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第一人口大县吃年饭 听务工者谈他的十年
18岁离家,10年里辗转五地,经历了打工的艰辛、创业的失败。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宝马镇决心村村民何欢来说,无论人生中遇到怎样的挫折,家的温暖永远是他在奋斗路上永不停竭的动力。在决心村,大年三十的午饭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顿。这一天,全村1000多名在外打工的游子齐刷刷地坐在了各家的团圆饭桌前。平日里冷清的小村庄,似乎一夜间从地里“冒”出了许多人来。何欢就是返乡大军中的一员。
2004年,高中肄业的何欢告别了老家,跟舅舅前往重庆打工。
“对读书没啥兴趣,当农民挣不到钱,外面的世界那么大,不闯荡一下不甘心。”何欢说。
作为四川省人口第一大县,仁寿是劳务输出大县。2004年,外出务工人数为30万人;10年后,外出务工人数超过了50万。
何欢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工地上安装通信光缆,每月工资1000多元。风餐露宿让这个少年感受到生活的艰辛。但每每望见山城璀璨的灯火,他总能安慰自己:比起在田间地头忙碌了一生的父辈,他成了大城市繁华中的一员。
2005年,何欢来到离家更近的成都,到一家生产电器线路板的工厂当学徒工。两年里,工资从800元涨到了1200元。
这份工资并不足以支撑一个年轻人的梦想。2007年,他回乡与同学一起创业,在仁寿县城开了一家广告公司。父亲拿出了6万元积蓄支持儿子。然而,由于缺乏经验,一年后公司倒闭了。
2008年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给何欢带来了新的机遇。在家人鼓励下,他考取了安全生产考核人员证书。随后,在重灾区广元市青川县一个重建工地上,他当上了一名项目安全管理员,每月工资3500元。两年后,他又随项目组到了成都,工资涨到了4000元。
虽然收入并不算高,但在那4年里,何欢每次过年都会给父母1万元,还给家里“抱”回了52寸大彩电、全自动洗衣机、电脑和空调。这期间,他结婚生子。初为人父后,他想创业的心又开始蠢蠢欲动。
2013年,何欢投资6万元与朋友合伙开酒吧,再次以失败告终。
面对父母不忍指责的沉默,他懊恼万分。2014年,何欢痛定思痛,重回务工大军。在新疆乌鲁木齐的一个建筑工地上,他干了4个月木工活挣到了3万多元。这也让他下定决心,做一个老老实实的手艺人。
“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是靠土地吃饭的农民,勤快、坚韧是我们的家风。”何欢说。“这些年,无论自己在外混得好坏,父母一直默默支持我。创业时挖出‘老窖’给我本钱,失败时也没有埋怨。外面的世界再精彩,也比不上家。这里永远是一个温暖我的港湾。”
采访时拍摄的年夜饭,新华社记者吴光于摄采访时,年三十的团圆饭已陆续上桌。红烧大鲫鱼滋滋作响,香喷喷的香肠冒着热气。52岁的父亲与儿子碰了碰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需努力!”晒着川西坝子的“烘烘太阳”,一大家子围坐在樱桃树下。父亲说,只要一家能团聚,就是千金不换的幸福。(记者吴光于 陈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