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字诀”抢通方案确定 都汶路今起大规模缝合“伤口”
7月4日,路桥抢险工程人员在213国道险情处投放立方体排险。 本报记者 桑清 摄
“震中生命线”不能断!7月4日下午,经过反复商讨研判,国道213线罗圈湾段抢通保通指挥部确定 “12字诀”抢通方案:扩龙口、改河势、填路堤、抢通道。如果不发生新的灾情,按此方案有望在10天左右抢通。
断道扩大
由映秀沿岷江而上,混浊的江水咆哮而来,凶猛拍打着河岸。从磨子沟到罗圈湾不足20公里,记者数了数,有7处因泥石流造成的断道。
在罗圈湾处,从高家沟冲出约30多万立方米泥石流,并在岷江河床中形成一个长300多米、宽5米的壅塞体,使得江水改变了原来的河道,河床变得非常窄,洪水掉头冲向国道213线。3日,被冲毁的道路约有100多米,但在4日,这个断道“伤口”在扩大,水毁道路扩展到200多米,加上被水淹的路面,受损路面长达600米,不仅水面高出原来路基路面5米多高,3日尚存的护坡、主动防护网均被冲毁,洪水与右边的大山形成了几乎垂直的局面,过往行人只能抓住山上的防护网小心翼翼通过。
“抢险比老虎嘴还难”
国道213线都汶路曾经在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灾后重建中起了重大作用,被外界称为“震中生命线”。
四川都汶公司总经理冯学钢介绍,3日,抢险队伍曾经投入重约二三吨的水泥四面体填充道路损毁处,下午还管用,但到晚上来水更猛就不管用了。用钢筋和螺钉铆在一起的3个四面体重约6-9吨,也很快被冲走。
4日上午,省交通运输厅和四川路桥集团抢修队伍到达罗圈湾处。四川路桥集团董事长孙云介绍,罗圈湾断道处抢险比3年前震后老虎嘴抢险还要难。因为壅塞体占了大半河床,使得岷江水流非常急,冲击力很大,没有施工便道, 机械找不到着力点,右边山体太松散,爆破作业容易塌方,施工安全和通行安全都有风险。
连夜部署抢通攻坚
4日下午,国道213线罗圈湾段抢通保通指挥部成立。仔细研究后,提出3套抢通方案。最后,经反复讨论,第三个方案“扩龙口、改河势、填路堤、抢通道”的12字方案被确定下来。
省交通运输厅厅长高烽解释说,遵循科学、安全、快速的原则,“扩龙口、改河势”就是要在河床壅塞体中开一条泄洪槽,减弱洪水对右岸的冲击,同时遵循自然规律,通过对壅塞体的治理让河水回到原来的河道,“填路堤、抢通道”就是通过南北同时对进的方式,沿着原来的路基线型填方,抢填出一个便道来,尽快恢复通行。
4日晚,抢通保通指挥部连夜布置抢通攻坚事宜。大型抢险设备、器材、物资也已运达。5日,大规模抢通攻坚战将拉开。□本报记者 王代林 刘川 梁现瑞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