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奋进新貌 如水墨画般铺展

  • 2012年01月27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播报
  •  

      1月26日,大年初四,到汶川县水磨镇欢度新春佳节的游客络绎不绝。(记者 陈鹏 摄)

      1月26日,正月初四,一片微蒙的雾色遮掩不住过年的喜庆气。早上8点30分,从成都出发,走成灌线,上都汶高速,目的地——汶川县。一路上,自驾游的车子一眼就能看出,透过车窗,看得见满载着的一家老少;后视镜上,系着象征平安幸福的红带子。他们,大多和我们的首站目的地一样——水磨镇。

      从“石头水磨”到“诗画水墨”

      上午10点,抵达水磨镇。镇口的几个停车场车子满满当当,打眼一望,省内外的各色车牌显示着游客的来源地。进入水磨,红色的灯笼,黄色的穗子,最张扬的红与黄装点着这座古色古香的新生小镇。

      “真漂亮!没想到这么多人。”成都游客卢进带着妻子、儿子在禅寿老街上流连,尝一下特色小吃,瞅一眼民族服饰,逛累了在茶馆里歇歇脚,顺便咨询下哪家的菜最地道。“以前没有咋个听说水磨镇,现在打造得这么好,真是没想到。”卢进说,水磨镇离成都距离适中,是理想的休闲地。

      这里的人也没想到,震后水磨镇的变化如此巨大。“我们的名字是水磨镇,外人一看就是从石头磨盘取的名字,现在,我们这里像水墨画。”龙刚是禅寿老街21号龙门客栈的老板,41岁,资格的水磨人。震前,他在镇上经营着一个小旅馆,游客稀疏,“客房二三十元一间,节假日入住率都不到4成。”震后,龙刚考虑着全家的生计,曾到都江堰寻找合适的地方,准备再开旅馆。“一听说水磨镇要建成特色小镇,我就看准了自家门口的这个商机。”现在,他的客栈几乎天天爆满,一年给他带来20万左右的纯收入,比震前翻了两番。

      中午11点30分,老街上已是游人如织,各家餐馆里也是热气腾腾,上酒上菜的吆喝声传到了街上。老街上一户人家门上的对联吸引了我们的注意,“感恩援建深情,奋进老街新貌”。

      福利院里春意闹

      从水磨镇出来,朝汶川县城方向,驱车1个多小时到达我们此行的第二站,位于绵虒镇上的汶川社会福利和救助服务中心。这里,生活着来自全县的119位老人。

      下午2点,车到达中心门口。“叮叮咚咚锵”的鼓声从院中传出,原来,这里的夕阳红老年宣传队正在进行排练。

      午后阳光普照,院坝里老人们晒着太阳,听着锣鼓声。看到我们,80多岁的羌族大娘余银秀起身迎来,握着我们的手,“欢迎你们,感谢共产党,感谢社会主义!”老人迈着小步子,但每一步都稳健得很,不像上了80岁的人。

      “吃得好、住得好、玩得好。”老人告诉记者,在这里生活自己不花一分钱,每月还有30元的补助。“房间头有全天热水,电视、电话都配齐的,吃饭在食堂,每顿每人至少两菜一汤。”余银秀说,遭了这么大的灾,只用了不到两年,自己就住进了全新的福利院,全靠共产党的领导。

      “起!”一声浑厚的吆喝把所有人的目光吸引到了朱邦杰的身上,77岁的他正在指挥宣传队排练舞狮子。“县里拨款给我们置办了所有的装备,我们不仅能自娱自乐,还能出去到其他镇上演出。”朱邦杰说。

      “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朱邦杰说,忙了大半辈子,住进福利院才知道晚年可以做很多事情,下棋、打牌、唱歌、跳舞、打乒乓、打腰鼓、舞狮子……正月十五前,他们要走几个乡镇,展现福利院老人们的幸福生活。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奋进新貌 如水墨画般铺展

  • 2012年01月27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1月26日,大年初四,到汶川县水磨镇欢度新春佳节的游客络绎不绝。(记者 陈鹏 摄)

      1月26日,正月初四,一片微蒙的雾色遮掩不住过年的喜庆气。早上8点30分,从成都出发,走成灌线,上都汶高速,目的地——汶川县。一路上,自驾游的车子一眼就能看出,透过车窗,看得见满载着的一家老少;后视镜上,系着象征平安幸福的红带子。他们,大多和我们的首站目的地一样——水磨镇。

      从“石头水磨”到“诗画水墨”

      上午10点,抵达水磨镇。镇口的几个停车场车子满满当当,打眼一望,省内外的各色车牌显示着游客的来源地。进入水磨,红色的灯笼,黄色的穗子,最张扬的红与黄装点着这座古色古香的新生小镇。

      “真漂亮!没想到这么多人。”成都游客卢进带着妻子、儿子在禅寿老街上流连,尝一下特色小吃,瞅一眼民族服饰,逛累了在茶馆里歇歇脚,顺便咨询下哪家的菜最地道。“以前没有咋个听说水磨镇,现在打造得这么好,真是没想到。”卢进说,水磨镇离成都距离适中,是理想的休闲地。

      这里的人也没想到,震后水磨镇的变化如此巨大。“我们的名字是水磨镇,外人一看就是从石头磨盘取的名字,现在,我们这里像水墨画。”龙刚是禅寿老街21号龙门客栈的老板,41岁,资格的水磨人。震前,他在镇上经营着一个小旅馆,游客稀疏,“客房二三十元一间,节假日入住率都不到4成。”震后,龙刚考虑着全家的生计,曾到都江堰寻找合适的地方,准备再开旅馆。“一听说水磨镇要建成特色小镇,我就看准了自家门口的这个商机。”现在,他的客栈几乎天天爆满,一年给他带来20万左右的纯收入,比震前翻了两番。

      中午11点30分,老街上已是游人如织,各家餐馆里也是热气腾腾,上酒上菜的吆喝声传到了街上。老街上一户人家门上的对联吸引了我们的注意,“感恩援建深情,奋进老街新貌”。

      福利院里春意闹

      从水磨镇出来,朝汶川县城方向,驱车1个多小时到达我们此行的第二站,位于绵虒镇上的汶川社会福利和救助服务中心。这里,生活着来自全县的119位老人。

      下午2点,车到达中心门口。“叮叮咚咚锵”的鼓声从院中传出,原来,这里的夕阳红老年宣传队正在进行排练。

      午后阳光普照,院坝里老人们晒着太阳,听着锣鼓声。看到我们,80多岁的羌族大娘余银秀起身迎来,握着我们的手,“欢迎你们,感谢共产党,感谢社会主义!”老人迈着小步子,但每一步都稳健得很,不像上了80岁的人。

      “吃得好、住得好、玩得好。”老人告诉记者,在这里生活自己不花一分钱,每月还有30元的补助。“房间头有全天热水,电视、电话都配齐的,吃饭在食堂,每顿每人至少两菜一汤。”余银秀说,遭了这么大的灾,只用了不到两年,自己就住进了全新的福利院,全靠共产党的领导。

      “起!”一声浑厚的吆喝把所有人的目光吸引到了朱邦杰的身上,77岁的他正在指挥宣传队排练舞狮子。“县里拨款给我们置办了所有的装备,我们不仅能自娱自乐,还能出去到其他镇上演出。”朱邦杰说。

      “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朱邦杰说,忙了大半辈子,住进福利院才知道晚年可以做很多事情,下棋、打牌、唱歌、跳舞、打乒乓、打腰鼓、舞狮子……正月十五前,他们要走几个乡镇,展现福利院老人们的幸福生活。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