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康路上 川粤真情手拉手
尽管相距万水千山,但广东与四川的牵手,从未中断。
这种牵手,是改革开放后一批又一批四川人扎根广东的印记,是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频繁互动,更是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广东对汶川的倾情援建。
四川是全国六大贫困地区之一,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扶贫开发等不得、慢不得。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时期,广东与四川的手牵得更紧。
按照国家东西扶贫协作和对口援藏工作部署,一场史无前例的援助在川粤间展开——2010年,珠海市与凉山州缔结东西扶贫协作关系;2014年,广东—甘孜对口援藏工作启动。几年来,珠海市在凉山累计投入帮扶资金超过1亿元,广东—甘孜对口援藏工作实际到位援藏资金达5.67亿元,带动各类投资数百亿元。
动真情 国家使命融化成点滴感动
2015年10月底,甘孜已下过几场大雪,但温暖在冰天雪地中传递:孤残儿童收到2741件羽绒服。这些羽绒服是广东一知名服装企业专门腾出一条生产线,按照孩子们的身高体重赶制的。
这个切片背后,标注的是川粤真情牵手的温度。国家使命融化成点滴感动。
真情见于速度。自2014年8月接到对口支援甘孜任务后,广东省立即组队赴甘孜调研对接,去年3月底前,2014年至2015年的3.69亿元援藏资金全部拨付到位。
真情见于广度。珠海—凉山扶贫协作先后在基础设施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文化扶贫、劳务扶贫、产业扶贫、社会扶贫等领域展开,调动政府、市场、社会力量全面参与,其中仅民生项目就实施了73个。
真情更见于深度。为做好广东—甘孜对口援藏工作,我省与广东深度协作,制定了对口支援项目、资金、人才管理等实施细则,双方市州、市县、省级部门之间建立联系沟通、信息通报、监督检查等制度。川粤省级层面之间更是不断互访交流,对接研究重大事项和重点工作。
结硕果 始终把民生之需作为第一要务
去年9月开学季,在广东支援下,涵盖幼儿园到初中的大型教育园区——呷拉教育集中办学区在甘孜雅江县建成招生。
集中办学效果立竿见影。“开学时计划招生600人,结果一下涌来962人,绝大部分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部享受免费寄宿制教育。”雅江县教育局副局长李斌说,目前该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阶段入学率提升至95.07%。
不只是教育帮扶,川粤携手正结出累累硕果。截至今年6月,广东对口支援甘孜项目已完工32个;珠海—凉山扶贫协作实施项目100多个,惠及30余万凉山群众。
始终把民生之需作为第一要务,甘孜和凉山脱贫发展的里程碑上,已经留下广东深深的烙印。
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近年来,珠海市投入帮扶资金2790万元援建12个彝家新寨,帮助705户贫困群众搬进新家。去年,广东省倾力支持的理塘县供水工程取水枢纽夺曲河水库工程建成,县城居民拉姆喜出望外,“有自来水了!再也不用在冰天雪地里去外边挑水了。”
助推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广东还发挥全国经济第一大省优势,吸纳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就业。
去年9月1日,珠海市技师学院首届“凉山班”开学。100名凉山贫困学生将接受两年优质教育,不仅学费全免,毕业后还可进入珠海企业工作。“我要好好读书,争取留下来工作,回报恩情!”凉山学生麻子伟奈说。数据显示,自2013年凉山州与珠海市签订劳力输出和劳动力转移培训专项合作协议以来,8000名凉山务工人员在珠海市实现稳定就业。
谋新路
为贫困地区装上脱贫致富的发动机
真情涌动、硕果累累,但川粤的牵手远不止于此。
发展不能仅靠单向的“输血”,更要靠“造血”,只有为贫困地区装上脱贫致富的发动机,才能走出一条可持续的奔康新路。
人才是发展的根本。对口援藏工作开展以来,广东与甘孜已完成干部人才交流培训1991人次,涵盖教育、医疗卫生、产业和城镇规划、旅游服务、民族手工艺、农产品加工、畜牧、藏汉双语文字翻译等多个领域。
市场是发展的空间。为帮助“山里货”拓市场,广东着力帮助甘孜、凉山等地特色产品“走出去”。去年8月,凉山州和甘孜州的特色产品摆上珠海市星园市场的专柜,其中,甘孜州专柜占地面积达300多平方米,陈列200余种特色产品,开业首日营业额达25万元。
产业是发展的路径。搭建招商引资平台,甘孜州、凉山州多次到广东省举办招商引资活动,吸引融捷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华昌铝厂有限公司、深圳市庆鹏实业集团、广州环岛实业有限公司等一批广东企业先后扎根蜀中大地。
今年4月,产业扶贫再添新动力。甘孜州与华侨城集团签署海螺沟景区旅游整体开发正式合同,投资总额达到100亿元,今年内将启动投资20亿元的第一期工程。(记者 王域西)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