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将“旅游+”作为扶贫工作突破口之一 大力实施旅游精准扶贫
晌午过后,收拾完碗筷、为游客泡好茶后,陈琼夫妇趁空隙时间算了一下今年的收入,8万元!经营农家乐4年,陈琼家的收入节节高。
这一变化源于我省实施的旅游精准扶贫。我省大多数贫困人口分布在旅游资源富集地区,“旅游+”成为我省扶贫工作突破口之一。2016年前三季度,全省乡村旅游实现总收入1535亿元,同比增长20.96%,相当于让全省农民人均增收411元。
旅游经济总量近五成来自四大片区
12月的绵阳平武虎牙大峡谷景区内,瀑布凝结成虎牙般的冰柱。这里是28岁当地居民石勇的“舞台”。“从2015年10月开始,我每周都在景区直播徒步、探险、生存等。”石勇告诉记者,凭借景区的山水,他的直播观众常有数万人,给他带来不少收益。大量观众慕名前来旅游,石勇又当起向导。2016年,他家整修了农家乐,“旺季月入过万”。
省旅发委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前三季度,我省有5000多个行政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民致富,乡村旅游经营户超过10万家,800余万农民直接或间接受益,1443个旅游扶贫重点村纳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名录。
12月5日,宣汉巴山大峡谷旅游景区通过四川旅游标准评定委员会新评定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网上公示,扶贫带动作用成为其创4A的重要加分项。2015年,当地群众从旅游发展中人均增收约700余元。
该景区所在的秦巴山区是我省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四大片区”之一。前三季度,“四大片区”实现旅游总收入2927.75亿元,同比增长20%,占全省旅游经济总量的47.5%。
三大“四川模式”带来增收新希望
2016年8月,巴山大峡谷景区和朱德故里景区被列入全国首批“景区带村”旅游扶贫示范项目。通过景区带动周边居民增收,是四川旅游精准扶贫模式之一。我省在旅游扶贫攻坚中探索出打造景区带动型、发展乡村旅游型、开发旅游商品型三大旅游扶贫模式。
发展乡村旅游型模式,即依托城镇、公路沿线、农林产业园区等,开办农家乐和经营乡村民宿等实现增收。宝兴县将乡村旅游作为旅游扶贫的重要抓手,2016年打造出邓池沟景区、磨刀新村湿地公园,完成13座旅游厕所改造升级和嘎日村乡村旅游建设工程等,四川省第七届乡村文化旅游节(秋季)在这里举行,宝兴旅游被更多人所知。
为加快旅游产业升级换代,2016年四川旅游创新创意孵化园开园迎客,这是西部地区唯一的旅游与人文民俗相结合的国家级专业孵化器。在孵化园内,德阳的年画、雷波的莼菜、通江的银耳等都变成了旅游商品。孵化园主任穆曦表示,这是四川按照“创意化的文化产品、文化化的实用产品、旅游化的土特产品”来推动贫困地区旅游商品开发的有效方式,除已推入市场的成品外,还有近百种来自贫困地区的产品正在孵化。
“众筹”探出社会化扶贫新路
根据《四川省“十三五”旅游扶贫专项规划》,“十三五”期间全省旅游产业扶贫的对象主要涉及20个市州、139个县、27.9万贫困人口。面对旅游扶贫这项任务艰巨,我省坚持政策支持“输血”和项目带动“造血”同步进行,并探索出社会化扶贫新路。
自高原藏区旅游扶贫促进中心成立以来,中心主任诸丹就没有闲暇时间。截至目前,旅游扶贫促进中心已组织30余次、300余人次赴藏区进行实地旅游扶贫调研和指导。2016年,省旅发委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依托成都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银杏酒店管理学院、西昌学院,组建四大片区旅游扶贫促进中心,为贫困地区提供规划编制、品牌打造和宣传营销、旅游商品培育、旅游培训等服务。省旅发委还委托专业机构策划包装“8+30+100”旅游招商项目,8个跨区域重大项目全部涵盖贫困区域,其余项目也有约一半涉及贫困地区。省旅发委还推动旅游优选项目进入北京产权交易所平台开展专业化招商,2016年共完成重大旅游项目投资879亿元,引进社会投资1318亿元。
资金保障上,注资12亿元设立四川旅游产业创新发展股权投资基金。该基金重点投资省内景区打造、旅游新业态、旅游全产业链的延伸开发等,预计带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50亿元至100亿元。
2016年,省级旅游发展资金的70%也用于“四大片区”旅游项目。
集中优势资源,突出重点区域,通过旅游精准扶贫,蜀中大地的青山绿水正越来越成为农村群众脱贫奔康的“富矿”。(记者 冯超颖)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