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广元市昭化区土坯房改造的“乘数效应”

  • 2014年06月23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播报
  •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广元市昭化区晋贤乡道角村村民任选荣家土坯房的墙裂开胳膊宽的口子,一直没修;直到2013年,他才拆了旧屋,盖起小洋楼。

      是否修房,取决于钱。“政府给了1万元,低息贷款5万元,自己出7万元,才算凑够钱动工。”6月10日,任选荣对记者直言,“要不然,还是将就住”。

      和任选荣一样,去年昭化区有约8000户农民改造土坯房,是2012年的近4倍。其中奥妙,在于区财政补贴资金的“乘数效应”。

      资金压力影响土坯房改造

      道角村村民李霞伸出她的手——扭曲的手指,关节红肿。这是30年风湿病的结果。村里人把这种病叫“信(预报)天气”,“头天关节痛,第二天必下雨。”村支书魏开林解释。

      村里很多人都有风湿病,而长期住土坯房是“罪魁祸首”。泥土夯成的墙和地面,无法隔潮。“下完雨摸铺盖被子,都是润的。”魏开林说,和潮湿相比,安全更让人担心——土墙经不住大水浸泡。2013年7月中旬洪灾,全区700余户土坯房或倒塌或严重受损。

      然而直到上世纪90年代,土坯房仍是这个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区的“主流”。据2008年统计,全区共有土坯房5.8万户。

      改造土坯房,需要一笔不小的资金。因土坯房需拆旧建新,按当地最低标准花费也在10万元以上。“农民收入不高,建房资金压力大。”昭化区城乡规划建设和住房保障局副局长石洪彬介绍,5年间,农民全自费改造土坯房的仅约3400户。

      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土坯房改造资金模式多以农民自筹为主,配以省、国家农村危房改造项目资金。后者资金有限,涉及面窄。

      以昭化区为例,2013年仅930户获补贴,共得资金约780万元。至于地方财政,“各地很少有相应配套资金”。

      农民经济不宽裕,省上、国家支援有限,昭化区土坯房改造一度进展缓慢。“按原先模式,要改造完区里所有土坯房,至少十多年。”石洪彬坦言。

      政府投入增强农民意愿

      为加速土坯房改造,昭化区去年拿出1亿元财政资金直补农户,改造土坯房;整合各类涉农资金约5000万元,用于绿化、排污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

      道角村是其中一个受益的村落。如今的道角村里全是青石路面,一栋栋红白相间的洋房矗立路边。6月10日,当记者挨家挨户敲门时,发现很多人都不在家。“都出去打工挣钱,好早日还房贷。”魏开林说,此次搬新居,大多数村民都向亲戚或信用社借了数万元,“过去可没那么多人有这胆子(借钱)。”

      敢于借钱的底气,来自区政府的支持:财政资金直补,每户1万元;与当地金融机构合作,出台优惠政策,加大放贷额度。昭化区农村信用联社信贷科科长王平说,农民可获最高5万元信用贷款,利息低40%,“财政补助和低息贷款,能解决建房近一半的资金问题。”

      基础设施建设,亦构成巨大吸引力。“这儿的下水道不得返臭味!”搬入聚居点后,安平村村民何焕清直说“安逸”。石洪彬介绍,土坯房集中地区大都建有聚居点,政府出资打造环境。

      直补+基础设施建设,一系列举措增强了农民改造农房的意愿。去年昭化区财政投入约1.5亿元,加上上级补助780余万元,最终撬动全区农民投入9.6亿元,用于土坯房改造。(记者 熊筱伟)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广元市昭化区土坯房改造的“乘数效应”

  • 2014年06月23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广元市昭化区晋贤乡道角村村民任选荣家土坯房的墙裂开胳膊宽的口子,一直没修;直到2013年,他才拆了旧屋,盖起小洋楼。

      是否修房,取决于钱。“政府给了1万元,低息贷款5万元,自己出7万元,才算凑够钱动工。”6月10日,任选荣对记者直言,“要不然,还是将就住”。

      和任选荣一样,去年昭化区有约8000户农民改造土坯房,是2012年的近4倍。其中奥妙,在于区财政补贴资金的“乘数效应”。

      资金压力影响土坯房改造

      道角村村民李霞伸出她的手——扭曲的手指,关节红肿。这是30年风湿病的结果。村里人把这种病叫“信(预报)天气”,“头天关节痛,第二天必下雨。”村支书魏开林解释。

      村里很多人都有风湿病,而长期住土坯房是“罪魁祸首”。泥土夯成的墙和地面,无法隔潮。“下完雨摸铺盖被子,都是润的。”魏开林说,和潮湿相比,安全更让人担心——土墙经不住大水浸泡。2013年7月中旬洪灾,全区700余户土坯房或倒塌或严重受损。

      然而直到上世纪90年代,土坯房仍是这个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区的“主流”。据2008年统计,全区共有土坯房5.8万户。

      改造土坯房,需要一笔不小的资金。因土坯房需拆旧建新,按当地最低标准花费也在10万元以上。“农民收入不高,建房资金压力大。”昭化区城乡规划建设和住房保障局副局长石洪彬介绍,5年间,农民全自费改造土坯房的仅约3400户。

      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土坯房改造资金模式多以农民自筹为主,配以省、国家农村危房改造项目资金。后者资金有限,涉及面窄。

      以昭化区为例,2013年仅930户获补贴,共得资金约780万元。至于地方财政,“各地很少有相应配套资金”。

      农民经济不宽裕,省上、国家支援有限,昭化区土坯房改造一度进展缓慢。“按原先模式,要改造完区里所有土坯房,至少十多年。”石洪彬坦言。

      政府投入增强农民意愿

      为加速土坯房改造,昭化区去年拿出1亿元财政资金直补农户,改造土坯房;整合各类涉农资金约5000万元,用于绿化、排污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

      道角村是其中一个受益的村落。如今的道角村里全是青石路面,一栋栋红白相间的洋房矗立路边。6月10日,当记者挨家挨户敲门时,发现很多人都不在家。“都出去打工挣钱,好早日还房贷。”魏开林说,此次搬新居,大多数村民都向亲戚或信用社借了数万元,“过去可没那么多人有这胆子(借钱)。”

      敢于借钱的底气,来自区政府的支持:财政资金直补,每户1万元;与当地金融机构合作,出台优惠政策,加大放贷额度。昭化区农村信用联社信贷科科长王平说,农民可获最高5万元信用贷款,利息低40%,“财政补助和低息贷款,能解决建房近一半的资金问题。”

      基础设施建设,亦构成巨大吸引力。“这儿的下水道不得返臭味!”搬入聚居点后,安平村村民何焕清直说“安逸”。石洪彬介绍,土坯房集中地区大都建有聚居点,政府出资打造环境。

      直补+基础设施建设,一系列举措增强了农民改造农房的意愿。去年昭化区财政投入约1.5亿元,加上上级补助780余万元,最终撬动全区农民投入9.6亿元,用于土坯房改造。(记者 熊筱伟)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