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灾区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008至2012年,39个重灾县(市)五年累计投资额超过万亿元
●工业化率由2008年的38.7%提高到2012年的46.0%
●2008至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5.5%,高出全省平均增速2.9个百分点
5月11日,省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省汶川地震灾区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9个重灾县(市)实现GDP1084.6亿元,同比增长10.7%,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5个百分点。
数字变迁,映照在汶川县映秀镇渔子溪村村民唐天花的生活里,“5年前,我的家变成了废墟;现在;我们的生产生活远远超过了震前”。2008年,汶川地震39个重灾县经济增速由上年的14.8%急转为下降2.2%,其中汶川县、绵竹市、什邡市等10个极重灾县经济下降25.3%。
然而,当5本年历翻过,掉头向下的数据昂扬向上:去年39个重灾县实现GDP4331.9亿元,是2007年的两倍,其中,汶川县、绵竹市、什邡市等10个极重灾县实现GDP1015.9亿元,是2008年(505亿元)的2.01倍。
灾后恢复重建,既要实现原地起立,更要实现发展起跳——以此理念为指引,灾区勾勒出了经济总量翻番、增长速度快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昂扬曲线。
最近几天,汶川特大地震后建设的“飞地园区”——成都·阿坝工业园接连迎来厦门金典金属有限公司自动化节能设备等生产项目落户。五年来,通过统筹推进住房重建、设施重建、产业重建、城镇重建、文化重建和生态重建,重建后的灾区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大变化,城乡布局全面优化,基础设施等都实现了整体性跨越。2012年,39个重灾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45.3亿元,是震前2007年(992.9亿元)的3.5倍。2008至2012年五年累计投资额超过万亿元。今年初以来,灾区投资在大基数、高增长基础上实现总量继续扩大:一季度,39个重灾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83.7亿元,同比增长13.2%。
事实上,灾区发展振兴的足迹,不仅体现为量的提升,还有质的飞跃——
数据显示,39个重灾县三次产业结构由2008年的21.7:45.0:33.3调整为16.4:53.3:30.3,第二产业比重提高8.3个百分点,工业化率由2008年的38.7%提高到2012年的46.0%。
在广元,“气化广元”项目大力实施,引领该市实现天然气资源就地转化和节能减排“双赢”,低碳产业已占广元工业比重40%以上;在绵阳,长虹智能电视产业联盟、九洲空管系统产业联盟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联盟不断涌现,今年,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联盟有望达到11个;在阿坝,旅游业恢复振兴成为产业发展振兴的标志性工程,通过成功打造102个精品旅游村寨等措施,去年实现旅游收入181亿元,几乎比震前翻了一番……
产业的发展振兴、基础设施的改善,也为灾区群众富民增收打开了新路。
德阳罗江县白马关镇村民尹腊梅紧抓震后政府打造倒湾古镇的机遇,自己在古镇上开了个饭馆。“以前起早贪黑也没挣啥钱,现在每天差不多都有2000多元的毛收入。”
尹腊梅的感受用数据更有说服力。2012年,39个重灾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16元,比2008年增长78.2%,年均增长15.5%,高出全省平均增速2.9个百分点;2012年,39个重灾县农民人均纯收入7933元,比2007年增长1倍,年均增长14.9%。
好势头还在延续。今年一季度,39个重灾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均实现了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增长。正如绵阳市唐家山堰塞湖治理暨北川老县城保护工作指挥部工作人员王诗安所说:“以后的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记者 董世梅)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