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用勇气和行动奋力谱写“中国梦”的四川篇章

  • 2013年06月17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播报
  •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明

     

      党的十八大确定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号召。四川作为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谱写“中国梦”的四川篇章,就是要推动四川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全省人民的共同期盼,也是我们必须肩负的历史责任。

      面对新任务新要求,我们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科学分析形势、重新审视省情,进一步谋划四川未来发展战略。四川虽然全省经济总量居全国第8位,但人均水平靠后,特别是区域发展差异明显,单极支撑格局突出,成都市经济总量占全省1/3,21个市(州)中人均生产总值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有16个;城乡发展不协调,城镇化率低于全国近10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9:1,全省还有农村贫困人口750万,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高原藏区等地区扶贫开发任务更为繁重。

      针对省情,我们提出并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多点,就是做强市州经济梯队,形成强有力的经济支撑点;多极,就是做大区域经济板块,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实施这一战略,就是要在提升首位城市的同时,着力次级突破,夯实底部基础,形成首位一马当先、梯次竞相跨越的局面。

      提升首位城市,就是支持成都领先发展,打造西部经济增长极。要支持成都树立全球视野、追求更高目标,在全国副省级城市和特大城市中进一步提质升位,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进程中走在中西部地区前列。要推动城市全面转型升级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国际化水平,成为国内外产业、资本、人才汇聚西部的首选地,在全省更好发挥带头、带动、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

      着力次级突破,就是支持有条件的市(州)和重点经济区加快发展,形成更多更强的支撑点和增长极。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关键在次级突破;实现次级突破,重点是支持有条件的市(州)和经济区率先跨越提升。要通过壮大区域中心城市,做强市(州)经济梯队,力争到2017年形成一批经济总量超过2000亿元的市(州)。同时,通过加快城市群和经济区发展,做大区域经济板块,除成都外再形成几个强有力的经济增长极。一是高水平建设天府新区,打造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聚集、宜居宜业宜商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再造一个“产业成都”,努力将其培育成为成渝经济区最具活力的新兴增长极。二是推动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建设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和装备制造业基地,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区,用5年时间建成经济总量超万亿元的新兴增长极。三是加快发展川东北经济区,提高天然气等优势资源开发利用和就地转化水平,建设西部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和农产品深加工基地,用5年时间建成经济总量近万亿元的新兴增长极。同时,依托区域发展重要平台,推进绵阳科技城、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广安川渝合作示范区建设,加快国家级高新区、经开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打造区域发展新支撑。

      夯实底部基础,就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构筑多点多极支撑的牢固基础。四川县域经济总量占全省54.2%,但80%的县人均生产总值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构建多点多极支撑的重要基础。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平原地区、丘陵地区、山区县经济发展,加快建设一批工业经济、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强县。深化扩权强县试点,赋予县级更大的经济管理权限。加强县城和重点集镇建设,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促进县域经济实力全面提升。力争到2017年,一半以上县(市)经济总量过100亿元,经济总量超过300亿元的县(市)数量有较大幅度增加。

      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四川跨越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历届省委治蜀兴川发展战略的继承和发展,对于优化四川重大产业和城镇布局,全方位激发各地发展活力,塑造全省区域发展新版图,具有重大意义。实施这一战略,必须牢牢把握着力点,努力走具有四川特点的科学发展之路。

      坚持工业强省产业兴省,强化多点多极支撑发展的产业基础。形成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格局,必须以特色化、规模化的产业为依托。我们着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经济结构调整,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明确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饮料食品、油气化工、钒钛钢铁及稀土、能源电力、汽车制造等7大优势产业,进一步加强产业规划,优化生产力布局,构建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区域产业格局。推动成都经济区瞄准世界产业发展前沿,大力发展高端产业,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引导部分产业向其他市(州)有序转移。川南经济区加快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培育沿江重化工产业带,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川东北经济区充分发挥天然气资源丰富的优势,打造天然气化工产业集群,推动食品、纺织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攀西经济区加强钒钛、稀土等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开发,大力推进三江流域水电资源开发利用,加快建设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坚持因地制宜、生态优先、适度发展的原则,重点发展旅游、生态农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我们始终强调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绝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一时的经济增长,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着力优化城镇布局、强化城乡统筹,拓展多点多极支撑发展的空间平台。城镇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区域性中心城市是形成多点多极支撑的重要载体。我们坚持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着力构建以特大城市为核心、区域中心城市为支撑、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现代城镇体系,深化区域间发展联系、发展合作、发展融合。当前,尤其要把培育壮大城市群和做大区域性中心城市作为重点,科学编制城市发展规划,培育壮大“四大城市群”,加快推进成都平原城市群同城化发展和川南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积极推进川东北城市群协同发展和攀枝花—西昌等毗邻城市联合发展;推动具备条件的城市发展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把基础较好、人口规模较大、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县城发展成为中小城市。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强化城乡统筹,统筹安排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推动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特别是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着力解决其住房、就业、养老、子女教育等问题,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多点多极支撑发展的保障条件。长期以来,全省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主要围绕成都布局,形成了以成都为核心放射状的交通主骨架。我们要适应产业和城镇发展需要,统筹规划、适度超前建设重大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发展保障条件。在继续突出成都主枢纽地位的同时,加强建设次级交通枢纽,重点推进出川高速公路、铁路、城际快线建设,推动出川主通道和省内干线互连互通,促进铁路干线、城市地铁、重要交通中心的无缝连接,加快建设成都第二机场,推进水运通道和港口建设。同时,加强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强化能源保障,完善现代信息网络体系。

      注重创新驱动发展,增强多点多极支撑发展的内生动力。我国投资驱动、出口导向、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正在发生重大转变,四川也进入了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过渡的发展阶段。要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向创新要动力、向改革求红利。科技支撑是引领创新驱动的核心,要充分发挥四川科技资源丰富的优势,依托天府新区创新驱动改革试验区、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创新驱动示范区等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走创新驱动的转型升级发展之路。深化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动力之源,要扎实推进行政管理体制、财税、金融、投融资、农业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破解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扩大开放是推进四川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将其作为发展产业、培育增长点最直接的抓手,努力在发展开放型经济上取得更大突破。特别是要加强与周边省份尤其是重庆的务实合作,扩大与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交流合作,加强与台港澳合作;主动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加强与日韩、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握实施多点多极支撑战略的根本目的。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归根到底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我们坚持民生优先、共同富裕,一方面通过加快发展,让群众享受更多发展成果;另一方面采取特殊措施,加大力度解决一些重点民生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持续增加民生投入,大力实施就业促进、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等重点民生工程,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四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贫困地区。我们坚持把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来抓,启动实施“四大片区扶贫攻坚行动”,全力实施新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着力抓好基础扶贫、产业扶贫、新村扶贫、生态扶贫、能力扶贫“五大扶贫工程”,特别是抓好“彝家新寨”、“巴山新居”、“藏区新居”建设,推动贫困地区与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始终在思想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在实践中培养锻炼干部,在创新中夯实基层基础,进一步强化干部作风建设,扎实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同舟共济、克难奋进,用勇气和行动奋力谱写“中国梦”的四川篇章,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用勇气和行动奋力谱写“中国梦”的四川篇章

  • 2013年06月17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明

     

      党的十八大确定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号召。四川作为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谱写“中国梦”的四川篇章,就是要推动四川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全省人民的共同期盼,也是我们必须肩负的历史责任。

      面对新任务新要求,我们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科学分析形势、重新审视省情,进一步谋划四川未来发展战略。四川虽然全省经济总量居全国第8位,但人均水平靠后,特别是区域发展差异明显,单极支撑格局突出,成都市经济总量占全省1/3,21个市(州)中人均生产总值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有16个;城乡发展不协调,城镇化率低于全国近10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9:1,全省还有农村贫困人口750万,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高原藏区等地区扶贫开发任务更为繁重。

      针对省情,我们提出并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多点,就是做强市州经济梯队,形成强有力的经济支撑点;多极,就是做大区域经济板块,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实施这一战略,就是要在提升首位城市的同时,着力次级突破,夯实底部基础,形成首位一马当先、梯次竞相跨越的局面。

      提升首位城市,就是支持成都领先发展,打造西部经济增长极。要支持成都树立全球视野、追求更高目标,在全国副省级城市和特大城市中进一步提质升位,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进程中走在中西部地区前列。要推动城市全面转型升级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国际化水平,成为国内外产业、资本、人才汇聚西部的首选地,在全省更好发挥带头、带动、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

      着力次级突破,就是支持有条件的市(州)和重点经济区加快发展,形成更多更强的支撑点和增长极。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关键在次级突破;实现次级突破,重点是支持有条件的市(州)和经济区率先跨越提升。要通过壮大区域中心城市,做强市(州)经济梯队,力争到2017年形成一批经济总量超过2000亿元的市(州)。同时,通过加快城市群和经济区发展,做大区域经济板块,除成都外再形成几个强有力的经济增长极。一是高水平建设天府新区,打造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聚集、宜居宜业宜商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再造一个“产业成都”,努力将其培育成为成渝经济区最具活力的新兴增长极。二是推动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建设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和装备制造业基地,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区,用5年时间建成经济总量超万亿元的新兴增长极。三是加快发展川东北经济区,提高天然气等优势资源开发利用和就地转化水平,建设西部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和农产品深加工基地,用5年时间建成经济总量近万亿元的新兴增长极。同时,依托区域发展重要平台,推进绵阳科技城、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广安川渝合作示范区建设,加快国家级高新区、经开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打造区域发展新支撑。

      夯实底部基础,就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构筑多点多极支撑的牢固基础。四川县域经济总量占全省54.2%,但80%的县人均生产总值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构建多点多极支撑的重要基础。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平原地区、丘陵地区、山区县经济发展,加快建设一批工业经济、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强县。深化扩权强县试点,赋予县级更大的经济管理权限。加强县城和重点集镇建设,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促进县域经济实力全面提升。力争到2017年,一半以上县(市)经济总量过100亿元,经济总量超过300亿元的县(市)数量有较大幅度增加。

      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四川跨越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历届省委治蜀兴川发展战略的继承和发展,对于优化四川重大产业和城镇布局,全方位激发各地发展活力,塑造全省区域发展新版图,具有重大意义。实施这一战略,必须牢牢把握着力点,努力走具有四川特点的科学发展之路。

      坚持工业强省产业兴省,强化多点多极支撑发展的产业基础。形成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格局,必须以特色化、规模化的产业为依托。我们着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经济结构调整,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明确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饮料食品、油气化工、钒钛钢铁及稀土、能源电力、汽车制造等7大优势产业,进一步加强产业规划,优化生产力布局,构建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区域产业格局。推动成都经济区瞄准世界产业发展前沿,大力发展高端产业,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引导部分产业向其他市(州)有序转移。川南经济区加快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培育沿江重化工产业带,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川东北经济区充分发挥天然气资源丰富的优势,打造天然气化工产业集群,推动食品、纺织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攀西经济区加强钒钛、稀土等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开发,大力推进三江流域水电资源开发利用,加快建设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坚持因地制宜、生态优先、适度发展的原则,重点发展旅游、生态农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我们始终强调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绝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一时的经济增长,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着力优化城镇布局、强化城乡统筹,拓展多点多极支撑发展的空间平台。城镇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区域性中心城市是形成多点多极支撑的重要载体。我们坚持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着力构建以特大城市为核心、区域中心城市为支撑、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现代城镇体系,深化区域间发展联系、发展合作、发展融合。当前,尤其要把培育壮大城市群和做大区域性中心城市作为重点,科学编制城市发展规划,培育壮大“四大城市群”,加快推进成都平原城市群同城化发展和川南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积极推进川东北城市群协同发展和攀枝花—西昌等毗邻城市联合发展;推动具备条件的城市发展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把基础较好、人口规模较大、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县城发展成为中小城市。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强化城乡统筹,统筹安排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推动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特别是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着力解决其住房、就业、养老、子女教育等问题,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多点多极支撑发展的保障条件。长期以来,全省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主要围绕成都布局,形成了以成都为核心放射状的交通主骨架。我们要适应产业和城镇发展需要,统筹规划、适度超前建设重大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发展保障条件。在继续突出成都主枢纽地位的同时,加强建设次级交通枢纽,重点推进出川高速公路、铁路、城际快线建设,推动出川主通道和省内干线互连互通,促进铁路干线、城市地铁、重要交通中心的无缝连接,加快建设成都第二机场,推进水运通道和港口建设。同时,加强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强化能源保障,完善现代信息网络体系。

      注重创新驱动发展,增强多点多极支撑发展的内生动力。我国投资驱动、出口导向、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正在发生重大转变,四川也进入了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过渡的发展阶段。要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向创新要动力、向改革求红利。科技支撑是引领创新驱动的核心,要充分发挥四川科技资源丰富的优势,依托天府新区创新驱动改革试验区、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创新驱动示范区等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走创新驱动的转型升级发展之路。深化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动力之源,要扎实推进行政管理体制、财税、金融、投融资、农业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破解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扩大开放是推进四川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将其作为发展产业、培育增长点最直接的抓手,努力在发展开放型经济上取得更大突破。特别是要加强与周边省份尤其是重庆的务实合作,扩大与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交流合作,加强与台港澳合作;主动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加强与日韩、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握实施多点多极支撑战略的根本目的。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归根到底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我们坚持民生优先、共同富裕,一方面通过加快发展,让群众享受更多发展成果;另一方面采取特殊措施,加大力度解决一些重点民生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持续增加民生投入,大力实施就业促进、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等重点民生工程,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四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贫困地区。我们坚持把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来抓,启动实施“四大片区扶贫攻坚行动”,全力实施新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着力抓好基础扶贫、产业扶贫、新村扶贫、生态扶贫、能力扶贫“五大扶贫工程”,特别是抓好“彝家新寨”、“巴山新居”、“藏区新居”建设,推动贫困地区与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始终在思想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在实践中培养锻炼干部,在创新中夯实基层基础,进一步强化干部作风建设,扎实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同舟共济、克难奋进,用勇气和行动奋力谱写“中国梦”的四川篇章,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