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关键词”勾勒文化体制改革纵深推进轨迹
融合
利用新技术驱动媒体转型升级,使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验、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
关键词
转型
盘活存量、做大增量,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先锋,迈入改革深水区的省级文化集团纷纷以资本为纽带,通过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的方式,多元拓展发展新业态,寻求转型发展
关键词
创新
利用制度红利激发院团活力,正是文化体制改革题中应有之义。如何深化改革,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允许社会资本和演职人员参与院团股份制改造”是《方案》给出的答案
“叮!”5月29日,正在加班的公务员唐敏手机微信发出一声提示音。打开手机,“川报观察”客户端开通的微信号向他推送了当天多条资讯《今日,四川省委常委会议关注这两项工作》、《省长对话记者说说你们看到的“一带一路”》等。“都是我非常关注的内容。”唐敏说。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川报全媒体集群和华西传媒集群自去年陆续推出系列新媒体产品,迅速形成覆盖各类人群、满足多层次需求的媒体产品矩阵。“有了它们,即便在路上,我也能第一时间了解热门动态。”
去年10月,四川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后,一份由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四川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引发热烈讨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深化院团体制改革……9个部分、19个方面、88项具体工作,为四川2014年至2020年的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画出施工图。
重装上阵,瞄准“融合、转型、创新”三个关键词,四川文化体制改革大步向纵深推进。
融合:
集群作战构建立体传播体系
今年3月,四川日报全媒体集群和华西传媒集群同时启动“看天下·探访境外新川商”和“丝路花开·一带一路四川机遇”大型跨境报道。共12个采访组历时数月赴33个国家和地区,采访数十家境外川企负责人和数百位政商学界人士,在报纸上推出数十万字专题报道,同步在新媒体推出的系列报道总阅读量超过4亿,引发社会各界强烈反响。
媒体融合,不是简单的1+1。
如何答好这道题?无论是报纸、广播、电视还是网络,都在积极探索。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将发展、改革、创新、创业“四位一体”作为媒体融合的指导思想,着力推进产品创新、体制创新、平台升级、流程再造、资源整合、人员转型。四川广播电视台启动“熊猫TV微信矩阵平台”、熊猫新闻、熊猫广播多终端全业务产品、熊猫手机台等八大媒体融合发展项目,着力构建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媒体融合也在市州重点推进。成都市广播电视台推出4G版手机报“看度”,集新闻资讯、政务服务、应急发布和便民生活为一体。宜宾新闻网从一个单一的网站发展成为拥有5个媒体发布平台的新媒体集群。遂宁日报社依托遂宁新闻网,相继创办“在遂宁”网等子网站20多个。
5月25日,省政府与腾讯公司在成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就“互联网+”达成全面深层合作。签约现场,四川日报记者张岚、陈岩“一心多用”,除为报纸供稿外,还利用移动互联网设备现场向四川日报官方微博微信、“川报观察”客户端、“四川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提供内容。
变身多栖记者,是媒体融合给记者带来的直观变化。从受众到用户,是媒体融合给报纸读者带来的新角色。今年世界读书日前后,“校长荐书”活动在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热烈展开,吸引众多学子参与线上线下互动、回帖、转发,众多微信号跟进,阅读量过百万次。这次活动,川报全媒体集群与高校新媒体联盟联手,实现1+1>2的传播效果。对唐敏而言,媒体融合则让他和省委书记、省长距离更近了。“鲜活的表达方式,让我们觉得耳目一新,对党委政府的决策思路有了新认识。还有四川日报官方微信发布的《成都周边8个巴适得板的露营耍水地,趁人少赶紧去!》,这类文章被迅速转发,阅读量达10万+,也让外地人看到了四川的美丽和舒适。”
转型:
新业态培育新增长点
在刚刚结束的深圳文博会上,四川省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联手全国10多家广电网络公司共同发起成立“家庭智能网关产业联盟”,广电行业大举进军智慧家庭产业链。与此同时,该公司还与四川长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有线智能数字电视项目,共建适用于未来发展的广电网络“智能管道”。
“智能管道”能做什么?“让用户从看电视到玩电视,进而用电视。”四川省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数字电视及新业务中心主任陈晓鹏说。一字之差,折射的是广电从单一视频服务到多元服务的新业态,幕后是广电网络在完成“一张网”的资源整合后,在“互联网+”时代谋求产业转型升级的又一次行业变革。
2014年8月,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全国热播,单集最高收视率高达2.37%,成为每天6000万观众追看的主旋律大剧。虽然隐居幕后,但投资方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仍引发资本市场关注。2007年,新华文轩在香港H股上市,成为大陆首家在香港上市的出版发行企业。此后,重组出版发行资源,打通出版发行产业链;立足出版主业,跨界影视、传媒、教育、艺术等相关行业……新华文轩不断向改革深水区迈进,积极构建主业和多元业态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打造综合性文化传媒企业“航母”。
改革大潮中,文化“航母”纷纷击浪前行。四川出版集团整合自身资源,投身未成年人社会教育产业化项目;四川新华发行集团将自身定位于四川文化产业主导领域的战略投资者、多渠道融资体系的构建者、新兴文化业态的培育者,积极搭建升级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建设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发展聚集区。截至2014年,省级文化集团总资产超过365亿元,营业收入超过16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
创新:
制度红利激发院团活力
打开电脑、登录邮箱,向日本合作方发送版权合作项目书。5月28日,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制作人孟意明发完邮件,又匆忙赶往剧场排戏。制作人、导演、编剧……在孟意明同时接手的3个项目中,他拥有3个不同身份。
有工资还有分红,曾以编剧为职业的孟意明说没想到。让孟意明的“没想到”变成现实的,是院团体制改革——允许社会资本和演职人员参与院团股份制改造。
“这意味着我们一直在探索的鼓励编导以技术入股参与大型商演,后期根据演出收益分成的模式得到肯定。”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杨庆嘉说,转企改制4年来,公司商业订单不断。“进一步尝试股份制改造,将会为我们带来更大的市场红利。”
入股、分红不止局限在院团内部。2014年底,省人艺和四川省锦城艺术宫合作,以品牌入股舞台剧《时间都去哪儿了》,在全国进行40多场演出,从全国市场挣回分红。今年,省人艺再度将目光瞄准上海,通过一家民营公司对接日本合作方,入股一项商业话剧项目。
在完成转企改制第一轮院团体制改革后,社会资本介入、艺术家个人持股参与院团股份制改造等机制创新,再度释放出二次改革红利,让改制文艺院团进一步激发活力。
而保留事业体制的文艺院团,则在改革“指挥棒”下调整船头。“政府虽加大了采购力度,但采购项目从过去的‘包养’变成‘择优录取’。”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范远泰说。(记者 张良娟)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