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四川建全国数量最大、战线最长、网点最多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 2017年01月11日 07时58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播报
  •   四川建起了全国数量最大、战线最长、网点最多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并打造了包括“大篷车流动博物馆”“市民艺术学校”“农民工文化驿站”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品牌

      1月11日,“文化金牛闹新春”文艺展演活动将拉开帷幕,在持续3天的时间里,活动将在不同社区里进行6场表演——春节即将来临,我省各地将举行1800余场文化惠民活动,活动内容多、覆盖广,触角更是延伸到基层的村和社区,为全省群众送上丰盛的迎新春文化大餐。

      不止是春节,近年来,我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已经凸显。省文化厅透露,四川已建起了全国数量最大、战线最长、网点最多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并打造了包括“大篷车流动博物馆”“市民艺术学校”“农民工文化驿站”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品牌,积极推进文化惠民。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构建起公共文化服务大网络

      1月7日,正值周末,成都博物馆门口又排起长队,“丝路之魂·敦煌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吸引了大批观众前来。自开馆以来,博物馆一直人气颇高,尤其是节假日,更是爆棚。

      近年来,我省公共文化投入不断加大,省级重点文化工程省图书馆新馆、省非遗保护中心顺利完工并投入使用,短时期内就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同时,天府新区省级文化中心和四川大剧院工程正在加快推进。

      不仅有大项目,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据了解,截至2016年6月,全省已有公共图书馆203个、文化馆207个、综合文化站4375个,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站点5.2万个,还有创新实践的“幸福美丽新村(社区)文化院坝”“农民工文化驿站”“留守儿童文化之家”“文化茶园”“文化客栈”等基层特色文化站点,共同构建起全国数量最大、战线最长、网点最多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在绵阳市安州区秀水镇文化站内,设置有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综合大厅、多功能共享室、综合培训教室、儿童友好家园,艺术培训室等,各类文化体育活动设施一应俱全,已成为当地群众喜爱的集演出、阅览、培训、展览、体育健身于一体的好去处,去年,它还被评为“2016全国优秀文化馆(站)”。同样位于绵阳市的北川羌族自治县图书馆,在功能布局上体现禹羌文化特色,也入选了“2016年最美基层图书馆”。“越来越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构建,为群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阵地。”省文化厅相关负责人说。

      去年底,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还将以幸福美丽新村(社区)文化院坝为主要载体,有效整合和统筹利用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打造基层文化场所升级版。

      文化惠民不仅送欢乐还要搭舞台

      有了阵地,还有内容。现在,全省5100个美术馆、博物馆、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站)全部实现免费开放。同时依托场馆,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惠民活动。

      这些活动中,“大篷车流动博物馆”“市民艺术学校”“农民工文化驿站”等,已成为品牌,是专门针对农民工、留守儿童、妇女、老人等特殊群体进行的量身订制,以满足他们的基本文化需求。“大力实施文化惠民+扶贫,我省把公共文化工程项目与城乡统筹、富民安康及牧民定居、乌蒙山区、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彝家新寨等重大民生工程紧密结合,在文化项目、资金和政策扶持上重点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倾斜,以提高公共文化均等化水平。”省文化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实施文化惠民扶贫工作中,不仅为群众送去欢乐,更是注重通过政府搭台、群众唱戏,让群众充分参与其中,为群众提供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

      今年10月,作为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重要活动之一,第十七届群星奖颁奖仪式及历届群星奖获奖精品展演举行,由我省选送的来自大凉山的女子彝族群舞《我的弦》,经过层层角逐最终获得舞蹈类群星奖。此外,话剧小品《石榴树下》、四川清音《竹颂》也分别入围戏剧类和曲艺类决赛,广场舞《翻山铰子》入围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欢跃四季”——全国百姓广场舞作品展演活动。

      这些精品佳作都是来自基层,由基层文艺工作者和普通文艺爱好者创编、参演,在全国舞台上惊艳亮相。

      同时,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加入公共文化服务队伍,服务主体更加多元,涌现出一批创新实践案例,包括眉山市丹棱县“引导民间众筹文化院坝建设”、宜宾市珙县“农民文化理事会”制度、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超市”“文化连锁店”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大批非国有博物馆、民办公助图书馆、农民文化大院、村民自办综合文化中心、农民工文化之家、留守儿童文化中心等新型文化阵地在全省遍地开花。据了解,目前,成都在册登记的非国有博物馆已有99家,数量在全国副省级和省会城市中名列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博物馆之城”。(记者 吴梦琳)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四川建全国数量最大、战线最长、网点最多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 2017年01月11日 07时58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四川建起了全国数量最大、战线最长、网点最多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并打造了包括“大篷车流动博物馆”“市民艺术学校”“农民工文化驿站”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品牌

      1月11日,“文化金牛闹新春”文艺展演活动将拉开帷幕,在持续3天的时间里,活动将在不同社区里进行6场表演——春节即将来临,我省各地将举行1800余场文化惠民活动,活动内容多、覆盖广,触角更是延伸到基层的村和社区,为全省群众送上丰盛的迎新春文化大餐。

      不止是春节,近年来,我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已经凸显。省文化厅透露,四川已建起了全国数量最大、战线最长、网点最多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并打造了包括“大篷车流动博物馆”“市民艺术学校”“农民工文化驿站”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品牌,积极推进文化惠民。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构建起公共文化服务大网络

      1月7日,正值周末,成都博物馆门口又排起长队,“丝路之魂·敦煌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吸引了大批观众前来。自开馆以来,博物馆一直人气颇高,尤其是节假日,更是爆棚。

      近年来,我省公共文化投入不断加大,省级重点文化工程省图书馆新馆、省非遗保护中心顺利完工并投入使用,短时期内就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同时,天府新区省级文化中心和四川大剧院工程正在加快推进。

      不仅有大项目,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据了解,截至2016年6月,全省已有公共图书馆203个、文化馆207个、综合文化站4375个,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站点5.2万个,还有创新实践的“幸福美丽新村(社区)文化院坝”“农民工文化驿站”“留守儿童文化之家”“文化茶园”“文化客栈”等基层特色文化站点,共同构建起全国数量最大、战线最长、网点最多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在绵阳市安州区秀水镇文化站内,设置有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综合大厅、多功能共享室、综合培训教室、儿童友好家园,艺术培训室等,各类文化体育活动设施一应俱全,已成为当地群众喜爱的集演出、阅览、培训、展览、体育健身于一体的好去处,去年,它还被评为“2016全国优秀文化馆(站)”。同样位于绵阳市的北川羌族自治县图书馆,在功能布局上体现禹羌文化特色,也入选了“2016年最美基层图书馆”。“越来越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构建,为群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阵地。”省文化厅相关负责人说。

      去年底,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还将以幸福美丽新村(社区)文化院坝为主要载体,有效整合和统筹利用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打造基层文化场所升级版。

      文化惠民不仅送欢乐还要搭舞台

      有了阵地,还有内容。现在,全省5100个美术馆、博物馆、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站)全部实现免费开放。同时依托场馆,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惠民活动。

      这些活动中,“大篷车流动博物馆”“市民艺术学校”“农民工文化驿站”等,已成为品牌,是专门针对农民工、留守儿童、妇女、老人等特殊群体进行的量身订制,以满足他们的基本文化需求。“大力实施文化惠民+扶贫,我省把公共文化工程项目与城乡统筹、富民安康及牧民定居、乌蒙山区、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彝家新寨等重大民生工程紧密结合,在文化项目、资金和政策扶持上重点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倾斜,以提高公共文化均等化水平。”省文化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实施文化惠民扶贫工作中,不仅为群众送去欢乐,更是注重通过政府搭台、群众唱戏,让群众充分参与其中,为群众提供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

      今年10月,作为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重要活动之一,第十七届群星奖颁奖仪式及历届群星奖获奖精品展演举行,由我省选送的来自大凉山的女子彝族群舞《我的弦》,经过层层角逐最终获得舞蹈类群星奖。此外,话剧小品《石榴树下》、四川清音《竹颂》也分别入围戏剧类和曲艺类决赛,广场舞《翻山铰子》入围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欢跃四季”——全国百姓广场舞作品展演活动。

      这些精品佳作都是来自基层,由基层文艺工作者和普通文艺爱好者创编、参演,在全国舞台上惊艳亮相。

      同时,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加入公共文化服务队伍,服务主体更加多元,涌现出一批创新实践案例,包括眉山市丹棱县“引导民间众筹文化院坝建设”、宜宾市珙县“农民文化理事会”制度、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超市”“文化连锁店”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大批非国有博物馆、民办公助图书馆、农民文化大院、村民自办综合文化中心、农民工文化之家、留守儿童文化中心等新型文化阵地在全省遍地开花。据了解,目前,成都在册登记的非国有博物馆已有99家,数量在全国副省级和省会城市中名列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博物馆之城”。(记者 吴梦琳)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