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着力推进教育改革
第3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记者走进四川教师队伍,试图从他们身上“探寻”四川教育改革的路径。
改革从师资“破冰”农村无优秀教师成历史
46岁的肖桂英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寨子坪小学教师。因学校艺体教师短缺,她一人兼任二年级的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等5门科目的教学,每天课程排得满满当当。
这是四川教育“底子薄”的一个缩影。四川省教育厅厅长朱世宏说,四川省学龄人口多、教学任务重,师生比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师资水平差距大。以农村学校为例,教师大多是上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中师毕业生或民转公教师。
数据显示,四川普通小学师生比17.21:1,初中13.41:1,高中16.85:1,三项指标均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意味着,与多数省份相比,四川每名教师要教的学生人数更多、工作量更大。
针对这一问题,从2002年开始,四川相继实施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农村中小学紧缺薄弱学科教师短期集中培训项目”等项目,斥资培训民族地区、农村地区校长、教师。
肖桂英成了一名受益者。通过省、市多次音乐、美术专业培训,她学会了多种乐器,还画得一手好画。
如今,四川整个教师队伍已悄然发生变化。在成都等一些地区,农村中小学无高级教师、无学科带头人、无优秀青年教师的“三无”状况已成历史。
让教师城乡自由流动托起教育改革“公平梦”
教师队伍懒散,几年没有一名学生考上大学,附近居民大多不愿送孩子去……这是成都蒲江县寿安中学5年前的样子。如今,这一切已悄然改变。
2010年,寿安中学与成都城区一所名校结对后,双方定期互派教师交流挂职、顶岗任职,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很快,今年一半学生考上了本科。
这是四川省探索教师“县管校用”的结果。朱世宏说,“县管校用”改变了以往校长、教师人事关系隶属于某所学校的制度,由县(区)教育部门统一管理,是实现城乡教育均衡的“杀手锏”。
为进一步促进教师流动,四川省探索出学校“委托管理”“一对一”联盟等新机制,打通了教师在城乡流动的“屏障”。同时,还出台一些“硬杠杠”,将名师下基层与评级晋升相挂钩、发放教学补助等,吸引了教师向农村流动。
一系列改革正逐步改变四川城乡教育不均衡现状,填平城乡、区域间的“教育鸿沟”。
亘古不变的师德“支撑”改革前行
推进教育改革,实现向“教育强省”转变,最离不开的,当属教师。
从教学方式的改变到教育规划纲要落实,教师队伍既是改革的对象,也是推动改革的主体。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四川省将师德建设作为首要标准,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记者在四川一些学校走访时发现,有正确政治立场和家园情怀、引领人间正道的“道义之师”,有崇高师德和人格魅力的“品行之师”,有渊博学识和现代教育理念的“学问之师”,已成为教师们追求和努力的方向。“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的教师谭千秋,“用身体为学生挡住坠落横梁”的杜正香,四进四出冲进教室抢救孩子的周汝兰……这些感动中国的川籍教师形象,深深镌刻在师德丰碑之上。
那一刻,我们看到了师德的高尚,看到了教育改革的希望。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