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政府要过紧日子,决不允许增加“三公”经费。无独有偶,2017年四川省本级“三公”经费预算日前出炉。123个四川省省本级部门晒账单,“三公”经费预算总额为4.98亿元。
王一宏说,“三公”经费作为政府行政运行成本的组成部分,是政府正常运转的一个成本性支出。这些年,四川紧盯“三公”经费开支,以及整个行政运转经费的管控。“今年省一级‘三公’预算不到5亿元,较2016年的5.11亿元减少0.13亿元,下降2.5%。”他表示,从早些年的7个亿,压缩至不到5个亿,四川“三公”预算连续五年在下降。“各级部门规范经费的管理,而且加大公开公示的力度,经费开支逐年下降并将回归到一个比较正常的水平上。”
掌管着政府的钱袋子,如何花钱应该是一门艺术。在王一宏看来,如何花钱是一个原则性很强的事,必须“有保有压。”
保什么,又压什么?“保正常运转,保基本民生,压一般行政支出,这是我们的基本方针。”王一宏表示,三公经费年年在降,与此同时,民生投入年年在增长,而且是一个增幅不算低的一个速度。从2013年开始,连续多年全省财政用于民生支出的投入占支出总额的比重,保持在65%左右。
65%够不够?“这是一个与省情相适应的比重。”他表示,65%作为一个相对数,随着支出规模的不断增大,民生支出的总量未来还将不断扩大。
PPP模式,是政府和社会资本在公共服务领域合作,提供更多公共产品的一种新机制,改变了过去公共产品的投入单靠政府财政这样的单打独斗的局面。一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四川进入到国家PPP项目库的项目个数已经超过850个,涉及到的总投资超过了9000亿。
王一宏表示,通过财政资金的合理化安排和制度的支撑,使社会资本更多的投入到公共服务领域来,参与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这是一种做加法甚至是做乘法的一种改革。“四川PPP的模式已经探索了有两年了,总的趋势向好。下一步要做的工作,就是尽可能的创造条件,让库里面的这些项目和社会资本能够多领域的更加规范有序的投入落地。”
PPP模式方兴未艾,王一宏也注意到,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标准、不规范,甚至伪PPP项目,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警惕,这些项目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打着PPP的名号变相融资。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也分析了判断PPP项目真伪的标志——投资来源是政府投资还是社会资本?有没有进行“两证一采”?PPP项目投资应当全部或主要由社会资本承担,并且由社会资本负责运营。所谓“两证”就是物有所值的论证和财政承受能力的论证;“一采”就是经过规范的政府采购来确定社会资本。还有一个就是政府是不是与社会资本共同参与这个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他表示,目前财政厅工作的重点就是“一堵一疏”,“疏”就是政策引导,对示范项目给予政策倾斜,激发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参与的积极性。“堵”就是强化强化项目识别,不让伪PPP项目入库,也不允许以PPP名义变相融资、违规举债。
去年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时,王一宏曾坦承,作为财政厅长,有钱有压力,没有钱也有压力。更多的时候,他面临的压力来自于没钱。“钱永远都不够。”王一宏笑道。(记者 张想玲)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