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揭秘】四川155亿元减灾救灾资金去哪儿了?

  • 2015年05月27日 07时56分
  • 来源: 川报观察
  • 【字体:
  • 播报
  •   5月,一场暴雨袭击凉山州雷波县,造成140户农户房屋倒塌。雷波县距离成都400公里左右,山高路陡,汽车要开8小时才能到,但仅仅过了2个小时,救灾帐篷就已送达;8小时内,倒房农民得到安置。

      “现在遇到自然灾害,心里有底多了。”省减灾委办公室主任(省民政厅救灾处处长)王绪恩对四川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很有信心。

      川观君了解到,《四川汶川地震减灾防灾专项规划》2008年出台至今,累计已花出去155亿元减灾救灾资金,涉及项目422个。这么多钱是咋花的,花到哪儿去了,有没有管好用好?今天,川观君独家为你揭秘。


    综合防灾减灾体系救灾应急指挥工作流程示意图。


      钱花到了哪里?盘点三个“花钱大户”

      川观君了解到,四川155亿元减灾救灾资金主要用于建设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包括综合减灾救灾体制机制、综合减灾救灾基础设施和综合减灾救灾能力建设等。其中最费钱的,莫过于救灾仓库、避难场所、指挥体系这三大系列基础设施了。

      现在就跟川观君来看看这三个“花钱大户”长啥样——

      救灾仓库

      代表——民政部中央救灾物资成都储备库

     


      特征:蓝白色相间的方块体建筑,投资2.4亿,有效库容3.7万立方米,可实现全自动装车,有两个直升机停机坪以防不时之需,致力于覆盖四川、辐射西南。从库容,到装车时间,到交通便利程度,全线升级。

      战绩:为不久前发生8.1级地震的尼泊尔人民提供帮助。从接到命令,到将救灾物资发放到尼泊尔灾民手中,仅用时24小时,比民政部要求的36小时提前了12小时。一顶帐篷出库只需几分钟,5分钟车程即运抵双流机场。

      团队成员——灾害应急救助物资储备系统

     


      芦山地震灾区帐篷学校。

      特征:从“布点”向“布网”转变,四川已建立以中央救灾物资成都储备库为中心,20个市级库为骨干、140余个县级库和近800个在自然灾害多发乡镇和边远村落建立的灾害应急救助物资储备系统。

      战绩:全省任何一个地方发生灾害,12个小时内就能把必需物资送到老百姓手中。

      避难场所

      代表——映秀

     


      重建的映秀不仅风景优美,基础设施齐备,更是安全坚固。地震3年后,重建后的映秀新镇就修建了6个大小不等的应急避难场所,一旦有地震,这里就是人们避难的保护区。

      特征:应急避难场所是省综合减灾救灾系统的另一大基础设施建设,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一项灾民安置措施。目前,四川已建立起与城市建设相配套,与公共设施相融合,新建或改建灾害大型避难场所20处、小型避难场所39个,新建或改建1322个社区紧急避难场地。

      战绩:“我可以在一秒钟内告诉你,灾难发生后老百姓该去哪里。”在位于成都市武侯区的省减灾中心,项目经理龙泽全在电脑上打开四川省行政区划图,随意点到眉山市仁寿县城区,系统立即显示“最近避难场所:仁寿县体育广场,可容纳15000人”。此外,附近的救灾物资储备仓库位置、容量,救援人员的位置、联系方式和周围专家的位置、职务和联系方式等都能一一显现。

      应急指挥体系

      代表——四川省减灾中心

     


      特征:省减灾中心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科技水平最高的省级减灾中心。横向可解决重大自然灾害预警预报、救灾资源信息管理、应急救助指挥、灾情分析评估等功能,纵向可与国家减灾中心、省减灾委有关成员单位、地方各级政府等衔接。

      战绩:目前,四川已建成覆盖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的205个应急指挥平台。

      如何避免浪费?堵住霉变救灾物资的漏洞

      花了这么多钱,建了这么多这么好的减灾救灾基础设施,如何才能管好用好,避免减灾救灾资金的巨额浪费?想起前些年不时见诸媒体的“救灾物资霉变”新闻,川观君操碎了心。

      仓库建好后,里面的物资就一定能买够用好么?人员密集的应急避难场在突发状况时会不会发生踩踏、火灾等事故?救灾款到底拨多了还是少了,如何保证公平?带着这些问题,川观君走访了各地民政部门。

      一问

      霉变大米、过期方便面的隐患问题该如何解决?

      盐亭县民政局相关负责人:

      2011年8月,《四川省救灾物资管理办法》正式实施。作为四川省综合减灾救灾体系中体制机制建设中一部重要法规,办法第12条、13条明确,储备救灾物资的品种主要为棉衣裤、帐篷等生活用品,而食品类物资则可与当地有关供应商(厂)家委托定点代储。“比如方便面,我们就可以请超市代储,这样就避免了霉变过期等问题。”

      为了加强监督,办法第16条还明确,各级民政部门应在每年4月底和10月底前逐级向省民政厅和财政厅上报救灾物资储备情况。因管理不善等人为原因造成损失的,将进行处罚,构成犯罪的还将追究刑事责任。

      二问

      防灾救灾资金如何用好管好?

      四川省减灾委办公室主任(省民政厅救灾处处长)王绪恩:

      “5.12”汶川大地震时,为了安置老百姓四川各地建立了大量板房区。灾后重建基本完成后,人们曾为板房所占用的大量土地硬化后无法复耕而着急。地震的经验教训在新的法律法规上得以应用:去年11月,省减灾委出台《四川省受灾群众集中安置区规范化管理指导意见》,明确“应急避难场所应避开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区域,尽量不占用或者少占用耕地和有林地,尽可能地与灾后重建规划相衔接”。

      人们还记得今年跨年夜,上海发生踩踏事故,造成30多人死亡的悲剧。突发状况下大量群众涌入避难场所该如何确保安全,意见明确了各个部门责任。这对保障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三问

      救灾资金如何科学合理地分配?

      四川省民政厅副厅长张力:

      灾情到底如何?我们不能简单靠下面报送。除了让基层快速报送灾情,四川还通过各种“千里眼”、“顺风耳”核实灾情,只有两者匹配才算灾情准确。

      5月6日至7日,四川四地模拟灾情发生,让现代化核灾体系显露:都江堰市,无人机爬升至600米高空传回方圆20公里的动态图像;泸州市,野外卫星便携站传输回流畅画面;攀枝花市、眉山丹棱县,3G单兵(一种便携式无线图传设备)也采集回清晰图像……

      “千里眼”传回图像的同时,“顺风耳”也在提交数据。在丹棱县,一位乡镇工作人员点开手机APP应用程序,手机屏幕上弹出灾情名称、影响人口、农牧、房屋等多项表格。他迅速将表格填好,数据立即传向县民政部门和省减灾中心。

      四川省减灾中心技术装备负责人:

      比如一个地方报送的灾情是倒房户达到90%。而我们航拍的图片却显示倒房户没有达到这个比例,那么我们就不会采纳这个90%的数据。两者必须一致,才具有可信度。

      而在具体资金分配上,则依据2013年5月,省财政厅、省民政厅联合出台的《关于四川贯彻执行〈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补充规定》确定。

      如何放大155亿?提升全民防灾减灾能力

      调查走访中,相关部门负责人纷纷告诉川观君,一个真正的有用的防灾减灾体系,不仅应用于灾难发生后,更重要的是防患于未然。防灾减灾能力必须根植于每个老百姓心中,才能真正有效。因此,155亿元减灾救灾资金,还有很大一部分花在了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上,包括预警体系、救援体系建设等多项内容。

      代表——四川省防灾减灾教育馆

     


      2015年5月12日,经过历时7年的规划与建设,省防灾减灾教育馆开馆,高科技、互动性强的设计让市民大呼过瘾。

      特征:总投资1.44亿元、总建筑面积12016平方米的省防灾减灾教育馆,是全国首个省级防灾减灾主题教育场馆,也是四川综合减灾救灾体系建设中的重大项目。该馆的投入使用,标志着四川综合减灾救灾体系已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

      当然,加强宣传教育不仅仅是建立几个场馆这么简单。在建设综合减灾救灾体系中,四川强调将知识贯穿在技能中,防灾救灾演练已成为常态化工作。同时,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和四川预警体系都已经形成。(图片由四川省减灾中心提供 记者 刘星)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揭秘】四川155亿元减灾救灾资金去哪儿了?

  • 2015年05月27日 07时56分
  • 来源: 川报观察
  •   5月,一场暴雨袭击凉山州雷波县,造成140户农户房屋倒塌。雷波县距离成都400公里左右,山高路陡,汽车要开8小时才能到,但仅仅过了2个小时,救灾帐篷就已送达;8小时内,倒房农民得到安置。

      “现在遇到自然灾害,心里有底多了。”省减灾委办公室主任(省民政厅救灾处处长)王绪恩对四川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很有信心。

      川观君了解到,《四川汶川地震减灾防灾专项规划》2008年出台至今,累计已花出去155亿元减灾救灾资金,涉及项目422个。这么多钱是咋花的,花到哪儿去了,有没有管好用好?今天,川观君独家为你揭秘。


    综合防灾减灾体系救灾应急指挥工作流程示意图。


      钱花到了哪里?盘点三个“花钱大户”

      川观君了解到,四川155亿元减灾救灾资金主要用于建设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包括综合减灾救灾体制机制、综合减灾救灾基础设施和综合减灾救灾能力建设等。其中最费钱的,莫过于救灾仓库、避难场所、指挥体系这三大系列基础设施了。

      现在就跟川观君来看看这三个“花钱大户”长啥样——

      救灾仓库

      代表——民政部中央救灾物资成都储备库

     


      特征:蓝白色相间的方块体建筑,投资2.4亿,有效库容3.7万立方米,可实现全自动装车,有两个直升机停机坪以防不时之需,致力于覆盖四川、辐射西南。从库容,到装车时间,到交通便利程度,全线升级。

      战绩:为不久前发生8.1级地震的尼泊尔人民提供帮助。从接到命令,到将救灾物资发放到尼泊尔灾民手中,仅用时24小时,比民政部要求的36小时提前了12小时。一顶帐篷出库只需几分钟,5分钟车程即运抵双流机场。

      团队成员——灾害应急救助物资储备系统

     


      芦山地震灾区帐篷学校。

      特征:从“布点”向“布网”转变,四川已建立以中央救灾物资成都储备库为中心,20个市级库为骨干、140余个县级库和近800个在自然灾害多发乡镇和边远村落建立的灾害应急救助物资储备系统。

      战绩:全省任何一个地方发生灾害,12个小时内就能把必需物资送到老百姓手中。

      避难场所

      代表——映秀

     


      重建的映秀不仅风景优美,基础设施齐备,更是安全坚固。地震3年后,重建后的映秀新镇就修建了6个大小不等的应急避难场所,一旦有地震,这里就是人们避难的保护区。

      特征:应急避难场所是省综合减灾救灾系统的另一大基础设施建设,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一项灾民安置措施。目前,四川已建立起与城市建设相配套,与公共设施相融合,新建或改建灾害大型避难场所20处、小型避难场所39个,新建或改建1322个社区紧急避难场地。

      战绩:“我可以在一秒钟内告诉你,灾难发生后老百姓该去哪里。”在位于成都市武侯区的省减灾中心,项目经理龙泽全在电脑上打开四川省行政区划图,随意点到眉山市仁寿县城区,系统立即显示“最近避难场所:仁寿县体育广场,可容纳15000人”。此外,附近的救灾物资储备仓库位置、容量,救援人员的位置、联系方式和周围专家的位置、职务和联系方式等都能一一显现。

      应急指挥体系

      代表——四川省减灾中心

     


      特征:省减灾中心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科技水平最高的省级减灾中心。横向可解决重大自然灾害预警预报、救灾资源信息管理、应急救助指挥、灾情分析评估等功能,纵向可与国家减灾中心、省减灾委有关成员单位、地方各级政府等衔接。

      战绩:目前,四川已建成覆盖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的205个应急指挥平台。

      如何避免浪费?堵住霉变救灾物资的漏洞

      花了这么多钱,建了这么多这么好的减灾救灾基础设施,如何才能管好用好,避免减灾救灾资金的巨额浪费?想起前些年不时见诸媒体的“救灾物资霉变”新闻,川观君操碎了心。

      仓库建好后,里面的物资就一定能买够用好么?人员密集的应急避难场在突发状况时会不会发生踩踏、火灾等事故?救灾款到底拨多了还是少了,如何保证公平?带着这些问题,川观君走访了各地民政部门。

      一问

      霉变大米、过期方便面的隐患问题该如何解决?

      盐亭县民政局相关负责人:

      2011年8月,《四川省救灾物资管理办法》正式实施。作为四川省综合减灾救灾体系中体制机制建设中一部重要法规,办法第12条、13条明确,储备救灾物资的品种主要为棉衣裤、帐篷等生活用品,而食品类物资则可与当地有关供应商(厂)家委托定点代储。“比如方便面,我们就可以请超市代储,这样就避免了霉变过期等问题。”

      为了加强监督,办法第16条还明确,各级民政部门应在每年4月底和10月底前逐级向省民政厅和财政厅上报救灾物资储备情况。因管理不善等人为原因造成损失的,将进行处罚,构成犯罪的还将追究刑事责任。

      二问

      防灾救灾资金如何用好管好?

      四川省减灾委办公室主任(省民政厅救灾处处长)王绪恩:

      “5.12”汶川大地震时,为了安置老百姓四川各地建立了大量板房区。灾后重建基本完成后,人们曾为板房所占用的大量土地硬化后无法复耕而着急。地震的经验教训在新的法律法规上得以应用:去年11月,省减灾委出台《四川省受灾群众集中安置区规范化管理指导意见》,明确“应急避难场所应避开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区域,尽量不占用或者少占用耕地和有林地,尽可能地与灾后重建规划相衔接”。

      人们还记得今年跨年夜,上海发生踩踏事故,造成30多人死亡的悲剧。突发状况下大量群众涌入避难场所该如何确保安全,意见明确了各个部门责任。这对保障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三问

      救灾资金如何科学合理地分配?

      四川省民政厅副厅长张力:

      灾情到底如何?我们不能简单靠下面报送。除了让基层快速报送灾情,四川还通过各种“千里眼”、“顺风耳”核实灾情,只有两者匹配才算灾情准确。

      5月6日至7日,四川四地模拟灾情发生,让现代化核灾体系显露:都江堰市,无人机爬升至600米高空传回方圆20公里的动态图像;泸州市,野外卫星便携站传输回流畅画面;攀枝花市、眉山丹棱县,3G单兵(一种便携式无线图传设备)也采集回清晰图像……

      “千里眼”传回图像的同时,“顺风耳”也在提交数据。在丹棱县,一位乡镇工作人员点开手机APP应用程序,手机屏幕上弹出灾情名称、影响人口、农牧、房屋等多项表格。他迅速将表格填好,数据立即传向县民政部门和省减灾中心。

      四川省减灾中心技术装备负责人:

      比如一个地方报送的灾情是倒房户达到90%。而我们航拍的图片却显示倒房户没有达到这个比例,那么我们就不会采纳这个90%的数据。两者必须一致,才具有可信度。

      而在具体资金分配上,则依据2013年5月,省财政厅、省民政厅联合出台的《关于四川贯彻执行〈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补充规定》确定。

      如何放大155亿?提升全民防灾减灾能力

      调查走访中,相关部门负责人纷纷告诉川观君,一个真正的有用的防灾减灾体系,不仅应用于灾难发生后,更重要的是防患于未然。防灾减灾能力必须根植于每个老百姓心中,才能真正有效。因此,155亿元减灾救灾资金,还有很大一部分花在了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上,包括预警体系、救援体系建设等多项内容。

      代表——四川省防灾减灾教育馆

     


      2015年5月12日,经过历时7年的规划与建设,省防灾减灾教育馆开馆,高科技、互动性强的设计让市民大呼过瘾。

      特征:总投资1.44亿元、总建筑面积12016平方米的省防灾减灾教育馆,是全国首个省级防灾减灾主题教育场馆,也是四川综合减灾救灾体系建设中的重大项目。该馆的投入使用,标志着四川综合减灾救灾体系已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

      当然,加强宣传教育不仅仅是建立几个场馆这么简单。在建设综合减灾救灾体系中,四川强调将知识贯穿在技能中,防灾救灾演练已成为常态化工作。同时,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和四川预警体系都已经形成。(图片由四川省减灾中心提供 记者 刘星)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