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芦山地震一周年:春回芦山

  • 2014年04月19日 00时00分
  • 来源: 中新社
  • 【字体:
  • 播报
  •   春日融融,在“4·20”芦山地震震灾区芦山,油菜花盛开,遍地金黄。芦山地震一周年前夕,中新社记者再次来到芦山,但见村民们忙碌耕作于田间,农房重建也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

      笑容回来了

      在芦山各地的安置点,一排排活动板房内不时传出笑声。一些安置点每周定期举行妇女茶话会、厨艺大比拼,笑容重新回到了震区民众的脸上。

      “一年来,最大的变化是震区民众的笑声多了。”中科院心理所芦山工作站副站长李晓景表示,大部分人已从地震阴影中走出来,有正常的生活规律,“安置点里的厨房天天都能听到笑声,妇女作为一个家庭的中心,能感染一个家庭的氛围”。

      “灾难毕竟是一个非常态的状况,人们最终还要回到常态之中去。”李晓景表示,安置点的居民从一开始的“英雄期”到“麻木期”,再到如今适应周边的生活环境,在非正常的状态下开始正常的生活,“震区民众都有自己的震后恢复能力”。

      在芦山地震中经历失子之痛的赵丹曾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创伤。一年后,重获新生的赵丹如今更懂得珍惜,更容易感到快乐。再提起这段记忆时,赵丹从容地笑了,“会再要一个孩子,但是可能要缓上几年”。

      李晓景认为,震区心理重建之路还很漫长,不容忽视,“许多伤痛可能只是隐藏起来了”。

      房子回来了

      曾经的废墟上新房再起,排排小楼,红瓦黄墙,成为芦山今日的亮丽风景。

      芦阳镇黎明村距芦山县城南两公里,紧邻省道210线,是从雅安市区到芦山县城的必经之地,被称作芦山“南大门”。芦山地震中,黎明村损失惨重,756户民房超过一半需要重建,其余全部要维修加固。

      震后两个月,占地350余亩、总投资7000万元人民币的“黎明新村”破土动工,成为震后开工的最大最早农村安置点建设项目。“这一年的变化实在太大,以前住的是土坯房,现在房子像别墅。”住进新房的村民任骏康对灾后新房很是满意。

      除了已搬进新房的村民,一部分灾区民众正在加紧农房重建,新房正逐步成形。在芦山县飞仙关镇朝阳村,47岁的村民杨国生正在工地上忙得满头大汗。

      灾后重建,由于大量建筑、装修技术人员的紧缺,不少本来在外务工的震区农民工选择了在家乡就近务工,杨国生就是其中一位。

      “震后,亲朋好友们都排着队等我帮忙修房子,目前已修了六户新房。”杨国生说,地震给大家都带来了损失,但生活还要继续,看着一幢幢新房修起来,有成就感,“不久后大家都会住上新房”。

      生意回来了

      从雅安驶进“中国乌木根雕艺术之都”芦山县城,“芦山根雕一条街”是必经之路。“4·20”地震发生后,这里成为了县城里建筑毁坏最严重的地方之一。街上的建筑大多为砖木结构,受到地震影响,部分房屋垮塌。地震当天,许多店铺外全都是残砖碎瓦。由于震后水电不通,200余户商家店门关门歇业。

      据一家乌木馆老板刘毅恒估算,芦山地震让芦山根雕行业损失约2亿元。

      一年之后,记者重返根雕街,损坏的根雕馆已修补完好,大型根雕摆放在门外供顾客挑选,不少慕名而来的客人穿梭于根雕店里的饰品和家具展厅。

      对震后芦山根雕的发展,刘毅恒十分看好。在地震后的第二个月,他就预计两年之后芦山根雕产业规模会比震前大上好几倍。

      “生意不仅回来了,甚至比地震前更好。”根雕一条街如今知名度大大提升,根雕销售额一路上行,印证了刘毅恒的看法。他说,也正是因为这场地震,让外来救援的志愿者、媒体、商人知道了芦山还有这样一处“宝地”,通过口口相传和媒体报道,根雕一条街震后“火”了起来。(记者 殷樱)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芦山地震一周年:春回芦山

  • 2014年04月19日 00时00分
  • 来源: 中新社
  •   春日融融,在“4·20”芦山地震震灾区芦山,油菜花盛开,遍地金黄。芦山地震一周年前夕,中新社记者再次来到芦山,但见村民们忙碌耕作于田间,农房重建也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

      笑容回来了

      在芦山各地的安置点,一排排活动板房内不时传出笑声。一些安置点每周定期举行妇女茶话会、厨艺大比拼,笑容重新回到了震区民众的脸上。

      “一年来,最大的变化是震区民众的笑声多了。”中科院心理所芦山工作站副站长李晓景表示,大部分人已从地震阴影中走出来,有正常的生活规律,“安置点里的厨房天天都能听到笑声,妇女作为一个家庭的中心,能感染一个家庭的氛围”。

      “灾难毕竟是一个非常态的状况,人们最终还要回到常态之中去。”李晓景表示,安置点的居民从一开始的“英雄期”到“麻木期”,再到如今适应周边的生活环境,在非正常的状态下开始正常的生活,“震区民众都有自己的震后恢复能力”。

      在芦山地震中经历失子之痛的赵丹曾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创伤。一年后,重获新生的赵丹如今更懂得珍惜,更容易感到快乐。再提起这段记忆时,赵丹从容地笑了,“会再要一个孩子,但是可能要缓上几年”。

      李晓景认为,震区心理重建之路还很漫长,不容忽视,“许多伤痛可能只是隐藏起来了”。

      房子回来了

      曾经的废墟上新房再起,排排小楼,红瓦黄墙,成为芦山今日的亮丽风景。

      芦阳镇黎明村距芦山县城南两公里,紧邻省道210线,是从雅安市区到芦山县城的必经之地,被称作芦山“南大门”。芦山地震中,黎明村损失惨重,756户民房超过一半需要重建,其余全部要维修加固。

      震后两个月,占地350余亩、总投资7000万元人民币的“黎明新村”破土动工,成为震后开工的最大最早农村安置点建设项目。“这一年的变化实在太大,以前住的是土坯房,现在房子像别墅。”住进新房的村民任骏康对灾后新房很是满意。

      除了已搬进新房的村民,一部分灾区民众正在加紧农房重建,新房正逐步成形。在芦山县飞仙关镇朝阳村,47岁的村民杨国生正在工地上忙得满头大汗。

      灾后重建,由于大量建筑、装修技术人员的紧缺,不少本来在外务工的震区农民工选择了在家乡就近务工,杨国生就是其中一位。

      “震后,亲朋好友们都排着队等我帮忙修房子,目前已修了六户新房。”杨国生说,地震给大家都带来了损失,但生活还要继续,看着一幢幢新房修起来,有成就感,“不久后大家都会住上新房”。

      生意回来了

      从雅安驶进“中国乌木根雕艺术之都”芦山县城,“芦山根雕一条街”是必经之路。“4·20”地震发生后,这里成为了县城里建筑毁坏最严重的地方之一。街上的建筑大多为砖木结构,受到地震影响,部分房屋垮塌。地震当天,许多店铺外全都是残砖碎瓦。由于震后水电不通,200余户商家店门关门歇业。

      据一家乌木馆老板刘毅恒估算,芦山地震让芦山根雕行业损失约2亿元。

      一年之后,记者重返根雕街,损坏的根雕馆已修补完好,大型根雕摆放在门外供顾客挑选,不少慕名而来的客人穿梭于根雕店里的饰品和家具展厅。

      对震后芦山根雕的发展,刘毅恒十分看好。在地震后的第二个月,他就预计两年之后芦山根雕产业规模会比震前大上好几倍。

      “生意不仅回来了,甚至比地震前更好。”根雕一条街如今知名度大大提升,根雕销售额一路上行,印证了刘毅恒的看法。他说,也正是因为这场地震,让外来救援的志愿者、媒体、商人知道了芦山还有这样一处“宝地”,通过口口相传和媒体报道,根雕一条街震后“火”了起来。(记者 殷樱)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