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专项年度计划解读:旧村换新颜 提升村民幸福感
今年我省推动新村扶贫,将实现哪些目标?又将有哪些创新之举?
新村建设
规划指导2700个扶贫新村建设
今年计划完成13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危房改造,建设农村廉租房4.2万户,实施扶贫新村建设2700个
改善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住房条件,今年计划投入逾25亿元;为实施扶贫新村配套设施建设,今年计划投入逾44亿元
近日印发的《四川省新村建设扶贫2016年工作计划》提出,今年计划完成13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危房改造,建设农村廉租房4.2万户,实施扶贫新村建设2700个。
作为资金保障,《计划》提出为改善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住房条件,今年计划投入逾25亿元;为实施扶贫新村配套设施建设,全年计划投入逾44亿元。
新村建设扶贫=建房子?《计划》给出的答案是“否”。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计划》贯彻了“整体推进”理念——除改善住房条件外,还包括提升扶贫新村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具体而言,就是要支持贫困村发展特色产业、统筹推进设施配套建设、实施农村环境整治行动、加强和构建历史文化传承保护体系。
“精准”是《计划》的另一个关键词。针对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高原藏区“四大片区”,《计划》对应提出建巴山新居、乌蒙新村、彝家新寨、藏区新居“四大板块”。省委农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各板块将针对不同环境和文化,采用不同建设模式。
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每个贫困村都将编制新村规划。部分已编有规划的贫困村,其规划将重新审视并调整完善,确保2700个扶贫新村建设都有规划指导。(记者 熊筱伟)
农村土地整治专项
项目区耕地质量平均提升1个等级
项目总投资概算10.46亿元,建设规模4.91万公顷,预计新增耕地面积0.46万公顷,耕地质量平均提升1个等级
项目覆盖38个贫困县287个村,直接受益43万人
《四川省农村土地整治专项扶贫2016年工作计划》提出,将加快推进2016年仪陇县、北川县、阆中市等贫困县66个省级财政投资的农村土地整治扶贫项目,确保年底前竣工。项目总投资概算10.46亿元,建设规模4.91万公顷,预计新增耕地面积0.46万公顷,其中水田0.18万公顷、旱地0.28万公顷,耕地质量平均提升1个等级。项目覆盖38个贫困县287个村,直接受益43万人。
省国土资源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农村土地整治专项扶贫是省国土资源厅脱贫攻坚十条措施的重要举措之一,将积极争取中央资金,在贫困地区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项目,通过实施土地平整、灌溉排水、田间道路等工程,新增耕地面积,提升耕地质量等级,建成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高标准农田,切实改善贫困地区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贫困地区的农民收入。今年计划安排的66个项目将逐个建好台账。
全省国土资源系统还将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助力全省脱贫攻坚。比如,积极申报争取国土资源部牵头的乌蒙山连片特困地区土地整治扶贫项目;对省委明确的“移民搬迁安置一批”涉及到的建设用地做到应保尽保;易地占补平衡政策也将优先考虑“国贫县”,在确保占补平衡质量的基础上,搭台牵线帮助贫困地区用好结余指标。(记者 赵若言)
易地搬迁
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实现就地就近就业
今年我省计划在20个市(州)的144个县(市、区),对2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今年将投入超过150亿元,修建安置住房625万平方米;建设道路2389公里,同时将改造基本农田0.15万公顷
根据近日印发的《四川省易地扶贫搬迁2016年工作计划》,今年我省计划在20个市(州)的144个县(市、区),对2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易地扶贫搬迁对象主要是居住在深山、石山、高寒、石漠化、地方病多发等生存环境差、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和生态环境脆弱、限制或禁止开发地区,难以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怎么搬?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安置方式——前者引导搬迁对象向本行政村内、移民新村、小城镇、特色产业园、乡村旅游区等区域集中安置,建设集中安置区1706个,安置贫困人口13.29万人;后者通过进城务工、投亲靠友等方式分散安置,计划安置贫困人口11.71万人。
易地扶贫搬迁,将有效改善居住条件。今年将投入超过150亿元,修建安置住房625万平方米;建设道路2389公里,铺设饮水管网1968公里,架设电网2014公里;建设学校及幼儿园2.66万平方米,卫生院所1.34万平方米。“(易地搬迁)不仅是搬次家,更重要的是改善生产环境,断了穷根。”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方面,集中安置点将主要选择移民新村、小城镇、特色产业园、乡村旅游区等区域集中安置。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和产业基础,帮助搬迁贫困户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同时将改造基本农田0.15万公顷,新增及改善灌面0.92万公顷,改善集中安置点的生产环境。(记者 熊筱伟 梁现瑞)
生态建设
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
在20个市州的160个县(市、区),投入31.66亿元,实现生态环境好转、农民增收
川西北牧区将对466.67万公顷功能退化草原实施禁牧
贫困地区和生态脆弱区高度重合,如何实现“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生态建设扶贫方案给出答案,在20个市州的160个县(市、区),投入31.66亿元,通过生态保护建设、生态资源利用、人均环境改善和防灾减灾避灾四大抓手,实现生态环境好转、农民增收。
保护生态存量、遏制生态退化,为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保护方面,川西北牧区将对466.67万公顷功能退化草原实施禁牧;通过技术手段提高草场产出,实现0.09亿公顷草场草畜平衡。建设方面,贫困地区实施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建设3.87万公顷,年底贫困地区的森林覆盖率达到36.23%。治理方面,治理石漠化土地0.71万公顷、水土流失4.12万公顷,治理区的水土流失量减少85%以上。
利用生态保护建设的机遇,增加农牧民收入。针对新增建设保护成果,增加贫困地区的生态转移支付力度和生态保护岗位,促进农牧民增收。鼓励各地依托生态资源开展生态旅游、林下种养。预计2016年,贫困地区的生态旅游和林下经济产值达到110亿元,农牧民人均林业收入达到1250元。
自然生态要好转,人均环境也要同步改善。在乡镇、村、居民点开展以脏乱差治理、人畜分离、垃圾污水处理为重点的环境整治。围绕实现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82%以上的目标,划定水功能区和水源保护区。
为确保生态保护建设成果,防灾减灾避灾措施及时跟上。预计年内开展1.8万户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和80处地质灾害治理,草原鼠虫害防治率达到18%,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率达到50%,森林火灾损失率控制在1‰以内。(记者 王成栋)
连线
30年的灌溉难题今年将解决
灌溉用水从哪儿来?打从30年前俄木学村建立的那天起,就是困扰村民的第一难事——村民生活用水靠山泉,但泉水少,满足不了灌溉。村外不远倒是有条河,但没有提灌设备,眼看着没法用。
今年政府说建新村,将建设太阳能提灌站,同时修一个集中供水站,彻底解决农业灌溉问题。这样一来,村里就能大面积种植特产树椒了。我们这儿空气好、阳光足,种出来的树椒维生素含量高、味道香,市场一定好卖,村民致富也就有了希望。
——甘孜州得荣县奔都乡副乡长兼俄木学村驻村干部 安士龙
责任编辑:
刘化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