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困有所助 住有所居 居有所乐

  • 2014年04月16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播报
  •  

      ——关注2014年藏区六大民生工程计划(下)

      藏区新居建设计划

      藏区新居建设不是简单“建房子”

      解读

      根据2014年藏区新居建设计划实施方案,我省今年将完成藏区困难农户新居建设2万户,同时配套建设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方案有何新亮点?记者采访了制定该方案的牵头方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始终瞄准‘两难’——居住环境最困难、建设条件也最困难的农区和半农半牧区,迎难而上,是方案一大亮点。”省发展改革委民族地区经济处处长沈万强介绍。

      2012年藏区困难牧民实现定居后,农区和半农半牧区困难农户的居住问题凸显:用石材木料搭起的简易住房,抗雪雨灾害能力弱。然而,此类农户又多居于高山或河谷冲积扇地区,交通、施工都面临很大挑战。

      克服困难、解农户之所急,是方案施行原则。2014年实施的两万户藏区新居建设,全部为农区和半农半牧区中住房条件最困难、需求最迫切的家庭。

      先是解决钱的问题。新居建设计划资金,主要来自政府补助、农户自筹等多渠道。沈万强介绍,根据测算,中央和省级安排资金,已能基本涵盖房屋加固维修、门窗和房顶改造等新居建设支出。政府还将通过信贷扶持、统购建材等形式,帮助自筹资金困难的农户。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资金,将以政府整合既有专项规划资金为主。“方案明确将新居建设和藏区发展民生统筹考虑。”沈万强表示,新居建设计划,并非简单的“建房子”。今年将开展372个贫困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重点完善卫生室、文化室、商贸活动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道路、饮水、电力等基础设施。

      事实上,藏区“六大民生工程计划”之间有着密切配合。沈万强介绍,新居建设计划将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文化发展、扶贫解困等计划协同,新居住点将充分考虑农牧民生活、发展需求,让百姓在住得好的同时,融合产村相融理念,依托省级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示范县建设,“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旅游业、种植养殖业等适宜产业发展。”

      作为这一思路的延伸,方案还提出将推进省级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示范县建设,以甘孜州康定、泸定、丹巴、稻城,阿坝州汶川、理县、金川等7个县为主要平台,在幸福美丽新村、新农村综合体等建设中,融合产村相融理念,“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旅游业、种植业、畜牧业等适宜产业发展。”

      连线

      李林友(阿坝州汶川县草坡乡克充村村民):我的房子建在河边,是上世纪80年代修的3间木板房。去年汶川“7·10”特大山洪泥石流发生时,泥浆都冲到我屋头了,淹到膝盖。现在只要下大雨,我和老伴只有跑到地势高的地方搭棚,屋都不敢回。

      听村主任说,新居工程马上就开始建设了,我们要把村子迁到水磨镇去。我去看过,(那儿)一栋栋新房确实好。雨季要到了,如果能住进一个淹不到、冲不垮的房子,心里就踏实了。

      扶贫解困行动计划

      瞄准群众最迫切问题加大藏区扶贫攻坚力度

      解读

      截至去年底,我省藏区有32.2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任务艰巨。“我省今年制定扶贫解困年度实施方案,预计投入资金4.35亿元,明确整村推进、藏区扶贫攻坚、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和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成果巩固5大重点工作。”省扶贫移民局副局长刘维嘉介绍,基本思路是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

      实施10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项目

      去年,我省启动藏区六大工程,其中,扶贫部分主要是整村推进和劳务培训等。刘维嘉介绍,今年在藏区除实施贫困村整村推进项目100个外,还包括扶贫攻坚项目8个,并做好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和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成果巩固,重点扶持4.515万农村扶贫对象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方案更细化,内容更丰富,力度也在加大。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内容,全省“十二五”规划整村推进2800个村,其中,藏区到2013年底还剩下168个村。“今年藏区按计划安排整村推进项目78个,但此次增至100个,增加了28%。”

      刘维嘉表示,整村推进项目每个村补助100万元,要求各地整合资金不得低于300万元,主要围绕产业发展,配合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产业发展要结合行业规划统筹推进,实现规模化经营,切实增加群众收入。

      既解决现实困难也注重长远生计

      瞄准藏区贫困群众最迫切解决的问题是今年扶贫解困计划一大特点。

      阿坝州是全国大骨节病重灾区,2012年,中央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结束,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但彻底控制任重道远。为此,我省从2013年起实施试点成果巩固提升工作,今年已是第二年。“大骨节病是阿坝贫困群众致贫一大主要原因,解决好大骨节病就解决了困扰藏区脱贫解困的关键。”刘维嘉表示,方案把试点中的更换粮食、社会保障、卫生防治和产业培育等主要措施延续下来,既解决现实困难,也注重长远生计。

      而去年的“7·10”特大山洪泥石流让汶川草坡乡损失巨大,数千群众因灾致贫。“当地已不适合居住,搬迁成为迫在眉睫的事。”省以工代赈办综合处处长黄勇表示,方案将草坡乡地质灾害搬迁列入重大项目,减轻群众搬迁重建压力。除了草坡乡,今年藏区共计划搬迁安置贫困农牧民12950人。

      连线

      尹学安(汶川县草坡乡足湾村村支书):今年,全村445人将整体搬迁到水磨镇郭家坝。对于新家园,村民很期待,经常到现场关心建设进展。听说新家不仅更安全,还将打造成上住下店、宜居宜商的风情藏寨,人均2平方米的商铺。借助水磨的旅游优势,村民长远生计就不愁了。但是,村民再次重建房屋,资金压力很大,希望政府能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切实减轻老百姓压力。

      文化发展繁荣计划

      藏区公共文化服务深度“下基层”

      解读

      4月14日,省文化厅副厅长王志平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解读《2014年文化发展繁荣计划实施方案》。他指出,公共文化建设是今年藏区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继续深度“下基层”,挖潜文化惠民实效,是今年我省藏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亮点。

      全覆盖: 

      资金倾斜助推“进村入户”

      “1.1%的人口,配置了8.44%的资金。”王志平指着最新出炉的省政府公共文化专项资金安排表告诉记者,今年省政府安排的10亿元公共文化专项资金中,甘孜、阿坝获得了8443万元。公共文化资金资源配置正在大力向藏区倾斜。

      而在《2014年文化发展繁荣计划实施方案》中,随处可见“进村入户”式的藏区公共文化全覆盖举措。今年,我省将进一步督促藏区州、县57个公共图书馆、文化馆项目建设;力争实现藏区每个县至少有1支“乌兰牧骑式”的文艺演出团队;打造集宣传教育、文体娱乐、应急广播、科技普及等功能于一体的“藏区幸福美丽新村(社区)文化院坝”等。

      王志平介绍说,“乌兰牧骑式”的文艺演出团队是丰富藏区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力量。今年,省文化厅将划拨藏区下基层演出经费90万元,购买下基层演出不少于360场;同时,省直院团将深入藏区进行下基层演出40场,实现全年演出400场以上。

      深挖潜:

      个性化服务加大惠民实效

      藏区的公共文化服务,需要因地制宜地去挖掘“细节”,加大惠民实效。

      截至目前,省文化厅组织的“藏区基层文化工作者培训班”已开办了4期。今年,此类培训班预计开班20期,将惠及近2000名藏区基层文化工作者。王志平告诉记者,提高藏区基层文化工作者综合素质,增强“造血”功能的培训,成为今年藏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任务。

      作为实现县县有可流动演出队伍的有益补充,今年省文化厅还将组织省级文艺院团骨干力量进藏区开展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藏区演艺队伍的演出水平。

      除了这类“走进去”的服务,将藏族文化“引出来”,促进文化交流和经贸合作,更是今年藏区公共文化服务的焦点。5月中旬,甘孜州“炉霍县郎卡杰唐卡绘画、德格印经院雕版印刷技艺、藏文书法”等7个非遗项目将亮相深圳文博会。在王志平看来,将藏族魅力文化“引出来”,增强文化交流,促成经贸合作,是藏区公共文化“惠民”的重要内容。

      连线

      李小明(甘孜州白玉县艺术团负责人):今年我最兴奋的事情,就是听说政府要采取定向演出补贴办法,加大藏区文化惠民演出支持力度。我们的演出队伍要覆盖10600多平方公里,150个行政村,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能有机会更新一下用了十几年的演出老设备。(记者 熊筱伟 李淼 朱雪黎)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困有所助 住有所居 居有所乐

  • 2014年04月16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关注2014年藏区六大民生工程计划(下)

      藏区新居建设计划

      藏区新居建设不是简单“建房子”

      解读

      根据2014年藏区新居建设计划实施方案,我省今年将完成藏区困难农户新居建设2万户,同时配套建设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方案有何新亮点?记者采访了制定该方案的牵头方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始终瞄准‘两难’——居住环境最困难、建设条件也最困难的农区和半农半牧区,迎难而上,是方案一大亮点。”省发展改革委民族地区经济处处长沈万强介绍。

      2012年藏区困难牧民实现定居后,农区和半农半牧区困难农户的居住问题凸显:用石材木料搭起的简易住房,抗雪雨灾害能力弱。然而,此类农户又多居于高山或河谷冲积扇地区,交通、施工都面临很大挑战。

      克服困难、解农户之所急,是方案施行原则。2014年实施的两万户藏区新居建设,全部为农区和半农半牧区中住房条件最困难、需求最迫切的家庭。

      先是解决钱的问题。新居建设计划资金,主要来自政府补助、农户自筹等多渠道。沈万强介绍,根据测算,中央和省级安排资金,已能基本涵盖房屋加固维修、门窗和房顶改造等新居建设支出。政府还将通过信贷扶持、统购建材等形式,帮助自筹资金困难的农户。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资金,将以政府整合既有专项规划资金为主。“方案明确将新居建设和藏区发展民生统筹考虑。”沈万强表示,新居建设计划,并非简单的“建房子”。今年将开展372个贫困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重点完善卫生室、文化室、商贸活动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道路、饮水、电力等基础设施。

      事实上,藏区“六大民生工程计划”之间有着密切配合。沈万强介绍,新居建设计划将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文化发展、扶贫解困等计划协同,新居住点将充分考虑农牧民生活、发展需求,让百姓在住得好的同时,融合产村相融理念,依托省级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示范县建设,“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旅游业、种植养殖业等适宜产业发展。”

      作为这一思路的延伸,方案还提出将推进省级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示范县建设,以甘孜州康定、泸定、丹巴、稻城,阿坝州汶川、理县、金川等7个县为主要平台,在幸福美丽新村、新农村综合体等建设中,融合产村相融理念,“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旅游业、种植业、畜牧业等适宜产业发展。”

      连线

      李林友(阿坝州汶川县草坡乡克充村村民):我的房子建在河边,是上世纪80年代修的3间木板房。去年汶川“7·10”特大山洪泥石流发生时,泥浆都冲到我屋头了,淹到膝盖。现在只要下大雨,我和老伴只有跑到地势高的地方搭棚,屋都不敢回。

      听村主任说,新居工程马上就开始建设了,我们要把村子迁到水磨镇去。我去看过,(那儿)一栋栋新房确实好。雨季要到了,如果能住进一个淹不到、冲不垮的房子,心里就踏实了。

      扶贫解困行动计划

      瞄准群众最迫切问题加大藏区扶贫攻坚力度

      解读

      截至去年底,我省藏区有32.2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任务艰巨。“我省今年制定扶贫解困年度实施方案,预计投入资金4.35亿元,明确整村推进、藏区扶贫攻坚、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和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成果巩固5大重点工作。”省扶贫移民局副局长刘维嘉介绍,基本思路是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

      实施10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项目

      去年,我省启动藏区六大工程,其中,扶贫部分主要是整村推进和劳务培训等。刘维嘉介绍,今年在藏区除实施贫困村整村推进项目100个外,还包括扶贫攻坚项目8个,并做好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和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成果巩固,重点扶持4.515万农村扶贫对象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方案更细化,内容更丰富,力度也在加大。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内容,全省“十二五”规划整村推进2800个村,其中,藏区到2013年底还剩下168个村。“今年藏区按计划安排整村推进项目78个,但此次增至100个,增加了28%。”

      刘维嘉表示,整村推进项目每个村补助100万元,要求各地整合资金不得低于300万元,主要围绕产业发展,配合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产业发展要结合行业规划统筹推进,实现规模化经营,切实增加群众收入。

      既解决现实困难也注重长远生计

      瞄准藏区贫困群众最迫切解决的问题是今年扶贫解困计划一大特点。

      阿坝州是全国大骨节病重灾区,2012年,中央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结束,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但彻底控制任重道远。为此,我省从2013年起实施试点成果巩固提升工作,今年已是第二年。“大骨节病是阿坝贫困群众致贫一大主要原因,解决好大骨节病就解决了困扰藏区脱贫解困的关键。”刘维嘉表示,方案把试点中的更换粮食、社会保障、卫生防治和产业培育等主要措施延续下来,既解决现实困难,也注重长远生计。

      而去年的“7·10”特大山洪泥石流让汶川草坡乡损失巨大,数千群众因灾致贫。“当地已不适合居住,搬迁成为迫在眉睫的事。”省以工代赈办综合处处长黄勇表示,方案将草坡乡地质灾害搬迁列入重大项目,减轻群众搬迁重建压力。除了草坡乡,今年藏区共计划搬迁安置贫困农牧民12950人。

      连线

      尹学安(汶川县草坡乡足湾村村支书):今年,全村445人将整体搬迁到水磨镇郭家坝。对于新家园,村民很期待,经常到现场关心建设进展。听说新家不仅更安全,还将打造成上住下店、宜居宜商的风情藏寨,人均2平方米的商铺。借助水磨的旅游优势,村民长远生计就不愁了。但是,村民再次重建房屋,资金压力很大,希望政府能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切实减轻老百姓压力。

      文化发展繁荣计划

      藏区公共文化服务深度“下基层”

      解读

      4月14日,省文化厅副厅长王志平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解读《2014年文化发展繁荣计划实施方案》。他指出,公共文化建设是今年藏区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继续深度“下基层”,挖潜文化惠民实效,是今年我省藏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亮点。

      全覆盖: 

      资金倾斜助推“进村入户”

      “1.1%的人口,配置了8.44%的资金。”王志平指着最新出炉的省政府公共文化专项资金安排表告诉记者,今年省政府安排的10亿元公共文化专项资金中,甘孜、阿坝获得了8443万元。公共文化资金资源配置正在大力向藏区倾斜。

      而在《2014年文化发展繁荣计划实施方案》中,随处可见“进村入户”式的藏区公共文化全覆盖举措。今年,我省将进一步督促藏区州、县57个公共图书馆、文化馆项目建设;力争实现藏区每个县至少有1支“乌兰牧骑式”的文艺演出团队;打造集宣传教育、文体娱乐、应急广播、科技普及等功能于一体的“藏区幸福美丽新村(社区)文化院坝”等。

      王志平介绍说,“乌兰牧骑式”的文艺演出团队是丰富藏区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力量。今年,省文化厅将划拨藏区下基层演出经费90万元,购买下基层演出不少于360场;同时,省直院团将深入藏区进行下基层演出40场,实现全年演出400场以上。

      深挖潜:

      个性化服务加大惠民实效

      藏区的公共文化服务,需要因地制宜地去挖掘“细节”,加大惠民实效。

      截至目前,省文化厅组织的“藏区基层文化工作者培训班”已开办了4期。今年,此类培训班预计开班20期,将惠及近2000名藏区基层文化工作者。王志平告诉记者,提高藏区基层文化工作者综合素质,增强“造血”功能的培训,成为今年藏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任务。

      作为实现县县有可流动演出队伍的有益补充,今年省文化厅还将组织省级文艺院团骨干力量进藏区开展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藏区演艺队伍的演出水平。

      除了这类“走进去”的服务,将藏族文化“引出来”,促进文化交流和经贸合作,更是今年藏区公共文化服务的焦点。5月中旬,甘孜州“炉霍县郎卡杰唐卡绘画、德格印经院雕版印刷技艺、藏文书法”等7个非遗项目将亮相深圳文博会。在王志平看来,将藏族魅力文化“引出来”,增强文化交流,促成经贸合作,是藏区公共文化“惠民”的重要内容。

      连线

      李小明(甘孜州白玉县艺术团负责人):今年我最兴奋的事情,就是听说政府要采取定向演出补贴办法,加大藏区文化惠民演出支持力度。我们的演出队伍要覆盖10600多平方公里,150个行政村,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能有机会更新一下用了十几年的演出老设备。(记者 熊筱伟 李淼 朱雪黎)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