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再上一个万亿元台阶——透视3万亿元GDP的含金量
又是一个值得重重标注的4年。
从2011年GDP破2万亿元到2015年跃上3万亿元规模,四川用了4年。这4年,直面罕见的灾难和经济下行压力的巨大挑战,以专注发展的定力,牢牢把握经济发展主动权,四川经济发展铸就辉煌。
A
攻坚克难的3万亿
当四川以“2万亿元”飞奔之势赢得“十二五”开门红时,四川人没有想到跃上3万亿元发展台阶的挑战如此之大。
市场需求不足、企业生产成本上升、产能相对过剩……中国经济已经告别高速增长时代,转而进入中速增长阶段。经济增速从2011年的9.2%回落至2015年的6.9%,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
四川也与全国大势一样。4年间,四川不仅与全国一样面临稳增长与调结构的“持久战”,还经历了“遭遇战”:2013年,罕见的极端自然灾害——“4·20”芦山强烈地震和“7·9”特大暴雨洪灾接踵而至。省统计局测算,仅“4·20”芦山强烈地震,就拖累全省经济增长近0.3个百分点。
不得不在多条战线、多个战场同时作战。少有的灾难和挑战,少有的困难和考验,画出一个巨大的问号:从2万亿到3万亿,要走多久?
打开全国地图来看,从1万亿到2万亿,四川用了4年时间,比广东、河南、河北上2万亿台阶快了一年;从2万亿到3万亿,四川又用了4年时间,比广东、江苏、山东慢了2年,比浙江、河南慢了1年。
省统计局局长陈炜解读,全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换挡降速的特征已经鲜明体现,四川不可避免受到影响,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能够突破3万亿大关实属来之不易。
B
专注发展的3万亿
2013年6月6日,成都财富全球论坛开幕。同一天,戴尔成都全球运营基地投产。戴尔公司创始人迈克尔·戴尔称,这是戴尔的重要里程碑。
一个多月前,四川还处在抗击“4·20”芦山强烈地震的非常状态。
“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稳中求进”……梳理近年来全省经济工作的基调,发展是其中最为核心的关键词。面对难题交织、挑战叠加的复杂局面,省委省政府科学统筹,把经济建设作为兴省之要,保持专注发展定力,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奋力推进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的跨越。
四川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的基本省情没有根本改变,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既要转,也要赶”,省委省政府创造了一套发展速度的西部辩证法,大踏步赶上全国步伐。
专注发展,体现在对经济发展主动权的牢牢把握。
继2014年6月在全国率先出台稳增长“16条”后,去年一季度我省出台稳增长“36计”,强力化解资源价格、融资、投资和消费四大领域的矛盾,并结合省情出台提高公积金使用率、优化住房用地供应结构、放宽贷款等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系列政策措施……密度之高,力度之大,速度之快,令人振奋。
专注发展,体现在真抓实干上。
我省一个片区一个片区研究,一个项目一个项目推进,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突破。省领导一个片区一个片区召开工作座谈会;仅在去年3月、5月两次组织规模庞大、深入一线的稳增长督查调研指导;汽车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等也纷纷开展专题研究……
C
“加减乘除”的3万亿
GDP迈上2万亿元台阶后,经济增长速度将在高基数下放缓。四川做起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做加法。2015年最后一天,成都第二绕城高速公路全线通车。至此,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6000公里,较“十一五”末翻了一番,居西部第一。我省加大投资与需求相结合,2013年全社会投资总量突破2万亿,2015年全社会投资总量为2.59万亿左右,为2010年的近2倍。着力培育壮大七大优势产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和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加快推进产业项目,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做减法。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化解过剩和淘汰落后产能,近年来累计关停小煤矿和淘汰落后产能企业2540多户。2010年以来,全省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速逐年走低,在工业中的比重逐年下降。
做乘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以创新发展理念,挖掘经济发展新动力。据测算,去年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0%以上。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去年全省通过互联网实现的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达到333.1亿元,增长78.7%。
做除法。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是抓手。2011年,我省出台《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民间投资迅猛发展,投资总量占全省投资比重超过50%,五年间全省累计完成民间投资约5.6万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54%。清理规范54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取消、调整430项省本级行政审批等事项,成为全国设立收费项目最少、收费标准最低的省份之一。
跃上3万亿元发展台阶,四川的未来更值得期待。(记者 董世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