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我省开展第一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带来的思考

  • 2014年01月25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播报
  •   一、这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握手”。

      这是一棒薪火相传的“接力”。

      69年前,一名年轻战士,牺牲在“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岗位上,毛泽东同志称“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这名战士叫张思德。

      2013年,一名青年干部,倒在基层一线,习近平总书记称他始终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是用生命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好干部。这名干部叫兰辉。

      张思德、兰辉,这两名巴蜀儿女的骄傲、服务群众的楷模,此时此刻,因一种神奇的力量而形成同频共振。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根本政治路线。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群众路线始终是我们党的坚强支撑和力量源泉。

      今天,实现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当我们国家从一穷二白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当地处内陆的四川从昔日“僻塞之地”到新兴“增长之极”,我们还要像希腊神话中紧紧依靠大地的安泰那样,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吸取来自大地母亲的乳汁”吗?

      今天,当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在一些党员干部身上潜滋暗长,少数人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当作个人手中的“私器”,恣意挥舞、沉迷享受之时,我们能不居安思危、及时施治吗?

      答案是肯定的。按照中央统一部署,从2013年7月开始,我省第一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触及思想、触碰灵魂、触动利益,在省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成都市级各部门拉开大幕。

      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面临新的风险与考验时,对党的群众路线一以贯之的践行,是一次转变作风重塑形象的生动实践。

      无论时代风云如何变迁,无论历史条件有多大不同,始终不变的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灵魂:为民。

      一个“民”字重千钧。时空相连,追求不变。

      一个“民”字重千钧。巴蜀大地,新风扑面。

      二、站在承前启后的历史节点,踏上继往开来的崭新征程,党的群众路线——这一攻坚克难的法宝,克敌制胜的利器,在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交汇中,愈加显现出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

      “人民万岁!”当历史的回音响彻天安门城楼,一个饱经沧桑的民族终于站起来了。在这深情的呼唤里,我们感受到了人民群众在共产党人心中的千钧分量!“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马克思主义者坚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无论世事变迁、风云变幻,这一理念始终为中国共产党人所遵循。

      正是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我们才由弱到强、扭转乾坤,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光明道路。

      正是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强烈意愿,激发出人民群众的创造热情,我们才化危为机、改天换地,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走上了全面小康的康庄大道。

      在四川,广汉因“敢吃螃蟹”而获得“改革之乡”的美名。“吃螃蟹”的创举正是缘于广汉人民敢为人先,在全国率先探索农业生产责任制,率先摘掉人民公社牌子,为农村生产力的解放探寻了一条新路。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改革开放中的好多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反复证明,只有走好群众路线这条生命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才能无往而不胜,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时间的河流奔腾向前。迈向“两个百年”,一段新的伟大征程已经开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摆在每一个中国人面前的一道时代考题,它需要全国人民共同回答。

      团结人民,依靠人民,坚定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奋力书写伟大中国梦的四川篇章,这是新征程上的“四川最强音”。

      三、四川“两个跨越”的豪迈征程,既需要党员干部身先士卒,更需要全省人民共同奋斗。切实转变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打造为民务实清廉的干部队伍,营造风清气正心齐的干事环境,是实现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强大“助推器”。

      转变作风不是常常挂在嘴边吗?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会不会是一场秀一阵风?整风会不会影响干部队伍稳定和中心工作开展?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我省启动之初,怀疑者有之,信心不足者有之,唱空泼冷水者有之。当然,更多人满怀期待。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或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是同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有机整体。如果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放在民族复兴和国家发展的高度去把握,放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的深度去考量,放在契合四川省情实际和未来走向的坐标轴上去审视,认识便豁然开朗,“问号”拉直为一个“惊叹号”!

      相对于全国,我省发展正处于等不得、慢不起的关键时期,进一步,海阔天空;慢一拍,处处被动。人口多、底子薄、欠发达、不平衡的省情特征,促使全省上下必须保持发展的危机感、紧迫感,促使干部群众始终保持一种追赶的劲头、跨越的态势。

      四川正面临困难叠加期。世界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仍未消除,我国发展已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我省经济也呈现出由高速增长向较快增长过渡的阶段性趋势。而多发的自然灾害,脆弱的生态底子,又迫使我们多头作战,既要确保经济运行“换挡”不“失速”,又要搞好抗震救灾、抗洪抢险、“战天斗地”。

      四川正面临矛盾凸显期。利益诉求多元,价值观念多变,行为方式多样,思想文化碰撞激荡,矛盾问题缠绕交织,稍不注意,或应对不慎,就会带来巨大的危机。

      四川正面临转型阵痛期。通过政府高负债高投入或过度依赖投资拉动的路子已不可持续,低端产业规模化扩张的老路已不可持续,“三高一低”的粗放式增长已不可持续,转型阵痛怎样避免“短痛”变“长痛”,容不得有丝毫闪失。

      四川正面临战略机遇期。全球产业分工带来的开放合作、产业发展机遇,国家应对风险、守住底线的政策机遇,人口大省蕴藏的消费潜力、资源富集蕴含的市场机遇……只有人人树立机遇意识,全民动手抢抓机遇,才不致“机遇旁落”,才可能占得先机。

      问题形成倒逼,机遇转瞬即逝,必须凝心聚力。

      从这个意义上讲,解决我省现实问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既需要定力,认准目标,心无旁骛,坚定向前;也需要合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携手并肩,同舟共济。

      从这个意义上讲,扎实深入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既是中央着眼全局的战略部署,也是我省立足实际的现实需要。以活动为载体,以活动树新风,以活动祛顽疾,才能更好地把全省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凝聚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聚成无难不克、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

      四、观念决定行动。只有牢固树立群众观念才能自觉践行群众路线。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才能做到目光向下,身子下沉,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你的付出,群众可懂?”这是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之初,刊登在《四川日报》上一篇基层干部署名文章的标题。文章中,作者针对部分基层干部付出劳动却无人叫好的“苦恼”,对自己也对别人发出了四重追问:我们的付出是否符合群众意愿?工作做好没有?与群众是否有充分沟通?工作作风怎样?

      追问背后,指向一个最核心的问题:党群干群“亲如一家”的关系,能否经受考验、永久保持?

      今日之问,历史早已作答。我们党从来把自己视为人民群众一分子。党与群众的关系,历经血与火、严酷环境与漫长岁月的淬炼。

      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党的根本宗旨,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精辟概括党的群众路线,共产党人的赤子情怀日月可鉴。

      从“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的高度认识,到“党只有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的最新宣示,共产党人的群众观念一脉相传。

      从“全党同志必须牢记,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的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的盛世危言,到“如果党脱离群众,最终会失去执政资格”的严厉警示,共产党人的政治清醒从未消失。

      我们党是为人民服务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永远是共产党人的政治信念!

      当历史演进到今天,时代场景在变,形势环境在变,干部队伍在变,服务对象在变。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我们还能随势而变、顺势而为,满怀感情维护“血肉联系”,自警自省常思“舟水之喻”吗?

      不可否认,在相对优越的和平时期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党员干部,对党与群众唇齿相依、生死与共的深厚感情缺乏感同身受,众多“出了家门进校门、出了校门进机关门”的“三门干部”,更缺乏对基层、对民情的真实了解。一些领导干部仅仅把群众视为管理学上的管理对象,指手画脚、疏远淡漠。久而久之,干群之间立起一道无形的墙,将干部与群众隔离开来。

      不可否认,在改革开放35年后的今天,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日益增多的利益诉求,乃至日益提升的权利意识等等,都对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提出了更大更多的挑战。挑战面前,一些党员干部老办法不善用,新办法不会用,以致在群众工作中“失语”,在群众方法上“失措”,在群众路线中“失位”,加重了群众的利益敏感和权利焦虑。

      必须把群众观念、群众意识牢牢熔铸进新时期党员干部的思想深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如同一场“及时雨”,通过制度设计和硬性要求,引导党员干部进一步树立群众观念,在俯下身子与勤接“地气”中站稳群众立场,倾听群众呼声,尊重群众创造,维护群众权益,解决群众难题,接受群众评判。

      此次教育实践活动,无论是“百姓听音”还是万人评议,无论是“基层问症”还是学习讨论,无论是“开门整风”还是推动实践,处处体现了群众参与。把群众评判贯穿活动始终,把群众满意作为最高标准,成为本次活动的一大亮点。

      在成都市,“三视三问”群众工作法作为创新探索登上了《人民日报》的重要版面:视群众为亲人,问需于民;视群众为老师,问计于民;视群众为裁判,问效于民。市上委托第三方调查机构,对全市重点工作、重大民生、党风廉政、政务环境建设等开展测评,把群众评判的结果作为改进工作的依据。

      我把群众挂在心中,群众把我放进心里……只有铸牢群众观念,主动自觉深入到群众中去,与群众“一块苦”、“一起干”,党和人民的事业才会有牢固根基和坚强靠山。

      五、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领导带头、率先垂范,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胜利的宝贵经验。

      “跟我上……”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一个率先跃起、挺身而出的身影,就如同一面旗帜,激励着无数共产党人为着心中的目标前赴后继。

      “看我的……”在艰难复杂的改革时期,一声打破沉寂、充满自信的呐喊,就如同一盏航标,激励着广大群众以无畏的勇气除旧布新。

      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领导干部能否身先士卒、以身作则,直接关乎事业的兴衰和工作的成败。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干部讲党性、重原则,就能避免走过场、搞形式;领导干部带好头、作表率,就能确保动真格、得实效。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领导带头,就是无声的示范。于是,在教育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无论是学习教育还是查摆问题,无论是整改落实还是建章立制,省委坚持把领导带头贯穿始终,形成了上级带头、领导示范、上行下效的生动局面。

      打铁先要自身硬!省委书记王东明发出动员令,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要学在前、走在前,真正做到“认识高一层、学习深一步、实践先一着、剖析解决突出问题好一筹”。“车头效应”牵引,各级领导干部闻风而动。

      带头开展学习调研,带头征求各方意见,带头进行对照检查,带头抓好整改落实,带头推动工作实践……省委常委班子用“五个带头”,为广大党员干部作出了榜样。光对照检查材料,平均每个常委都自己动手反复修改了七八次。

      在各部门、各单位,主要领导率先撰写学习心得,率先开展自查自纠,率先改进文风会风……以“真动作”堵死了少数党员干部态度消极、蒙混过关的“后路”。

      领导带头,“车轮上的腐败”、违规职务消费、多占住房和办公用房等“四风”问题得到逐一清理;领导带头,实打实的整改措施出台,涉及改进调查研究、制止滥建楼堂馆所、强化“三公”经费控制监管等多个领域;领导带头,1500余个联系点成为党员干部体察民生、感知冷暖的“气象站”。

      回头再看,正是因为领导带头,整个教育实践活动才有了严的态度、严的标准、严的措施、严的纪律,确保活动不虚、不空、不偏。

      六、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既要做好教育引导,又要突出实践特色;既要做到内化于心,也要体现外化于“形”,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本次活动有两大关键词:一是教育,二是实践。前者解决“知”的问题,后者解决“行”的问题。实践,就是行动,是知和行的统一。

      回顾我们党的历史,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始终将群众路线作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活动,并在实践中赋予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为了确保教育实践活动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省委从一开始就特别强调“实践”二字,以活动为载体,用活动作串联,使教育实践活动在我省开展得有声有色。

      从出台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十项规定,到开展理论宣讲、先进典型引导、灾区帮扶实践、反面典型警示“四项专题教育”;从启动群众路线怎么走、改进作风怎么办、五好干部怎么做“三个专题讨论”,到开展正风肃纪“七项专项治理”;从29个省直部门向社会“公开承诺”90余项改进事项,到开展“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活动……富有四川特色的实践活动一个接着一个。通过这些实践活动,群众路线的抽象概念,便有了具体、形象的抓手。

      实践不止于活动本身。教育实践活动,既需要与实践结合,也需要用实践检验。突出实践性,将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与做好我省各项工作联系起来,这样的实践活动才能达成“双赢”乃至“多赢”。

      省委导向十分鲜明:紧扣全省工作主题主线,把教育实践活动融入当前各项工作,用发展成果检验活动成效。

      把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与深化“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活动紧密结合,丰富活动内容,创新平台载体,形成了推动发展、维护稳定、改善民生的强大动力。

      把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与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各项重大部署紧密结合,两手抓,两促进,切实把活动成效体现到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上,体现到增进群众福祉上。

      把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与推动抗震救灾、抗洪抢险和灾区恢复重建紧密结合,通过“生命营救”、“联村帮户”、“暖冬行动”,使救灾和重建成为教育实践活动的生动课堂。

      把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与解决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队伍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紧密结合,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四风”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建立干部选任“倒查”机制,党风政风和干部作风明显好转。

      把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与建立健全为民务实清廉长效机制紧密结合,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行为之垢、作风之弊得到有效清除。

      导向鲜明的“指挥棒”催生出特色鲜明的“五个结合”,扩展了教育实践活动的内涵与外延,进而达到用实践改进作风、用实践推动发展的目的。

      七、只有刚性的制度“铁壁”才能阻断“四风”的四处蔓延。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避免风过无痕,戒除虎头蛇尾,实现常态长效,关键在于建章立制,强化制度约束,确保每一项制度规定都落到实处。

      “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在与作风顽疾的反复较量中,这已成为干部群众的共识。

      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是引导,整风是推动,制度是保障。只有从完善制度入手,及时把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固化下来,上升为制度成果,才能切实推动作风转变常态化长效化,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四风”滋生的温床和土壤。

      制度的可行性在于管用。在教育实践活动各环节、各阶段,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制度规定出台并实施,着力规范权力运行、管住干部行为、固化活动成果,不断提高作风建设制度化科学化水平。

      《进一步转变作风加强党的群众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等相继出台;省领导联系指导市州和基层工作制度、机关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等相继推开……41项制度、文件编织成了上下衔接、系统配套的制度体系。

      “不再以GDP论英雄。”为改变一些领导干部身上存在的热衷盲目攀比、习惯大手大脚、喜欢大拆大建的风气,省委大力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政绩考核机制等方面改革,规范科学、体现综合性和差异性要求的市州、省级部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得以健全并完善,制度探索走在了全国前面。

      “压缩财政资金5亿元,新增养老床位5万张。”为减少“三公经费”支出、杜绝铺张浪费行为,省委、省政府从善如流,将2013年全年“三公经费”总体压缩11%,节约的资金全部用于我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重点解决养老床位紧张的问题。消息公布赢得一片叫好。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建章立制固然使我们行有规矩、做有规范,但要从根本上消除群众心中对教育实践活动“前紧后松、虎头蛇尾”的疑虑,回应社会将活动由“短跑运动”变“长跑接力”的期许,则不仅要看“立什么”、“怎么立”,还要解决制度建立后“能否用”以及“怎么用”的问题。

      翻阅那段时间省内各大报刊,“‘两节’前大额购卡下降19.4%”、“让文山会海瘦身——全省性会议精简40%”、“我省落实‘五严格’把住因公出国关”、“‘三公’经费降下来、民生投入涨上去”等醒目的标题不时出现,以最直观的方式传递出制度的执行力和数据的说服力。教育实践活动期间,通过对制度的查漏补缺、细化量化和修订完善,规范权力运行、改进工作作风的篱笆扎得更紧了。

      制度不仅要说在嘴上、挂在墙上、写在纸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上。用制度划出“红线”、标明“雷区”、搭建“跑道”,成为我省探索建立改进作风、联系群众长效机制的重要一环。

      八、兰辉,一名模范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好典型好干部。兰辉没有离去,也不曾离去。在争做兰辉式干部的激励感召下,一大批“活着的兰辉”竞相涌现,汇聚成我省干部队伍的主流群像。

      战争时期呼唤英雄,和平年代需要榜样。

      当今时代,就是一个榜样辈出的时代。在我们身边,在我们成长的记忆里,从来不缺时代的楷模、学习的榜样。榜样就是标杆,就是力量。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重塑一支为民务实清廉的干部队伍,同样离不开榜样引领、典型推动。把生命奉献给家乡人民和灾区重建的好干部兰辉,让广大党员干部找到了人生的坐标、明晰了前进的方向。

      又何止一个兰辉。下基层开展群众工作途中不幸殉职的甘孜州委宣传部部长毕世祥,28年如一日照顾孤寡老人的西充县太平敬老院院长赵凤林,30年来辗转8个乡镇发展富民的营山县城南镇党委书记文建明,视群众为亲人的成都市检察院控申处副处长童勤,被群众称为“吴满意”的仁寿县政府信访局局长吴菊芬……哪一个名字的背后都是为民富民的故事、亲民乐民的场景。

      干部队伍建设的有效办法之一,就是用一批立得住、叫得响、群众公认的先进典型,把反对“四风”的要求、转变作风的目标人格化、形象化、具体化,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引导方式,促使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向好干部好典型看齐。

      突如其来的灾难,往往就是对干部的一场大考。危急时刻,省委书记、省长迎着艰险,深入灾区,带领党员干部冲在一线,陪伴灾区群众渡过难关。芦山强震,我省10万名党员干部不舍昼夜,顽强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暴雨袭川,我省数万名党员干部与群众共进退,打赢了抗洪抢险的保卫战。危难面前,党员干部站得出来、冲得上去、豁得出去,把危险留给自己、安全让给群众,有的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是我省广大党员干部用行动、用生命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交出的合格答卷。

      如果说好的榜样是激励、是引导,那么坏的典型同样能够达到教育、警示的目的。铁的纪律、铁的手腕,方能带出铁的队伍。

      细心的人会发现,2013年9月12日的《四川日报》头版和往常不太一样,一则“省纪委通报4起涉及‘四风’问题典型案例”的消息分外扎眼。9月27日,又有5起案例被公开曝光,相关责任人受到党纪政纪处理。思想轻视麻痹甚至顶风违规违纪,就会被放到众人鄙视的“聚光灯”下。反面典型的推出,对那些心存侥幸的党员干部产生了巨大震慑。

      拿出揭短亮丑的勇气、刮骨疗毒的精神、敢于交锋的态度,实打实、硬碰硬地查处反面典型,消除负面影响,使我省党员干部在“见真章”中“真出汗”,进而达到“真治病”的效果。

      正向激励+反面警示,构建了干部成长的良好生态环境。一粒种子发芽,长成一片森林。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涌现出的一大批信念坚定、对党忠诚,心系群众、为民尽责,忘我工作、务实进取,克己奉公、敢于担当的“兰辉式”好干部,成为推动我省改革发展的中坚力量。

      九、改变,在悄然发生。

      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干部感受:应酬少了、工作实了、群众近了;群众反映:作风变了、与民亲了、事好办了。

      来自相关部门的一份调查报告揭示,机关作风正呈现出“五少五多”的新气象——会议文件少了、真抓实干多了,公款吃喝少了、勤俭节约多了,迟到早退少了、加班加点多了,迎来送往少了、深入基层多了,庸懒散拖少了、创先争优多了。

      扫除“四风”,犹如刚猛有力的“组合拳”,廓清认识误区,涤荡作风污垢,端正行为方向,密切干群关系。反“四风”形成的效应,必将持续而深刻地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

      然而,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通过一次短时间的集中教育实践活动就解决所有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必须抱定“持之以恒”的决心,树立“久久为功”的信念。

      如今,当我省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之时,在我省全面深化改革、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在深入实施多点多极支撑、“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创新驱动“三大发展战略”的重要时期,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给了我们更大的想象空间。

      古人云: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此时此刻,我们必须始终牢记:夺取我省“两个跨越”的新胜利,书写伟大中国梦的四川篇章,我们必须紧紧依靠9000万四川人民的力量。

      群众路线,这条党的建设的“生命线”,将由一代又一代党员干部接力走下去……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我省开展第一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带来的思考

  • 2014年01月25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一、这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握手”。

      这是一棒薪火相传的“接力”。

      69年前,一名年轻战士,牺牲在“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岗位上,毛泽东同志称“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这名战士叫张思德。

      2013年,一名青年干部,倒在基层一线,习近平总书记称他始终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是用生命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好干部。这名干部叫兰辉。

      张思德、兰辉,这两名巴蜀儿女的骄傲、服务群众的楷模,此时此刻,因一种神奇的力量而形成同频共振。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根本政治路线。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群众路线始终是我们党的坚强支撑和力量源泉。

      今天,实现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当我们国家从一穷二白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当地处内陆的四川从昔日“僻塞之地”到新兴“增长之极”,我们还要像希腊神话中紧紧依靠大地的安泰那样,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吸取来自大地母亲的乳汁”吗?

      今天,当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在一些党员干部身上潜滋暗长,少数人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当作个人手中的“私器”,恣意挥舞、沉迷享受之时,我们能不居安思危、及时施治吗?

      答案是肯定的。按照中央统一部署,从2013年7月开始,我省第一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触及思想、触碰灵魂、触动利益,在省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成都市级各部门拉开大幕。

      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面临新的风险与考验时,对党的群众路线一以贯之的践行,是一次转变作风重塑形象的生动实践。

      无论时代风云如何变迁,无论历史条件有多大不同,始终不变的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灵魂:为民。

      一个“民”字重千钧。时空相连,追求不变。

      一个“民”字重千钧。巴蜀大地,新风扑面。

      二、站在承前启后的历史节点,踏上继往开来的崭新征程,党的群众路线——这一攻坚克难的法宝,克敌制胜的利器,在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交汇中,愈加显现出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

      “人民万岁!”当历史的回音响彻天安门城楼,一个饱经沧桑的民族终于站起来了。在这深情的呼唤里,我们感受到了人民群众在共产党人心中的千钧分量!“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马克思主义者坚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无论世事变迁、风云变幻,这一理念始终为中国共产党人所遵循。

      正是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我们才由弱到强、扭转乾坤,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光明道路。

      正是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强烈意愿,激发出人民群众的创造热情,我们才化危为机、改天换地,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走上了全面小康的康庄大道。

      在四川,广汉因“敢吃螃蟹”而获得“改革之乡”的美名。“吃螃蟹”的创举正是缘于广汉人民敢为人先,在全国率先探索农业生产责任制,率先摘掉人民公社牌子,为农村生产力的解放探寻了一条新路。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改革开放中的好多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反复证明,只有走好群众路线这条生命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才能无往而不胜,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时间的河流奔腾向前。迈向“两个百年”,一段新的伟大征程已经开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摆在每一个中国人面前的一道时代考题,它需要全国人民共同回答。

      团结人民,依靠人民,坚定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奋力书写伟大中国梦的四川篇章,这是新征程上的“四川最强音”。

      三、四川“两个跨越”的豪迈征程,既需要党员干部身先士卒,更需要全省人民共同奋斗。切实转变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打造为民务实清廉的干部队伍,营造风清气正心齐的干事环境,是实现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强大“助推器”。

      转变作风不是常常挂在嘴边吗?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会不会是一场秀一阵风?整风会不会影响干部队伍稳定和中心工作开展?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我省启动之初,怀疑者有之,信心不足者有之,唱空泼冷水者有之。当然,更多人满怀期待。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或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是同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有机整体。如果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放在民族复兴和国家发展的高度去把握,放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的深度去考量,放在契合四川省情实际和未来走向的坐标轴上去审视,认识便豁然开朗,“问号”拉直为一个“惊叹号”!

      相对于全国,我省发展正处于等不得、慢不起的关键时期,进一步,海阔天空;慢一拍,处处被动。人口多、底子薄、欠发达、不平衡的省情特征,促使全省上下必须保持发展的危机感、紧迫感,促使干部群众始终保持一种追赶的劲头、跨越的态势。

      四川正面临困难叠加期。世界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仍未消除,我国发展已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我省经济也呈现出由高速增长向较快增长过渡的阶段性趋势。而多发的自然灾害,脆弱的生态底子,又迫使我们多头作战,既要确保经济运行“换挡”不“失速”,又要搞好抗震救灾、抗洪抢险、“战天斗地”。

      四川正面临矛盾凸显期。利益诉求多元,价值观念多变,行为方式多样,思想文化碰撞激荡,矛盾问题缠绕交织,稍不注意,或应对不慎,就会带来巨大的危机。

      四川正面临转型阵痛期。通过政府高负债高投入或过度依赖投资拉动的路子已不可持续,低端产业规模化扩张的老路已不可持续,“三高一低”的粗放式增长已不可持续,转型阵痛怎样避免“短痛”变“长痛”,容不得有丝毫闪失。

      四川正面临战略机遇期。全球产业分工带来的开放合作、产业发展机遇,国家应对风险、守住底线的政策机遇,人口大省蕴藏的消费潜力、资源富集蕴含的市场机遇……只有人人树立机遇意识,全民动手抢抓机遇,才不致“机遇旁落”,才可能占得先机。

      问题形成倒逼,机遇转瞬即逝,必须凝心聚力。

      从这个意义上讲,解决我省现实问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既需要定力,认准目标,心无旁骛,坚定向前;也需要合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携手并肩,同舟共济。

      从这个意义上讲,扎实深入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既是中央着眼全局的战略部署,也是我省立足实际的现实需要。以活动为载体,以活动树新风,以活动祛顽疾,才能更好地把全省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凝聚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聚成无难不克、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

      四、观念决定行动。只有牢固树立群众观念才能自觉践行群众路线。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才能做到目光向下,身子下沉,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你的付出,群众可懂?”这是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之初,刊登在《四川日报》上一篇基层干部署名文章的标题。文章中,作者针对部分基层干部付出劳动却无人叫好的“苦恼”,对自己也对别人发出了四重追问:我们的付出是否符合群众意愿?工作做好没有?与群众是否有充分沟通?工作作风怎样?

      追问背后,指向一个最核心的问题:党群干群“亲如一家”的关系,能否经受考验、永久保持?

      今日之问,历史早已作答。我们党从来把自己视为人民群众一分子。党与群众的关系,历经血与火、严酷环境与漫长岁月的淬炼。

      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党的根本宗旨,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精辟概括党的群众路线,共产党人的赤子情怀日月可鉴。

      从“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的高度认识,到“党只有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的最新宣示,共产党人的群众观念一脉相传。

      从“全党同志必须牢记,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的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的盛世危言,到“如果党脱离群众,最终会失去执政资格”的严厉警示,共产党人的政治清醒从未消失。

      我们党是为人民服务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永远是共产党人的政治信念!

      当历史演进到今天,时代场景在变,形势环境在变,干部队伍在变,服务对象在变。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我们还能随势而变、顺势而为,满怀感情维护“血肉联系”,自警自省常思“舟水之喻”吗?

      不可否认,在相对优越的和平时期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党员干部,对党与群众唇齿相依、生死与共的深厚感情缺乏感同身受,众多“出了家门进校门、出了校门进机关门”的“三门干部”,更缺乏对基层、对民情的真实了解。一些领导干部仅仅把群众视为管理学上的管理对象,指手画脚、疏远淡漠。久而久之,干群之间立起一道无形的墙,将干部与群众隔离开来。

      不可否认,在改革开放35年后的今天,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日益增多的利益诉求,乃至日益提升的权利意识等等,都对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提出了更大更多的挑战。挑战面前,一些党员干部老办法不善用,新办法不会用,以致在群众工作中“失语”,在群众方法上“失措”,在群众路线中“失位”,加重了群众的利益敏感和权利焦虑。

      必须把群众观念、群众意识牢牢熔铸进新时期党员干部的思想深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如同一场“及时雨”,通过制度设计和硬性要求,引导党员干部进一步树立群众观念,在俯下身子与勤接“地气”中站稳群众立场,倾听群众呼声,尊重群众创造,维护群众权益,解决群众难题,接受群众评判。

      此次教育实践活动,无论是“百姓听音”还是万人评议,无论是“基层问症”还是学习讨论,无论是“开门整风”还是推动实践,处处体现了群众参与。把群众评判贯穿活动始终,把群众满意作为最高标准,成为本次活动的一大亮点。

      在成都市,“三视三问”群众工作法作为创新探索登上了《人民日报》的重要版面:视群众为亲人,问需于民;视群众为老师,问计于民;视群众为裁判,问效于民。市上委托第三方调查机构,对全市重点工作、重大民生、党风廉政、政务环境建设等开展测评,把群众评判的结果作为改进工作的依据。

      我把群众挂在心中,群众把我放进心里……只有铸牢群众观念,主动自觉深入到群众中去,与群众“一块苦”、“一起干”,党和人民的事业才会有牢固根基和坚强靠山。

      五、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领导带头、率先垂范,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胜利的宝贵经验。

      “跟我上……”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一个率先跃起、挺身而出的身影,就如同一面旗帜,激励着无数共产党人为着心中的目标前赴后继。

      “看我的……”在艰难复杂的改革时期,一声打破沉寂、充满自信的呐喊,就如同一盏航标,激励着广大群众以无畏的勇气除旧布新。

      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领导干部能否身先士卒、以身作则,直接关乎事业的兴衰和工作的成败。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干部讲党性、重原则,就能避免走过场、搞形式;领导干部带好头、作表率,就能确保动真格、得实效。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领导带头,就是无声的示范。于是,在教育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无论是学习教育还是查摆问题,无论是整改落实还是建章立制,省委坚持把领导带头贯穿始终,形成了上级带头、领导示范、上行下效的生动局面。

      打铁先要自身硬!省委书记王东明发出动员令,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要学在前、走在前,真正做到“认识高一层、学习深一步、实践先一着、剖析解决突出问题好一筹”。“车头效应”牵引,各级领导干部闻风而动。

      带头开展学习调研,带头征求各方意见,带头进行对照检查,带头抓好整改落实,带头推动工作实践……省委常委班子用“五个带头”,为广大党员干部作出了榜样。光对照检查材料,平均每个常委都自己动手反复修改了七八次。

      在各部门、各单位,主要领导率先撰写学习心得,率先开展自查自纠,率先改进文风会风……以“真动作”堵死了少数党员干部态度消极、蒙混过关的“后路”。

      领导带头,“车轮上的腐败”、违规职务消费、多占住房和办公用房等“四风”问题得到逐一清理;领导带头,实打实的整改措施出台,涉及改进调查研究、制止滥建楼堂馆所、强化“三公”经费控制监管等多个领域;领导带头,1500余个联系点成为党员干部体察民生、感知冷暖的“气象站”。

      回头再看,正是因为领导带头,整个教育实践活动才有了严的态度、严的标准、严的措施、严的纪律,确保活动不虚、不空、不偏。

      六、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既要做好教育引导,又要突出实践特色;既要做到内化于心,也要体现外化于“形”,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本次活动有两大关键词:一是教育,二是实践。前者解决“知”的问题,后者解决“行”的问题。实践,就是行动,是知和行的统一。

      回顾我们党的历史,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始终将群众路线作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活动,并在实践中赋予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为了确保教育实践活动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省委从一开始就特别强调“实践”二字,以活动为载体,用活动作串联,使教育实践活动在我省开展得有声有色。

      从出台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十项规定,到开展理论宣讲、先进典型引导、灾区帮扶实践、反面典型警示“四项专题教育”;从启动群众路线怎么走、改进作风怎么办、五好干部怎么做“三个专题讨论”,到开展正风肃纪“七项专项治理”;从29个省直部门向社会“公开承诺”90余项改进事项,到开展“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活动……富有四川特色的实践活动一个接着一个。通过这些实践活动,群众路线的抽象概念,便有了具体、形象的抓手。

      实践不止于活动本身。教育实践活动,既需要与实践结合,也需要用实践检验。突出实践性,将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与做好我省各项工作联系起来,这样的实践活动才能达成“双赢”乃至“多赢”。

      省委导向十分鲜明:紧扣全省工作主题主线,把教育实践活动融入当前各项工作,用发展成果检验活动成效。

      把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与深化“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活动紧密结合,丰富活动内容,创新平台载体,形成了推动发展、维护稳定、改善民生的强大动力。

      把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与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各项重大部署紧密结合,两手抓,两促进,切实把活动成效体现到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上,体现到增进群众福祉上。

      把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与推动抗震救灾、抗洪抢险和灾区恢复重建紧密结合,通过“生命营救”、“联村帮户”、“暖冬行动”,使救灾和重建成为教育实践活动的生动课堂。

      把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与解决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队伍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紧密结合,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四风”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建立干部选任“倒查”机制,党风政风和干部作风明显好转。

      把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与建立健全为民务实清廉长效机制紧密结合,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行为之垢、作风之弊得到有效清除。

      导向鲜明的“指挥棒”催生出特色鲜明的“五个结合”,扩展了教育实践活动的内涵与外延,进而达到用实践改进作风、用实践推动发展的目的。

      七、只有刚性的制度“铁壁”才能阻断“四风”的四处蔓延。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避免风过无痕,戒除虎头蛇尾,实现常态长效,关键在于建章立制,强化制度约束,确保每一项制度规定都落到实处。

      “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在与作风顽疾的反复较量中,这已成为干部群众的共识。

      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是引导,整风是推动,制度是保障。只有从完善制度入手,及时把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固化下来,上升为制度成果,才能切实推动作风转变常态化长效化,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四风”滋生的温床和土壤。

      制度的可行性在于管用。在教育实践活动各环节、各阶段,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制度规定出台并实施,着力规范权力运行、管住干部行为、固化活动成果,不断提高作风建设制度化科学化水平。

      《进一步转变作风加强党的群众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等相继出台;省领导联系指导市州和基层工作制度、机关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等相继推开……41项制度、文件编织成了上下衔接、系统配套的制度体系。

      “不再以GDP论英雄。”为改变一些领导干部身上存在的热衷盲目攀比、习惯大手大脚、喜欢大拆大建的风气,省委大力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政绩考核机制等方面改革,规范科学、体现综合性和差异性要求的市州、省级部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得以健全并完善,制度探索走在了全国前面。

      “压缩财政资金5亿元,新增养老床位5万张。”为减少“三公经费”支出、杜绝铺张浪费行为,省委、省政府从善如流,将2013年全年“三公经费”总体压缩11%,节约的资金全部用于我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重点解决养老床位紧张的问题。消息公布赢得一片叫好。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建章立制固然使我们行有规矩、做有规范,但要从根本上消除群众心中对教育实践活动“前紧后松、虎头蛇尾”的疑虑,回应社会将活动由“短跑运动”变“长跑接力”的期许,则不仅要看“立什么”、“怎么立”,还要解决制度建立后“能否用”以及“怎么用”的问题。

      翻阅那段时间省内各大报刊,“‘两节’前大额购卡下降19.4%”、“让文山会海瘦身——全省性会议精简40%”、“我省落实‘五严格’把住因公出国关”、“‘三公’经费降下来、民生投入涨上去”等醒目的标题不时出现,以最直观的方式传递出制度的执行力和数据的说服力。教育实践活动期间,通过对制度的查漏补缺、细化量化和修订完善,规范权力运行、改进工作作风的篱笆扎得更紧了。

      制度不仅要说在嘴上、挂在墙上、写在纸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上。用制度划出“红线”、标明“雷区”、搭建“跑道”,成为我省探索建立改进作风、联系群众长效机制的重要一环。

      八、兰辉,一名模范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好典型好干部。兰辉没有离去,也不曾离去。在争做兰辉式干部的激励感召下,一大批“活着的兰辉”竞相涌现,汇聚成我省干部队伍的主流群像。

      战争时期呼唤英雄,和平年代需要榜样。

      当今时代,就是一个榜样辈出的时代。在我们身边,在我们成长的记忆里,从来不缺时代的楷模、学习的榜样。榜样就是标杆,就是力量。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重塑一支为民务实清廉的干部队伍,同样离不开榜样引领、典型推动。把生命奉献给家乡人民和灾区重建的好干部兰辉,让广大党员干部找到了人生的坐标、明晰了前进的方向。

      又何止一个兰辉。下基层开展群众工作途中不幸殉职的甘孜州委宣传部部长毕世祥,28年如一日照顾孤寡老人的西充县太平敬老院院长赵凤林,30年来辗转8个乡镇发展富民的营山县城南镇党委书记文建明,视群众为亲人的成都市检察院控申处副处长童勤,被群众称为“吴满意”的仁寿县政府信访局局长吴菊芬……哪一个名字的背后都是为民富民的故事、亲民乐民的场景。

      干部队伍建设的有效办法之一,就是用一批立得住、叫得响、群众公认的先进典型,把反对“四风”的要求、转变作风的目标人格化、形象化、具体化,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引导方式,促使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向好干部好典型看齐。

      突如其来的灾难,往往就是对干部的一场大考。危急时刻,省委书记、省长迎着艰险,深入灾区,带领党员干部冲在一线,陪伴灾区群众渡过难关。芦山强震,我省10万名党员干部不舍昼夜,顽强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暴雨袭川,我省数万名党员干部与群众共进退,打赢了抗洪抢险的保卫战。危难面前,党员干部站得出来、冲得上去、豁得出去,把危险留给自己、安全让给群众,有的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是我省广大党员干部用行动、用生命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交出的合格答卷。

      如果说好的榜样是激励、是引导,那么坏的典型同样能够达到教育、警示的目的。铁的纪律、铁的手腕,方能带出铁的队伍。

      细心的人会发现,2013年9月12日的《四川日报》头版和往常不太一样,一则“省纪委通报4起涉及‘四风’问题典型案例”的消息分外扎眼。9月27日,又有5起案例被公开曝光,相关责任人受到党纪政纪处理。思想轻视麻痹甚至顶风违规违纪,就会被放到众人鄙视的“聚光灯”下。反面典型的推出,对那些心存侥幸的党员干部产生了巨大震慑。

      拿出揭短亮丑的勇气、刮骨疗毒的精神、敢于交锋的态度,实打实、硬碰硬地查处反面典型,消除负面影响,使我省党员干部在“见真章”中“真出汗”,进而达到“真治病”的效果。

      正向激励+反面警示,构建了干部成长的良好生态环境。一粒种子发芽,长成一片森林。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涌现出的一大批信念坚定、对党忠诚,心系群众、为民尽责,忘我工作、务实进取,克己奉公、敢于担当的“兰辉式”好干部,成为推动我省改革发展的中坚力量。

      九、改变,在悄然发生。

      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干部感受:应酬少了、工作实了、群众近了;群众反映:作风变了、与民亲了、事好办了。

      来自相关部门的一份调查报告揭示,机关作风正呈现出“五少五多”的新气象——会议文件少了、真抓实干多了,公款吃喝少了、勤俭节约多了,迟到早退少了、加班加点多了,迎来送往少了、深入基层多了,庸懒散拖少了、创先争优多了。

      扫除“四风”,犹如刚猛有力的“组合拳”,廓清认识误区,涤荡作风污垢,端正行为方向,密切干群关系。反“四风”形成的效应,必将持续而深刻地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

      然而,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通过一次短时间的集中教育实践活动就解决所有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必须抱定“持之以恒”的决心,树立“久久为功”的信念。

      如今,当我省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之时,在我省全面深化改革、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在深入实施多点多极支撑、“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创新驱动“三大发展战略”的重要时期,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给了我们更大的想象空间。

      古人云: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此时此刻,我们必须始终牢记:夺取我省“两个跨越”的新胜利,书写伟大中国梦的四川篇章,我们必须紧紧依靠9000万四川人民的力量。

      群众路线,这条党的建设的“生命线”,将由一代又一代党员干部接力走下去……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