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齐下 推进地震灾区发展振兴
一、以“两化”互动引领灾区发展振兴
在灾后恢复重建伊始就引入了联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战略思路,坚持重建与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为灾区的发展起跳提供了根本保证。进入发展振兴阶段后,四川适时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意见》,“两化”互动在全省全面展开。灾区各地积极行动,把发展振兴作为推进“两化”互动的新实践和新举措,形成了以“两化”互动引领灾区发展振兴、在发展振兴中推进“两化”互动的生动局面。
二、以园区建设推进灾区发展振兴
着眼发展抓重建,建设了一批特色工业集中区,形成了一批产业集群和优势产业专业生产基地,积极创建了一批灾区的省级产业园区,为灾区的发展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进入发展振兴阶段后,灾区各地进一步深化对口合作,加快推进对口支援省(市)合作产业园区建设,努力使产业园区成为城镇空间拓展和经济发展的增长点。用好用足国家支持灾区新设开发区和西部大开发等政策,按照“积极发展、扩区建园、提高办园水平”的要求,大力发展成长型特色产业园区,支持符合条件的产业园区新设为省级开发区,推进现有省级开发区扩区和调区,鼓励发展“飞地”园区,支持地区之间合作共建产业园区。把产业园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重要载体,引导产业和项目向园区集聚。
三、以产业发展带动灾区发展振兴
重建中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把产业恢复发展与优化经济布局、转变发展方式结合起来,在重建中调整结构优化发展,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一大批重大产业项目和优势企业迅猛崛起,灾区产业发展实现再生性跨越。进入发展振兴阶段后,灾区各地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方向,着力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有选择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比较优势突出、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产业体系,以此带动灾区发展振兴。灾区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强科技创新,支持大企业大集团与中小企业形成技术、配套生产、产业联盟,着力增强大企业大集团综合竞争实力,推动产业升级发展。充分发挥灾区产业、资源等比较优势,积极扶持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致富。整合灾区旅游、民族、文化等特色资源,全面推进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振兴。
四、以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灾区发展振兴
在恢复重建中始终坚持基础先行,规划建设了一批关系长远的基础设施重大项目,既注重功能恢复,又着眼发展提高,灾区基础设施得到了根本性改善。进入发展振兴阶段后,灾区各地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着力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全面推进灾区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以此拉动灾区发展振兴。以构建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为重点,完善灾区交通规划体系,提升灾区内外交通快速通行能力。以“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为重点,着力构建防洪减灾体系和供水保障体系,为灾区发展振兴提供坚实支撑。统筹规划灾区通信设施建设和管道线路设施建设,促进灾区通信能力全面提升。
五、以节约集约用地保障灾区发展振兴
在用好用足国家给予的特殊用地政策同时,四川及时制定实施了《灾后恢复重建土地利用规划》,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坚持特事特办,及时满足重建用地需求,确保了灾后恢复重建的胜利完成。进入发展振兴阶段后,继续充分实施《灾后恢复重建土地利用规划》,灾区各地积极调整优化用地布局和结构,加大对土地整理开发力度,以集约节约用地保障灾区发展振兴。优先安排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农民生产生活必需的建设用地,适当调整基本农田布局,根据城乡人口合理安排用地规模和城乡用地比例,形成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的建设布局。
六、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灾区发展振兴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核心理念,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灾后恢复重建最重要的位置优先考虑和安排,着眼于解决灾区最紧迫、最现实、最急需的民生问题,灾区民生事业在重建中实现了突破性进步。进入发展振兴阶段后,四川纵深推进民生布局,着力加强社会建设和完善社会保障,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灾区发展振兴。把促进灾区群众就业作为灾区发展振兴的重要内涵和优先目标,通过加强重大项目建设、落实就业促进政策、开展就业援助、加强就业培训、大力支持创业和深化对口劳务合作等途径,拓宽灾区群众就业渠道,积极促进灾区群众就业创业。把扶贫帮困放在改善灾区民生更加突出的位置;健全灾区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把社区建设作为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切入点;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妥善处理灾区各类社会矛盾,不断增强灾区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冯键)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