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三向拓展 激荡四川现代农业新活力

  • 2015年07月24日 07时35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播报
  •   33.2%——这是今年上半年全省第一产业投资的同比增长速度,为同期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近三倍。

      数据背后,资本的洪流正源源不断注入四川农村。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投资的快速增长不仅为农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也为整个经济的平稳向好贡献力量。

      全省主攻+局部试点

      点面结合的“四川矩阵”

      7月,丘陵深处的安岳县周礼镇被滚滚热浪包裹,土旺家庭农场的主人、33岁的黄晓艳一直在自家流转的几百亩土地上忙碌。

      在四川农村改革的历史长卷中,土旺家庭农场是无法忽略的一笔。两年前,作为全省创新农业经营体系“首个吃螃蟹的人”,黄晓艳在无意中创立了全省首个家庭农场。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注册的家庭农场个数已接近1.8万个。过去两年,平均每小时就诞生一个新的家庭农场,目前全省每个县至少有100个家庭农场。

      2014年9月,全省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会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四川深化农村改革的主攻方向是,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重点,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努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现代化水平。

      思路笃定,行动迅疾。四川以确权颁证为基础,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重点,一手抓土地流转,一手抓新型农业主体的培养引进。

      截至目前,55个省级试点县基本完成土地确权颁证工作,预计今年底全省完成率75%以上。在此基础上,全省已流转耕地1500多万亩,占承包地总面积的26.5%,30亩以上种粮大户1.3万多户,比2012年增长46.8%。

      从安宁河谷到成都平原,从长江之滨到秦巴山脉,培育新主体、构建新体系、采用新模式成为全省农业农村改革的“主旋律”。

      一些精彩的“小调”不容忽略。2013年底,我省在9个县启动农村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试点;2014年,宣汉启动科技人员创业专项改革试点,51名农技人员拥有“双重身份”;同样是在去年,攀枝花市仁和区等4个区被列为深化涉农资金整合打捆下达农业项目资金试点地区……

      当前,全省推进农村改革试点试验任务总共14项,涵盖了19个市(州)。其中国家层面的试点有5项,省级层面的试点有13项。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四川点面结合,向制约农业发展的问题摆出全新矩阵,全面出击。

      内部松绑+外部输血

      内外统筹的“四川活力”

      时间回到2014年2月12日,温江苗木商郭朝建成功获得全省土地经营权收益抵押首笔62万元贷款。

      如今,一年多过去,试点县达成贷款协议177个,贷款资金4.2亿元,涉及土地8万余亩,无数个“郭朝建”获得了盼望已久的贷款。

      由于缺乏有效的抵押物,农业农村一直以来都是金融支持的薄弱领域。由于缺乏资金的支持,土地“流不起来,转不动”的现象突出。

      打破“金融抑制”,唤醒沉睡的资本,为农业“输血”。继2013年底首次在温江等9个县开展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试点以来,2014年底,我省又出台《关于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试点工作的意见》,依托邮储银行四川省分行开展全面性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试点,今年在试点地区安排不低于10亿元的信贷规模,用于农村产权融资贷款投放。

      今年,省委农工委等七部门联合下发通知,确定成都市温江区等30个县(市、区)为全省首批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试点县。此次试点涉及除甘孜、阿坝、凉山和达州之外的17个市,其中广安有6个县(市、区)纳入试点,数量最多,前所未有。

      改革试点成效初显,其中供销社综合改革试点,全省基层社恢复发展到1531个,建立农村综合服务社1万多个;金融支林示范县建设,去年林业贷款余额140亿元,增幅达13%。

      今年一季度,在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明显下滑的背景下,一产业投资增速分别达到29.7%,二季度增速继续加快至33.2%。省统计局投资处负责人认为,去年以来,全省农业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加速推进,极大地激活了农业的发展潜力,大量工商资本开始下乡,带动了农业投资的快速增长。“一句话,改革激发了活力。”

      今年,我省继续加大财政资金对农业的补助支持力度的同时,开始调整方式,更多向适度规模经营倾斜。

      内——放活土地经营权,为农业发展“松绑”,加快“去碎片化”过程,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外——打通政策障碍,让财政和金融的血液更多更顺利地进入农业的躯体,唤醒沉睡的资产,内外联动,四川农业的发展活力大大增强。

      到目前,全省规模养殖户超过45万户,比2012年增6800多户;农民合作社5.2万多个,比2012年底增长91.9%;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8700多家,比2012年增加840家。

      顶层设计+基层探索

      上下协调的“四川节奏”

      2014年,威远县新店镇石坪村村民徐跃贵一家的收入超过6万元,是之前的两倍多。

      他的钱是这样来的:首先将自己的3亩地租给当地金四方果业有限公司,年租金1500元;其次,他给公司管护90多亩果园,年薪3万元;最后是返租100亩土地种菜,扣除每亩每年50元的租金,一年能赚两万多元。

      金四方果业有限公司将村民的土地集中流转,用于建设无花果基地,五年期满后,公司将果园无偿交还农民经营。正是在流转中,石坪村的土地从抽象的“权”的“此岸”,抵达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利益的“彼岸”,实现了权与利的“会师”。这种模式有个洋气的“名字”,叫“农业BOT”。

      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相结合。全省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会对全省农业农村改革作总体部署,以此为指引,各地的基层探索亮点频频。

      在成都崇州市隆兴镇青桥村,当地村民以参股方式,把地交给青桥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由合作社出面聘请农业职业经理人管理田间大小事。这种以“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农民“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受聘的职业经理人,通过利益联结,与农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成为目标一致的共同体。在这种模式下,有4亩多地的村民罗万才即使什么都不做,每年大春结束后,他仍能从土地上收回两三千元钱。他们把这种模式称为“共营制”。

      在宜宾市翠屏区,当地政府一改过去把支农资金直接拨付给企业或农户的办法,转而将财政资金拿出来,与农业合作社以及当地龙头企业按照一定持股比例成立公司,财政资金部分的股权归农民所有,盈利由企业和农民共享。

      省农发办主任郭飞对这种模式有一个形象的描述:“以前的财政补贴更多是送给农民或企业一杯水,而现在三方共同打了一口井。一杯水很快就喝光,井水却是源源不断。”

      从“农业BOT”到“共营制”,再到财政企业共同“打井”的新模式,基层干部和群众用自己的探索,开创出一条条全新的路径。这些路,朝着现代农业的方向,呼应着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上下联动,激荡起鲜明的四川节奏。(记者 梁现瑞 李淼)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三向拓展 激荡四川现代农业新活力

  • 2015年07月24日 07时35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33.2%——这是今年上半年全省第一产业投资的同比增长速度,为同期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近三倍。

      数据背后,资本的洪流正源源不断注入四川农村。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投资的快速增长不仅为农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也为整个经济的平稳向好贡献力量。

      全省主攻+局部试点

      点面结合的“四川矩阵”

      7月,丘陵深处的安岳县周礼镇被滚滚热浪包裹,土旺家庭农场的主人、33岁的黄晓艳一直在自家流转的几百亩土地上忙碌。

      在四川农村改革的历史长卷中,土旺家庭农场是无法忽略的一笔。两年前,作为全省创新农业经营体系“首个吃螃蟹的人”,黄晓艳在无意中创立了全省首个家庭农场。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注册的家庭农场个数已接近1.8万个。过去两年,平均每小时就诞生一个新的家庭农场,目前全省每个县至少有100个家庭农场。

      2014年9月,全省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会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四川深化农村改革的主攻方向是,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重点,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努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现代化水平。

      思路笃定,行动迅疾。四川以确权颁证为基础,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重点,一手抓土地流转,一手抓新型农业主体的培养引进。

      截至目前,55个省级试点县基本完成土地确权颁证工作,预计今年底全省完成率75%以上。在此基础上,全省已流转耕地1500多万亩,占承包地总面积的26.5%,30亩以上种粮大户1.3万多户,比2012年增长46.8%。

      从安宁河谷到成都平原,从长江之滨到秦巴山脉,培育新主体、构建新体系、采用新模式成为全省农业农村改革的“主旋律”。

      一些精彩的“小调”不容忽略。2013年底,我省在9个县启动农村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试点;2014年,宣汉启动科技人员创业专项改革试点,51名农技人员拥有“双重身份”;同样是在去年,攀枝花市仁和区等4个区被列为深化涉农资金整合打捆下达农业项目资金试点地区……

      当前,全省推进农村改革试点试验任务总共14项,涵盖了19个市(州)。其中国家层面的试点有5项,省级层面的试点有13项。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四川点面结合,向制约农业发展的问题摆出全新矩阵,全面出击。

      内部松绑+外部输血

      内外统筹的“四川活力”

      时间回到2014年2月12日,温江苗木商郭朝建成功获得全省土地经营权收益抵押首笔62万元贷款。

      如今,一年多过去,试点县达成贷款协议177个,贷款资金4.2亿元,涉及土地8万余亩,无数个“郭朝建”获得了盼望已久的贷款。

      由于缺乏有效的抵押物,农业农村一直以来都是金融支持的薄弱领域。由于缺乏资金的支持,土地“流不起来,转不动”的现象突出。

      打破“金融抑制”,唤醒沉睡的资本,为农业“输血”。继2013年底首次在温江等9个县开展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试点以来,2014年底,我省又出台《关于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试点工作的意见》,依托邮储银行四川省分行开展全面性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试点,今年在试点地区安排不低于10亿元的信贷规模,用于农村产权融资贷款投放。

      今年,省委农工委等七部门联合下发通知,确定成都市温江区等30个县(市、区)为全省首批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试点县。此次试点涉及除甘孜、阿坝、凉山和达州之外的17个市,其中广安有6个县(市、区)纳入试点,数量最多,前所未有。

      改革试点成效初显,其中供销社综合改革试点,全省基层社恢复发展到1531个,建立农村综合服务社1万多个;金融支林示范县建设,去年林业贷款余额140亿元,增幅达13%。

      今年一季度,在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明显下滑的背景下,一产业投资增速分别达到29.7%,二季度增速继续加快至33.2%。省统计局投资处负责人认为,去年以来,全省农业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加速推进,极大地激活了农业的发展潜力,大量工商资本开始下乡,带动了农业投资的快速增长。“一句话,改革激发了活力。”

      今年,我省继续加大财政资金对农业的补助支持力度的同时,开始调整方式,更多向适度规模经营倾斜。

      内——放活土地经营权,为农业发展“松绑”,加快“去碎片化”过程,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外——打通政策障碍,让财政和金融的血液更多更顺利地进入农业的躯体,唤醒沉睡的资产,内外联动,四川农业的发展活力大大增强。

      到目前,全省规模养殖户超过45万户,比2012年增6800多户;农民合作社5.2万多个,比2012年底增长91.9%;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8700多家,比2012年增加840家。

      顶层设计+基层探索

      上下协调的“四川节奏”

      2014年,威远县新店镇石坪村村民徐跃贵一家的收入超过6万元,是之前的两倍多。

      他的钱是这样来的:首先将自己的3亩地租给当地金四方果业有限公司,年租金1500元;其次,他给公司管护90多亩果园,年薪3万元;最后是返租100亩土地种菜,扣除每亩每年50元的租金,一年能赚两万多元。

      金四方果业有限公司将村民的土地集中流转,用于建设无花果基地,五年期满后,公司将果园无偿交还农民经营。正是在流转中,石坪村的土地从抽象的“权”的“此岸”,抵达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利益的“彼岸”,实现了权与利的“会师”。这种模式有个洋气的“名字”,叫“农业BOT”。

      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相结合。全省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会对全省农业农村改革作总体部署,以此为指引,各地的基层探索亮点频频。

      在成都崇州市隆兴镇青桥村,当地村民以参股方式,把地交给青桥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由合作社出面聘请农业职业经理人管理田间大小事。这种以“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农民“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受聘的职业经理人,通过利益联结,与农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成为目标一致的共同体。在这种模式下,有4亩多地的村民罗万才即使什么都不做,每年大春结束后,他仍能从土地上收回两三千元钱。他们把这种模式称为“共营制”。

      在宜宾市翠屏区,当地政府一改过去把支农资金直接拨付给企业或农户的办法,转而将财政资金拿出来,与农业合作社以及当地龙头企业按照一定持股比例成立公司,财政资金部分的股权归农民所有,盈利由企业和农民共享。

      省农发办主任郭飞对这种模式有一个形象的描述:“以前的财政补贴更多是送给农民或企业一杯水,而现在三方共同打了一口井。一杯水很快就喝光,井水却是源源不断。”

      从“农业BOT”到“共营制”,再到财政企业共同“打井”的新模式,基层干部和群众用自己的探索,开创出一条条全新的路径。这些路,朝着现代农业的方向,呼应着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上下联动,激荡起鲜明的四川节奏。(记者 梁现瑞 李淼)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