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关于四川省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7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 2017年02月06日 07时43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播报
  • 关于四川省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7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2017年1月16日

    在四川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7年计划草案提请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审查,并请省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6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省上下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战略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始终保持专注发展、转型发展的战略定力,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重点推动“项目年”实施,着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认真执行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查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扎实做好各方面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经济运行呈现“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态势,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一)2016年计划执行情况

      经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审查批准的2016年12项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完成。

      1.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2680亿元、比上年增长7.7%,高于预期目标0.7个百分点。

      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126亿元、比上年增长12.1%,高于预期目标2.1个百分点。

      3.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9%,比3%的预期目标低1.1个百分点。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5502亿元、比上年增长11.7%,高于预期目标1.7个百分点。

      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389亿元、比上年增长8.3%,高于预期目标1.3个百分点。

      6.进出口总额实现3263亿元、比上年增长2.8%,完成了“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预期目标。

      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8335元、比上年增长8.1%,高于预期目标0.1个百分点。

      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1203元、比上年增长9.3%,高于预期目标0.3个百分点。

      9.节能减排指标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5%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5%以上。

      10.城镇新增就业104万人,超过预期目标2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15%,控制在4.5%的预期目标以内。

      1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49‰,符合4.71‰的预期目标。

      12.城镇化率为49.2%、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高于预期目标0.3个百分点。

      (二)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1.三大需求全面发力,经济发展总体平稳稳中向好

      投资持续较快增长。大力实施“项目年”活动,有效投资推动经济增长作用明显。重点领域投资增长势头良好,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9.1%,产业投资增长13.4%。民间投资增长5.7%,高于全国平均增速2.5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和总投资增长较快,新开工项目增长37.5%,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41.6%。争取中央项目资金创新高,中央基本建设资金争取到426亿元、国家专项建设基金争取到1526亿元,均居全国第一。对接落实“十三五”支持四川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设项目方案,争取国家批复我省项目126项、总投资1731亿元。稳步扩大企业债券规模,发行企业债券27只、金额273.7亿元,居西部前列。631个全省重点项目和100个省级重点推进项目加快实施,续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407.8亿元,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川渝电网第三通道等项目开工建设,英特尔骏马、神龙汽车、阿里巴巴西部基地等项目竣工投产。

      消费市场稳定增长。着力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新供给,市场消费不断活跃,城镇市场、乡村市场供销两旺,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1.5%。近10万家企业参与市场拓展“三大活动”,推动“四川造”产品实现销售超过8000亿元。着力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限额以上网络零售额增长29.8%以上,电商综合发展水平继续保持中西部第一。

      对外贸易止滑回稳。组织“万企出国门”活动近100项,新增境外网点217个、进出口实绩企业近1000家。实现服务进出口近1000亿元,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22.2%。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占比分别达到74.8%和61%,建成14个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4个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

      2.新旧动能加快转换,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8%。现代农业、现代林业、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建设加快推进,全年粮食产量3483.5万吨、增产40.7万吨。工业转型升级初见成效,增速逐步回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9%。工业投资增长10.9%,技改投资增长13.1%。三大新型显示项目、中电科网络信息安全产业园等一大批重大产业化项目加快建设,二重、化工控股等一批困难企业整合重组。第三产业发展持续向好,实施“三百工程”,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1%。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持续推进转型发展,第三产业占比超过第二产业,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底的12.2:44.1:43.7调整为12:42.6:45.4。新动能加快培育,大力推动“双七双五”产业发展,重点培育节能环保装备、航空与燃机、信息安全、轨道交通、现代金融、健康养老等14个产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势头良好,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1.6万亿元、增长10%。“大旅游”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实现旅游总收入7705.5亿元、增长24.1%。全省A股上市企业110家,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157家、达到294家。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6.69万亿元、增长11.3%,各项贷款余额4.35万亿元、增长12.5%。

      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扎实推进。各方协同推动9张清单落地落实,争取国务院授权先行先试改革举措30项,居8个试验区域之首。设立100亿元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与中央12家军工集团和中物院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布局实施4500多亿元的重大项目。军民融合产业规模达2870亿元、增长7.9%。成功举办首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高峰会议暨现场交流会,国内主要媒体深入持续广泛报道,推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整体提升,并在全国率先发出“四川声音”。获批国家级引领型知识产权强省建设试点省,郫县(郫都区)、四川大学、四川电信“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创业四川”行动成效显著,新增各类市场主体74万户,建成各类孵化器近600家。我省纳入国家新兴产业企业融资担保风险补偿首批试点范围。

      3.改革开放纵深推进,发展活力动力不断增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进。制定出台“1+5”工作方案和17条政策措施,扎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分类推进去产能,淘汰钢铁产能420万吨、煤炭产能2303万吨,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有效化解房地产库存,2016年底商品住房消化周期8.7个月,比上年底缩短3.7个月。积极稳妥去杠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以上。多措并举降成本,全年为企业减负820亿元。着力抓好“一提一创一培”,经济发展提质增效,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达到6900亿元,占工业比重达17%,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4家川企获第二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新增驰名商标8件。

      重点领域改革稳健推进。审议通过专项改革方案117个、累计达到308个。农业农村、国资国企、投融资、商事制度等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农村产权“多权同确”,土地确权登记基本完成,耕地经营权流转率30.6%。国有企业“三项制度”和混合所有制改革稳步推进,省属监管企业资产总额比上年增长15.2%。出台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投资领域简政放权扎实推进,下放约60%的投资审批权限。印发省、市、县三级政府权力清单,完善政府预算体系等11项改革。率先实施“五证合一、一照一码”,新登记企业增长26.9%。电力体制改革和输配电价改革有序推进。全面推开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省城市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

      开放合作迈上新台阶。高水平高端化推进开放合作,西博会、科博会等投资促进活动成果丰硕,引进到位国内省外资金9614亿元,实际利用外资85.5亿美元。来川落户世界500强企业达到316户。深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251三年行动计划”和国际产能合作“111”工程,对外工程承包新签合同额增长54.5%。国际(地区)航线总数增至95条,成都中欧班列开行460列。获批设立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德创新产业合作平台、中法成都生态园、中韩创新创业园等国别园区加快建设。成功举行外交部四川省全球推介会。全方位与重庆、浙江开展合作,深度参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

      4.脱贫攻坚全力推进,民生改善成效明显

      精准脱贫首战首胜。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实施“3+10”组合拳,编制完成“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和易地扶贫搬迁规划,计划摘帽县、计划脱贫低保对象率先实现扶贫线和低保线“两线合一”。大力实施扶贫工程,31个县纳入国家光伏扶贫贫困县,建成脱贫攻坚“六有”大数据平台,建立产业、教育、医疗等扶贫基金。落实88个县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422亿元。完成25万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任务。5个贫困县摘帽、2437个贫困村退出、107.8万贫困人口脱贫,全面完成脱贫攻坚年度目标任务。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十项民生工程和20件民生大事全面完成,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到65%。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城镇新增就业比上年多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目标范围以内。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体居民收入增速继续高于经济增速。扎实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深入实施藏区“六项民生工程计划”和大小凉山彝区“十项扶贫工程”,民族地区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三年基本完成”目标圆满实现,康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累计开工率100%,得荣地震恢复重建工作全面完成,灾区人民福祉不断增强。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下达中央和省级义务教育“三免一补”资金78.3亿元,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和书本费,向125.9万名经济困难寄宿生发放生活补助,累计投入150.7亿元,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妇幼健康保障工程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工程,不断提高各级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三级医院达133家。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稳步提高,城乡低保对象累计月人均补助分别从244元和120元提高到284元和160元。实施巴蜀文化品牌工程。在全国率先实现足协与体育主管部门脱钩。

      5.区域协调发展进程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

      五大经济区协调发展。成都市在前年突破万亿元台阶基础上继续稳定增长、其他市(州)总体上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和天府新区发展势头强劲,攀西经济区建设有力推进,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加快发展。攀枝花、遂宁迈入千亿俱乐部行列,全省经济总量过千亿市(州)达到15个;县域经济活力不断迸发,经济总量过百亿的县(市、区)达到112个,多点多极竞相跨越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形成。

      新型城镇化加快建设。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2.8%,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建设地下综合管廊203.5公里,完成海绵城市项目193个。着力改善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改造城镇危旧房和棚户区27万套,货币化安置任务超额完成,新(改)建农房36.9万户。建成幸福美丽新村6729个,推进建设彝家新寨住房2834户、藏区新居20000户,建成巴山新居366645户、乌蒙新村住房60332户。深化“百镇建设行动”,300个试点镇就近转移农业人口89.8万。7个镇入选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

      6.绿色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美丽四川加快建设

      生态建设加快推进。大力开展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启动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加强世界遗产地、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典型生态系统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全省森林面积2.69亿亩、森林蓄积17.53亿立方米,分别居全国第4位、第3位。完成营造林1113.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6.88%。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56%。全省40.6%的面积划定为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建成国家级生态县15个、省级生态县33个。

      节能减排稳步推进。扎实推进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减排,抓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化学需氧量下降1.6%,氨氮下降2.8%,二氧化硫下降5.28%,氮氧化物下降4.64%。开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集中开工432个污染治理项目。加大雾霾治理力度,全省21个市(州)政府所在地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78.9%。五大流域87个国控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72.4%,劣V类水质断面比例控制在5.7%。加快推进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全省设市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超过86%,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超过92%。大多数市(州)实现县城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

      低碳循环经济不断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发展,节能环保装备产业产值达800亿元。加快建设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单位、“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推动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和骨干企业建设。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引领行动,3个城市、2个园区纳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加快可再生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电力总装机近9000万千瓦,水电总装机突破7000万千瓦,国家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新增天然气产能80亿立方米/年,建成页岩气产能35亿立方米/年。关停小火电机组31万千瓦。天然气、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分别为12.5%和32.6%。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经济下行的压力依然较大,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实体经济面临诸多困难。资金等要素瓶颈制约比较突出,部分企业生产经营成本较高,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尚未根本缓解,民营经济平等待遇政策落实还不到位。房地产市场区域分化明显、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二是环境承载压力越来越大。资源环境约束不断趋紧,大气、水、土壤等环境问题依然突出,特别是雾霾多发等群众关切的问题亟待解决,改善环境质量、推进绿色发展任重道远。三是一些潜在风险有所显现。非法集资等领域风险处置难度增加,高校毕业生人数创新高、企业转型等因素导致就业、再就业压力加大,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不容乐观,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对此,我们高度重视,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更加有效应对,认真加以解决。

      (三)落实省人大决议和人大代表意见建议情况

      我们始终把深入贯彻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关于2016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的审查意见和决议,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和光荣使命,保持专注发展战略定力,稳定经济增长有力有效,转方式调结构扎实推进,发展动力活力不断释放,人民群众获得感持续增强。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和国内“三期叠加”的大环境下,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圆满完成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各项目标任务,实属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省人大、省政协加强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各地各部门及各方面齐抓落实的结果,是全省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

      我们始终把及时办理人大代表提出的议案、建议,作为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作为转变作风、加强调查研究、改进创新工作的重要途径,明确责任、注重实效、狠抓落实,通过当面听取意见、现场调研、专题座谈等方式加强沟通联系,深入了解和及时回应人大代表议案、建议,主动接受人大代表监督指导,不断提高办理工作质量和水平,切实做到件件有答复、事事有着落,2016年人大代表提出的议案、建议办结率100%,并努力将议案、建议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中、落实到各项任务上。

      二、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重点工作

      (一)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分析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加速演变,低增长、低就业、低贸易、低利率和国际有效需求不足的大环境短期内不会改变,世界经济仍将处于缓慢复苏的进程中。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征更加明显,经济稳的态势在持续,进的力度在加大,新的动能在成长,向好因素在积累,同时转型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升级矛盾突出,经济企稳回升的态势还不稳固。

      从我省看,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相关部门大力支持,我省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一系列难得的重大机遇正在交汇叠加。一是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有利于更好承接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参与世界经济大循环。二是国家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有利于加快建设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促进我省“四大城市群”协同发展,推动区域经济板块实现整体提升。三是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有利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新引擎。四是获批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有利于更好推进全面开发开放,建设开放型经济高地。五是天府新区、绵阳科技城、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等重点区域加快建设,有利于打造具有引领支撑作用的新增长极。六是国家加大脱贫攻坚支持力度,有利于更好整合政策、资金和帮扶力量等资源,解决群众脱贫问题,推动全面奔康致富。

      (二)2017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建议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认真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始终保持专注发展、转型发展战略定力,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自觉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定不移实施“三大发展战略”,突出全面创新改革“一号工程”,突出脱贫攻坚“头等大事”,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根据总体要求,综合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统筹考虑我省在新常态下的发展潜力,并与“十三五”规划目标相衔接,提出2017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建议是:

      ——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

      这个预期目标,符合当前经济发展走势,有支撑的基础和条件。一方面,从生产角度看,第一产业发展稳定,第二产业平稳向好,第三产业有所加快。另一方面,从需求角度看,投资持续较快增长,消费保持稳定增长,对外贸易回稳趋好。这个预期目标,充分考虑了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有利于引导市场预期,有利于扩大就业,有利于调结构、转方式、防风险。但要实现这一预期目标,必须全力以赴、跳起摸高、付出艰苦努力。

      与全省地区生产总值预期目标相衔接,建议:

      ——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5%。主要考虑是:我省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这些条件和因素将促进第一产业继续保持平稳发展态势。

      ——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7.5%。主要考虑是:从工业发展看,我省全力推进先进制造强省建设,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引进的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建成投产,工业经济将延续平稳增长态势。从建筑业发展看,我省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项目加快建设,有助于建筑业稳定发展。这些条件和因素将促进第二产业持续稳定增长。

      ——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5%。主要考虑是:我省优先发展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这些条件和因素将促进第三产业继续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主要考虑是:我省结转项目投资将完成1.45万亿元,新开工项目投资将完成1.1万亿元,加上农户等投资,能够支撑投资平稳较快增长。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主要考虑是:我省传统消费提档升级,加快向个性化、品质化转变,互联网消费、绿色健康消费等快速发展,新的消费热点加快形成,能够支撑消费保持稳定增长。

      ——进出口总额增长4%。主要考虑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有利于提升外贸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快建设,有利于促进贸易便利化,能够支撑对外贸易企稳回升。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5%。

      主要考虑是:经济运行、政策调整、物价变化等因素的影响,预计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

      主要考虑是:我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经营性收入等增长,能够保持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适当高于经济增长。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

      主要考虑是:我省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能够保持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适当高于经济增长。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调控目标控制在103。主要考虑是:受宏观经济环境等因素影响,预计物价仍将温和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调控目标与上年基本一致。

      ——城镇化率提高1.2个百分点。主要考虑是:我省城镇化发展正处于加速期,各项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政策措施落实,将有力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8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主要考虑是:随着积极就业政策的落实,综合分析我省劳动力年龄结构、城乡就业结构和高校毕业生等重点人群就业需求,就业容量将稳步扩大,有效吸纳新增就业人员。

      ——人口自然增长率5‰。主要考虑是:我省有序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有利于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目标。主要考虑是: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目标为约束性指标,以国家下达为准,在实际工作中力争取得更好成效。

      (三)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

      1.扎实抓好投资项目工作,更好发挥有效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

      继续抓好“项目年”工作。扎实推进“四个一批”,突出基础设施改善,突出产业转型升级,突出民生改善、脱贫攻坚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全力抓好全省700个重点项目和100个省级重点推进项目建设。完善领导联系、专项督导、集中开工、协调调度、创新融资等制度机制,各方协同推动项目加快实施。切实提高签约项目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务实推进1000个重点签约项目落地落实。强化在建项目分类调度和要素保障,加快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川渝电网第三通道、东汽重型燃气轮机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动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对接国家重点投资方向,继续做好项目谋划储备和资金争取工作。

      狠抓工业投资。大力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重点抓好56个重大产业项目及省重点工业项目,实施500个投资上亿元的工业和技改项目,推动鑫达30万吨高分子复合材料等一批重点项目达产达效,推动中国电子8.6代线、中车新都轨道交通产业园等一批项目加快建设,力争工业投资完成9000亿元、技改投资完成6500亿元。统筹用好产业发展投资引导基金。围绕已投产项目优化政务服务,促进在川落户500强企业增资扩产。

      加强基础设施投资。加快推进成兰铁路、成贵铁路、李家岩水库、土溪口水库、乌东德水电站、岷江犍为航电枢纽工程、嘉陵江川境段配套工程及雅康、汶马、绵九高速等项目建设,全力推进巴中、宜宾、泸州等在建机场建设,确保西安至成都客运专线建成通车。力争成都经天府国际机场至自贡铁路、宜宾新市至攀枝花沿金沙江高速、乐山至西昌高速、白鹤滩水电站、向家坝灌区一期工程等项目开工建设。加快甘孜机场、乐山机场、绵阳经遂宁至内江城际铁路、汉巴南铁路、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等项目前期工作。

      激活民间投资。落实鼓励社会投资、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更好发挥民间投资在全社会投资中的主力军作用。大力推动重点项目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落地,增强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吸引力,创造条件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支持各类市场主体以多种形式参与项目实施并获取收益。认真落实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各项举措,创新融资方式,激发社会投资动力和活力。

      2.坚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

      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认真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5”工作方案。继续推动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加快处置“僵尸企业”。支持企业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控制地方融资平台债务过快增长。加快电力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输配电价改革,落实好富余电、留存电、直购电等电力政策,推动天然气转供变直供、铁路运输“路企”对接,降低实体经济生产经营成本。着力推进“一提一创一培”,深入开展质量强省品牌创建和质量对标提升行动,推动企业争创“中国质量奖”“天府质量奖”,加快特色优势领域标准国际化进程,增强“四川制造”核心竞争力。

      推动产业向高端发展。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加快推动“双七双五”产业做大做强,着力培育壮大页岩气、节能环保装备、石墨烯、玄武岩纤维等重点产业,力争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7000亿元。以电子信息、饮料食品、汽车、生物医药、轨道交通、航空与燃机、科技服务等产业为重点,打造一批万亿级、五千亿级、千亿级产业集群。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发展川茶、川菜、川药、川果、川猪等特色效益农业,大力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大现代农业、林业、畜牧业重点县和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建设。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一批高标准农田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培育壮大农村电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深化农村土地、集体产权、集体林权制度等重点改革,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加快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体系。

      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落实房地产调控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因城因地施策,抓好热点城市控房价、三四线城市和县城去库存,引导商业房地产功能调整。支持合理自住购房,重点满足城镇居民改善型需求和新市民住房需求,加大棚改货币化安置力度,积极支持农村居民进城购房。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培育和规范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加快机构化、规模化租赁企业发展。

      着力振兴实体经济。统筹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和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做大做强实体经济。推动国有企业提质增效,着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和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省属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利润不断增长。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一系列政策措施,继续保持民营经济增速快于经济增速。引进行业龙头民营企业,引导川籍企业家返乡投资,鼓励民营企业兼并重组,培育更多民营大企业大集团,推动1000户民营重点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导个体工商户升级为企业。制定并落实好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办法,建立完善各级政府领导联系行业协(商)会制度,提振民营企业家信心。落实财政金融互动政策,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支持力度。加强产权保护制度建设,保护企业家精神。

      3.大力推进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积极推进消费提档升级。继续开展市场拓展“三大活动”。实施改善消费供给专项行动,积极推进传统消费向个性化、差异化、品质化转变。面向“一老一小”,差别化提供健康养老、幼教培训等供给。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智慧城市、宽带乡村等试点工程,促进电商消费和信息消费,大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和“共享经济”。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促进企业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提高“川字号”产品市场占有率。不断完善价格调控预案和监管体系,健全重要商品的保供稳价长效机制,严厉查处价格违法行为,保持市场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实施服务业“三百工程”,打造成都服务业核心城市,打造一批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开展居民生活服务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打造家政服务、健康养老等知名服务品牌和龙头企业,着力发展康养医疗产业。结合国家新一轮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发展研发设计、创业孵化、科技金融、科技中介、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电子商务创新发展。

      着力发展文化旅游体育产业。推动文化创意、音乐、体育产业及新闻出版广电行业发展,使文化产业成为全省经济的重要产业。扎实推进旅游投融资“双千亿”工程,抓好全域旅游和“旅游+”发展,提升大成都、大九寨、大峨眉、大香格里拉等旅游目的地国际化水平,精心办好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大会,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力争实现旅游总收入8800亿元。

      4.突出全面创新改革“一号工程”,培育经济发展新引擎

      扎实推动9张清单落地落实。重点推进30项国家授权的改革任务,加快形成并推广一批经验成果。推动建立省部军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支持成德绵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深化“民参军”、军工投资和资产管理、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改革。抓好航空、航天、核动力等十大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发展,力争军民融合产业突破3000亿元。实施通用航空、军民两用半导体芯片等创新工程,着力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支持成都等地建设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争取开展通用航空短途运输试点、通航旅游试点、通航小镇试点。

      切实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扎实推进成都科学城、绵阳科技城、成都高新区、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等重点创新区域建设。着力推进20家高校院所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深化省校战略合作,加快建设创新驱动人才发展示范区。打通科技与金融结合的通道,启动省级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建设,争取投贷联动试点。打通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通道,有序推进356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展“三个一百”重大科技创新行动,力争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1.8万亿元。积极争取国家实验室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我省布局,建设一批创新平台。争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

      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创新创业“七大行动”,加快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推进孵化载体和众创空间建设,办好“双创活动周”“菁蓉汇”等品牌活动。实施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工程,落实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16条政策,新增科技型中小微企业2万家以上。

      5.加快推进西部金融中心建设,为发展提供优质高效金融服务

      做大做强金融产业。着力聚集更多金融机构,打造一流金融控股平台,建设西部领先、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金融总部商务区,加快建设金融机构中心、市场交易中心和后台服务中心,鼓励有条件的市(州)提升区域金融服务能力。推动四川金融控股集团、四川银行、国宝人寿等机构组建运行。

      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体经济发展,落实与金融机构签署的战略协议,执行差别化信贷政策。培育100家创业板行动计划企业,支持企业到“新三板”挂牌融资,研究设立“四川四板基金”,再造成都(川藏)股权交易中心融资功能。积极发展普惠金融、科技金融。推进法人机构、结算业务等金融创新。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金融人才。研究制定西部金融中心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办好天府金融论坛、首届金融博览会。

      防范金融债务风险。落实属地监管责任,防范和化解非法集资、互联网金融诈骗、突发性信贷违约等金融风险,规范民间信贷活动。建立重大金融债务风险信息共享和联合处置机制,加强区域协调和部门联动。强化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风险管理,完善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机制。

      6.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突出以人为核心,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配套政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规划为引领,加快四大城市群发展,做大一批区域中心城市,支持三四线城市加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行动”,加快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建设。继续开展“百万安居工程建设行动”,改造城镇危旧房棚户区25万套、农村危房13万户。着力打造特色小(城)镇。深入推进“百镇建设行动”,全面实施“9+N”公共设施建设工程,增强300个省级试点镇综合承载能力。推动“产、城、人、文”融合,实施特色产业提升工程,培育提升一批示范镇、培育创建一批专业镇。

      推动五大经济区协调发展。推进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支持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升成德绵创新带发展水平,以天府新区、天府国际机场和空港产业新城建设为纽带,带动成眉、成资同城化,支持周边城市与成都协同发展。促进川南经济区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大力发展通道经济,深入推进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加快建设长江上游重要城市群和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经济中心。支持川东北经济区加快建设川陕革命老区综合改革试验区,推动优势资源开发利用和就地转化,加快建设川渝陕甘结合部区域经济中心。支持攀西经济区打造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和全国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支持川西北经济区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和特色农牧业,做强生态经济,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做大做强县域经济,抓好县域经济50强培育,分类推进县域经济发展试点示范。

      促进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优先安排实施与民族地区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抓住中央和省上加大支持力度的契机,加快推动国家“十三五”支持四川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设项目方案的实施。实施藏区“六项民生工程计划”和大小凉山彝区“十项扶贫工程”,加快彝家新寨、藏区新居建设。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补齐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短板,促进川甘青交界地区互联互通。大力发展特色旅游、现代农牧业、新型绿色工业,推动藏区飞地产业园区发展。

      7.着力推进基础性关键性改革,释放更多改革红利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放管服”改革方案落地落实,深化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增强事业单位活力。开展“多证合一、一照一码”商事制度改革试点。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建设网上政务大厅。建立健全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深入推进“诚信四川”建设。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推进落实董事会选人用人职权改革试点。坚持以管资本为主,加快国资监管机构职能调整,建立监管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分类推进产权多元化改革,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突破口,新选择2—3户省属企业开展试点。

      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完善省级预算管理办法,推进省以下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推进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改革,抓好国家移动金融试点城市建设和农村综合金融服务改革试点。建立金融管理部门协作机制,强化银政企联动,更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深化社会事业领域改革。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保障质量和水平。深化教育文化体育领域改革,推进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巩固完善分级诊疗制度。稳妥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做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8.积极构建全方位开放合作新格局,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并举。突出抓好“引进来”,围绕完善产业链,以500强企业、知名跨国公司和行业龙头企业为主攻方向,分层分类、定向定点招商,力争全年引进到位国内省外资金9700亿元,新增落户世界500强10家以上。精准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251行动计划”和国际产能合作“111”工程,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优势产能、优势装备“走出去”。

      扎实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加快投资贸易便利化、金融创新、互联互通、区域协同开放等领域的改革任务清单落地实施。引导航运物流、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等产业向自贸区聚集,鼓励企业在自贸区建立营运中心。加快发展青白江铁路口岸和川南临港产业园区,促进蓉欧快铁高密度高效益运营,推动自贸区与五大经济区联动建设。

      加快建设开放合作平台。推动中德、中法、中韩等国别合作园区建设,完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口岸功能。制定支持开发区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优化沿江城镇和产业布局,务实推进长江经济带区域合作。实施外贸优进优出“三大工程”,培育一批重点出口企业和综合外贸服务企业,推进成都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推动川渝、川浙、川粤等合作协议具体化项目化,加快建设川渝合作示范区,推动广深产业示范基地开工建设。继续办好科博会、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等活动。

      9.加快推进绿色发展,努力改善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全力打好污染防治“三大战役”。严守环境质量“底线”,以打攻坚战、持久战的决心,促进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大力推进“环境质量提升年”各项工作,努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环境改善。实施大气污染防治“五大工程”,以减排、抑尘、压煤、治车、控秸为重点,持续加大雾霾综合防治力度。实施水污染防治“四大工程”,全面推行河长制,统筹推进岷江、沱江、嘉陵江等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实施土壤污染防治“三大工程”,加强土壤重金属和农村面源污染整治。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实施城乡垃圾处理和城镇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三年推进方案,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全面推进绿化全川行动。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完成营造林1000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提高0.8个百分点。抓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水土保持等重点生态工程,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制定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加强长江生态综合修复治理,启动森林草原湿地生态屏障重点县建设。加快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自然生态空间征(占)用管理。落实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政策,实施草原禁牧补助7000万亩,草畜平衡奖励14200万亩。

      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严守资源消耗“上限”,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4%以上。以环保准入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实施“以电代煤、以电代油”行动,加大充电桩、加气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促进新能源汽车和装配式建筑推广应用。推动节能环保装备制造、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发展。加快推进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试点,建设西部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深入开展低碳城市、低碳产业、低碳社区等试点示范,推进低碳产品认证。

      10.突出脱贫攻坚“头等大事”,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统筹推进脱贫攻坚。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目标,扎实推进片区内外脱贫攻坚,实现16个县摘帽、3700个村退出、105万人脱贫。强化住房安全保障,在保证质量安全前提下加快建设进度,完成33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面落实“两线合一”,确保121万低保兜底对象全部脱贫。加强“四好村”建设,办好农民夜校。加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基层医疗教育机构软硬件达标,落实好医疗扶贫“十免四补助”、15年免费教育等特殊支持政策。推动中央国家机关和省级部门(单位)定点扶贫、东西部扶贫协作、省内对口帮扶工作,落实“五个一”帮扶力量,引导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

      精准推进产业就业扶贫。推广入股分红、合作经营、资产收益等模式,用好产业基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做好贫困户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确保每个计划脱贫户发展1项增收产业或实现1人就业。加大政策性金融扶贫支持力度,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推广“扶贫再贷款+小额信贷”模式,力争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按需获得贷款。

      着力办好民生实事。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扎实推进十项民生工程,办好20件民生实事。深入细致做好社会托底工作,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抓好农民工返乡创业,做好转业军人就业安置工作,稳妥推进去产能企业职工分流安置。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继续实施失业保险降费率和支持企业稳定岗位政策。大力发展和规范家政等服务业,加强对“4050”人员职业培训。适应全面两孩政策落实需要,加快妇幼保健和幼儿教育体系建设。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行“五险合一”。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和企业工资指导线制度,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灾区振兴发展。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快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民族地区双语教育发展,推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健康四川”建设,启动实施医疗卫生十大民生工程。推动省妇女儿童中心、国家残疾人辅助器具西南区域中心等项目开工建设。加强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残疾人康复和托养设施。推动蜀道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加快足球改革发展。发展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事业。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坚决守住社会稳定、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三条底线”。

      各位代表,做好2017年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自觉接受省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省政协的民主监督,加快健全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常态化沟通联系机制,认真落实大会的审查意见和决议,及时办理代表提出的议案、建议,坚持稳中求进,坚定信心,苦干实干,奋力推动全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于四川省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7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 2017年02月06日 07时43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关于四川省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7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2017年1月16日

    在四川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7年计划草案提请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审查,并请省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6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省上下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战略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始终保持专注发展、转型发展的战略定力,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重点推动“项目年”实施,着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认真执行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查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扎实做好各方面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经济运行呈现“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态势,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一)2016年计划执行情况

      经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审查批准的2016年12项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完成。

      1.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2680亿元、比上年增长7.7%,高于预期目标0.7个百分点。

      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126亿元、比上年增长12.1%,高于预期目标2.1个百分点。

      3.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9%,比3%的预期目标低1.1个百分点。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5502亿元、比上年增长11.7%,高于预期目标1.7个百分点。

      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389亿元、比上年增长8.3%,高于预期目标1.3个百分点。

      6.进出口总额实现3263亿元、比上年增长2.8%,完成了“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预期目标。

      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8335元、比上年增长8.1%,高于预期目标0.1个百分点。

      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1203元、比上年增长9.3%,高于预期目标0.3个百分点。

      9.节能减排指标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5%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5%以上。

      10.城镇新增就业104万人,超过预期目标2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15%,控制在4.5%的预期目标以内。

      1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49‰,符合4.71‰的预期目标。

      12.城镇化率为49.2%、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高于预期目标0.3个百分点。

      (二)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1.三大需求全面发力,经济发展总体平稳稳中向好

      投资持续较快增长。大力实施“项目年”活动,有效投资推动经济增长作用明显。重点领域投资增长势头良好,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9.1%,产业投资增长13.4%。民间投资增长5.7%,高于全国平均增速2.5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和总投资增长较快,新开工项目增长37.5%,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41.6%。争取中央项目资金创新高,中央基本建设资金争取到426亿元、国家专项建设基金争取到1526亿元,均居全国第一。对接落实“十三五”支持四川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设项目方案,争取国家批复我省项目126项、总投资1731亿元。稳步扩大企业债券规模,发行企业债券27只、金额273.7亿元,居西部前列。631个全省重点项目和100个省级重点推进项目加快实施,续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407.8亿元,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川渝电网第三通道等项目开工建设,英特尔骏马、神龙汽车、阿里巴巴西部基地等项目竣工投产。

      消费市场稳定增长。着力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新供给,市场消费不断活跃,城镇市场、乡村市场供销两旺,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1.5%。近10万家企业参与市场拓展“三大活动”,推动“四川造”产品实现销售超过8000亿元。着力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限额以上网络零售额增长29.8%以上,电商综合发展水平继续保持中西部第一。

      对外贸易止滑回稳。组织“万企出国门”活动近100项,新增境外网点217个、进出口实绩企业近1000家。实现服务进出口近1000亿元,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22.2%。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占比分别达到74.8%和61%,建成14个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4个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

      2.新旧动能加快转换,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8%。现代农业、现代林业、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建设加快推进,全年粮食产量3483.5万吨、增产40.7万吨。工业转型升级初见成效,增速逐步回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9%。工业投资增长10.9%,技改投资增长13.1%。三大新型显示项目、中电科网络信息安全产业园等一大批重大产业化项目加快建设,二重、化工控股等一批困难企业整合重组。第三产业发展持续向好,实施“三百工程”,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1%。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持续推进转型发展,第三产业占比超过第二产业,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底的12.2:44.1:43.7调整为12:42.6:45.4。新动能加快培育,大力推动“双七双五”产业发展,重点培育节能环保装备、航空与燃机、信息安全、轨道交通、现代金融、健康养老等14个产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势头良好,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1.6万亿元、增长10%。“大旅游”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实现旅游总收入7705.5亿元、增长24.1%。全省A股上市企业110家,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157家、达到294家。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6.69万亿元、增长11.3%,各项贷款余额4.35万亿元、增长12.5%。

      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扎实推进。各方协同推动9张清单落地落实,争取国务院授权先行先试改革举措30项,居8个试验区域之首。设立100亿元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与中央12家军工集团和中物院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布局实施4500多亿元的重大项目。军民融合产业规模达2870亿元、增长7.9%。成功举办首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高峰会议暨现场交流会,国内主要媒体深入持续广泛报道,推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整体提升,并在全国率先发出“四川声音”。获批国家级引领型知识产权强省建设试点省,郫县(郫都区)、四川大学、四川电信“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创业四川”行动成效显著,新增各类市场主体74万户,建成各类孵化器近600家。我省纳入国家新兴产业企业融资担保风险补偿首批试点范围。

      3.改革开放纵深推进,发展活力动力不断增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进。制定出台“1+5”工作方案和17条政策措施,扎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分类推进去产能,淘汰钢铁产能420万吨、煤炭产能2303万吨,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有效化解房地产库存,2016年底商品住房消化周期8.7个月,比上年底缩短3.7个月。积极稳妥去杠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以上。多措并举降成本,全年为企业减负820亿元。着力抓好“一提一创一培”,经济发展提质增效,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达到6900亿元,占工业比重达17%,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4家川企获第二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新增驰名商标8件。

      重点领域改革稳健推进。审议通过专项改革方案117个、累计达到308个。农业农村、国资国企、投融资、商事制度等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农村产权“多权同确”,土地确权登记基本完成,耕地经营权流转率30.6%。国有企业“三项制度”和混合所有制改革稳步推进,省属监管企业资产总额比上年增长15.2%。出台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投资领域简政放权扎实推进,下放约60%的投资审批权限。印发省、市、县三级政府权力清单,完善政府预算体系等11项改革。率先实施“五证合一、一照一码”,新登记企业增长26.9%。电力体制改革和输配电价改革有序推进。全面推开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省城市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

      开放合作迈上新台阶。高水平高端化推进开放合作,西博会、科博会等投资促进活动成果丰硕,引进到位国内省外资金9614亿元,实际利用外资85.5亿美元。来川落户世界500强企业达到316户。深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251三年行动计划”和国际产能合作“111”工程,对外工程承包新签合同额增长54.5%。国际(地区)航线总数增至95条,成都中欧班列开行460列。获批设立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德创新产业合作平台、中法成都生态园、中韩创新创业园等国别园区加快建设。成功举行外交部四川省全球推介会。全方位与重庆、浙江开展合作,深度参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

      4.脱贫攻坚全力推进,民生改善成效明显

      精准脱贫首战首胜。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实施“3+10”组合拳,编制完成“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和易地扶贫搬迁规划,计划摘帽县、计划脱贫低保对象率先实现扶贫线和低保线“两线合一”。大力实施扶贫工程,31个县纳入国家光伏扶贫贫困县,建成脱贫攻坚“六有”大数据平台,建立产业、教育、医疗等扶贫基金。落实88个县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422亿元。完成25万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任务。5个贫困县摘帽、2437个贫困村退出、107.8万贫困人口脱贫,全面完成脱贫攻坚年度目标任务。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十项民生工程和20件民生大事全面完成,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到65%。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城镇新增就业比上年多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目标范围以内。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体居民收入增速继续高于经济增速。扎实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深入实施藏区“六项民生工程计划”和大小凉山彝区“十项扶贫工程”,民族地区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三年基本完成”目标圆满实现,康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累计开工率100%,得荣地震恢复重建工作全面完成,灾区人民福祉不断增强。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下达中央和省级义务教育“三免一补”资金78.3亿元,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和书本费,向125.9万名经济困难寄宿生发放生活补助,累计投入150.7亿元,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妇幼健康保障工程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工程,不断提高各级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三级医院达133家。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稳步提高,城乡低保对象累计月人均补助分别从244元和120元提高到284元和160元。实施巴蜀文化品牌工程。在全国率先实现足协与体育主管部门脱钩。

      5.区域协调发展进程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

      五大经济区协调发展。成都市在前年突破万亿元台阶基础上继续稳定增长、其他市(州)总体上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和天府新区发展势头强劲,攀西经济区建设有力推进,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加快发展。攀枝花、遂宁迈入千亿俱乐部行列,全省经济总量过千亿市(州)达到15个;县域经济活力不断迸发,经济总量过百亿的县(市、区)达到112个,多点多极竞相跨越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形成。

      新型城镇化加快建设。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2.8%,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建设地下综合管廊203.5公里,完成海绵城市项目193个。着力改善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改造城镇危旧房和棚户区27万套,货币化安置任务超额完成,新(改)建农房36.9万户。建成幸福美丽新村6729个,推进建设彝家新寨住房2834户、藏区新居20000户,建成巴山新居366645户、乌蒙新村住房60332户。深化“百镇建设行动”,300个试点镇就近转移农业人口89.8万。7个镇入选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

      6.绿色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美丽四川加快建设

      生态建设加快推进。大力开展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启动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加强世界遗产地、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典型生态系统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全省森林面积2.69亿亩、森林蓄积17.53亿立方米,分别居全国第4位、第3位。完成营造林1113.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6.88%。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56%。全省40.6%的面积划定为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建成国家级生态县15个、省级生态县33个。

      节能减排稳步推进。扎实推进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减排,抓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化学需氧量下降1.6%,氨氮下降2.8%,二氧化硫下降5.28%,氮氧化物下降4.64%。开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集中开工432个污染治理项目。加大雾霾治理力度,全省21个市(州)政府所在地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78.9%。五大流域87个国控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72.4%,劣V类水质断面比例控制在5.7%。加快推进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全省设市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超过86%,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超过92%。大多数市(州)实现县城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

      低碳循环经济不断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发展,节能环保装备产业产值达800亿元。加快建设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单位、“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推动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和骨干企业建设。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引领行动,3个城市、2个园区纳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加快可再生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电力总装机近9000万千瓦,水电总装机突破7000万千瓦,国家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新增天然气产能80亿立方米/年,建成页岩气产能35亿立方米/年。关停小火电机组31万千瓦。天然气、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分别为12.5%和32.6%。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经济下行的压力依然较大,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实体经济面临诸多困难。资金等要素瓶颈制约比较突出,部分企业生产经营成本较高,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尚未根本缓解,民营经济平等待遇政策落实还不到位。房地产市场区域分化明显、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二是环境承载压力越来越大。资源环境约束不断趋紧,大气、水、土壤等环境问题依然突出,特别是雾霾多发等群众关切的问题亟待解决,改善环境质量、推进绿色发展任重道远。三是一些潜在风险有所显现。非法集资等领域风险处置难度增加,高校毕业生人数创新高、企业转型等因素导致就业、再就业压力加大,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不容乐观,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对此,我们高度重视,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更加有效应对,认真加以解决。

      (三)落实省人大决议和人大代表意见建议情况

      我们始终把深入贯彻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关于2016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的审查意见和决议,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和光荣使命,保持专注发展战略定力,稳定经济增长有力有效,转方式调结构扎实推进,发展动力活力不断释放,人民群众获得感持续增强。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和国内“三期叠加”的大环境下,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圆满完成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各项目标任务,实属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省人大、省政协加强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各地各部门及各方面齐抓落实的结果,是全省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

      我们始终把及时办理人大代表提出的议案、建议,作为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作为转变作风、加强调查研究、改进创新工作的重要途径,明确责任、注重实效、狠抓落实,通过当面听取意见、现场调研、专题座谈等方式加强沟通联系,深入了解和及时回应人大代表议案、建议,主动接受人大代表监督指导,不断提高办理工作质量和水平,切实做到件件有答复、事事有着落,2016年人大代表提出的议案、建议办结率100%,并努力将议案、建议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中、落实到各项任务上。

      二、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重点工作

      (一)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分析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加速演变,低增长、低就业、低贸易、低利率和国际有效需求不足的大环境短期内不会改变,世界经济仍将处于缓慢复苏的进程中。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征更加明显,经济稳的态势在持续,进的力度在加大,新的动能在成长,向好因素在积累,同时转型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升级矛盾突出,经济企稳回升的态势还不稳固。

      从我省看,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相关部门大力支持,我省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一系列难得的重大机遇正在交汇叠加。一是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有利于更好承接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参与世界经济大循环。二是国家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有利于加快建设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促进我省“四大城市群”协同发展,推动区域经济板块实现整体提升。三是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有利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新引擎。四是获批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有利于更好推进全面开发开放,建设开放型经济高地。五是天府新区、绵阳科技城、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等重点区域加快建设,有利于打造具有引领支撑作用的新增长极。六是国家加大脱贫攻坚支持力度,有利于更好整合政策、资金和帮扶力量等资源,解决群众脱贫问题,推动全面奔康致富。

      (二)2017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建议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认真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始终保持专注发展、转型发展战略定力,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自觉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定不移实施“三大发展战略”,突出全面创新改革“一号工程”,突出脱贫攻坚“头等大事”,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根据总体要求,综合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统筹考虑我省在新常态下的发展潜力,并与“十三五”规划目标相衔接,提出2017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建议是:

      ——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

      这个预期目标,符合当前经济发展走势,有支撑的基础和条件。一方面,从生产角度看,第一产业发展稳定,第二产业平稳向好,第三产业有所加快。另一方面,从需求角度看,投资持续较快增长,消费保持稳定增长,对外贸易回稳趋好。这个预期目标,充分考虑了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有利于引导市场预期,有利于扩大就业,有利于调结构、转方式、防风险。但要实现这一预期目标,必须全力以赴、跳起摸高、付出艰苦努力。

      与全省地区生产总值预期目标相衔接,建议:

      ——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5%。主要考虑是:我省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这些条件和因素将促进第一产业继续保持平稳发展态势。

      ——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7.5%。主要考虑是:从工业发展看,我省全力推进先进制造强省建设,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引进的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建成投产,工业经济将延续平稳增长态势。从建筑业发展看,我省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项目加快建设,有助于建筑业稳定发展。这些条件和因素将促进第二产业持续稳定增长。

      ——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5%。主要考虑是:我省优先发展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这些条件和因素将促进第三产业继续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主要考虑是:我省结转项目投资将完成1.45万亿元,新开工项目投资将完成1.1万亿元,加上农户等投资,能够支撑投资平稳较快增长。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主要考虑是:我省传统消费提档升级,加快向个性化、品质化转变,互联网消费、绿色健康消费等快速发展,新的消费热点加快形成,能够支撑消费保持稳定增长。

      ——进出口总额增长4%。主要考虑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有利于提升外贸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快建设,有利于促进贸易便利化,能够支撑对外贸易企稳回升。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5%。

      主要考虑是:经济运行、政策调整、物价变化等因素的影响,预计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

      主要考虑是:我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经营性收入等增长,能够保持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适当高于经济增长。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

      主要考虑是:我省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能够保持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适当高于经济增长。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调控目标控制在103。主要考虑是:受宏观经济环境等因素影响,预计物价仍将温和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调控目标与上年基本一致。

      ——城镇化率提高1.2个百分点。主要考虑是:我省城镇化发展正处于加速期,各项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政策措施落实,将有力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8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主要考虑是:随着积极就业政策的落实,综合分析我省劳动力年龄结构、城乡就业结构和高校毕业生等重点人群就业需求,就业容量将稳步扩大,有效吸纳新增就业人员。

      ——人口自然增长率5‰。主要考虑是:我省有序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有利于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目标。主要考虑是: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目标为约束性指标,以国家下达为准,在实际工作中力争取得更好成效。

      (三)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

      1.扎实抓好投资项目工作,更好发挥有效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

      继续抓好“项目年”工作。扎实推进“四个一批”,突出基础设施改善,突出产业转型升级,突出民生改善、脱贫攻坚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全力抓好全省700个重点项目和100个省级重点推进项目建设。完善领导联系、专项督导、集中开工、协调调度、创新融资等制度机制,各方协同推动项目加快实施。切实提高签约项目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务实推进1000个重点签约项目落地落实。强化在建项目分类调度和要素保障,加快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川渝电网第三通道、东汽重型燃气轮机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动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对接国家重点投资方向,继续做好项目谋划储备和资金争取工作。

      狠抓工业投资。大力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重点抓好56个重大产业项目及省重点工业项目,实施500个投资上亿元的工业和技改项目,推动鑫达30万吨高分子复合材料等一批重点项目达产达效,推动中国电子8.6代线、中车新都轨道交通产业园等一批项目加快建设,力争工业投资完成9000亿元、技改投资完成6500亿元。统筹用好产业发展投资引导基金。围绕已投产项目优化政务服务,促进在川落户500强企业增资扩产。

      加强基础设施投资。加快推进成兰铁路、成贵铁路、李家岩水库、土溪口水库、乌东德水电站、岷江犍为航电枢纽工程、嘉陵江川境段配套工程及雅康、汶马、绵九高速等项目建设,全力推进巴中、宜宾、泸州等在建机场建设,确保西安至成都客运专线建成通车。力争成都经天府国际机场至自贡铁路、宜宾新市至攀枝花沿金沙江高速、乐山至西昌高速、白鹤滩水电站、向家坝灌区一期工程等项目开工建设。加快甘孜机场、乐山机场、绵阳经遂宁至内江城际铁路、汉巴南铁路、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等项目前期工作。

      激活民间投资。落实鼓励社会投资、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更好发挥民间投资在全社会投资中的主力军作用。大力推动重点项目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落地,增强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吸引力,创造条件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支持各类市场主体以多种形式参与项目实施并获取收益。认真落实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各项举措,创新融资方式,激发社会投资动力和活力。

      2.坚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

      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认真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5”工作方案。继续推动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加快处置“僵尸企业”。支持企业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控制地方融资平台债务过快增长。加快电力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输配电价改革,落实好富余电、留存电、直购电等电力政策,推动天然气转供变直供、铁路运输“路企”对接,降低实体经济生产经营成本。着力推进“一提一创一培”,深入开展质量强省品牌创建和质量对标提升行动,推动企业争创“中国质量奖”“天府质量奖”,加快特色优势领域标准国际化进程,增强“四川制造”核心竞争力。

      推动产业向高端发展。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加快推动“双七双五”产业做大做强,着力培育壮大页岩气、节能环保装备、石墨烯、玄武岩纤维等重点产业,力争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7000亿元。以电子信息、饮料食品、汽车、生物医药、轨道交通、航空与燃机、科技服务等产业为重点,打造一批万亿级、五千亿级、千亿级产业集群。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发展川茶、川菜、川药、川果、川猪等特色效益农业,大力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大现代农业、林业、畜牧业重点县和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建设。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一批高标准农田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培育壮大农村电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深化农村土地、集体产权、集体林权制度等重点改革,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加快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体系。

      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落实房地产调控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因城因地施策,抓好热点城市控房价、三四线城市和县城去库存,引导商业房地产功能调整。支持合理自住购房,重点满足城镇居民改善型需求和新市民住房需求,加大棚改货币化安置力度,积极支持农村居民进城购房。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培育和规范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加快机构化、规模化租赁企业发展。

      着力振兴实体经济。统筹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和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做大做强实体经济。推动国有企业提质增效,着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和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省属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利润不断增长。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一系列政策措施,继续保持民营经济增速快于经济增速。引进行业龙头民营企业,引导川籍企业家返乡投资,鼓励民营企业兼并重组,培育更多民营大企业大集团,推动1000户民营重点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导个体工商户升级为企业。制定并落实好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办法,建立完善各级政府领导联系行业协(商)会制度,提振民营企业家信心。落实财政金融互动政策,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支持力度。加强产权保护制度建设,保护企业家精神。

      3.大力推进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积极推进消费提档升级。继续开展市场拓展“三大活动”。实施改善消费供给专项行动,积极推进传统消费向个性化、差异化、品质化转变。面向“一老一小”,差别化提供健康养老、幼教培训等供给。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智慧城市、宽带乡村等试点工程,促进电商消费和信息消费,大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和“共享经济”。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促进企业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提高“川字号”产品市场占有率。不断完善价格调控预案和监管体系,健全重要商品的保供稳价长效机制,严厉查处价格违法行为,保持市场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实施服务业“三百工程”,打造成都服务业核心城市,打造一批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开展居民生活服务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打造家政服务、健康养老等知名服务品牌和龙头企业,着力发展康养医疗产业。结合国家新一轮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发展研发设计、创业孵化、科技金融、科技中介、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电子商务创新发展。

      着力发展文化旅游体育产业。推动文化创意、音乐、体育产业及新闻出版广电行业发展,使文化产业成为全省经济的重要产业。扎实推进旅游投融资“双千亿”工程,抓好全域旅游和“旅游+”发展,提升大成都、大九寨、大峨眉、大香格里拉等旅游目的地国际化水平,精心办好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大会,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力争实现旅游总收入8800亿元。

      4.突出全面创新改革“一号工程”,培育经济发展新引擎

      扎实推动9张清单落地落实。重点推进30项国家授权的改革任务,加快形成并推广一批经验成果。推动建立省部军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支持成德绵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深化“民参军”、军工投资和资产管理、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改革。抓好航空、航天、核动力等十大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发展,力争军民融合产业突破3000亿元。实施通用航空、军民两用半导体芯片等创新工程,着力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支持成都等地建设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争取开展通用航空短途运输试点、通航旅游试点、通航小镇试点。

      切实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扎实推进成都科学城、绵阳科技城、成都高新区、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等重点创新区域建设。着力推进20家高校院所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深化省校战略合作,加快建设创新驱动人才发展示范区。打通科技与金融结合的通道,启动省级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建设,争取投贷联动试点。打通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通道,有序推进356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展“三个一百”重大科技创新行动,力争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1.8万亿元。积极争取国家实验室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我省布局,建设一批创新平台。争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

      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创新创业“七大行动”,加快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推进孵化载体和众创空间建设,办好“双创活动周”“菁蓉汇”等品牌活动。实施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工程,落实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16条政策,新增科技型中小微企业2万家以上。

      5.加快推进西部金融中心建设,为发展提供优质高效金融服务

      做大做强金融产业。着力聚集更多金融机构,打造一流金融控股平台,建设西部领先、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金融总部商务区,加快建设金融机构中心、市场交易中心和后台服务中心,鼓励有条件的市(州)提升区域金融服务能力。推动四川金融控股集团、四川银行、国宝人寿等机构组建运行。

      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体经济发展,落实与金融机构签署的战略协议,执行差别化信贷政策。培育100家创业板行动计划企业,支持企业到“新三板”挂牌融资,研究设立“四川四板基金”,再造成都(川藏)股权交易中心融资功能。积极发展普惠金融、科技金融。推进法人机构、结算业务等金融创新。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金融人才。研究制定西部金融中心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办好天府金融论坛、首届金融博览会。

      防范金融债务风险。落实属地监管责任,防范和化解非法集资、互联网金融诈骗、突发性信贷违约等金融风险,规范民间信贷活动。建立重大金融债务风险信息共享和联合处置机制,加强区域协调和部门联动。强化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风险管理,完善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机制。

      6.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突出以人为核心,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配套政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规划为引领,加快四大城市群发展,做大一批区域中心城市,支持三四线城市加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行动”,加快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建设。继续开展“百万安居工程建设行动”,改造城镇危旧房棚户区25万套、农村危房13万户。着力打造特色小(城)镇。深入推进“百镇建设行动”,全面实施“9+N”公共设施建设工程,增强300个省级试点镇综合承载能力。推动“产、城、人、文”融合,实施特色产业提升工程,培育提升一批示范镇、培育创建一批专业镇。

      推动五大经济区协调发展。推进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支持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升成德绵创新带发展水平,以天府新区、天府国际机场和空港产业新城建设为纽带,带动成眉、成资同城化,支持周边城市与成都协同发展。促进川南经济区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大力发展通道经济,深入推进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加快建设长江上游重要城市群和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经济中心。支持川东北经济区加快建设川陕革命老区综合改革试验区,推动优势资源开发利用和就地转化,加快建设川渝陕甘结合部区域经济中心。支持攀西经济区打造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和全国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支持川西北经济区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和特色农牧业,做强生态经济,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做大做强县域经济,抓好县域经济50强培育,分类推进县域经济发展试点示范。

      促进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优先安排实施与民族地区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抓住中央和省上加大支持力度的契机,加快推动国家“十三五”支持四川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设项目方案的实施。实施藏区“六项民生工程计划”和大小凉山彝区“十项扶贫工程”,加快彝家新寨、藏区新居建设。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补齐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短板,促进川甘青交界地区互联互通。大力发展特色旅游、现代农牧业、新型绿色工业,推动藏区飞地产业园区发展。

      7.着力推进基础性关键性改革,释放更多改革红利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放管服”改革方案落地落实,深化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增强事业单位活力。开展“多证合一、一照一码”商事制度改革试点。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建设网上政务大厅。建立健全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深入推进“诚信四川”建设。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推进落实董事会选人用人职权改革试点。坚持以管资本为主,加快国资监管机构职能调整,建立监管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分类推进产权多元化改革,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突破口,新选择2—3户省属企业开展试点。

      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完善省级预算管理办法,推进省以下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推进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改革,抓好国家移动金融试点城市建设和农村综合金融服务改革试点。建立金融管理部门协作机制,强化银政企联动,更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深化社会事业领域改革。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保障质量和水平。深化教育文化体育领域改革,推进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巩固完善分级诊疗制度。稳妥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做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8.积极构建全方位开放合作新格局,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并举。突出抓好“引进来”,围绕完善产业链,以500强企业、知名跨国公司和行业龙头企业为主攻方向,分层分类、定向定点招商,力争全年引进到位国内省外资金9700亿元,新增落户世界500强10家以上。精准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251行动计划”和国际产能合作“111”工程,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优势产能、优势装备“走出去”。

      扎实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加快投资贸易便利化、金融创新、互联互通、区域协同开放等领域的改革任务清单落地实施。引导航运物流、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等产业向自贸区聚集,鼓励企业在自贸区建立营运中心。加快发展青白江铁路口岸和川南临港产业园区,促进蓉欧快铁高密度高效益运营,推动自贸区与五大经济区联动建设。

      加快建设开放合作平台。推动中德、中法、中韩等国别合作园区建设,完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口岸功能。制定支持开发区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优化沿江城镇和产业布局,务实推进长江经济带区域合作。实施外贸优进优出“三大工程”,培育一批重点出口企业和综合外贸服务企业,推进成都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推动川渝、川浙、川粤等合作协议具体化项目化,加快建设川渝合作示范区,推动广深产业示范基地开工建设。继续办好科博会、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等活动。

      9.加快推进绿色发展,努力改善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全力打好污染防治“三大战役”。严守环境质量“底线”,以打攻坚战、持久战的决心,促进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大力推进“环境质量提升年”各项工作,努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环境改善。实施大气污染防治“五大工程”,以减排、抑尘、压煤、治车、控秸为重点,持续加大雾霾综合防治力度。实施水污染防治“四大工程”,全面推行河长制,统筹推进岷江、沱江、嘉陵江等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实施土壤污染防治“三大工程”,加强土壤重金属和农村面源污染整治。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实施城乡垃圾处理和城镇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三年推进方案,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全面推进绿化全川行动。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完成营造林1000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提高0.8个百分点。抓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水土保持等重点生态工程,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制定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加强长江生态综合修复治理,启动森林草原湿地生态屏障重点县建设。加快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自然生态空间征(占)用管理。落实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政策,实施草原禁牧补助7000万亩,草畜平衡奖励14200万亩。

      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严守资源消耗“上限”,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4%以上。以环保准入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实施“以电代煤、以电代油”行动,加大充电桩、加气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促进新能源汽车和装配式建筑推广应用。推动节能环保装备制造、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发展。加快推进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试点,建设西部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深入开展低碳城市、低碳产业、低碳社区等试点示范,推进低碳产品认证。

      10.突出脱贫攻坚“头等大事”,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统筹推进脱贫攻坚。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目标,扎实推进片区内外脱贫攻坚,实现16个县摘帽、3700个村退出、105万人脱贫。强化住房安全保障,在保证质量安全前提下加快建设进度,完成33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面落实“两线合一”,确保121万低保兜底对象全部脱贫。加强“四好村”建设,办好农民夜校。加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基层医疗教育机构软硬件达标,落实好医疗扶贫“十免四补助”、15年免费教育等特殊支持政策。推动中央国家机关和省级部门(单位)定点扶贫、东西部扶贫协作、省内对口帮扶工作,落实“五个一”帮扶力量,引导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

      精准推进产业就业扶贫。推广入股分红、合作经营、资产收益等模式,用好产业基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做好贫困户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确保每个计划脱贫户发展1项增收产业或实现1人就业。加大政策性金融扶贫支持力度,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推广“扶贫再贷款+小额信贷”模式,力争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按需获得贷款。

      着力办好民生实事。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扎实推进十项民生工程,办好20件民生实事。深入细致做好社会托底工作,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抓好农民工返乡创业,做好转业军人就业安置工作,稳妥推进去产能企业职工分流安置。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继续实施失业保险降费率和支持企业稳定岗位政策。大力发展和规范家政等服务业,加强对“4050”人员职业培训。适应全面两孩政策落实需要,加快妇幼保健和幼儿教育体系建设。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行“五险合一”。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和企业工资指导线制度,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灾区振兴发展。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快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民族地区双语教育发展,推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健康四川”建设,启动实施医疗卫生十大民生工程。推动省妇女儿童中心、国家残疾人辅助器具西南区域中心等项目开工建设。加强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残疾人康复和托养设施。推动蜀道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加快足球改革发展。发展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事业。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坚决守住社会稳定、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三条底线”。

      各位代表,做好2017年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自觉接受省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省政协的民主监督,加快健全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常态化沟通联系机制,认真落实大会的审查意见和决议,及时办理代表提出的议案、建议,坚持稳中求进,坚定信心,苦干实干,奋力推动全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