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幸福“马上”到 自己新家自己造

  • 2014年02月01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播报


  • 1月31日,地震灾区群众在芦山县红军广场载歌载舞闹新春。 (本报记者 何海洋 摄)


      本报记者在芦山灾区感受老百姓的春节——

      1月31日,大年初一,省气象台发布大雾黄色预警。

      高速封闭,本报“新春走基层”采访组辗转绕道抵达“4·20”芦山地震灾区雅安。当阳光渐渐刺破云层,穿透雾霾,我们在荥经县邂逅800多人的新春民俗巡演队,小镇的欢腾让年味扑面而来;在西蜀天梯巧遇88岁的四代同堂的王仁伟一家9口,他们攀高望远祈福新年;在芦山县芦阳镇黎明村,感受到搬新家过新年的56户群众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在飞仙关镇凤凰村看到规模初现的葡萄产业园基地;朝阳村准备出发前往非洲打工的村民信心满满……

      尽快建好自己的新家,找到增加收入的门道,早点过上幸福生活,这是受访群众朴实而真挚的新年愿望,正如他们在大年初一登高西蜀天梯一样,马踏清风至,春随好运来,“好日子是一步一个脚印踏出来的,自己的家是一砖一瓦建起来的”——灾后重建中谋划的新年新篇章,正在放飞。

      新家居 聚居点里的团圆正能量

      10时,芦山县芦阳镇黎明村村民任学康,已为妻子和两个女儿煮好了汤圆。刚搬新家的任学康打心眼里激动和高兴:“我是全村第一户装修好、搬进来的。”他告诉记者,去年12月25日拿到钥匙后,他立即动工,今年1月25日搬家,“我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搬新家、过新年。”

      在任学康家对面,66岁的邻居刘大爷正坐着摇摇椅,在自家房里的二楼小平台上晒太阳。“有了新房,村里又要发展产业,在广东打了5年工的大儿子今年也回来咯!昨晚的年夜饭一家团聚,我现在心头都是热和的。”“已经完成了99户农房建设任务,有20户村民入住新家了。”黎明村村支书任俊德身后,鲜艳的党旗和“农房重建技术指导队”的红旗迎风招展,坝坝电影的白色幕布也没有取下,“即便春节,党员也要对百姓的入住需求有求必应,而对百姓的文娱生活的关心,也要跟上。”

      新梦想 远赴非洲只为早日还清贷款

      刘大爷的儿子回来了,而在飞仙关镇凤凰村的15岁李果(化名)的爸爸李军,将在正月初七,踏上去非洲刚果的“征程”。

      “我家的房子重建得差不多了,但为了让家里的日子过得更好,我出去挣钱是应该的。”李军说,他最近十年的打工轨迹,都没出四川,“好照顾家里”,但“人要奋斗才有好日子过”的念头,让他下定决心去遥远的非洲打工。

      从天全县来探望他的侄儿受他感染,激动地表示,“遇到了天灾,不能只想到政府来解决一切问题,现在党和政府已经帮我们安排得很好了,自己的房子总要自己来建,自己也要争口气。”

      不少亲戚知道李军年后就要出远门,都赶着来和他一聚。“天气热”、“有大狮子”、“大草原好像很漂亮”……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想象中的非洲模样。

      送走乡邻亲戚后,李军拿起抹布擦拭自己新买不久的摩托车,“走之前把它保养好”。他除夕张贴的对联横幅“一帆风顺”正好在其头顶,“只要我们勤快,日子肯定越来越好。”

      新产业 登高望远只为“飞”得更高

      “侄儿一家连西昌的太阳都不晒了,专门回来看看灾区的变化。”在西蜀天梯景区,88岁的王仁伟一家九口登高望远,“当初救灾物资车连绵不绝的景象让他们印象深刻,我要让他们带着一个‘新雅安’的印象回西昌!”

      冬日暖阳下的飞仙关镇凤凰村,正在孕育产业新机。

      “我们已经引种了包括美人籽在内的20余个畅销品种,三年挂果后,能够带动农民人均增收5000元。”记者在葡萄园内找到凤凰村村支书李志。这里计划以“公司+农户”的形式,打造百亩示范园,“不但有规范的合作模式,还能够解放劳动力,发展第三产业。”飞仙关镇党委书记姜平直言,这里是茶马古道上的要塞,自驾进藏的游客就很多,加上近年热起来的近郊游,“让远近游客都能够在青衣江畔品尝生态葡萄,感受雅安新貌。”

      骐骥踏春,万象更新。这是芦山强烈地震后当地老百姓过的第一个春节,记者在采访中强烈地感受到这里每一个人都在谋划新的蓝图,每一个人都在为建设自己的新家奋斗——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是人们送给自己的最好新年礼物。(本报“新春走基层”特别报道组1月31日发自芦山县、荥经县)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幸福“马上”到 自己新家自己造

  • 2014年02月01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1月31日,地震灾区群众在芦山县红军广场载歌载舞闹新春。 (本报记者 何海洋 摄)


      本报记者在芦山灾区感受老百姓的春节——

      1月31日,大年初一,省气象台发布大雾黄色预警。

      高速封闭,本报“新春走基层”采访组辗转绕道抵达“4·20”芦山地震灾区雅安。当阳光渐渐刺破云层,穿透雾霾,我们在荥经县邂逅800多人的新春民俗巡演队,小镇的欢腾让年味扑面而来;在西蜀天梯巧遇88岁的四代同堂的王仁伟一家9口,他们攀高望远祈福新年;在芦山县芦阳镇黎明村,感受到搬新家过新年的56户群众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在飞仙关镇凤凰村看到规模初现的葡萄产业园基地;朝阳村准备出发前往非洲打工的村民信心满满……

      尽快建好自己的新家,找到增加收入的门道,早点过上幸福生活,这是受访群众朴实而真挚的新年愿望,正如他们在大年初一登高西蜀天梯一样,马踏清风至,春随好运来,“好日子是一步一个脚印踏出来的,自己的家是一砖一瓦建起来的”——灾后重建中谋划的新年新篇章,正在放飞。

      新家居 聚居点里的团圆正能量

      10时,芦山县芦阳镇黎明村村民任学康,已为妻子和两个女儿煮好了汤圆。刚搬新家的任学康打心眼里激动和高兴:“我是全村第一户装修好、搬进来的。”他告诉记者,去年12月25日拿到钥匙后,他立即动工,今年1月25日搬家,“我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搬新家、过新年。”

      在任学康家对面,66岁的邻居刘大爷正坐着摇摇椅,在自家房里的二楼小平台上晒太阳。“有了新房,村里又要发展产业,在广东打了5年工的大儿子今年也回来咯!昨晚的年夜饭一家团聚,我现在心头都是热和的。”“已经完成了99户农房建设任务,有20户村民入住新家了。”黎明村村支书任俊德身后,鲜艳的党旗和“农房重建技术指导队”的红旗迎风招展,坝坝电影的白色幕布也没有取下,“即便春节,党员也要对百姓的入住需求有求必应,而对百姓的文娱生活的关心,也要跟上。”

      新梦想 远赴非洲只为早日还清贷款

      刘大爷的儿子回来了,而在飞仙关镇凤凰村的15岁李果(化名)的爸爸李军,将在正月初七,踏上去非洲刚果的“征程”。

      “我家的房子重建得差不多了,但为了让家里的日子过得更好,我出去挣钱是应该的。”李军说,他最近十年的打工轨迹,都没出四川,“好照顾家里”,但“人要奋斗才有好日子过”的念头,让他下定决心去遥远的非洲打工。

      从天全县来探望他的侄儿受他感染,激动地表示,“遇到了天灾,不能只想到政府来解决一切问题,现在党和政府已经帮我们安排得很好了,自己的房子总要自己来建,自己也要争口气。”

      不少亲戚知道李军年后就要出远门,都赶着来和他一聚。“天气热”、“有大狮子”、“大草原好像很漂亮”……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想象中的非洲模样。

      送走乡邻亲戚后,李军拿起抹布擦拭自己新买不久的摩托车,“走之前把它保养好”。他除夕张贴的对联横幅“一帆风顺”正好在其头顶,“只要我们勤快,日子肯定越来越好。”

      新产业 登高望远只为“飞”得更高

      “侄儿一家连西昌的太阳都不晒了,专门回来看看灾区的变化。”在西蜀天梯景区,88岁的王仁伟一家九口登高望远,“当初救灾物资车连绵不绝的景象让他们印象深刻,我要让他们带着一个‘新雅安’的印象回西昌!”

      冬日暖阳下的飞仙关镇凤凰村,正在孕育产业新机。

      “我们已经引种了包括美人籽在内的20余个畅销品种,三年挂果后,能够带动农民人均增收5000元。”记者在葡萄园内找到凤凰村村支书李志。这里计划以“公司+农户”的形式,打造百亩示范园,“不但有规范的合作模式,还能够解放劳动力,发展第三产业。”飞仙关镇党委书记姜平直言,这里是茶马古道上的要塞,自驾进藏的游客就很多,加上近年热起来的近郊游,“让远近游客都能够在青衣江畔品尝生态葡萄,感受雅安新貌。”

      骐骥踏春,万象更新。这是芦山强烈地震后当地老百姓过的第一个春节,记者在采访中强烈地感受到这里每一个人都在谋划新的蓝图,每一个人都在为建设自己的新家奋斗——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是人们送给自己的最好新年礼物。(本报“新春走基层”特别报道组1月31日发自芦山县、荥经县)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