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新芦山”行程 凸显“新经济”关切
4月24日,当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到四川雅安芦山县龙门古镇新街,映入眼帘的是颇具川西特色的民居、来来往往的游人和青山绿水的环境。
谁能想象,就在3年前,这里是“4·20”芦山强烈地震中受灾最为严重的震中区域。地震发生后,李克强急赴灾区指挥救援。如今,总理重回芦山,考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从灾后基础设施建设到村民生产生活情况,从学校重建情况到产业重建情况,总理考察涵盖了灾后重建的方方面面。值得注意的是,总理还分别来到一家农业产业园、一个纺织公司和一处旅游小镇,对一、二、三产业的发展进行了考察。
临别前,总理语重心长地对当地负责人说,芦山重建的学校、民居、厂房展现出新面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涌现的生态农业、旅游等正在催生“新经济”。“新经济”涵盖一、二、三产业。你们要用发展“新经济”的思路建设“新芦山”。
第一产业:吃的人健康,种的人小康
葡萄园里农民们正在辛勤劳作、田地里绿油油的蔬菜刚刚冒出头……4月24日下午,李克强来到位于芦山龙门乡的康源生态农业园,考察灾后农业重建情况。
就像一位熟稔庄稼的老把式,总理一进来就蹲在田间地头和正在耕作的农民聊天,仔细询问种植、收入等基本情况。
总理更关心的是现代农业这一“新经济”的发展状况。当得知企业通过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和入股分红等形式,为农民带来数万元的年收入时,总理对企业负责人说:“我是农民的后代,也曾经当过农民,我们国家是农业大国,农民占大多数,你不光要让他们富起来,还要培养更多的老板,让农民自己能够创业,过上好日子。”
了解到企业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同时还为消费者提供健康食材,而企业名“康源”寓意“大众健康源泉”,总理妙解道,这个“康”是健康,也是小康:让吃的人健康,种的人小康。
第二产业:不光产品要讲质量,人品还要讲良心
4月24日,当李克强迈入四川芦山县湘邻纺织公司的纺纱车间,墙壁上还挂着公司厂房在“4·20”芦山强烈地震时化为瓦砾的照片。
企业负责人指着照片告诉总理,当时自己一度萌生退意,但当地大力支持其重建,如今生意越办越红火。企业即将实现年产值5亿元以上,解决就业800余人。
“产品要讲质量,人品还要讲良心。你在这里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是为灾区献了爱心,企业未来将大有前途。”李克强对他说。
总理还为这类劳动密集型企业,未来如何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李克强指出,不仅要打出自己的品牌,还要打通销售渠道,才能成为市场中打不垮的企业。
耳边是纺纱机嗡嗡作响地运转,眼前是崭新的厂房和忙碌的工人,总理对企业负责人一语双关地说:“你留下来继续干、助力震区发展是选对了!表面看你们是在纺织棉布,实际是在纺织家乡的新面貌和未来的新生活。”
第三产业:摆好“新龙门阵”过好新日子
仔细观察李克强的行程安排,就会发现对于一、二、三产业的考察并不是孤立无联系,而是有通盘考虑,主线就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的“新经济”。如果说第一产业鼓励其继续发展现代农业,第二产业寄望其打通产业链从而转型升级,那么对于第三产业,总理指出,“摆龙门阵”是四川传统,希望你们摆好“新龙门阵”,用优质服务吸引省内省外乃至国外游客,把龙门古镇建成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标杆。
去年年底建成的龙门古镇是按照“家家有铺面、户户搞旅游、人人有就业”的思路,把农村新型社区、休闲农业园区、乡村旅游景区等三合一进行的规划。
“你们从哪儿来?”在这片古香古色的街区里,李克强问来往游人,“你看有什邡来的,希望将来有四川来的、有外地来的、有外国来的,让你们的新龙门镇红火起来!”
“你们的布局不仅有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还有很多制度创新,包括农村改革和旅游业的发展,这些新面貌和新经济换来了新芦山。”总理对当地负责人说,“新的芦山起来了,而且远远超过老的芦山,好日子还在前头。”
4月24日下午,就在这片由废墟重建的美景中,出现了一道新的风景线:白发老人即兴表演起四川快板,喊出“住上新房子、过上好日子”,还有一群孩子围拢在李克强周围,用美妙的童音唱起了歌。 (记者 杨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