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努力创造科学治理地质灾害的奇迹

  • 2012年06月09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播报
  •   6月8日上午,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在汶川县调研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强调要继续坚持“积极治理、合理避让、安全第一”的方针,进一步抓好地震灾区地质灾害的工程治理,努力在创造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奇迹的基础上,再创造科学治理地质灾害的奇迹。

      车过映秀,沿岷江溯流而上,汹涌奔腾的江边,高山耸立,因地震造成的山体滑坡仍随处可见,正在修建的映汶高速公路在河谷中跨江穿山,向前延伸。位于汶川县境内岷江沿岸的彻底关沟、高家沟、烧房沟、洪椿沟、银杏沟,因汶川特大地震造成山体松动,受暴雨冲击引发山洪泥石流,每条沟内数十万方泥石流直接冲击国道213线和岷江河道,威胁映秀新镇等城镇。从去年底到今年4月,彻底关沟、高家沟和烧房沟也实施了泥石流灾害应急治理工程,刘奇葆十分关心工程建设情况和实际效果,专程前往调研。

      走进彻底关沟,一座巨大的泥石流拦挡坝横亘眼前,像一座大型水电站的蓄水坝。拦挡坝高近30米,长113米,是目前国内泥石流灾害工程性治理的第一大坝。沿着山腰间狭窄陡峭的施工便道,刘奇葆登上拦挡坝,仔细察看泥石流固体物质的堆积情况和水流走势,询问最大雨量时泥石流可能形成的方量以及工程治理的思路。刘奇葆称赞工程“以拦为主,以排为辅”的思路,符合彻底关泥石流灾害点治理的实际。他希望施工单位继续完善配套工程,使工程发挥最大作用。

      通过抢险救灾的战备钢桥,刘奇葆乘车来到岷江右岸,察看高家沟泥石流灾害应急治理工程实施情况。高家沟泥石流爆发时,大量泥石流涌入岷江,使江水改道左岸冲毁国道213线约400米,致使进入阿坝州的生命线中断20多天。目前,高家沟内已建成4座格拦坝,起到消除堵点、削峰减势、稳固物源、稳拦下泄物质作用。看到工程在堆积扇区专门设计了排导槽,因势利导使小规模泥石流和常态水流冲击方向由以前的直接对冲岷江河道改向为顺着江水向下游疏泄,刘奇葆称赞工程体现了“束拦排导、抓大放小”的特点,注重细节考虑,有效减少了泥石流对公路和河道安全的威胁。

      沿着蜿蜒陡峭的盘山便道,刘奇葆乘车从烧房沟沟口向山顶攀登。山路紧贴悬崖,狭窄陡峭,一直通向泥石流灾害的形成点。站在相对高度高于沟口800多米的烧房沟泥石流灾害形成点,刘奇葆俯看远处山下的滔滔岷江水、运输繁忙的都汶公路和映秀新镇,环顾身旁因地震而松动破碎的山体,察看这个施工难度巨大的治理工程。看到山腰上一条长达百余米、牢牢扎根地下的抗滑桩带将最大的一块滑坡体死死拦住,配套建设的格拦坝、渡槽明洞依次排开,刘奇葆感叹工程气势宏大。了解到这一工程将最大程度防止滑坡体向下滑动形成新的泥石流,并在沟内上、中、下游都建设了不同功能的拦阻设施,刘奇葆说,工程“固源为主、拦排相辅”的办法很好,很有效果。调研中,刘奇葆指出,彻底关沟、高家沟和烧房沟泥石流应急治理工程都体现了因地制宜、一沟一策的思路,实践证明,这些工程措施是有效果的,是成功的。他希望各个工程尽快完善电子预报预警装置,建立起现代化、立体性的防灾减灾系统。

      刘奇葆指出,四川是地质灾害多发频发大省,汶川特大地震又引发许多重大地质灾害和隐患,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近年来,在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我们把地质灾害治理作为重建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障,坚持尊重自然、尊重科学、尊重规律,投入巨资建设了一批重点治理工程。这些工程近两年经受住了考验,发挥了防灾减灾的重要作用,有效保护了灾后恢复重建、灾区发展振兴的成果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刘奇葆指出,治理地质灾害工作是一项长期繁重的任务,要坚持不懈,不断推进,不断总结,不断提高,最大程度消除地质灾害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要继续坚持 “积极治理、合理避让、安全第一”的工作方针,推广近两年地质灾害治理的成功经验,总结防治山洪泥石流等重大地质灾害的科学规律,进一步加大投入,抓好地震灾区地质灾害的工程治理。特别是抓紧推进危及城镇、村庄和重要交通干线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根据每一处地质灾害的具体情况科学制定工程方案,保证质量,讲求效果,建设精品工程、群众放心工程,努力在创造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奇迹的基础上,再创造科学治理地质灾害的奇迹。

      刘奇葆指出,今年汛期即将来临,要立足发生特大洪水和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可能,总结推广近几年地震灾区群防群治的成功经验,立足于早,全面动员,充分准备,扎实做好防灾避险和抗灾救灾各项工作。要进一步健全防灾机制,完善避灾预案,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临灾避险演练,提高群众的防灾意识和避灾能力。要抓好值班执勤、监测预警工作,密切关注气象变化情况,严密监控地质灾害隐患点,一有险情预报,按照预案第一时间安全有序转移群众,尽最大努力避免人员伤亡。要做好群众安置准备工作,提前储备抢险救灾物资和群众生活物资,确保抢险救灾和安置群众需要。同时,要继续加强防汛抗旱工程建设,不断提高防灾救灾能力。

      省委常委、秘书长陈光志,常务副省长魏宏和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调研。(记者 方小虎)
    责任编辑: 刘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努力创造科学治理地质灾害的奇迹

  • 2012年06月09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6月8日上午,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在汶川县调研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强调要继续坚持“积极治理、合理避让、安全第一”的方针,进一步抓好地震灾区地质灾害的工程治理,努力在创造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奇迹的基础上,再创造科学治理地质灾害的奇迹。

      车过映秀,沿岷江溯流而上,汹涌奔腾的江边,高山耸立,因地震造成的山体滑坡仍随处可见,正在修建的映汶高速公路在河谷中跨江穿山,向前延伸。位于汶川县境内岷江沿岸的彻底关沟、高家沟、烧房沟、洪椿沟、银杏沟,因汶川特大地震造成山体松动,受暴雨冲击引发山洪泥石流,每条沟内数十万方泥石流直接冲击国道213线和岷江河道,威胁映秀新镇等城镇。从去年底到今年4月,彻底关沟、高家沟和烧房沟也实施了泥石流灾害应急治理工程,刘奇葆十分关心工程建设情况和实际效果,专程前往调研。

      走进彻底关沟,一座巨大的泥石流拦挡坝横亘眼前,像一座大型水电站的蓄水坝。拦挡坝高近30米,长113米,是目前国内泥石流灾害工程性治理的第一大坝。沿着山腰间狭窄陡峭的施工便道,刘奇葆登上拦挡坝,仔细察看泥石流固体物质的堆积情况和水流走势,询问最大雨量时泥石流可能形成的方量以及工程治理的思路。刘奇葆称赞工程“以拦为主,以排为辅”的思路,符合彻底关泥石流灾害点治理的实际。他希望施工单位继续完善配套工程,使工程发挥最大作用。

      通过抢险救灾的战备钢桥,刘奇葆乘车来到岷江右岸,察看高家沟泥石流灾害应急治理工程实施情况。高家沟泥石流爆发时,大量泥石流涌入岷江,使江水改道左岸冲毁国道213线约400米,致使进入阿坝州的生命线中断20多天。目前,高家沟内已建成4座格拦坝,起到消除堵点、削峰减势、稳固物源、稳拦下泄物质作用。看到工程在堆积扇区专门设计了排导槽,因势利导使小规模泥石流和常态水流冲击方向由以前的直接对冲岷江河道改向为顺着江水向下游疏泄,刘奇葆称赞工程体现了“束拦排导、抓大放小”的特点,注重细节考虑,有效减少了泥石流对公路和河道安全的威胁。

      沿着蜿蜒陡峭的盘山便道,刘奇葆乘车从烧房沟沟口向山顶攀登。山路紧贴悬崖,狭窄陡峭,一直通向泥石流灾害的形成点。站在相对高度高于沟口800多米的烧房沟泥石流灾害形成点,刘奇葆俯看远处山下的滔滔岷江水、运输繁忙的都汶公路和映秀新镇,环顾身旁因地震而松动破碎的山体,察看这个施工难度巨大的治理工程。看到山腰上一条长达百余米、牢牢扎根地下的抗滑桩带将最大的一块滑坡体死死拦住,配套建设的格拦坝、渡槽明洞依次排开,刘奇葆感叹工程气势宏大。了解到这一工程将最大程度防止滑坡体向下滑动形成新的泥石流,并在沟内上、中、下游都建设了不同功能的拦阻设施,刘奇葆说,工程“固源为主、拦排相辅”的办法很好,很有效果。调研中,刘奇葆指出,彻底关沟、高家沟和烧房沟泥石流应急治理工程都体现了因地制宜、一沟一策的思路,实践证明,这些工程措施是有效果的,是成功的。他希望各个工程尽快完善电子预报预警装置,建立起现代化、立体性的防灾减灾系统。

      刘奇葆指出,四川是地质灾害多发频发大省,汶川特大地震又引发许多重大地质灾害和隐患,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近年来,在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我们把地质灾害治理作为重建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障,坚持尊重自然、尊重科学、尊重规律,投入巨资建设了一批重点治理工程。这些工程近两年经受住了考验,发挥了防灾减灾的重要作用,有效保护了灾后恢复重建、灾区发展振兴的成果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刘奇葆指出,治理地质灾害工作是一项长期繁重的任务,要坚持不懈,不断推进,不断总结,不断提高,最大程度消除地质灾害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要继续坚持 “积极治理、合理避让、安全第一”的工作方针,推广近两年地质灾害治理的成功经验,总结防治山洪泥石流等重大地质灾害的科学规律,进一步加大投入,抓好地震灾区地质灾害的工程治理。特别是抓紧推进危及城镇、村庄和重要交通干线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根据每一处地质灾害的具体情况科学制定工程方案,保证质量,讲求效果,建设精品工程、群众放心工程,努力在创造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奇迹的基础上,再创造科学治理地质灾害的奇迹。

      刘奇葆指出,今年汛期即将来临,要立足发生特大洪水和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可能,总结推广近几年地震灾区群防群治的成功经验,立足于早,全面动员,充分准备,扎实做好防灾避险和抗灾救灾各项工作。要进一步健全防灾机制,完善避灾预案,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临灾避险演练,提高群众的防灾意识和避灾能力。要抓好值班执勤、监测预警工作,密切关注气象变化情况,严密监控地质灾害隐患点,一有险情预报,按照预案第一时间安全有序转移群众,尽最大努力避免人员伤亡。要做好群众安置准备工作,提前储备抢险救灾物资和群众生活物资,确保抢险救灾和安置群众需要。同时,要继续加强防汛抗旱工程建设,不断提高防灾救灾能力。

      省委常委、秘书长陈光志,常务副省长魏宏和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调研。(记者 方小虎)
    责任编辑: 刘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