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 四川打开转型发展新空间
11月11日,2015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落下帷幕。150家欧盟企业,来自美国、法国、德国等30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部门、机构和企业代表,以及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清华大学等国际国内知名高校代表,共同发出全球创新创业“成都共识”。
国内首个全球性“创交会”,基因是创新,姿态是开放。这与四川近年来的发展脉络吻合:以自主创新提升内生动力,以开放合作激荡发展活力。“十二五”以来,四川不断打开转型发展新空间。
注入发展动力 科技支撑作用不断凸显
一台无屏电视,售价不到3000元,实现1000万元的销售额需要多久?在刚刚过去的“双十一”,成都极米科技给出的答案是:10分钟。
以一流电视技术团队为班底,这家创业公司在有LG、索尼等世界级企业参与竞争的家用智能投影行业,已做到出货量全球第一。
创新,是极米的基因,也是四川“十二五”发展的底色。“十二五”期间,省委基于对四川省情的“六个基本判断”,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实现跨越发展、同步全面小康的重大战略,超前部署、强力推进,为全省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赢得战略主动。“十二五”以来,无论从创新企业、科技人才,还是从科研机构、创新基地等指标来看,四川均保持西部首位、全国领先的水平。从2011年到2014年,全省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保持年均约15%的增速,累计投入约1500亿元,全省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200家,目前共有国家级高新区7个。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十二五”期间,高速列车-轨道-桥梁动力相互作用安全评估关键技术的突破,为我国高铁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大容量超临界锅炉的成功研发,攻克了我国电站锅炉向大容量、高效率、低污染方向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科技与经济结合更加紧密。“十二五”期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基本达到50%。2014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1.2万亿元,占规上工业的比重约27%,比“十一五”末提高近6个百分点。今年前9月,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近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1.6%。
肩负国家使命前沿探索。成都高新区成功获批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绵阳科技城实施中关村试点政策获得国家批准;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是全国唯一一个资源开发综合利用试验区。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今年以来,我省在全国较早出台《关于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见》,实施创业四川行动,设立规模20亿元的四川省创新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有力推动创新创业的主体,从小众迈向大众。
激发前进活力 构建开放合作新格局
四川以开放合作激发活力,将对外开放提升到推动全省发展的全局性重要位置,鲜明提出“对内靠改革、对外靠开放”,积极打造开放型经济升级版。
过去四年,四川对外贸易一年跨越一个百亿美元台阶,2014实现进出口总额702.5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1.1倍,年均增长21.0%,增速比全国高14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规模连续四年超100亿美元,规模居西部第一。
拥抱经济全球化浪潮,四川的开放模式更新、步子更大、方式更活跃。
去年,我省启动市场拓展“三大活动”,当年就有1.5万家川企闯市场,促成交易额超5000亿元。依托活动探索“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协会商会参与”的市场联动拓展长效机制,上半年全省共有5万多家企业参加活动,千军万马闯市场之势已然形成。
锁定重点国家、重点地区、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投资促进,四川开放合作迈向高端化。截至今年8月,已有296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四川,居中西部第一,数量比2012年多49家。
延续高速发展之势,第十三届西博会签约项目金额迈上“万亿”台阶,第十四届西博会所签高端项目明显增多,第十五届西博会的参展国家、参展企业、国家馆数量均创历史新高。20多天前落幕的首届中国西部(四川)进口展暨国际投资大会,共签订投资额3000万元以上的合同项目713个,投资总额超过5700亿元。
从量变到质变,四川依托高水平的开放平台,加速与世界共融。
当前,国家提出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将四川从内陆腹地推到开放前沿。在西部大开放中一直走在前沿的四川,正积极打造川法生态科技园、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园、中法成都生态园等国家产业合作园区和创新示范城,为四川引领西部开放开发再添新砝码。(记者 张岚 曾小清)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