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生命工程”全力推进

  • 2013年04月25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播报
  •   80小时,4228次余震。这是中国地震局测定的芦山强烈地震记录,平均每小时发生50余次余震。

      震级高、余震数量多,是这次地震的突出特点。地质专家指出,这次地震强度没有汶川地震大,山上的岩石许多被震松了,却没有掉下来或者滑下来,大大增加了地质灾害发生的几率。“把地质灾害防治作为‘生命工程’来定位,突出以人为本,以防为先,扎实做好灾区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本着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省委、省政府在展开应急救援的同时迅速发出指令。

      在经历汶川特大地震、此次强烈地震以及4000多次余震后,芦山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防治形势更加严峻

      芦山地震灾区,历史上就是地质灾害多发地区,也是我省地质灾害重点监测地区。

      山高、谷深、路窄——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邓伟用六个字,勾画这里异常复杂的地形条件和地质构造。

      虽然“4·20”芦山强烈地震的破坏性和受灾范围不及“5·12”汶川特大地震,但是,在省政协副主席、地质灾害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黄润秋看来,这次地震所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却更加“棘手”。

      据初步排查,截至4月24日14时,仅芦山、宝兴两县就新发现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104处,灾区共排查出次生地质灾害隐患点1930处,涉及3.1万多户、15.8万多人。地质灾害隐患点大量存在于芦山地震灾区。

      针对目前排查出来的灾情,黄润秋指出,芦山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防治存在“三大难”:

      首先难在“找不到对手”。由于芦山地震灾区植被条件好,加上高山峡谷的陡峻地形,增大了地质灾害隐患被调查、识别的难度,还有不少的隐患点尚未发现。

      二是难在崩塌灾害的监测预警。芦山地震灾区的地质灾害以崩塌灾害为主,点多、面广、隐蔽性强。而相对于滑坡灾害,崩塌灾害的发生具有很大的随机性,预警难度比较大。

      三是由于在高山峡谷地区,地质灾害即使被监测到,处置也很困难。

      更让人忧心的是,雨季和汛期即将到来。雅安市属于典型的暴雨集中区,当强地震与强降雨相互叠加,极易产生群发、多发、破坏性极大的地质灾害。

      在经历五年前的汶川特大地震、此次强烈地震以及迄今已发生的4000多次余震后,芦山地震灾区的地质灾害防治面临着特殊的困难,形势更加严峻。

      把防范次生地质灾害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确保救灾过程中不产生新的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面对严峻的次生灾害防治形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立即启动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关于做好震区地质灾害和震损水利工程安全防范工作的通知》、《关于地震灾区安置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方案》、《关于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震后第一时间,一系列紧急通知从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发出。

      从地质灾害排查、避险、群测群防,到受灾群众安置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省抗震救灾指挥部连日来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一步研究安排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强调要本着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把防范次生地质灾害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制定周密方案,提高科学救灾水平,确保抗震救灾任务顺利完成,确保救灾过程中不产生新的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月24日,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做好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防范治理工作的紧急通知》,提出将尽快公布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并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向社会和公众广泛通报。

      一系列防范措施随即紧锣密鼓地展开——

      3个遥感测量组急赴灾区开展航测工作。4月20日上午10时,第一航测组从成都邛崃市起飞,当天下午便制作完成了地震重灾区龙门乡、宝盛乡的航拍影像图。同日晚间,另两个航测组和两架无人飞机也到达芦山县。这些影像图直观、真实地反映了地震灾区房屋毁损、道路破坏、灾害发生情况,为后期开展抢险救援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

      全省17个专业地勘单位4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奔赴灾区,开展次生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和灾害评估工作。截至4月24日16时,共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2154处。

      开展安置区科学选址及灾区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已查明196个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点拟建区及周边地质灾害分布、类型、规模、危险区范围,提出明确结论和应急防灾措施建议,并移交当地基层政府。

      对灾区前期已完工的222处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逐一调查复核工程受地震影响情况及现有防灾效果。对治理工程受损存在险情的,立即采取措施修复、完善。

      4月23日20时,雅安市启动地质灾害防治预案一级响应,要求各级政府、相关部门时刻保持高度警惕,遇突发险情要果断撤离受威胁群众。对受地质灾害威胁的重要交通要道和人口密集区,要立即设置警示标识,提醒广大群众和过往车辆注意防范避灾。

      为了群众,也必须依靠群众。

      全民防范,科学防治,努力打赢地质灾害防治这场硬仗

      在芦山地震灾区的地质灾害防治中,有一个矛盾特别突出:在这样一个山高、谷深、路窄的地方,地质隐患点如此众多,大量受灾人员何处安置?显然,可供选择的安全适合的空间非常少。

      与此同时,在进出重灾区的“生命通道”芦山-宝兴公路上,救灾物资需求量大、运输通道灾害隐患大的矛盾也非常突出。每天多处路段多次发生滑坡、山体崩塌,目前又不能靠封路停运来实施应急治理,救灾车辆和人员进出存在很大安全风险。

      怎么办?

      灾区地质灾害防治必须依靠群众。努力打赢地质灾害防治这场硬仗,必须全民防范,科学防治,群防群治。

      在国土部门排查发现的每一个隐患点,避险应急的预案都迅速制定出来,并在当地乡村组建起一道完善的群测群防的网络体系。

      有专业的监测队伍——专业技术单位对次生地质灾害隐患开展排查工作,做到排查全覆盖,防灾无死角。按照部署,4月26日前,将完成第一批次地质灾害隐患点公布,并安排24小时在电视上滚动播出。

      有业余的监测人员——作为皂角湾的地质灾害监测员,芦山县大川镇杨开村皂角湾村民王兴龙,承担着定期巡山监测山体情况的工作。像王兴龙这样的监测员,每个被锁定的地质灾害监测点都有。

      还有“游击队”——比如,在芦山县双石镇石凤村,人们在震后自发组成预警队,义务巡查次生灾害。

      以人为本,以防为先。省委省政府已经部署了下一阶段的灾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全方位落实隐患点监测预警,确保每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均有1名以上专职监测人员专人盯守巡查;强化重点部位排危除险,抓紧推进灾区公路干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逐点、逐段提出应急处置方案,尽快组织实施排危除险;强化落实受灾群众安置点、集镇、学校等重点地区的主动避让措施,向社会公示撤离路线及避灾场所……据悉,在应急排查工作的基础上,我省有关部门正着手编制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针对不同的地质灾害隐患类型,有针对性地实施监测、避险搬迁、工程治理等措施,最大限度防范次生地质灾害。

      地质专家指出,次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贯穿应急救援、灾后重建、重建成果保护的全过程,是一项非常重要、非常基础的工作。芦山地震灾区的地质灾害防治,任重道远。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生命工程”全力推进

  • 2013年04月25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80小时,4228次余震。这是中国地震局测定的芦山强烈地震记录,平均每小时发生50余次余震。

      震级高、余震数量多,是这次地震的突出特点。地质专家指出,这次地震强度没有汶川地震大,山上的岩石许多被震松了,却没有掉下来或者滑下来,大大增加了地质灾害发生的几率。“把地质灾害防治作为‘生命工程’来定位,突出以人为本,以防为先,扎实做好灾区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本着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省委、省政府在展开应急救援的同时迅速发出指令。

      在经历汶川特大地震、此次强烈地震以及4000多次余震后,芦山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防治形势更加严峻

      芦山地震灾区,历史上就是地质灾害多发地区,也是我省地质灾害重点监测地区。

      山高、谷深、路窄——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邓伟用六个字,勾画这里异常复杂的地形条件和地质构造。

      虽然“4·20”芦山强烈地震的破坏性和受灾范围不及“5·12”汶川特大地震,但是,在省政协副主席、地质灾害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黄润秋看来,这次地震所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却更加“棘手”。

      据初步排查,截至4月24日14时,仅芦山、宝兴两县就新发现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104处,灾区共排查出次生地质灾害隐患点1930处,涉及3.1万多户、15.8万多人。地质灾害隐患点大量存在于芦山地震灾区。

      针对目前排查出来的灾情,黄润秋指出,芦山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防治存在“三大难”:

      首先难在“找不到对手”。由于芦山地震灾区植被条件好,加上高山峡谷的陡峻地形,增大了地质灾害隐患被调查、识别的难度,还有不少的隐患点尚未发现。

      二是难在崩塌灾害的监测预警。芦山地震灾区的地质灾害以崩塌灾害为主,点多、面广、隐蔽性强。而相对于滑坡灾害,崩塌灾害的发生具有很大的随机性,预警难度比较大。

      三是由于在高山峡谷地区,地质灾害即使被监测到,处置也很困难。

      更让人忧心的是,雨季和汛期即将到来。雅安市属于典型的暴雨集中区,当强地震与强降雨相互叠加,极易产生群发、多发、破坏性极大的地质灾害。

      在经历五年前的汶川特大地震、此次强烈地震以及迄今已发生的4000多次余震后,芦山地震灾区的地质灾害防治面临着特殊的困难,形势更加严峻。

      把防范次生地质灾害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确保救灾过程中不产生新的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面对严峻的次生灾害防治形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立即启动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关于做好震区地质灾害和震损水利工程安全防范工作的通知》、《关于地震灾区安置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方案》、《关于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震后第一时间,一系列紧急通知从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发出。

      从地质灾害排查、避险、群测群防,到受灾群众安置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省抗震救灾指挥部连日来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一步研究安排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强调要本着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把防范次生地质灾害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制定周密方案,提高科学救灾水平,确保抗震救灾任务顺利完成,确保救灾过程中不产生新的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月24日,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做好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防范治理工作的紧急通知》,提出将尽快公布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并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向社会和公众广泛通报。

      一系列防范措施随即紧锣密鼓地展开——

      3个遥感测量组急赴灾区开展航测工作。4月20日上午10时,第一航测组从成都邛崃市起飞,当天下午便制作完成了地震重灾区龙门乡、宝盛乡的航拍影像图。同日晚间,另两个航测组和两架无人飞机也到达芦山县。这些影像图直观、真实地反映了地震灾区房屋毁损、道路破坏、灾害发生情况,为后期开展抢险救援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

      全省17个专业地勘单位4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奔赴灾区,开展次生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和灾害评估工作。截至4月24日16时,共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2154处。

      开展安置区科学选址及灾区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已查明196个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点拟建区及周边地质灾害分布、类型、规模、危险区范围,提出明确结论和应急防灾措施建议,并移交当地基层政府。

      对灾区前期已完工的222处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逐一调查复核工程受地震影响情况及现有防灾效果。对治理工程受损存在险情的,立即采取措施修复、完善。

      4月23日20时,雅安市启动地质灾害防治预案一级响应,要求各级政府、相关部门时刻保持高度警惕,遇突发险情要果断撤离受威胁群众。对受地质灾害威胁的重要交通要道和人口密集区,要立即设置警示标识,提醒广大群众和过往车辆注意防范避灾。

      为了群众,也必须依靠群众。

      全民防范,科学防治,努力打赢地质灾害防治这场硬仗

      在芦山地震灾区的地质灾害防治中,有一个矛盾特别突出:在这样一个山高、谷深、路窄的地方,地质隐患点如此众多,大量受灾人员何处安置?显然,可供选择的安全适合的空间非常少。

      与此同时,在进出重灾区的“生命通道”芦山-宝兴公路上,救灾物资需求量大、运输通道灾害隐患大的矛盾也非常突出。每天多处路段多次发生滑坡、山体崩塌,目前又不能靠封路停运来实施应急治理,救灾车辆和人员进出存在很大安全风险。

      怎么办?

      灾区地质灾害防治必须依靠群众。努力打赢地质灾害防治这场硬仗,必须全民防范,科学防治,群防群治。

      在国土部门排查发现的每一个隐患点,避险应急的预案都迅速制定出来,并在当地乡村组建起一道完善的群测群防的网络体系。

      有专业的监测队伍——专业技术单位对次生地质灾害隐患开展排查工作,做到排查全覆盖,防灾无死角。按照部署,4月26日前,将完成第一批次地质灾害隐患点公布,并安排24小时在电视上滚动播出。

      有业余的监测人员——作为皂角湾的地质灾害监测员,芦山县大川镇杨开村皂角湾村民王兴龙,承担着定期巡山监测山体情况的工作。像王兴龙这样的监测员,每个被锁定的地质灾害监测点都有。

      还有“游击队”——比如,在芦山县双石镇石凤村,人们在震后自发组成预警队,义务巡查次生灾害。

      以人为本,以防为先。省委省政府已经部署了下一阶段的灾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全方位落实隐患点监测预警,确保每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均有1名以上专职监测人员专人盯守巡查;强化重点部位排危除险,抓紧推进灾区公路干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逐点、逐段提出应急处置方案,尽快组织实施排危除险;强化落实受灾群众安置点、集镇、学校等重点地区的主动避让措施,向社会公示撤离路线及避灾场所……据悉,在应急排查工作的基础上,我省有关部门正着手编制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针对不同的地质灾害隐患类型,有针对性地实施监测、避险搬迁、工程治理等措施,最大限度防范次生地质灾害。

      地质专家指出,次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贯穿应急救援、灾后重建、重建成果保护的全过程,是一项非常重要、非常基础的工作。芦山地震灾区的地质灾害防治,任重道远。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